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社會傳播要素 消除外譯認知誤區

2021-01-10 同花順財經

我們的文學文化對外譯介需要形成以官方與非官方為兩大傳播主體的格局,需要以反映中國現當代社會發展現狀的作品為主、古典作品為輔的傳播內容,需要符合資訊時代特點的多樣化翻譯方式方法,需要新舊媒體融合協同傳播,需要面向普通大眾的分類分層傳播,需要以讀者對外譯作品的接受度、理解度和認同度來評估傳播效果。這些認知將有助於我們在中國文學文化外譯作品對外傳播中,採取相應的糾偏扶正措施,提升外譯作品海外傳播力,促進中國文學文化在海外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

筆者在英國訪學期間,對中國譯作在英國的傳播現狀進行了考察,發現我國外譯作品傳播效果尚不理想。因此,探討當前我國文化外譯傳播中的認知誤區,探明提升文學外譯傳播的相應對策,對當前對外譯介的認知誤區進行糾偏扶正,提升海外傳播力,顯得非常必要。

美國現代傳播學奠基人哈羅德.拉斯韋爾在其經典著作《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中指出,對外傳播過程包含「5W」要素,即誰(who)、說什麼(what)、通過什麼渠道(in what channel)、對誰說(to whom)、取得了什麼效果(with what effect)。「誰」是指傳播的主體,「說什麼」是指傳播的內容,「什麼渠道」是指傳播的渠道,「對誰說」是指傳播的對象,「取得了什麼效果」是指傳播的效果。當前中國作品外譯傳播效果不理想,可遵循5W社會傳播要素,系統地探明外譯傳播中的認知誤區和探尋提升傳播力的路徑對策。

拓展對傳播主體的認知

當前我國對外傳播的主體是國內政府機構,以及由政府機構指定或委託的譯者。民間傳播主體從事中國文學文化的對外傳播活動數量少且規模小,這不僅導致當前的傳播主體單一,而且讓大眾誤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完全是官方的事,進而導致民間個人和非官方組織在對外文化譯介中的缺席,影響對外傳播的效度。

要改變當前傳播主體單一的現狀,可以優化官方的資源投入和配置,鼓勵民間團體、個體譯者、海外漢學家和華人等非政府性質的機構和個人從事中國文學文化的對外傳播。因為是民間自發的中國作品譯介傳播,譯介的作品在傳播的內容和顧及讀者的閱讀興趣等方面更有的放矢。歷史上,辜鴻銘對外譯介的「四書」「五經」,林語堂對外譯介的《道德經》《論語》等古典作品,都是以個人非官方的身份進行的,在社會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播接受效果。當代美國翻譯家葛浩文和宇文所安、德國翻譯家顧彬、瑞典翻譯家陳安娜、英國翻譯家藍詩玲等以非官方身份自主選材譯介的中國文學作品在西方社會也有很好的傳播效果和接受度。官方與民間的譯介活動應共同構成對外傳播的兩大基石,形成一體兩翼的對外傳播格局,這對提升外譯作品海外傳播效果大有裨益。

更新對傳播內容的認知

當前學界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就是傳統的經典高雅文學「走出去」,這就限定了我國外譯對象的主體。以筆者在英國考察情況來看,英國普通民眾對中國古典作品閱讀興趣不高,傳播效果不理想。中國古典文學未能引起大部分西方讀者閱讀興趣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是時空差異因素。我國很多外譯工程選擇的作品內容、文化價值,一般來講是代表中國的傳統文化精華,但不代表跨越時空後,在異域傳播仍能在傳播對象國的受眾中產生同樣的接受和認同效果。畢竟這些古代經典是在遙遠年代,地理環境、風俗習慣與外國接受環境迥異的特定時空中產生的,大部分與當代海外讀者文化語境的兼容性不夠。從在英國調研情況看,大部分英國普通讀者對中國古典文學興趣偏弱,即使他們有時間想了解中國文學,也更願意選擇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

第二是資訊時代因素。當今全球處於資訊時代,知識和資訊呈幾何級增長,全球讀者每天要面對新知識替換舊知識、有限閱讀時間對無限信息的挑戰,再加上當今全球民眾休閒娛樂形式多樣化,他們期望的是在每天有限的閱讀時間裡,瀏覽閱讀信息比重大的資訊。這些大部頭譯作難以讓西方讀者在有限的閱讀時間裡耐心讀完全部內容,會消解他們的閱讀興趣,導致傳播效果欠佳。

因此,中國文學「走出去」的內容更應以反映當代中國文學和社會發展現狀的、與西方社會文化有兼容性、符合當代西方讀者閱讀特點的現當代文學為主,這有助於傳播內容在西方讀者中的理解、接受和認同。

