微博環境下的突發事件傳播機制分析——基於第三人效果的維度

2020-12-05 人民網

摘要:「第三人效果」描述的是在大眾傳播過程中廣泛存在的一種認知偏差,即人們往往認為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媒體的負面影響。本文以「周子瑜事件」的微博傳播為樣本案例,通過在線問卷調查的方法,研究微博環境下突發事件傳播的第三人效果的影響因素,以及第三人感知和後續行為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第三人效果在突發事件的微博傳播中同樣存在,而就影響因素而言,信息的社會期望值和可信度與第三人感知之間沒有必然聯繫,但人際交流對於突發事件的微博傳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預測變量。

關鍵詞:第三人效果;微博;周子瑜事件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網絡逐漸將資訊時代的支配性功能和過程組織起來,可以說網絡構建了一種新的社會形態,著名社會學家曼紐爾?卡斯特將這種新的社會形態稱之為網絡社會。網絡社會較之水平的或者垂直的社會結構,具有更大的張力、彈性以及柔性,但是因為韌性不足,因而有著結構性風險,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而中國作為世界的一員,當然無法置身事外。就我國的現狀來說,當突發事件出現後,網絡毫無疑問是社會意見的爆發地,各種觀點在此交織、爭論、共鳴,成為巨大的「意見市場」。

本研究將立足於傳播學領域中的第三人效果假說來探討微博環境下的事件信息在大學生網民群體中形成的認知、影響因素及其後續行為。

一、理論闡述

有關媒體「第三人效果」的研究,首見於1983年。戴維森在《民意季刊》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傳播的第三人效果》的文章,提出了著名的「第三人效果假說」。該假說是指人們往往傾向於認為他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大眾傳媒信息的影響。或者說,受眾在接觸勸服信息時,會預設該信息對他人所造成的影響大於對自己的影響 。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這個假說:

第一,人們傾向於高估媒體對他人在態度和行為上的影響 。當受眾接觸到大眾傳媒的信息時,無論該信息本身是否有勸服意圖,受眾都會預設該信息對他人的影響力會大於對自己的影響力。

第二,基於如上認知,當人們接觸到某些利益攸關的信息時,會對他人可能採取的行為進行預期和判斷,接下來他們會採取一些相應的後續行為以規避信息對自己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也就是說,「第三人效果」並不是指人們真的受到大眾傳播的影響,而是出於對他人的預設所採取的預防措施。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第三人效果」是一種間接傳播效果論 。

二、研究設計

1研究問題

本研究以「周子瑜事件」相關信息的微博傳播來討論微博環境下的「第三人效果」影響因素。

1月8日,臺灣歌手黃安在微博舉報周子瑜涉嫌「臺獨」,稱其在去年參加韓國節目時曾手舉青天白日旗,而臺獨媒體也對她大力吹捧。周子瑜所屬的韓國娛樂公司JYP,因該事件被安徽衛視停止合作,事後JYP拒絕退還安徽衛視演出費,還聲稱其「無法在臺灣和中國之間做選擇」。之後事件波及範圍越來越大,引發網友集體抵制JYP。

本文要研究的是有關周子瑜事件微博信息的第三人效果,包括第三人感知和第三人後續行為。第三人感知,即研究接收到該事件信息的網民大學生,是否認為他人比自己更容易被煽動;第三人後續行為,在本研究中是包括轉發該事件相關微博信息的行為以及抵制周子瑜和抵制JYP公司(如抵制其旗下所有藝人等)的意向。

2研究假設

第三人效果的發生就是由於在評估不符合社會期望得信息帶來的影響時,人們往往通過否認或者低估媒體對自己的負面影響來維護自己的自尊,從而形成認知偏差;相反,如果是符合社會期望的信息,人們則會認為自己比他人更多地受到這種正面的影響。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認為信息不符合社會期望的受眾會對該信息造成的影響形成第三人感知。

