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傳播能力與效果評估的實證研究

2020-12-08 人民網傳媒

摘要:媒介融合所形成的新興傳播環境豐富了複雜系統的關係要素,影響著融媒體形態的發展與演進,尋求媒介融合效果,就需要確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評測指標體系。文章基於複雜系統中的熵理論,對融媒體指標體系加以系統建構,並根據熵值法確定組織維、信息維、文化維、技術維和資源維在系統評測中所佔的權重,最終對不同地區的媒介融合加以評估,獲取這些地區融媒體發展的實證指標。

關鍵詞:融媒體,複雜性,效果評估,實證研究

數字新興媒介的迅速崛起,改變了既有的大眾媒體線性傳播範式,帶有交互特徵的非線性傳播成為媒介系統中新的動力結構,使得媒介生態向著複雜化趨勢演化。媒介形態從報紙到廣播,到電視,再到數字新興媒介,這種共存共進的演進是一個不斷豐富媒介形態,使之形成一個不斷複雜化的系統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第一種前在媒介並未被新興媒介所替代,而是與新興媒介形成一種新的生態關係共存於同一個媒體系統中。

隨著對媒介融合理想模式的進一步演進,在借鑑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著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以定性研究為主導的原則,將媒介融合狀態下的信息傳播系統劃分為技術支持系統、文化認同系統、組織傳播系統、信息傳播系統和資源影響系統等五個子系統。這五個系統中,技術支持作為顯現的動力支撐系統,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文化認同則強調人們對媒介融合中信息傳收的認同;組織傳播則包括了政府、媒介產業組織的協同作用;信息傳播系統則強調媒介的內容生產與融合渠道傳播的能力;資源影響系統強調了相關資源對系統的影響。

一、融媒體複雜性效果評測的原則與目標

融媒體系統包涵著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形態共存的系統,因此具有複雜性特徵。對於融媒體複雜性效果的評測,就是超出系統內部要素的本體考察,將環境要素納入到評測指標之中,選取的指標能夠從所代表的不同的側面反映出媒介融合的內涵和本質特徵,且指標之間一定確保具有獨立性、可測性、可比性,指標的數據具有可得性。

Ⅰ. 融媒體複雜性效果評測原則

媒介融合過程與狀態具有的複雜性決定了必須要有一套明確的量化指標,指標體系的建立是媒介融合指數評價的核心部分,是關係到評價結果可信度的關鍵因素。構建科學合理的媒介融合指數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協同性、綜合性基本原則:

1.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要求媒介融合測評中堅持整體觀念,把融媒體系統看成社會複雜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加以對待,指標體系要綜合反映不同社會複雜系統中各子系統、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方式、強度和方向等各方面的因素,是一個受多種因素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以期達到一個系統平衡態的量。

2.科學性原則

媒介融合指標評測體系首先要遵循信息傳播規律和認知規律,採用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確立的指標必須是能夠通過觀察、測試、評議等方式,經過系統檢測後得出明確結論的定性或定量指標,結合融媒體傳播的各項指標採取定量和定性調查研究。

3.協同性原則

在對媒介融合測評體系建構的過程中,不但要考慮新媒體與傳統媒介之間的區別與聯繫,更要重視傳統媒介與新媒體之間的積極互動。這涉及到系統內的協同性問題,協同性要求不以概念的不同對相關系統加以區別。

4.綜合性原則

任何整體都是由一些要素為特定目的綜合而成的,媒介融合作為一項系統性、綜合性極強的產業活動,是由媒介傳播、產業發展等多種要素構成的複合過程,這些要素形成結構聯繫、領域交叉、跨學科綜合形成複雜系統。

Ⅱ. 融媒體傳播能力評測的指標表徵

建立指標體系首先選定能夠客觀充分表徵每個子系統的指標。按照社會系統的構成,從五個方面選取指標,表徵的社會特徵為:

1.信息維

推進內容融合傳播是媒介技術創新條件下的必然選擇。推進媒介內容融合,能夠不斷挖掘媒介的品牌資源,形成具有廣泛的受眾資源與品牌影響的品質傳播;推進內容融合是滿足人們不斷提升的信息需求,以此形成個性化、多元化、移動化的內容供給;推進內容融合是提升媒介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從媒介的社會功能本位來看,媒介之間競爭本質上還是媒介內容的競爭,這是媒介得以生存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2.組織維

融媒體形態的演進過程,實質上就是系統負熵引入的過程,從組織意義上看,意味著有序化和組織性增強。融媒體形態結構是研究媒介融合環境中不同媒介形態參與融合而形成的趨於穩定的結構模式。

  