升級對傳播渠道的認知

對外傳播渠道可分為兩大類:傳統的傳播媒體渠道和新興的網絡媒體傳播渠道。傳統對外傳播媒體渠道包括書本渠道、期刊渠道、報紙渠道、廣播渠道、影視渠道等;網絡媒體傳播渠道包括網際網路渠道、數字媒體渠道、自媒體渠道等。當前,全球處於網際網路時代,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使得受眾隨時隨地都能聯網獲取相關信息,「移動式」閱讀漸成主流,以紙質版形式傳播信息的時代已讓位於網絡媒體傳播形式。西方讀者獲取資訊的渠道也已從傳統的紙質版資訊轉移到了以移動網際網路為主,其他傳播渠道為輔的局面,媒體融合發展傳播已成趨勢。

然而,當前中國文學「走出去」的譯介工程大部分都是以書本為主要傳播渠道。我們要認識到新興媒體的強大作用,所以對外傳播渠道重心應該從傳統的紙質媒體渠道轉移到網絡新興媒體傳播渠道上來。這些新興媒體在傳播上不僅具有快捷性、實時性、便捷性和交互性特點,更具有紙質媒體渠道所不具有的覆蓋受眾廣、受眾接觸中國外譯作品信息的渠道和機會更多的特點。這些新興媒體特別適合那些從篇幅長的作品變譯成各種短小精悍的譯作的傳播,符合西方讀者快節奏工作生活背景下的碎片化閱讀和移動式閱讀的期望。總之,重視新興媒體在對外傳播中的巨大作用,發揮新興媒體的傳播功能和加快與傳統媒體融合,形成互補的對外傳播模式,對提升中國外譯作品海外傳播效果大有裨益。

補充對傳播對象的認知

傳播對象是傳播對象國的受眾。按當前對外傳播以大部頭的中國典籍作品為主的態勢看,我們的傳播對象是海外對中國典籍感興趣的成年讀者,這忽視了西方兒童及青少年讀者群。

我們在從事對外傳播過程中,不能忽視西方兒童及青少年讀者群,需把海外普通受眾分層分類定位。除了全譯以外,還應大量採用摘譯、編譯、縮譯等方法譯介一些適合西方兒童和青少年閱讀的作品,或把面向西方成年讀者的譯作再作二次開發,變譯成適合兒童和少年閱讀的作品,讓西方的兒童和青少年從小就接觸了解中國文學文化,培養他們喜愛中國文學進而對整體中國文化產生興趣。

糾正對傳播效果的認知

傳播效果是指傳播的內容對傳播對象國讀者在認知、行為、價值觀等方面產生的影響。長期以來,學界常以譯作進入傳播對象國網店、實體店、圖書館等書籍集散地視作對外傳播工作結束,這是對傳播效果的認知誤區。譯作進入傳播對象國只表明譯介的書籍進入了流通環節,但不能說明書籍被閱讀了。只有譯介的圖書被讀者閱讀了,圖書內容才有被理解和認同的可能。有時,即使傳播的內容被讀者閱讀、理解了,還不能代表他們就認同了閱讀的內容,而我們真正期望的傳播效果是傳播的內容及其承載的思想被西方讀者樂意閱讀、理解並最終獲得他們的認同。

把讀者對譯作內容或思想的理解和認同度作為外譯作品傳播效果的評估準繩,可有效提升作品海外傳播效果。這就要求我們選擇一些能與西方讀者價值體系和認知體系有兼容性的內容,作為優選的傳播內容,以提升西方讀者對譯介內容的理解力和認同度,同時輔以讀者喜聞樂見的行文表達和接受方式進行譯介,或以書本、影視、網際網路、新媒體等多元化的傳播形式進行協同傳播,提升西方讀者的閱讀興趣和接受的廣度和深度。只有深入了解西方傳播特點及其受眾需求,才能提升譯介傳播的作品在西方讀者中的理解度和認同度,達到好的傳播效果。

基於上述探討,我們認為,要提升中國外譯作品的海外傳播效果,我們的文學文化對外譯介需要形成以官方與非官方為兩大傳播主體的格局,需要以反映中國現當代社會發展現狀的作品為主、古典作品為輔的傳播內容,需要符合資訊時代特點的多樣化翻譯方式方法,需要新舊媒體融合協同傳播,需要面向普通大眾的分類分層傳播,需要以讀者對外譯作品的接受度、理解度和認同度來評估傳播效果。這些認知將有助於我們在中國文學文化外譯作品對外傳播中,採取相應的糾偏扶正措施,提升外譯作品海外傳播力,促進中國文學文化在海外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資助項目「《大中華文庫》在英國的傳播、接受調研及外譯機理創新研究」(18YJA740070)、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資助項目「中國文化英譯傳播力提升路徑與變譯戰略戰術整合研究」(19D074)、國家留學基金資助項目「大中華文庫在英國的接受和傳播」(CSC20160842018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北經濟學院外國語學院)