H2:認為信息符合社會期望的受眾不會對該信息造成的影響形成第三人感知。

並且根據前人的研究,第三人感知還會引發其他相關的後續行為,故假設:

H3:由第三人感知可以預測轉發相關微博消息的行為。

H4:由第三人感知可以預測抵制周子瑜的意向。

H5:由第三人感知可以預測抵制JYP公司(如抵制其旗下所有藝人等)的意向。

在中國這個以集體主義為導向的社會,設想中他人的行為很可能對第三人後續行為有重要影響,故假設:

H6:設想中他人轉發相關微博消息的行為與受眾自身轉發消息的行為顯著相關。

H7:設想中他人抵制周子瑜的意向與受眾自身抵制周子瑜的意向顯著相關。

H8:設想中他人抵制JYP公司的意向與受眾自身抵制JYP公司的意向顯著相關。

為了探討影響第三人效果的因素,本文還提出如下研究假設:

H9:信息可信度與第三人感知顯著相關。

H10:媒體可信度與第三人感知顯著相關。

H11:信息接觸頻率與第三人感知顯著相關。

H12:信息顯著性與第三人感知顯著相關。

H13:人際傳播與第三人感知顯著相關。

H14:民族主義傾向於第三人感知顯著相關。

H15:主觀知識技能與第三人感知顯著相關。

H16:受教育程度與第三人後續行為顯著相關。

H17:自尊與第三人感知顯著相關。

3研究方法

為了探討微博環境下的第三人感知和後續行為的關係,筆者通過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開展研究。研究的對象是中國內地在校大學生,包括專科生、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選擇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雖然可能會有損研究的效度,但考慮到學生群體在網民群體中的佔比在近年來不斷提高,且微博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將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是合適的。

4問卷設計流程

在前人的文獻及研究的基礎上初步確定了需要測量的變量,設計出人口變量、媒體變量、信息變量、個人特質變量四個層面的題項,並通過問卷在線發放網站進行小範圍發放,收回61份問卷進行預測試。通過對題項鑑別力的分析剔除了原始問卷中的鑑別力較差的第10題。通過效度檢驗與信度檢驗,剔除了民族主義量表中解釋力低的題項,獲得了較為良好信度與效度。

5問卷的發放與回收

本問卷通過在線調查網站發布,共收回216份問卷,經過檢查,得到有效問卷203份。

6描述性統計

在 203 個有效樣本中,男性佔51.6%,女性人佔48.4%;按受教育程度來劃分,專科及以下學歷的有佔26.4%,本科學歷佔39.27%,碩士及以上學歷的有佔34.25%。

三、研究發現

1對不同組受訪者第三人感知的檢驗

1.1所有受訪者對網絡和消息產生的第三人感知

研究者首先對網民大學生對網絡的第三人感知和對消息的第三人感知進行了檢驗。第三人感知差異的計算方法是用他人所受負面影響的值減去自己所受負面影響的值,以下皆同。在測量該消息產生的第三人感知之前,研究者先要求所有受訪者對網絡對自己產生的影響以及對其它大學生產生的影響分別做出評價,這是為了避免消息的呈現對素日形成的對網絡的認知構成幹擾。然後,研究者再要求所有受訪者對自己和其它大學生在接收到周子瑜消息後受到的影響做出評價,即是否激起了抵制情緒。運用配對樣本t檢驗測試兩組值是否存在顯著差異以判斷第三人感知是否顯著。各項得分的平均值、標準差和配對 t 檢驗的結果如表1 所示。

配對 t 檢驗證明自己與他人對消息的負面影響感知上差異達到了統計上的顯著水平(p<.05),即這則消息上受眾對自己和他人所受影響的感知存在顯著差異。並且第三人感知差異值都是正數,表明設想中他人所受影響大於自己所受影響。但在對微博負面影響的感知上,自己的感知與他人的感知差異未達統計上的顯著,即在一般的微博信息上,第三人感知並未產生。

