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公布 品牌傳播效果可量化評估

2021-01-08 中國網

目前,國內首檔汽車全網評價分析類視頻節目《這車怎麼樣》已經發布了56期,該節目內容採集、處理、分析全網的各類有效評價,使用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的算法,根據權重進行排序得出的相關指數,得到了關於它的全面、真實、客觀的評價。這種基於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關於產品的評價,可以為消費者購買產品,比如IT產品、家電產品等,提供有效的參考。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是修宇博士於2018年9月提出的一種傳播效果量化評估體系。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以媒體與用戶、社會之間的關係為研究核心,以媒體對用戶的認知、態度、行為的影響和用戶對媒體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將衡量傳播效果的多種表徵轉化為傳播度、影響度、友好度、互動度這四個方面的可測指標,並賦予不同的權重,形成全面系統的傳播效果量化評估體系,實現評估結果的可比性。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可以跨媒體平臺對傳播效果做精準定量評價,適用領域包括品牌傳播,輿情管理,公共關係,口碑管理等。

一、研究背景

由來

隨著中國媒體行業從傳統3維(報紙、電視,廣播)走向多維(新聞網站,手機APP、視頻及短視頻、微信、微博等),對傳播效果的評估也從受眾規模、受眾組成、傳播到達率、媒介流動率等幾個簡單的指標,擴展至受眾態度和心理參與、受眾與新媒體關係評估、互動模式評估、傳播內容價值評估等層面。

針對這一現象,中國人民大學傳播學博士修宇,以媒體與用戶、社會之間的關係為研究核心,以媒體對用戶的認知、態度、行為上的影響,以及用戶對媒體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基於中國新媒體行業的快速發展狀況以及對於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變化的深入研究,於2018年9月提出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

底層理論模型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的底層理論基礎是美國廣告學家E.St.Elmo Lewis提出的AIDMA消費者行為學理論模型,以及後來出現的AISAS評估理論模型,即【注意—興趣—搜索—行動—分享 (Attention-Interest-Search-Action-Share) 】,其中兩個具備網際網路背景特質的「S」——search (搜索) 和share (分享) 的出現,強調了網際網路時代下受眾主動行為的重要性。

此外,移動網際網路的出現創造了全新的傳播與營銷生態。基於用戶關係網絡,企業與用戶可以相互聯通,互動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與這種新生態對應的消費軌跡與行為模型—— SICAS(Sense—Interest&Interactive—Connect&Communicate—Action—Share)由此產生。

所以,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的底層理論結構是由SICAS、AIDMA以及AISAS三個底層理論模型構成,並加入了用戶喜好度、六大媒介平臺以及媒體平臺影響度劃分。

研究方法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按照德爾菲法(又稱專家調查法)的實施要求和流程,對來自企業管理層、學術界、公關傳播界的多名相關專家進行了兩輪意見諮詢,並對專家徵詢結果的相關數據進行了整理和分析。

通過層次分析法(AHP)測算各指標權重,得出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的相關指標,具體包括4個一級指標、近20個二級指標及多個三級指標。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中涉及各評價指標的性質不同,且各指標之間相差很大,因此在測算和評估時,為了保證結果的可靠性,該方法對各指標進行數據標準化處理,使得各指標之間可以量化對比。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部分公式: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構建體系,採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為各指標進行權重分配,通過層次分析法中的層次單排序和一致性檢驗方法,確保各指標權重分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主要內容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包括4個一級指標、近20個二級指標及多個三級指標。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四個一級指標如下:

傳播度

傳播度是衡量信息擴散效率的指標。傳播度反映的是傳播內容對於用戶的曝光度和觸達率。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將新媒體所處網際網路領域分解為「微博、微信、APP新聞客戶端、傳統PC網頁、內容垂直網絡媒體及論壇、視頻+VLOG+博客」六類新媒體平臺,研究每一個平臺上分別的播放或者點擊數量,新媒體轉載量、視頻下載量,搜尋引擎搜索量等。