圖1為單核環狀結構,圖2為立體多核網狀結構。圖1中節點①為核心,它作為四個環形結構(微小系統,可以表示同一種媒介形態的種群,如不同報紙構成的種群)的共同核心,顯然與共建系統內各節點均能夠發生作用。圖2中節點①和②共同作為核心,節點①和②處在立體結構的核心位置,與其他各個節點均能夠產生交互作用。總體的有效度來看,立體多核的網狀組織有序度更高,說明媒介關係從單核中心向多核演變的必然趨勢。

3.技術維

縱觀媒介形態演進的歷史,媒介的每一次革命性發展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撐,融媒體作為媒介形態演進的歷史片段,也必然受到技術的推動和影響,技術是媒介形態演進的雙翼,是媒介歷時性發展的最主要動力。惟其如此,技術發展一度遮蔽了其他系統要素對於媒介形態演進的影響。美國新聞學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魯?納齊森(Andrew Nachison)認為媒介融合實質就是「印刷的、音頻的、視頻的、互動性數字媒介組織之間的戰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聯盟」。[1]

4.文化維

在媒介形態演進的考察過程中,少有基於社會文化視角的討論。然而媒介作為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必然處在一個社會文化包圍的環境之中,因此,社會文化對於媒介融合的反應與影響不可忽視。德國學者斯德博(St?ber)認為,來自社會和媒介的改進都源於人們對文化、社會、政治、法律、經濟和技術等現狀的不滿。最終的結果往往取決於使用與滿足,也就是人們更傾向於認同新的文化性和社會性技術。[2]

5.資源維

融媒體發展之所以要引入一個資源維度的視角,是因為媒介融合的動態過程,實質上就是各種資源不斷進行非線性作用和影響。從宏觀上看,媒介融合需要社會其他系統的協同作用,形成宏觀上的作用與影響。中觀視野上看,各媒介種群內部的組織管理、協同作用,媒介自身的系統運營,均涉及到資源調度與運用。

二、融媒體複雜性評測指標選取

前文提到的融媒體傳播模式,主要是從功能性視角分析考察媒介融合過程中的傳播過程、功能實現等問題。根據模式建構而成的「陀螺體」模型則以量化的視角分析融媒體系統演化過程中各變量作用及其產生的負熵量度。也就是說,從模式到模型,我們完成了從傳播模式定位到模式的定量分析模型的建構。那麼,在具體的融媒體環境中,如何應用上述的模型對媒介系統加以量化分析呢?

前文中我們對媒介系統子系統加以分析,提出媒介系統由價值規範、文化認同、組織傳播、技術創新和資源運用幾個系統維度建構而成,進而提出系統負熵引入的幾個維度:技術維(技術創新)、文化維(文化認同)、組織維(組織傳播)、信息維(信息生產)、和資源維(資源影響)。對媒介融合指數的評價,實際上就是從熵理論的視角,考慮到上述維度負熵輸入與系統自然熵增擬合後的結果。通過擬合,形成前文所述的「陀螺體」模型結構。在具體的量化過程中,我們擬把媒介融合過程中相關指標綜合起來,共分為5大類16大項指標,指標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可以根據指標關係,加以詳盡分析。這種數據測量統計可以針對某一地域的媒介系統開展調研,也可把某一傳媒集團作為調研對象。

在具體的指標測評中,我們借鑑了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的既有經驗和成果。如融媒體的生態位寬度,我們採用萊文斯(Levins,1968)的公式[3]。表徵的是融媒體形態在現有媒介生態中所使用資源的範圍。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Pi代表著既定媒介(可以是報紙、廣播或電視,本研究對象為具有融合特徵的融媒體形態)在某一特定微觀維度上資源方面(傳播效度或廣告營收等)獲得收入的比例。B的取值範圍下限為1,說明對象只使用了一種有限資源。上限則等於對象可使用微觀資源的類別總數。具體指標公式在媒介系統中通過取樣、調查等方式獲得。具體指標體系見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通過對各指標大項的設定與考察,可以獲得最終的融媒體傳播指標評測的數值,由此確定區域媒介系統內融媒體發展的基本概況。關於各項指標的設定與具體評測,稍後做出相關論述。

事實上,若將文中的述的五個宏觀的指標維度,它們細分的微觀維度以及相互之間可能存在的關係全部考慮在內,顯然還需要進行一系列的相關研究。在目前的媒介融合動態發展環境下,若同時研究當前融媒體產業形態對所有資源的使用情況,無疑是個複雜的任務。因此,本文研究意在表明,研究者即便未按照複雜系統進行媒介融合的複雜性做全面探究,熵理論依然對研究大有幫助。

(責編:溫靜、趙光霞)

