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體背景下廣播媒體發展的「橫」與「縱」

2021-01-15 人民網

摘要:媒體融合大勢下,廣播媒體除了藉助新技術、利用新平臺不斷「橫向發展」,擴展自己的融合面外,還在已有融合領域內不斷精耕細作、尋求融合「精品化」。無論是「橫向發展」還是「縱向發展」,在已知範圍內都要不斷嘗試和優化,技術和模式兩手抓,思維和行動共前行,才能讓廣播媒體的融合之路更遠更深。

關鍵詞:融媒體;廣播媒體;技術;發展

媒體融合(Media 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國麻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伊契爾提出的,其本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的趨勢。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義》,將媒體融合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而今,媒體融合的內涵更加豐富和全面,已經不僅等同於「新媒體」和「舊媒體」的簡單相加,也不再是片面的「全媒體」。融媒體的核心在於「融」,即在傳播的框架內各種傳播形式和傳播技術相互滲透和交融貫通,形成新的傳播矩陣和傳播力量,以達到傳播的目的。

廣播媒體在融媒體的背景下,也有了新的面貌。新技術和新平臺的投入讓廣播媒體的發展面前所未有地擴大,伴隨技術地深入未來也將有更多可能。另一方面,技術和體制的縱深讓融媒體的發展愈加成熟,優勢逐漸鞏固的同時,依然伴隨著一定的缺憾等待補足。

一、「橫」:新平臺和新技術的嘗試

(一)廣播可視化直播的探索

我國的網絡視頻直播自2005年誕生以來,至2015年迎來全面爆發期。智慧型手機配置的優化升級、伺服器雲計算能力的大幅提升及流量成本的降低,使得手機直播APP和視頻直播平臺紛紛湧現市場,掀起全民直播熱潮。

為了突破傳統廣播的單一線性傳播,國內廣播媒體從未停止過對可視化直播的探索。早在2007年江西南昌電臺就打造過「FM95.1?紐約透明直播室」;2012年元旦,湖北楚天交通廣播透明直播室正式啟用,四檔節目在此上線播出;2015年河南電臺首次嘗試「無人機視頻直播」方式,與該臺官方微博實現技術聯動實時播報相關消息。

除了早年廣播走向現實,主持人進入現場進行直播外,廣播也曾進駐過電視演播廳與電視臺進行實時聯動直播,比如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的《城市晚高峰?下班萬萬歲》,實現了雙主持人雙播出模式無縫對接的嘗試。在網際網路時代,走向網絡成為必然,直播平臺的興起讓廣播網絡直播的腳步緊隨其後。2015年安徽電臺進駐360「水滴直播」後,其節目《車市網際網路》在2016年10月21日的直播頁面實時數據圍觀人數就已超429萬,點讚數超23萬,在技術成熟與諸多有益嘗試後,更多的廣播媒體進駐各大直播平臺,步入廣播可視化網絡直播時代。

廣播媒體對網絡直播探索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除了能讓廣播從幕後走向臺前,豐富廣播創收形式,進一步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外,互動反饋更及時、直接、完整,節目也更具可感性和娛樂性,全新平臺和新技術的運用也有利於吸引年輕粉絲,鞏固現有和潛在用戶群體。

(二)廣播媒體與雲技術的交融

所謂雲技術,是指在廣域網或區域網內將硬體、軟體、網絡等系列資源統一起來,實現數據的計算、儲存、處理和共享的一種託管技術。當技術的車輪滾進各個領域,自然會帶動該領域的變化。雲技術進入媒體領域後,呈現出的新面貌可謂多元,雲計算、雲儲存等,有利於加強點對點的數據交換和共享,也利於促進點對面、面對面的信息資源群體傳播。在廣播媒體步入網際網路時代的當下,雲技術為其帶來了新的生機。

雲技術的運用主要集中在網際網路,所以影響更多的是網絡廣播媒體和傳統廣播媒體的網絡平臺、產品。雲技術的支持使網絡廣播電臺擁有了更強大的計算能力和功能,在信息的容納量和流動性上也更強大,豐富的信息儲量和雲技術的伴隨性,能讓受眾隨時通過平臺獲取想要的信息和服務。網絡廣播媒體自誕生以來,就比傳統的廣播媒體更具有「自媒體」的特徵,用戶在生產內容方面也更具能動性,以喜馬拉雅和考拉FM為例,除了新聞資訊和各種名人欄目外,其他的欄目大多出自普通受眾。網絡廣播媒體在私人性和個性上的特徵是突出的,用戶能根據個人喜好訂製相關內容和欄目,在雲技術的幫助下實現自身和平臺、其他用戶和其他用戶群體的互動,多邊的靈活聯動離不開背後雲技術強大的技術支持。在未來的發展中,雲技術會更深入地與移動終端和各類平臺融合,其在網絡廣播媒體形式和內容上的助力依然不可小覷。