友好度

友好度是衡量受眾情感傾向的指標。友好度衡量內容傳播所造成的用戶態度,包含了滿意度和美譽度,正負向意見比例,正面評論與評論總數的比例等。友好度與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關係並不緊密,而與傳播內容緊密相關。一個策劃精良,對受眾友好的傳播內容,更容易被受眾接受並擴散,進而引發受眾共鳴,所以,友好度更多指向於傳播內容本身。

影響度

影響度是衡量參與信息擴散的媒體對受眾影響程度的指標。影響度著重反映參與傳播的媒體影響力,包含了媒體的重要等級程度、社交媒體粉絲數量、媒體帳號活躍程度、潛在訪客數量、論壇議題數量等。還包含了內容傳播在媒體上是否顯著、推薦和曝光,涉及到呈現位置、內容傳播持續時間等。傳統媒體的影響度也在考量範圍之內,研究範圍包含媒體等級、覆蓋人群數量、播放時段和時長、報刊刊發頻率和位置等。

互動度

互動度是衡量受眾因信息傳播而捲入程度的指標。互動度是新媒體的重要特徵,媒體通過互動了解用戶的想法,媒體也因為互動而產生內容的變化。研究包含了新媒體六大平臺下的用戶評論數;新媒體轉發、點讚、 收藏、打賞、分享至其他平臺等。此外是否因此產生新的話題,導致二次傳播也在整體考量範圍之內。

三、優勢

全面反映傳播效果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不但能夠將參與內容傳播的傳統媒體與網絡新媒體放在一個架構內進行研究、量化、對比,還能夠按照不同類型的媒體平臺(6大平臺)進行分別研究、量化、對比,讓傳播者了解自己在不同平臺媒體上傳播的優勢和劣勢,同時也能夠了解自身傳播內容對於用戶的影響程度,並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做出改善。

很多媒體的排行榜都是以點擊量為基礎指標,而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是建立在多平臺數據基礎、科學的模型架構及數據算法之上,是跨媒體領域的傳播效果評價體系。

量化反映傳播效果

由於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實現了評估結果得分的可比性,無論傳播內容是正面還是負面,無論參與傳播的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無論受眾對傳播內容喜歡或不喜歡,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都可以將傳播效果進行量化對比,讓品牌管理者能夠更清晰了解傳播內容對於品牌的影響效果。

真實反映傳播效果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由4個維度的不同指標組成,數據來源真實、全面、豐富。由於各評價指標的性質不同,通常處在不同的數量級,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中各原始指標數據經過數據標準化處理,確保各指標之間可進行量化對比。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構建體系,採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為各指標進行權重分配,通過層次分析法中的層次單排序和一致性檢驗方法,確保各指標權重分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因此四度評價法可真實反映傳播效果。

四、功能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可以跨媒體平臺,對於時下的傳播環境和傳播效果做精準定量評價。可以實現以下功能:

可量化

品牌事件、品牌或者產品、專題性活動的傳播效果可量化評價。

可對比

可進行品牌自身傳播效果不同時期的對比,發現品牌不同階段的傳播特點。可進行品牌自身與競爭品牌或者行業整體傳播水平量化對比。

可考核

傳播效果能夠進行科學考核,幫助實現公關傳播的科學決策。

可選擇

根據對不同媒體影響力,內容傳播在媒體上是否有效等多方面定量評價,品牌方可有效進行媒體選擇性傳播。

可預判

根據品牌和產品自身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數據的積累,可以總結傳播規律,進行傳播效果和傳播危機的預判。並可根據傳播特點和品牌需要,對傳播提前進行有效幹預。

可提升

根據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分析不同品牌或者行業不同傳播階段中用戶的關注因素、評價變化狀況,便於品牌方後續對影響溝通點進行有差異的設計。並找出自身傳播方法的不足,提升傳播效能。

五、應用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可以應用到以下場景:

事件傳播效果評價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可以建立事件與企業品牌傳播的關聯關係,幫助企業品牌策略選擇。在事件前後,可以追蹤品牌的受眾變化情況,包括品牌官方帳號的粉絲量變化。事件前後受眾對品牌的關注及興趣變化狀況對比,包括百度搜索指數的變化、搜索關聯內容的變化。通過分析事件前後不同平臺的觸動表現,挖掘影響事件的關鍵因素,查看其敏感程度並形成重點關注指標,為品牌事件處理提供決策參考。

