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

2021-01-09 中國社會科學網

座談會現場 本網記者 吳文康/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娓)12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主辦的《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座談會在京召開。此次座談會圍繞中華學術外譯項目——《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英文版海外傳播,以講好中國的宗教學故事、傳播好中國的宗教學聲音為切入點,就如何增強中國圖書的海外傳播力度,提高中國圖書國際影響力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

  本書作者/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受邀出席此次座談會並發表講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總編輯魏長寶參加會議並致辭。

  參加本次研討會的專家還有中宣部對外推廣局出版推廣處副處長張正巖,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執行主任何明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當代宗教研究室研究員葉濤,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室研究員楊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研究員楊華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燕,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副研究員王鷹,施普林格·自然集團中國區圖書項目總監李琰、國際出版周報執行主編白玫等。

  魏長寶在致辭中講到,「理解中國」是新時代中國的宏大敘事,要理解中國文化,就必須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理解中國宗教。《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和《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是幫助中國讀者乃至世界讀者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全面了解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成果的一扇窗口、一把鑰匙,有助於消除國際社會對中國宗教的偏見及對中國宗教政策的誤解,對加強當代中外文化交流、學術溝通、精神理解等都有著非常獨特的意義。如何利用更多有效平臺和資源,最大程度地發揮兩本書獨特的學術和文化價值,真正發揮其世界影響力,讓更多的國際學者和讀者理解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了解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共同分享中國智慧、中國經驗,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不斷思考的問題,也是社科社下一步繼續努力的方向。

  卓新平在發言中講到,《中國人的宗教信仰》一書是對中國人從古到今的思想、信仰的傳統做了一個梳理,對中國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文化進行了充分地說明。《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一書則展示了當代中國對於宗教的理解,反映了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與時俱進的特色與成果。卓新平說,構建中國特色宗教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需要有開放型的態勢,這兩本書的「走出去」一方面反映了當代中國學術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宗教信仰自由以及學術研討的開明性、開放性,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標誌著中國的宗教研究同其他學科一樣,正從以往的邊緣的地位走向世界學術舞臺的中心,非常有意義。

  何明星認為,應大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編輯人才,做到中國學術出版的三個「跨」,即圖書出版跨語種、圖書市場跨國別、人才隊伍跨國際。此外,結合近些年來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和海外館藏發布研究等前沿性研究,針對海外傳播效果,何明星還提出要堅持「大眾化」和「專業化」並舉,撬動國際大眾市場和學術專業化市場。

  其他專家、學者也結合個人學術領域和工作實際,從不同角度談了對於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切身體會,對如何進一步增強中國「走出去」圖書海外傳播影響力提出了寶貴建議。