另一方面,雲技術也對傳統廣播媒體頗有益處,以騰訊云為例,QQ和微信的月活躍用戶分別達到8億和6億,這成為應急廣播推送最有效的通道之一。傳統廣播媒體能藉助雲技術監控人群分布和人流量變化,通過相關客戶端的使用情況得出人流量熱力圖,預判相關的事件風險,規避危險的發生。應急廣播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顯著的重要性,與雲技術的結合能使應急廣播更及時、有效、準確。

(三)廣播媒體傳播形態發展可能性

雲技術為廣播媒體奠定了強大的背後算法和海量資料庫,為更好實現廣播媒體的伴隨性和私人性提供了保證,廣播網絡可視化直播是融媒體背景下的一項有益嘗試,隨著未來全息投影技術、虛擬實境(VR)技術、增強現實(AR)技術的進一步開發和普及,PC端和移動端等埠的深入發展,廣播媒體的傳播形態將有更加豐富的衍變,必須明確的一點是廣播媒體與其他媒體一樣,要與時俱進、兼容並包、揚長避短,才能在未來的市場中更具生命。

二、「縱」:原有融合基礎下的深入和精進

(一)廣播媒體和類微信APP的融合探析

微信自2011年推出以來,除了能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跨運營商、跨作業系統平臺發送語音簡訊、視頻、文字、圖片外,還提供共享流媒體內容的資料和社交服務插件「朋友圈」「漂流瓶」等功能,超高的便攜性、可閱讀性和內容豐富性讓它廣受歡迎。在媒體融合的浪潮裡,微信已經翻滾多年,相對於其它新興平臺已有較為穩定的用戶群體的和傳播體系,廣播媒體與它的共生也已有很好的基礎。

所謂的類微信APP,指的是與微信有相似功能的通訊類APP,包括LINE、Whats Up APP、易信等,它們的特性相互區別,但核心功能有所交叉,在與廣播融合方面有天然優勢。類微信APP除了數量龐大且黏性較強的用戶群體外,還能與廣播媒體的聲音傳播相互嵌套,讓廣播媒體聲音傳播以豐富的形式直達用戶推送,信息易得性、情感私密性、內容豐富性都得到保證。此外,類微信APP的即時互動功能,為廣播媒體提供了更好的擬人際傳播,打破了原有廣播媒體簡訊互動、熱線互動方式,用戶留言不僅能夠秒回,形式也更靈活多樣。

傳統廣播與類微信APP的融合,最普遍的就是打造專屬的微信公眾號。目前,全國有將近600個廣播電臺公眾號活躍在微信上。①廣播媒體與微信公眾號的結合已經日趨成熟,除了早期的新媒體思維運用,將傳統廣播的內容以新的方式嫁接到公眾號上之外,許多廣播媒體還利用平臺優勢提供各種衍生服務,轉化運營思維,開掘用戶紅利。例如北京交通廣播公眾號,除了與同類公眾號一樣提供本地路況、出行指南等信息,還繼續深化交通類欄目,提供相關的航班、公交換乘、省際客運、限行等路況查詢及路況直播,為做活公眾號、精準服務奠定了很好基礎。此外,許多傳統廣播微信公眾號還嘗試打造品牌活動,上海交通廣播微信公眾號舉辦過音樂節、歡樂生活節等,珠江經濟臺則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視頻直播「首屆講古鰲頭賽」,挖掘培養「粵語講古新人王」,為傳承廣府文化、打造電臺品牌形象起到積極作用。

不僅如此,許多廣播媒體還繼續強化網際網路思維,尋求融媒體背景下的深度轉型。早在2015年,珠江經濟臺就曾經策劃了「雙十一」的「廣東廣播電商狂歡節」活動,除了傳統的廣播節目直播外,還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進行短視頻和圖文的直播,主持人在微信視頻直播裡與用戶進行了實時互動,創造了「電臺直播節目+網際網路傳播+電商」的廣播電商新模式。②該臺嘗試利用新的技術和平臺從傳播領域跨界到消費領域,此舉不失為激活廣播媒體類微信APP潛能的範例。