品牌傳播效果評價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可以量化考察在階段時間內公關傳播對品牌的實際影響,分析公關傳播是否提升了目標品牌和產品在受眾心中的形象和地位。通過傳播度,友好度,影響度,互動度這四方面的分析,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可以將過去數年品牌和產品的傳播效果量化數據與如今的數據進行對比,優勢與劣勢一目了然,大幅提升了品牌數據分析能力,對提升品牌及產品的傳播力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專題性傳播效果研究

品牌在面對巨大變革的時候,例如,國內國際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時、品牌進入新的海外市場時,傳播策略也需要及時調整以應對特殊情況。在此情況下,以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為依託,加入其他學科比如外交學、國際關係學、經濟學,以及海外傳播的專家,共同多因素考量,可進行特定條件下傳播效果評價及傳播效能提升研究。

媒體選擇

根據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中一級指標影響度的得分,可衡量參與信息擴散的媒體對受眾的影響程度;一級指標互動度的得分可衡量受眾因信息傳播而捲入的程度,因此,可協助品牌方全方位整合併打通多方數據,精準鎖定用戶濃度高、對目標用戶影響程度高的優質媒體,有效進行媒體選擇性投放。

產品評價

根據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一級指標傳播度反映的是傳播內容對於用戶的曝光度和觸達率。研究消費者、媒體對產品評價在每一個平臺上分別的播放或者點擊數量,新媒體轉載量、視頻下載量,搜尋引擎搜索量等,可以有效得出某一產品的聲量。

一級指標友好度分析,可衡量內容傳播所造成的用戶態度,包含了滿意度和美譽度,正負向意見比例,正面評論與評論總數的比例等。可以得出消費者對於某一產品的整體、真實的使用感受和看法。

綜合以上維度,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可以將某一產品全網的全部評論、評價,利用技術手段掃描出來,然後使用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通過專有的、專業的算法,排重、情緒分辨,加上權重,得出大家對這一產品的公認的評價。

這種基於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關於產品的評價,可以為消費者購買產品,比如IT產品、家電產品等,提供有效的參考。2020年3月18日已經推出了基於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評價汽車產品的視頻節目《這車怎麼樣》。