相關焦點

  • 融媒體時代科學傳播工作研討會召開
    5月28日至29日,中國科學院融媒體時代科學傳播工作研討會在昆明召開。會議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昆明動物研究所、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承辦,主題為「融時代、聚能量、謀創新、增活力」,旨在把握「新媒體、融媒體、微傳播」時代科學傳播工作現狀、問題、趨勢與應對,聚焦研討如何藉助媒體融合傳播優勢,提升傳播影響力和效果。
  •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公布 品牌傳播效果可量化評估
    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是修宇博士於2018年9月提出的一種傳播效果量化評估體系。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以媒體與用戶、社會之間的關係為研究核心,以媒體對用戶的認知、態度、行為的影響和用戶對媒體的影響為研究對象。傳播效果四度評價法將衡量傳播效果的多種表徵轉化為傳播度、影響度、友好度、互動度這四個方面的可測指標,並賦予不同的權重,形成全面系統的傳播效果量化評估體系,實現評估結果的可比性。
  • 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建設突出案例和典型案例發布
    十二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原新聞出版總署署長柳斌杰在視頻致辭中指出,建設融媒體中心是政府以當前新聞傳播的整個態勢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已經基本建成並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加強媒體融合發展,在服務群眾上下功夫,在創新上下功夫,建設人民群眾信賴、有影響力、有傳播力的縣級融媒體中心。
  • 我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進展、問題及建議
    (一)從政策、理論到實踐:縣級融媒體啟航 同時,2019年我國的媒體融合建設也實現政策、理論與實踐的重大跨越發展,縣級融媒體建設多點開花——多維聯動、全景觸發、統籌推進、跨界合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基本形成。有研究指出,全國融媒體建設進程從省會城市向縣級縱深發展,「區域發展」規劃在融媒體建設中落到實處,擲地有聲。
  • 2020年主流媒體戰疫報導網絡傳播效果評估報告
    節目播出後,經過剪輯的相關重要片段在各新媒體端廣泛傳播。  不只《新聞聯播》,各級央媒和地方媒體的防疫報導和創新融合傳播,一次次在網際網路端被置頂、被轉發,引發一次次傳播熱潮。  時至今日,為期2個多月的防疫戰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回顧此階段疫情報導,主流媒體在傳播渠道的全天候延伸、全領域拓展、全方位覆蓋方面,在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新聞報導方面均取得較大突破,這些突破既是主流媒體落實中央關於媒體融合政策精神的生動案例,也是主流媒體深入融合傳播主陣地、佔領傳播制高點的有效實踐,成為媒體融合曆程新的裡程碑。
  • 首屆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建設年會在江西分宜開幕
    12月4日,2020「首屆全國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建設年會」在江西省分宜縣開幕。年會以建設「融媒體+」,推動縣級融媒體中心輿論引導能力跨越式提升為主題。200餘名業界大咖與嘉賓集聚,一同解讀縣級媒體融合改革發展趨勢,共同探討縣級融媒體創新引導群眾、服務群眾話題。
  • 謝新洲:紮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
    提升基層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迫切要求。縣級融媒體是基層網絡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貼近基層、貼近群眾的優勢,是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依託。要使黨和政府的聲音及時傳播到基層群眾之中,縣級融媒體就必須跟上時代的變化、技術的變遷,著力解決內容同質化嚴重、原創內容偏少、報導方式陳舊、表現手法單一等問題。
  • 縣級融媒體中心提升輿論引導力的三大路徑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優化人才考核和激勵機制,是縣級融媒體中心發展的內生動力。 縣級融媒體中心應在現有編輯記者隊伍的基礎上做好定期全員培訓,要求採編人員掌握圖片、音視頻、H5等全媒體採訪和編輯技術,提升製作融媒體內容產品的能力和水平。
  • 媒體融合成為必然趨勢,華為雲攜手雲南廣電將融媒體平臺搬上雲端
    5G商用開啟,媒體融合開啟新紀元 融媒體是指廣播、電視、報刊等與基於網際網路的新興媒體有效結合。藉助於雲計算、AI等技術,新聞傳播全過程將發生創變:新聞採集從採集信息到採集數據,新聞生產從人工生產到機器生產,新聞傳播從單一渠道形式到多樣化,新聞分發從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最終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的新型媒體。
  • 解好融媒方程式——湘潭市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工作紀實
    深入各縣(市)區調研,摸情況、問困難、強指導、抓規範、督進度,建設節奏全面加快;選派各縣(市)區骨幹人員到省直各媒體學習培訓,提升綜合業務能力;各縣(市)區根據自身實際加大投入力度,經費需求全力保障,全市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蹄疾步穩。