1.2按信息社會期望值分組的受訪者第三人感知對比

根據第三人效果理論,對信息的不同評價可能會影響第三人效果的強弱。按照在「信息社會期望值」此量表上的得分,研究者將所有受訪者分成高分組(總得分大於 4)、中立組(總得分為4)和低分組(總得分低於 4),那麼高分組的受訪者是認為本研究中所呈現的信息是符合社會期望的,低分組的受訪者則是認為該信息是不符合社會期望的,中立組的受訪者對此表示保持中立。這三組受訪者對消息的第三人感知各項得分的平均分、標準差、配對 t 檢驗結果分別如表 2、表 3 和表 4所示。

由上可知,在對消息的第三人感知上,數值皆為正數,這表示,受訪者在分別評估自己和他人受到的影響時,都傾向於認為他人會比自己更多地受到負面的影響。並且,每組數據之間的 t 值都是較顯著的(p<.05)——表明受訪者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確實存在顯著的差異。因此 H1 成立,認為信息不符合社會期望的受眾會對該信息造成的影響形成第三人感知,H2不成立,認為信息符合社會期望的受眾依然會對該信息造成的影響形成第三人感知。

2對微博的第三人感知的預測變量

為了確定哪些變量是對受眾對於網絡的第三人感知來說是具有預測力的自變量,研究者對樣本總體(N=203)進行了多元回歸分析。

多元回歸的自變量共分成五個階層。第一階層的自變量是以性別、受教育程度為主的人口變量;第二階層是與媒體有關的變量,在本文中主要是指微博,變量包括每日使用微博時間、使用微博年限和網絡可信度;第三階層是與信息有關的變量,包括事件捲入度、人際交流、主觀了解程度、接觸消息的頻率、信息顯著性、內容可信度和信息的社會期望值;第四階層是個人價值觀變量,包括對話題的興趣、民族主義傾向和自尊;第五階層則是和第三人效果有關的變量。由於性別不是連續變量(continuous variable),需處理成虛擬變量(dummy variable)再統計。選擇階層回歸分析的方法採用全部進入法。結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網絡媒體的可信度不能預測受眾對微博產生的第三人感知,H10不成立。

3 對消息的第三人感知的預測變量

研究者以對受眾對於消息產生的第三人感知為因變量,按上述方法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多元回歸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人口變量和媒體變量都對因變量沒有顯著的影響。

從第三次和第四次回歸的結果來看,人際交流和信息顯著性皆對受眾對於消息產生的第三人感知有非常顯著的預測力,即受眾越少與人討論、信息顯著性越強,他們的第三人感知也越強烈。因此由人際傳播和信息顯著性可以預測受眾對消息的第三人感知。所以H12和H13是成立的。

在第四次回歸中,與價值觀有關的變量都進入了回歸方程。民族主義和自尊對於受眾對消息產生的第三人感知來說是正向的預測變量。由此驗證了H14和H17。

但是,信息可信度、信息接觸頻率和主觀了解程度都沒有能夠進入回歸方程,說明H9、H11、H15不成立。

(責編:溫靜、趙光霞)