相關焦點

  • 融媒體傳播能力與效果評估的實證研究
    關鍵詞:融媒體,複雜性,效果評估,實證研究 數字新興媒介的迅速崛起,改變了既有的大眾媒體線性傳播範式,帶有交互特徵的非線性傳播成為媒介系統中新的動力結構,使得媒介生態向著複雜化趨勢演化。媒介形態從報紙到廣播,到電視,再到數字新興媒介,這種共存共進的演進是一個不斷豐富媒介形態,使之形成一個不斷複雜化的系統的過程。
  • 基於微信公眾號的健康傳播效果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三)新媒體健康傳播效果研究目前,對於新媒體平臺的健康傳播效果的評價指標尚沒有統一的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評價體系。若要提升和優化新媒體的健康傳播方式,需要首先建立完善健康類信息的評估體系(許藝凡,馬冠生,2018)。也就是說,只有明確了評價體系與具體指標,才能夠有針對性的有效提升健康傳播效果。
  • 旅遊類公眾號傳播效果評價分析
    通過對影響旅遊類公眾號傳播效果的各項因素進行分析,能夠釐清各因素在旅遊類公眾號的評價中所起的作用,並為提升旅遊類公眾號的傳播效果提供參考。一、旅遊類公眾號評價的客觀指標旅遊類公眾號評價的客觀指標是指用來衡量公眾號傳播效果的客觀變量,包括閱讀量、點讚量、轉發量、粉絲量、更新頻率等數據信息。
  • 以「微博評論」為指標的傳播效果測量模型初探——基於「@人民網...
    本文藉助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概念,以「微博評論」的具體內容為研究對象,構建了以網絡「規模」、「密度」、「相對度數中心度」為指標的傳播效果測量模型,並使用該模型對人民網發布的四條宣傳類微博的傳播效果加以測量,驗證了模型的科學性、可操作性。
  • 微博核心傳播者挖掘與傳播規模預測研究
    摘要:基於30條熱門微博的全部傳播數據及參與傳播的帳號關係,本報告利用數據挖掘方法量化地評估出各主題微博轉發網絡的結構特徵、傳播特徵、內容特徵,並以此建立全面、系統的綜合評價體系,再結合PageRank算法思想,提出了一種有效的核心傳播者挖掘算法,從而精準地評估各條微博中各節點的影響力差異,識別核心傳播者。
  • 譯文|用哪些指標量化你的設計效果?
    量化分析可以用最直觀的數據來反映效果,常常用於用戶、市場等方面,在看似沒有標準的設計領域,用哪些指標、如何使用?才能知道設計效果究竟怎麼樣呢?為什麼我們需要量化設計的效果?我們可以每天對其他同事說注重用戶體驗是必要的、自己的設計是有效果的。但是空口無憑,只是說說的力度也就僅限於此。基於用戶行為進行設計,聽上去是挺有道理的。
  • 益普索聯合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成立傳播與認知效能評估研究中心
    北京2018年4月20日電 /美通社/ -- 2018年4月10日,益普索與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成立了傳播與認知效能評估研究中心 -- 集學術研究、技術開發和市場應用於一體,致力運用認知神經科學技術對傳播效果進行評估研究。
  • 負面報導傳播效果研究及負面效果應對策略
    什麼是「負面報導」,如何把握負面報導的「度」,減少它的負面效果,這是當下關於負面報導行為所需要迫切研究討論的問題。論文從「負面報導」這一概念的定義入手,結合負面報導在中國的發展歷史,通過分析比較具體的新聞案例來總結歸納負面報導的兩種傳播效果——正面效果和負面效果。同時,就負面報導所出現的負面效果,應該怎樣從不同的主體出發控制或者避免負面效果的擴大化,也是本論文所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 微博環境下的突發事件傳播機制分析——基於第三人效果的維度
    本文以「周子瑜事件」的微博傳播為樣本案例,通過在線問卷調查的方法,研究微博環境下突發事件傳播的第三人效果的影響因素,以及第三人感知和後續行為之間的關係。研究發現:第三人效果在突發事件的微博傳播中同樣存在,而就影響因素而言,信息的社會期望值和可信度與第三人感知之間沒有必然聯繫,但人際交流對於突發事件的微博傳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預測變量。
  • 2020年主流媒體戰疫報導網絡傳播效果評估報告
    2020年主流媒體戰疫  報導網絡傳播效果綜合排名  CTR依託幾年來對央媒和省級以上廣電機構的網絡傳播效果監測評估體系,重點選取了1月20日到2月20日這段防疫戰疫最關鍵、最緊張的時期,對主流媒體機構疫情報導的網絡傳播效果情況進行總結。
  • 營銷人士關心的PR傳播是什麼意思?
    ,簡稱「公關」)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譯而來的,中文可譯為「公共關係」或「公眾關係」,不論是其字面意思還是其實際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組織機構與公眾環境之間的溝通與傳播關係。
  • 研究發現:牛津疫苗預防新冠傳播效果有限