  • 益普索聯合北師大新聞傳播學院成立傳播與認知效能評估研究中心
    北京2018年4月20日電 /美通社/ -- 2018年4月10日,益普索與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聯合成立了傳播與認知效能評估研究中心 -- 集學術研究、技術開發和市場應用於一體,致力運用認知神經科學技術對傳播效果進行評估研究。
  • 點燃「雲服務」焰火 照亮「融媒體」前程
    泰德網聚公司推出的「智慧融合媒體中臺」在業務應用層面,就是結合AI、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等技術,在平臺內搭建短、平、快內容組織生產工具,形成內容由快到精的分發層次,通過統一的用戶中心與數據運營中心,形成有效的運營評估體系。
  • 第二屆江蘇女性融媒體創意大賽圓滿收官·融媒體五大行動再出發
    江蘇女性融媒體創意大賽連續舉辦兩屆,已發展成全省五級婦聯聯動、主流媒體資源及專業院校加持的集成化創意賽事品牌。這場賽事湧現了一批融媒體精品力作,推動了全新的融媒體人才發現機制和典型人物培樹機制,孵化了一批專業化的「在你身邊」工作室和融媒體創意基地,選拔培養了一批基層婦女工作通訊員,助力提升婦聯幹部網絡履職能力,提升廣大婦女網絡媒介素養,構建了婦聯融媒體新業態。
  • 融媒體背景下廣播媒體發展的「橫」與「縱」
    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義》,將媒體融合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而今,媒體融合的內涵更加豐富和全面,已經不僅等同於「新媒體」和「舊媒體」的簡單相加,也不再是片面的「全媒體」。融媒體的核心在於「融」,即在傳播的框架內各種傳播形式和傳播技術相互滲透和交融貫通,形成新的傳播矩陣和傳播力量,以達到傳播的目的。
  • 第六屆全國教育實證研究論壇在滬舉行
    &nbsp&nbsp&nbsp&nbsp本屆論壇聚焦教育實證研究方法,設置了17場平行分論壇,分別由國內17所高水平教育學教學科研單位主持;42家教育學高水平期刊擔任論壇學術支持單位,33家期刊派出代表參加了線下「期刊與作者面對面」主題沙龍,分四組與教育學人進行對談,共同探討並推進紮根中國大地的教育實證研究。
  • 中國當代文學的世界影響效果評估研究
    自 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十七年文學作品不斷被翻拍成為新世紀的影像作品,其革命理想主義精神再次通過影像媒體擴大傳播範圍,並再度引起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十七年文學經典經過新世紀的再創作,彌補了十七年時期的概念化、臉譜化的缺陷,英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社會時代因素就是這些作品對精神信仰的倡導和反思,在某種程度上切合了構建新時代精神的迫切要求。
  • 基層調研:區域主流媒體的融媒化探索 | 三個地·理論周刊
    廣播電視部門作為主流媒體的重要組成,必須更加深刻地認識全媒體時代推進媒體融合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堅持正確方向、科學布局,堅持改革創新、一體發展、移動優先,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當前,台州廣電集團在前期融合轉型初顯成效的基礎上,堅持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著眼理念、手段、載體的全方位提升,以融媒化為方向,謀劃探索平臺、內容、經營、管理、隊伍等的全面、深度、一體融合,著力推動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圍繞5個方面的融媒化改造繼續推進廣播電視新聞宣傳的深化改革。實現平臺的融媒化改造。
  • 謝新洲: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迎戰略機遇期
    第二,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是打通黨和人民群眾信息溝通、社情傳遞「最後一公裡」的迫切需要。縣級媒體承擔著傳播黨和政府聲音、聯繫群眾、了解群眾、體察民情等重要職能。自2003年中央對縣、市報紙停刊整頓以來,縣級媒體機構以網站、「兩微一端」平臺為形式,開始進軍新媒體,但在實踐中普遍存在覆蓋面不廣、內容同質化嚴重、原創內容偏少、報導方式陳舊、表現手法單一等問題,難以成為黨和政府聲音直達基層群眾的主渠道,迫切需要緊跟信息技術革命帶來的傳播方式、渠道、陣地變革,創新內容生產方式,再造生產流程,豐富表達方式,切實增強縣級融媒體的認同度、信任度、喜愛度,真正發揮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基層輿論引導中的主導性
  • 河南大象融媒體集團有限公司 基本情況介紹
    河南大象融媒體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象融媒」)於2014年10月註冊成立,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後,全國首家以「融媒體」命名的傳媒集團,是省委宣傳部主管的省管國有骨幹文化企業。目前,大象融媒下設4個綜合管理部門,6個業務運營中心,6家傳統媒體單位,7家全資公司,5家控股公司,7家參股公司,擁有14類主流媒體業態和30多個媒體傳播平臺。基本形成了品種豐富、形態齊全的全媒體格局,呈現出「宣傳主導,經營多元,產業一體」的蓬勃發展勢頭。
  • 縣級融媒體中心記者在行動丨鐵肩擔責 大通湖區融媒體中心從容抗疫
    大通湖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晚上採訪在抗疫一線的交警。紅網時刻記者 汪衡 大通湖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嚴麗 報導時光是一首歌,當歲月走到大年三十晚上,洞庭湖畔的大通湖區還是萬家燈火,人們在激情燃放煙花爆竹,期待又一個吉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