在諸多有益嘗試外,廣播媒體和類微信APP的融合依然存在問題。除了較為普遍的內容同質化、標題黨盛行外,也有設計粗放、軟廣過多、導向偏頗等問題,這些問題並沒有伴隨著某些廣播媒體的精品化而消失。另一方面,微信公眾號運行功能單一,各類頻道推送個性化不鮮明,缺乏層次性也是常見現象。

廣播媒體微信平臺想要在原有的基礎上走更精細化的道路,廣播媒體必須要採取更多元的手段。各大廣播媒體微信平臺,必須結合自身類型,精準定位,利用各種方式摸清聽眾喜好,推出專屬的節目,提高用戶黏性,另一方面還要提高內容質量,有的放矢,提高公眾號推送的可讀性和豐富性,滿足受眾需求,最後緊跟技術革新,實現界面友好,才能讓廣播媒體和類微信APP的融合質量有所提升。

(二)廣播媒體與微博的融合推進

微博自誕生以來便是令人矚目的平臺。2009年至今,它作為基於用戶關係的信息傳播、分享、獲取平臺,從不缺乏關注度。儘管曾經受到微信的衝擊,但2017年5月微博發布的第一季財報顯示,微博月活躍用戶達3.4億,超過Twitter成為全球用戶規模最大的獨立社交媒體公司。③

不同於微信基於現實的「強關係」、私人化特徵,微博則是以「弱關係」構建起來的開放平臺。不少廣播媒體與廣播從業者紛紛開通了專屬微博,並在推進媒體融合上不斷做出嘗試。做得好的方面難以三言兩語概述完,畢竟作為天然的輿論場,微博展現的傳播「蝴蝶效應」有目共睹,如果廣播媒體微博宣傳和營銷做得好,帶來的好處是能預見的。

就整體情況而言,許多廣播媒體還僅僅是將微博作為傳統節目或板塊的延伸,並沒有真正了解和運用到微博強大的內外部互動性、開放性特徵,基於微博的這種互動性和開放性,許多用戶都將微博公眾號潛意識地默認為活的「人」,「人」的特徵就是真實可感、能交流的,微博的傳播早已打破了廣播原有的單向傳播,轉為與受眾的雙向平等傳播,此時廣播媒體微博的運營思維、語言模式、內容構建方法就必須要切合此特性,滿足受眾的審美和需求,以克服廣播媒體的微博活躍粉絲少、關注度低、互動性弱的問題。

微博的便攜、即時、低門檻、廣泛等特徵,決定了微博的豐富性和複雜性,廣播媒體在與微博的融合過程中,還需注重掌握廣播媒體應有的話語權,引領輿論導向。廣播媒體和微博之間在某種程度上能形成互補,特別是在突發事件和緊急事件上各有所長,只有相互結合,樹立權威、有趣、有「料」、有「溫度」的形象,積極運用微博可閱讀可連續報導的特性,才能為廣播媒體與微博的融合帶來新的生機。

三、結語

融媒體背景下廣播媒體與其他技術、平臺的融合,是個大的命題。上述的所有討論都是立足於當下的情況,而技術的步伐不會停滯,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媒體融合可能會超出我們如今的認知,唯一要保持的就是與時俱進,這裡的「進」已經不限於廣播媒體自身的具體做法了,也包括廣播媒體甚至所有媒體的思維和體制遷移,技術和設備的革新,以及全社會對媒體融合的正確認識和正確使用。在大勢向好的當下,我們可以期望看到更多的可喜景象。

注釋:

①新媒體指數來源於每日官方廣播排行榜。

②曾少華.「廣播+」:廣播在網際網路時代的融媒戰略[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5(10).

③田力達.淺析微博在廣播中的應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7(10).