來源: 社科院網站

相關焦點

  • 美國學術出版社出版中華學術外譯項目
    歷史分期有兩個系統:一個是外部的政治社會系統,分三期;一個是內部的學術研究系統,分四期。二者之間有重疊部分,而以後者為主線。整個著述採用了歷史評價、理論評判和理論的創造轉化三位一體的研究方法,努力實現基本論題、概念範疇、理論形態的現代轉換。在傳統譯論的界定和分期中,兼顧了特定社會歷史條件、學術文化淵源和譯論本身的沿革關係,討論了傳統譯論的優勢、不足及終結等問題。
  • 【誤區】靜電消除過程中的三大誤區,幸好看了
    【看點】軟包裝行業人士對靜電感識上往往有些誤區,雖然在一般情況下這些誤區不會對生產造成太大影響,但一旦出現問題,往往會導致比較嚴重的後果
  • 習近平國際傳播論述的傳播要素分析
    提 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做好新形勢下的對外宣傳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在傳播學視角下,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可從傳播要素的角度進行解讀,從而更好地理解國際傳播新戰略,推動對外宣傳工作發展。
  • 免疫力並非越高越好《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帶你走出這些誤區
    12月22日,《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正式發布。該報告旨在通過調研國民對免疫力概念的認知程度以及存在的認知誤區,也填補了現階段國民免疫力認知相關研究的空白。《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由中國保健協會牽頭立項並撰寫,康寶萊支持,歷時3個月,覆蓋16個超一線和一、二、三線城市及部分農村地區,內容涵蓋免疫力內涵認知、免疫力相關疾病認知、影響免疫力水平的生活習慣認知等多個維度。調查結果表明,95%的受訪者認同免疫力對健康的重要性。整體來看,大部分受訪者對什麼是健康的飲食行為與健康的運動方式有所了解。
  • 法媒解密睡眠誤區:作息規律決定睡眠質量
    原標題:法媒解密睡眠誤區:作息規律決定睡眠質量 睡眠是良好的生活狀態的基礎:睡眠能恢復體力,讓皮膚煥發新生,還能減肥和消除黑眼圈。法國知名時尚雜誌《ELLE》採訪了有關專家,分析了常見的睡眠誤區,給出了改善睡眠的建議。 報導稱,最顯著的睡眠誤區就是很多人只重視睡眠時長。睡眠醫學專家瑞秋-薩拉斯(Rachel Salas)表示,為了獲得良好的睡眠質量,最重要的是確定規律的作息時間。
  • 走出電磁波認知的誤區
    針對一些報章中出現的:諸如「電磁波需要媒質才能傳播」、「電磁波的頻率從零到無窮大」等模糊甚至錯誤的概念表述,急需匡正視聽。只有正確認識電磁波的概念,才能深刻地把握其本質和規律,才能用正確的理論指導軍事實踐,以更好地駕馭複雜電磁環境。  誤區之一:電磁波需要媒質才能傳播  波是振動在空間的傳播。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會在京召開。此次座談會圍繞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以講好中國的宗教學故事、傳播好中國的宗教學聲音為切入點,就如何增強中國圖書的海外傳播力度,提高中國圖書國際影響力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本書作者/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受邀出席此次座談會並發表講話。
  • 簡述基模或認知基模的特點 | 19北大傳播學碩真題解析15
    難度一星的送分題,根據所學回答基模或認知基模的概念特點即可。
  • 協作的下午:避免協作5個誤區,撬動機會的關鍵4要素,授權與復盤
    我們要開展良性協作要避開哪些誤區?二.良性協作應避免5個誤區如何能讓每一個個體實現良性協作?我們需要避免5個誤區。1.把「管理」當管家《原則》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提到:「出色的管理者重視協調,而非親力親為。」管理者應該且必須刻意創造這樣的機會:讓員工真正主動、自發地投入工作,同時弱化管理者、領導者和創始人的存在。
  • 「無媒介傳播」:信息理論視域下傳播關係的回歸
    從口耳相傳到報紙、廣播、電視的出現,再到網絡傳播乃至移動互聯的蓬勃發展,介質的迭代消除了傳播的時空障礙,消解了傳播權力的界限,重構了傳播全要素和全過程,實現了人、信息、媒介與環境最廣泛的連接。在這一變化過程中,信息由傳播學意義中的價值概念回歸到經典資訊理論中的屬性概念,傳播由線性關係回歸到網絡拓撲關係,媒介由信息傳遞介質回歸到樸素的關係的連接。
  • 社會認知理論/倒計時152天
    社會認知理論真題來源:名詞解釋,北京大學傳播學上午卷參考答案:>認知理論(Cognitive Theory)是社會心理學中最重要的理論之一。按照認知理論的觀點,人的行為決定於他對社會情境的知覺(perception)與加工過程。心理學家在研究人類認知過程的時候發現,有關社會知覺的定律和與對物體知覺的定律極為相似,人們常常很自然地把對某一社會情境的知覺、想法和信念組織成一種簡單而又有意義的形式,就象對物體的知覺一樣。並且不管社會情境如何錯綜複雜,人們都會將它變得有規律。
  • 共情:民心相通的傳播機理