    美媒稱,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共同研製的疫苗,在阻斷新冠病毒傳播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對已感染病毒的大多數人來說可預防新冠肺炎發病。據彭博新聞社網站12月9日報導,隨著給人帶來希望的疫苗數據不斷湧現,一個懸而未決的重要問題是,接種疫苗能否在防止人們患病的同時減緩病毒傳播,後者是經濟重啟的關鍵因素。牛津和阿斯利康是最早公布疫苗接種者無症狀感染率數據的疫苗研發者。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周刊8日發表經過同行評審的研究結果,結果顯示在一項大型研究中,牛津-阿斯利康疫苗使新冠病毒的傳播大致減少27%。
  • 研究發現牛津疫苗預防新冠傳播效果有限
    美媒稱,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製藥公司共同研製的疫苗,在阻斷新冠病毒傳播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對已感染病毒的大多數人來說可預防新冠肺炎發病。據彭博新聞社網站12月9日報導,隨著給人帶來希望的疫苗數據不斷湧現,一個懸而未決的重要問題是,接種疫苗能否在防止人們患病的同時減緩病毒傳播,後者是經濟重啟的關鍵因素。牛津和阿斯利康是最早公布疫苗接種者無症狀感染率數據的疫苗研發者。英國醫學雜誌《柳葉刀》周刊8日發表經過同行評審的研究結果,結果顯示在一項大型研究中,牛津-阿斯利康疫苗使新冠病毒的傳播大致減少27%。
  • 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影響效果評估研究
    按照一部文學作品所獲得世界影響的三個標準,《白毛女》都完全符合,在時代因素方面既反映了中國 20 世紀新舊社會巨大變遷的時代精神,即廣為人知的「舊社會將人逼成鬼,新社會將鬼變成人」,同時《白毛女》所獲得的海內外社會反響最大、獲得評價最多,而通過歌劇、芭蕾舞、電影等不同藝術形式的傳播,其傳播範圍也是最為廣泛的一部藝術作品。
  • 學生新冠肺炎疫情知曉情況及教育效果評價研究「疫情與教育」成果...
    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後對學校為應對此次疫情所採取的措施進行教育效果評價,發現防控過程中的成效與不足,建立、健全高校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機制,對高校開展應急健康教育,及時有效地預防突發事件的傳播和蔓延,提高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可為有關高校開展相關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 濟南疾控評估進口冷鏈食品集中監管專倉消毒效果
    近日,為預防新冠肺炎病毒通過冷鏈物流進行傳播,濟南市建立進口冷鏈食品集中監管專倉,對進入濟南市未經海關消毒的進口冷鏈食品的外包裝進行全面消毒。為確保進口冷鏈食品的消毒質量,2020年12月16日,濟南市疾控中心消毒與病媒生物防制所對濟南市進口冷鏈食品集中監管專倉的進口食品外包裝物消毒效果進行了評估。本次消毒效果評估共設14個點位,經檢測,所有點位消毒效果均合格。
  • 淺析《博物》雜誌新浪微博傳播策略
    恰當的話語傳播方式對提升傳播效果來說是非常必要的,「博物」能在眾多科普類微博中脫穎而出上在於其適應微博的話語體系,相較於科學知識常有的晦澀,「博物」的語言風格幽默活潑,擅長「賣萌」,粉絲對「博物」的評價是:「在解答專業知識的時候不會信口開河,一定有科學的依據,『博物君』會賣萌有個性,通過這個微博既可以學到嚴謹的科學態度又能學到幽默的說話方式。」
  • 大數據:科技傳播的靈魂
    大數據應用作為一個高滲透力的行業,正在與科技傳播發生深度的融合,從預算分配到投放調整,再到投放後的價值評估,大數據已經開始打破原有的思維,徹底改變了整個科技傳播業。在數字傳播受到越來越多科技傳播渠道青睞的同時,科技傳播投放的真實性和精準性、價值效果評估等關鍵因素成為了科技傳播領域關注的焦點。
  • 遵循社會傳播要素 消除外譯認知誤區
    我們的文學文化對外譯介需要形成以官方與非官方為兩大傳播主體的格局,需要以反映中國現當代社會發展現狀的作品為主、古典作品為輔的傳播內容,需要符合資訊時代特點的多樣化翻譯方式方法,需要新舊媒體融合協同傳播,需要面向普通大眾的分類分層傳播,需要以讀者對外譯作品的接受度、理解度和認同度來評估傳播效果。
  • 區域品牌傳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
    2005年以後,學術界開始從區域品牌的內涵、性質與特徵、形成機理與影響因素、區域品牌與企業品牌的關係、區域品牌的效應、區域品牌資產及其評估、區域品牌管理等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這一研究取向與廣東、福建、浙江等地紛紛將創建區域品牌作為政府推動本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相互配合,形成了學界與政府相得益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