(作者單位:廣西人民廣播電臺)

(責編:趙光霞、宋心蕊)

相關焦點

  • 融媒體產品"阿基米德":生於廣播 再造廣播
    2000多年過去,有這樣一款APP,它試圖撬起傳統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的地球,這款APP,也叫「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自2014年誕生,經過幾年的砥礪前行,此時已發展成為一個體制內媒體融合轉型的現象級產品。
  • [雲南新聞聯播]雲南廣播電視臺融媒體平臺「七彩雲」平臺大型融...
    [雲南新聞聯播]雲南廣播電視臺融媒體平臺「七彩雲」平臺大型融媒體直播節目「花開彩雲南」精彩上演 雲南廣播電視臺融媒體平臺「七彩雲」平臺大型融媒體直播節目「花開彩雲南」精彩上演。
  • 媒體融合成為必然趨勢,華為雲攜手雲南廣電將融媒體平臺搬上雲端
    當前,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已成為一項緊迫課題。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技術是創新應用的基礎。5G時代將實現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的協同發展,並進一步帶動媒體深度融合,帶來更豐富的傳播內容、更高效的生產速度以及更清晰的音視頻觀看體驗。
  • 河南大象融媒體集團有限公司 基本情況介紹
    河南大象融媒體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象融媒」)於2014年10月註冊成立,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後,全國首家以「融媒體」命名的傳媒集團,是省委宣傳部主管的省管國有骨幹文化企業。大象融媒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壯大主流輿論在新媒體領域的話語權和引導力,以市場機制激活文化傳媒產業活力,推動各種媒體業態在管理機構、新聞宣傳、技術平臺、經營業務、產業發展等多方面融合,探索了媒體融合發展集團化運營路徑,為黨開拓了嶄新的宣傳思想輿論陣地。
  • 聚焦媒體深度融合發展 首屆人民雲融媒體協同發展研討會召開
    圖:人民雲融媒體協同發展研討會現場12月4日下午,由人民在線/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主辦的首屆人民雲融媒體協同發展研討會在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樓舉行。來自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區委宣傳部、融媒體中心、網信辦,北京市昌平區融媒體中心等多家單位的嘉賓及人民在線的相關領導出席了本次會議。本次研討會,人民在線與現場嘉賓共同對地方融媒體中心建設發展頂層設計、內容運營能力、人才隊伍建設、經營造血能力提升等問題進行了交流,並針對地方融媒體中心的建設與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共商解決之道。
  • 廣電總局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
    關於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推動全媒體時代媒體深度融合,事關廣播電視高質量創新性發展,事關壯大主流輿論,事關國家長治久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推動媒體融合發展的重大決策部署,各級廣播電視機構積極落實,媒體融合取得重要進展。為加快推進廣播電視媒體深度融合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 融媒體時代科學傳播工作研討會召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中心新媒體部製片人閆敏從電視新聞媒體融合的角度對中科院的科學傳播工作提出建議。新浪微博政務運營總監徐麗華從微博角度分析了當今社會公眾所關注的科學熱點內容。中國社會科學院輿情調查實驗室秘書長楊斌豔以案例形式,分析了當前融媒體發展的現狀及趨勢。果殼編輯部內容總監謝默超分享了果殼在融媒體時代開展科學傳播的具體做法。
  • 陝西廣播電視臺臺長王福豹:資源融合發展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12月9日,在第四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的網際網路電視產業高峰論壇上,陝西廣播電視臺臺長王福豹在演講中表示,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應該抱團發展,充分發揮區域和地緣優勢,契合「一帶一路」的戰略,用中國文化的文化自信來進行融合,最後實現融通世界。
  • 點燃「雲服務」焰火 照亮「融媒體」前程
    同時,也為公司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雲化技術 優勢顯著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基於雲化的計算能力在不斷提升,該公司的融媒體建設解決方案就是基於雲化的方式,提供生產、發布、播出等方面的支撐。   李鯤先生篤定地說道:「媒體正朝著移動端、輕便化、短鏈條、數據驅動發展,需要有一個更簡單、輕量化的生產工具,所以基於雲服務開展媒體業務勢在必行。
  • 融媒體傳播能力與效果評估的實證研究