    在日常生活的意義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心」乃是人們的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是社會成員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自發的、潛在的、不系統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反應,表現為人們對社會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認知、情感、態度、情緒、興趣、願望和信念等。通過「心」來認知和把握外在世界,是中國人參與和融入世界交往的特別方式。其中,交往主體情感的互相體認與感通,亦即「共情」,是達至彼此「心通」的樞紐。
  • 包裝設計這幾大要素必須要遵循
    以上的這些總結起來,其實就是包裝設計的幾大要素,而包裝設計公司也不例外,在進行包裝設計的時候必須要遵循相關的原則。1、外形要素外形要素就是直接包括了展示面的尺寸大小,還有形狀,日常生活當中能夠進到的外形包裝形態,基本上只有三種,無非就是人造形態、自然形態,還有偶發形態,在進行產品外形包裝研究的時候,一定要找到適合有這種性質的心態,然後通過規律性的方式將它表現出來。
  • 益普索聯合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成立傳播與認知效能評估研究中心
    北京2018年4月20日電 /美通社/ -- 2018年4月10日,益普索與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成立了傳播與認知效能評估研究中心 -- 集學術研究、技術開發和市場應用於一體,致力運用認知神經科學技術對傳播效果進行評估研究。
  • 融媒體傳播能力與效果評估的實證研究
    摘要:媒介融合所形成的新興傳播環境豐富了複雜系統的關係要素,影響著融媒體形態的發展與演進,尋求媒介融合效果,就需要確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評測指標體系。構建科學合理的媒介融合指數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協同性、綜合性基本原則: 1.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要求媒介融合測評中堅持整體觀念,把融媒體系統看成社會複雜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加以對待,指標體系要綜合反映不同社會複雜系統中各子系統、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強度和方向等各方面的因素,是一個受多種因素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以期達到一個系統平衡態的量。
  • 全國政協委員李琳梅:走出「海水淡化水飲用有損健康」認知誤區
    原標題:走出「海水淡化水飲用有損健康」認知誤區(圖) 作為我國唯一的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領域的國家級科研院所所長,李琳梅瞄準的是國際前沿與國家需求,帶領廣大科研人員攻堅克難,以過硬的海水利用技術支撐與引領行業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服務於社會與民生。
  • 論文推介 | 收縮型城市:認知誤區、統計甄別與測算反思
    本期推介的論文為《收縮型城市:認知誤區、統計甄別與測算反思》(Shrinking cities:Misunderstandings
  • 《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免疫力並非越高越好,國民對健康生活...
    但國民對免疫力的概念缺乏準確認識,並且部分受訪者對健康生活習慣存在誤區。報告還指出,免疫力的提升,也不能忽視保健食品的營養保健功能。對此,徐華鋒表示:「國民對保健食品應當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念。普通人可以考慮通過諮詢醫生和專業營養師等方式了解自身是否缺失某些營養,進而有針對性地補充。」
  • 5G毫米波的四大誤區
    二者的區別在於,Sub-6頻率低,所以傳播得更遠,基站建設成本低,而毫米波頻率高,速度更快,但是傳播得近,基站建設成本要達到Sub-6的十倍左右。gFfednc中興總工說法在5G,特別是5G毫米波的問題上,要遵循「道」「法」「術」,這是中興通訊無線產品規劃總工王建利給出的形象說法。
  • 傳播中的離身與具身:人工智慧新聞主播的認知交互
    於春,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美國馬裡蘭大學訪問學者。本文系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課題」具身認知視域中人工智慧新聞播報優化研究「成果。作為認知科學與人工智慧在新聞播報領域的實踐應用之一,人工智慧新聞主播本質上難以脫離也基本遵循著離身認知、「計算主義」這一認知進路。人工智慧新聞主播嘗試離開真人主播的身體,試圖通過不斷更迭的計算機技術及算法程序來構建形象、模擬行為、複製功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