  座談會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國際合作與出版部副主任夏俠主持。

相關焦點

  • 宗教學
    培養目標宗教學專業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具備較全面的宗教學知識,了解世界各大宗教的歷史與現狀,熟悉我國宗教法規和政策,能在高等院校、研究機構或政府部門從事教學、研究、宗教事務管理、理論宣傳、政策調研等工作的宗教學高級專門人才 。
  • 無神論者沒有信仰嗎?信仰非得是宗教嗎?
    雖然很多人不討厭宗教信仰,但對某些宗教理論還是挺讓人厭惡的。就如基督教,說什麼人必須信耶穌才能得到救贖,不信他的話就只能下地獄。莫非神造人就是為了把一大半的人扔進地獄裡受苦嗎?這樣的神未免心胸也太狹隘了。
  • 我國宗教學上的「鴉片戰爭」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已經40餘年,我國各項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宗教學研究領域自然也不例外。
  • 杜維明 | 宗教學:從神學到人文學
    1972 年由當時任職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魏而旭(Claude Welch)主編的有關北美宗教學研究動向的綜合報告問世。魏而旭推測,宗教學高深研究的隊伍,也就是大學畢業之後再專門從事宗教學研究的人文學專才,有逐漸壯大增多的趨勢,並且聲稱伯克萊、芝加哥及康橋,將會成為北美宗教學研究的重鎮。
  • 帶你走進人大宗教學專業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專業是國家重點一級學科、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擁有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首任所長是著名學者方立天先生,現任所長為張風雷教授。經過數十年的發展與壯大,本專業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宗教學教學與研究的重鎮,專業排名在國內名列前茅,穩居世界前列。
  • 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外國人說了不算,終歸到底還是誰的拳頭硬
    因為中國實在是太大了,許多觀點婉如盲人摸象看不全面而顯得狹隘。另一個方面則是身處於這樣的文化體系中,難以自覺。有一種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感覺。所以這篇文章如有異議之處,還望多多包涵。中國人有沒有宗教信仰,外國人說了不算,終歸到底還是誰的拳頭硬的問題。
  • 宗教學專業介紹及就業前景
    宗教學專業基本信息專業代碼:010103K專業人氣:20123授予學位
  • 學科探秘 | 宗教學:一個理性與情懷兼具的專業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了解宗教信仰是什麼。信仰是指人與超自然、超人間對象的聯繫,宗教則是這種聯繫更為規範化、制度化、儀式化的表達。隨著自然崇拜、氏族部落宗教、國家民族宗教到世界宗教的發展,宗教的教理教義更為抽象圓融,弘教範圍也愈發廣泛。曾幾何時,學界認為宗教會隨著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的普及逐漸消失,但恰恰相反,科技正在成為當今宗教普及教義、收納信徒最重要的手段和媒介。
  • 南哲新聞|洪修平教授英文版禪學專著在海外出版發行
    洪修平教授英文版禪學專著在海外出版發行我校哲學系洪修平教授的禪學專著《禪宗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英文版《Chan-Buddhist Philosophy: Its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作為國家「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
  • 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易經》這本書告訴你,我們信的是這個
    ——《周易》很久之前就有西方人就和中國人說,你們沒有信仰。你如果說有,他會問你信仰哪個教?你如果說你不信教,那他就得理了:「你看,我就說你們中國人沒有信仰嘛。」那麼中國人有沒有信仰呢?當然有!華夏五千年文明傳承,如果國人沒有信仰,何談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但中國人信仰的主力並不是宗教,宗教在中國的發展緩慢,始終沒有形成主流思潮;中國人真正信仰的,是蒼天。
  • 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拜神、敬神為何又「罵」神,外國人為何看不懂
    關於宗教信仰,不少外國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什麼信仰?其實,那是不懂中國人的想法。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和歐美世界不同,西方的神話故事常常是神造了人。但是,在中國的神仙體系裡,神仙都是「人造的」。
  • 中國人為什麼沒有信仰,還能那麼團結?
    最大的不同就是印度幾乎全民信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宗教信仰已經深入到印度人民的社會和文化中,廣泛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而在中國,這兩者對人們的影響卻非常小,因此,中國也曾一度被世界調侃甚至嘲諷是一個"沒有信仰的國家"。
  • 全球有多少人口信仰宗教?
    徵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2012年「中國家庭追蹤調查」和中國人民大學2011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的數據,我國信仰五大宗教的人口約佔總人口的11%,三者高度契合。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世界主要宗教群體規模和分布報告」令人懷疑。2012年12月,該機構公布了對全球「8個主要宗教群體」2010年人口規模和地理分布的研究報告。
  • 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影響效果評估研究
    推薦圖書:《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影響效果評估研究》何明星 著ISBN:978-7-5166-1828-8新華出版社 2018年12月當代文學·文學研究內容簡介:本書聚焦中國當代文學10部最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品,按照語種譯本、傳播範圍(館藏數據)、主流讀者評價(研究者數據)三個層面,梳理了10部作品的世界影響力數據
  • 對於中國來說,沒有宗教信仰意味著什麼?
    由此,也許現在中國有很多的問題,所有人都把過去的歷史戲劇化,娛樂化,低俗化,這對於一個民族來說是很可悲的,因為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褻瀆的。」 底下的一位學生很喜歡這個老師,但又覺得老師說的可能個人化,對於這個問題的解釋也是碎片化的,很想知道較全面的、較系統的解釋。於是TA就去知乎網上提問:「對於中國來說,沒有宗教信仰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什麼呢?
  • 沒有宗教信仰,對於中國來說意味著什麼?
    最後這位網友問,對於中國來說,沒有宗教信仰意味著什麼?一位89年的答主這樣回答這個問題:你的老師說,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褻瀆的。當代中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以無神論為世界觀的基礎和起點。中共是革命黨和執政黨的有機統一體。
  • 成天拿信仰說事的人,他們真的有嗎?談談中國人的信仰!
    網上吵的很兇,說中國人沒有信仰,說一個沒有信仰的人什麼事都幹的出來。 反正這些年對中國人的攻擊、污衊也見怪不怪了,不能因為蝲蝲蛄叫,就不種地了,但是我們自己心理要有譜,別被人忽悠瘸了,那我們中國人到底信仰的是什麼呢?
  •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哲學」學科,連續3年排名中國高校第1!
    哲學院擁有哲學、倫理學、宗教學、PPE(與經濟學院、國際關係學院合辦)4個本科專業,相互促進,彼此融合;擁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邏輯學、科學技術哲學、管理哲學、政治哲學10個碩士點和博士點,囊括所有哲學二級學科;建設有「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兩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 國新辦發表宗教白皮書:外國人在中國境內的宗教活動依法受到保護
    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不是要斷絕中國宗教組織同境外宗教組織的正常聯繫。中國政府支持和鼓勵各宗教在獨立自主、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開展對外交流交往,建立、發展、鞏固同海外宗教界的友好關係,增信釋疑,展示良好形象。對境外組織和個人利用宗教從事各種違反中國憲法、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活動,控制中國宗教組織、幹涉中國宗教事務,甚至企圖顛覆中國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並將依法處置。
  • 不信上帝也不信安拉,中國人的信仰到底在哪裡?
    信仰,一種看似虛無縹緲,卻又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什麼是信仰?總的來說,信仰就是一種精神依賴,可以是信仰一種思想、一個宗教、一個人或一個物體。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宗教信仰。比如說在國外有大量的人信仰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甚至很多國家把某個宗教定為自己國家的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