    文章基於複雜系統中的熵理論,對融媒體指標體系加以系統建構,並根據熵值法確定組織維、信息維、文化維、技術維和資源維在系統評測中所佔的權重,最終對不同地區的媒介融合加以評估,獲取這些地區融媒體發展的實證指標。
  • 第二屆江蘇女性融媒體創意大賽圓滿收官·融媒體五大行動再出發
    江蘇女性融媒體創意大賽連續舉辦兩屆,已發展成全省五級婦聯聯動、主流媒體資源及專業院校加持的集成化創意賽事品牌。這場賽事湧現了一批融媒體精品力作,推動了全新的融媒體人才發現機制和典型人物培樹機制,孵化了一批專業化的「在你身邊」工作室和融媒體創意基地,選拔培養了一批基層婦女工作通訊員,助力提升婦聯幹部網絡履職能力,提升廣大婦女網絡媒介素養,構建了婦聯融媒體新業態。
  • 傳媒藍皮書|網絡音樂產業日趨成熟 流媒體與廣播媒體差異化競爭
    近期,CCData 網聯數科 正式發布《中國音頻傳媒發展研究報告》(2020)藍皮書,結合傳統廣播媒體與移動音頻、移動音樂等音頻市場的發展現狀,從不同形態下的用戶規模、受眾結構、內容偏好等用戶側行為分析出發,為音頻傳媒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支持。CCData針對不同的音頻媒體,為您帶來系列解讀。
  • 縣級融媒體中心記者在行動丨鐵肩擔責 大通湖區融媒體中心從容抗疫
    大通湖區融媒體中心記者晚上採訪在抗疫一線的交警。紅網時刻記者 汪衡 大通湖區融媒體中心記者 嚴麗 報導時光是一首歌,當歲月走到大年三十晚上,洞庭湖畔的大通湖區還是萬家燈火,人們在激情燃放煙花爆竹,期待又一個吉祥年。
  • 騰訊雲與雲南廣播電視臺戰略合作 利用 「七彩雲」雲平臺打好媒體...
    5月22日,2019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智慧媒體專場在雲南昆明召開。現場,騰訊雲與雲南廣播電視臺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將最先進的網際網路技術和運營經驗運用於廣電的融媒體建設中,實現共贏發展。
  • 我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進展、問題及建議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這項重要戰略部署,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成為做好新聞輿論工作和社會治理創新的突破口。 習近平總書記提到:「媒體融合發展不僅僅是新聞單位的事,要把我們掌握的社會思想文化公共資源、社會治理大數據、政策制定權的制度優勢轉化為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綜合優勢。」只有「綱舉」,才能「目張」,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工作具有非凡的意義。
  • 《未來媒體藍皮書:中國未來媒體研究報告(2020)》發布 產業智能化...
    《未來媒體藍皮書:中國未來媒體研究報告(2020)》發布會現場(記者 方黎攝)  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大背景下,在大數據、人工智慧、量子信息、區塊鏈、5G等新技術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強烈需求的共同驅動下,以用戶為核心,以網際網路為主導,以信息技術為主要驅動力的未來媒體發展得如火如荼。
  • 融媒體時代:大眾目光洗禮下的歷史劇
    從舞臺、電視到融媒體,媒介之變引發受眾心理及趣味之變,受眾之變又顯著影響了當今的歷史劇創作。資料圖片追劇者通過網絡隨時參與話題討論《大秦賦》臺網同播之時,彈幕、微博和短視頻平臺上的受眾互動是迥異於學界討論的另一番景象。
  • 基層調研:區域主流媒體的融媒化探索 | 三個地·理論周刊
    資料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媒體融合、業態融合已是時代大命題。廣播電視部門作為主流媒體的重要組成,必須更加深刻地認識全媒體時代推進媒體融合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堅持正確方向、科學布局,堅持改革創新、一體發展、移動優先,建設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 第三屆全球媒體峰會:共話媒體與科技,啟動CGTN智庫
    隨著人工智慧等新科技在全球範圍內的發展,新聞報導也在被影響,目前這些影響已經在數字時代充分展現出來,給媒體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慎海雄 本文圖片均為CGTN提供全球媒體人必須翻越的高山「永無止境」CGTN全球媒體峰會的主題從首屆的「共享未來」到第二屆「開放、互聯、共融」,再到本屆的「媒體與科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中宣部副部長慎海雄在作開幕致辭時提到,「從歷屆主題可以看出,我們正在一起努力構建媒體未來發展更加清晰的輪廓
  • 縣級融媒體中心提升輿論引導力的三大路徑
    必須改革和完善體制機制,改善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和發展環境,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的運行機制,既要牢牢抓住這一基層輿論宣傳陣地,在政策和資金上大力扶持,優先配置政務服務、公共服務等資源給融媒體中心;又要授予其獨立的人事考核和激勵、項目經營和管理等權限,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增強自負盈虧的生存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