相關焦點

  • 2020年 第1期 | 專題前言:突發事件應急情報分析
    大數據環境下,應急管理工作面臨嚴峻的挑戰,需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建設中,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指導下,努力將我國建設成為既能有效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的發生,又能在事件發生時及時響應、事後迅速恢復的強韌性國家。
  • 以「微博評論」為指標的傳播效果測量模型初探——基於「@人民網...
    本文藉助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概念,以「微博評論」的具體內容為研究對象,構建了以網絡「規模」、「密度」、「相對度數中心度」為指標的傳播效果測量模型,並使用該模型對人民網發布的四條宣傳類微博的傳播效果加以測量,驗證了模型的科學性、可操作性。
  • 建立跨省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機制 防範重大生態環境...
    各省也可以按照《指導意見》的思路編制本省跨界流域上下遊突發水汙染事件聯防聯控工作方案或專項應急預案。(二)提高突發水汙染事件研判預警能力。在突發水汙染事件易發期,各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機構應提前分析研判流域生態環境風險,通過聯合會商或專項會商,及時開展多種情形下的分析研判,及時發布預警信息。
  • 框架理論視域下的突發事件微博研究——以「上海外灘踩踏事件」為例
    3 媒體、政府、網民微博框架描述 本章以框架理論作為分析工具,對三類主體的微博進行內容分析,描述媒體、政府、網民三類主體在此事件中的框架主題、框架功能、態度傾向。 在事件的討論中,網民不滿、憤怒、謾罵情緒迅速點染微博,社會情緒框架佔據主導。微博這個巨大的輿論場為網民意見的聚合提供了更加自由的空間,網民們在其中自由建構話語,表達意義,實現群體認同,尤其是在群體心理、從眾心理的作用之下,網民的「個人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剝奪了,一致性被同質性所吞噬」,淪為「烏合之眾」。在群體極化的影響下,傳播中沉默的螺旋效應也隨之啟動。
  • 媒介化視域下環境維權事件的傳播機理研究——基於2007年-2016年的...
    因此,本研究主要回答的是新媒體語境下的環境維權事件從默默無聞到成為社會熱點事件,並最終得到有效解決的傳播過程中受到了哪些媒介化因素的影響?為回答這一問題,筆者採用定性比較分析(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簡稱QCA)的方法,該研究方法是一種跨越了質化和量化的研究方法,其原理是基於布爾邏輯探尋原因組合路徑,經過提煉條件變量-編碼-構建真值表-完成建模.深度闡釋案例幾個步驟,完成對影響環境維權事件傳播因素的提煉和把握。
  • (下)
    、第三人效果理論內容1983年,由戴維森在《傳播的第三人效果》中提出:每個接觸到勸服傳播信息(無論此信息是否具有勸服意圖)的受眾將會預期此勸服信息對其他受眾的影響大於對自己的影響。第三人效果新解一:第三人效果延時一、第三人效果延時內涵「第三人效果」延時現象指的是,伴隨著人們對事件了解的不斷加深,產生認知轉向後的一種「為了他人利益」的行為。
  • 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微信話語分析
    【摘要】研究重大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的新媒體話語建構策略,對理解新媒體環境下輿論引導方式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輿論引導的典型案例「涼山森林火災」進行主流媒體微信話語分析,運用Gee的話語分析綜合法從七個維度分析主流輿論場話語的建構過程與相應的情感話語策略,並嘗試發掘背後的意識形態。
  • 框架理論視野下的微博輿論場要素
    1研究緣起     微博無疑是近兩年來發展最快的網際網路應用。第30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微博的網民使用率已達50.9%,微博已經成為當前極具影響力的媒體。     基於信息的及時傳播和動態共享,微博已經成為眾多網民了解信息和表達意見的重要平臺。
  • 突發公共事件的報導對比框架的分析
    一、 選題背景 近年來,突發公共事件呈現出一種高發狀態,這種傾向清晰地表明:中國社會已經進入一種「風險社會」。中國社會正處於結構性調整的大環境下,存在著腐敗滋生、法律供給不足、政治體制改革無限期滯後、信息公開不夠等諸多問題,導致目前中國社會進入各種社會矛盾和衝突最激烈的時期。
  •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公布 品牌傳播效果可量化評估
    目前,國內首檔汽車全網評價分析類視頻節目《這車怎麼樣》已經發布了56期,該節目內容採集、處理、分析全網的各類有效評價,使用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的算法,根據權重進行排序得出的相關指數,得到了關於它的全面、真實、客觀的評價。這種基於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關於產品的評價,可以為消費者購買產品,比如IT產品、家電產品等,提供有效的參考。
  • 突發事件中軍事紀錄片的創作和傳播模式探析
    摘 要:軍事紀錄片在軍事新聞傳播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梳理了國內外相關抗疫紀錄片,總結出採編多維度輻射、制播突破圈層、傳播國際化等特點,就軍事紀錄片在突發事件中的創作和傳播模式進行闡述,提出對策建議。
  • 每日一讀:基於情感融合和多維自注意力機制的微博文本情感分析
    從今天開始,我會將每天的閱讀筆記上傳至公眾號,因本人水平有限,如存在錯誤之處,還請批評指正3.基於情感融合和多維自注意力機制的微博文本情感分析3.1論文信息中國民航大學電子信息與自動化學院,韓萍,孫佳慧,方 澄,賈雲飛計算機應用,2019年歸檔:WPS
  • 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全國環境保護部際聯席會議負責統一協調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對工作,各專業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關專業領域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各應急支持保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突發環境事件應急保障工作。    專家諮詢機構為突發環境事件專家組。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構由地方人民政府確定。
  • 上海「跨年踩踏」事件中政府危機公關得失
    劉茜雯(2015)在《論行政父愛主義的正當性——基於上海外灘勇氣踩踏事件的思考》一文中提出,踩踏事件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給予了民眾過多自由,因此行政父愛主義是正當的。這篇文章通過分析一個突發事件得出行政父愛主義的正當性,難免有失偏頗,同時似乎也與很多主流觀點背道而馳。 從媒體角度展開研究的學者也不在少數。
  • 數位時代下的公眾人物隱私權分析——對「畢福劍事件」的傳播倫理...
    4月9日,當事人畢福劍在微博上就不雅視頻作出道歉,稱個人言論在社會上造成了嚴重不良影響,感到十分自責。 (二)觀點分析 「畢福劍事件」是一場具有爭議性的輿情事件,無論是海外媒體、國內主流媒體還是一般網民都對此事件發表了各自觀點。
  • 微博核心傳播者挖掘與傳播規模預測研究
    以下為「核心用戶挖掘與傳播規模預測」選題優秀作品《社交媒體時代核心用戶識別與傳播規模預測分析》,由來自中國傳媒大學「豬頭DD的BoysandGirls天天有錢」精彩呈現。一、引言作為一種基於用戶關係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社交平臺,當前微博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公共空間,而微博的核心傳播者起著輿論引導甚至改變輿情發展方向的重要作用。
  • ...公共事件中的謠言傳播進路研究——一項基於NC市XH事件的紮根研究
    並且,由於新媒體的介入,「重大突發事件與以新科技作為活躍載體的謠言產生了捆綁效應」(王燦發,候欣潔,2012),因此,其複雜的傳播機理使得事件極易走向風險化與失控化。如何有效地審視公共事件下的謠言傳播則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本文通過對公共事件的實地調研,以紮根理論為研究方法,對調研文本採取了三級編碼與登陸,旨在釐清公共事件中謠言傳播的獨特進路與傳播邏輯。
  • 智庫|六大舉措提高上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與處置機制能力建設
    傳統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方法難以滿足現代社會複雜多變的公共衛生風險應對需求,只有化被動為主動,建立常態化的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機制,才能標本兼治,為建立健康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1.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控形勢嚴峻而複雜當前全球的新發傳染病進入高發期和多發期,全球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有發生,傳染病的傳播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在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中體現得尤為明顯。
  • 政府危機公關中的新媒體傳播機制透析
    政府危機公關潛伏期和爆發期的傳播機制危機潛伏期的傳播機制。政府危機事件的潛伏期是指,危機事件尚未完全展露,還處於萌芽階段。在這個階段,如果不能進行仔細的觀察和思索,很難發掘問題和危機的存在。政府當時應該利用官方微博進行闢謠,及時引導輿論走向,避免事件的進一步惡化。並且,2007年的廈門PX項目事件,足以讓寧波市政府和PX項目主管單位視作鏡鑑。然而,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寧波市政府並未及時廣泛利用微博對網上已經開始有蔓延趨勢的謠言和反對PX項目言論進行有力的回應,喪失了危機潛伏期最好的公關時機。危機爆發期的傳播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