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李琳梅:走出「海水淡化水飲用有損健康」認知誤區

2020-11-24 人民網

原標題:走出「海水淡化水飲用有損健康」認知誤區(圖)

記者 許凱 攝

「『全國政協委員』於我而言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我將以家國情懷履職盡責,以專業本領參政議政。」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研究所所長李琳梅說。

作為我國唯一的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領域的國家級科研院所所長,李琳梅瞄準的是國際前沿與國家需求,帶領廣大科研人員攻堅克難,以過硬的海水利用技術支撐與引領行業技術進步與產業發展,服務於社會與民生。作為國家科技重點研發計劃的諮詢專家,她主持海水淡化領域研發項目的頂層設計,組織技術專家編制《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編制國家及行業標準,開發海水利用裝備與新產品;策劃並成功開建「國家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創新基地」,著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技術的創新基地。

「我國的海水淡化技術經過多年發展,已初步具備系統集成和工程成套能力,在國內建成擁有自主技術的日產萬噸級以上的示範工程,技術水平與國際接軌。」李琳梅說,「但還面臨著技術、成本、政策、認知等瓶頸,特別是由於科普宣傳不夠,公眾對海水淡化技術了解不夠透徹,誤以為長期飲用海水淡化水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海水淡化的規模應用。你看,我為此專門帶來了『推動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這件提案,就是呼籲儘快出臺促進海水淡化規模化應用的優惠政策,不斷推廣海水淡化技術,同時,通過編制科普讀物、開展科普宣傳等,使老百姓科學理性對待海水淡化,走出『海水淡化水飲用有損健康』的認知誤區。」(劉平 李國惠)

(責編:唐心怡、王浩)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發言_中國...
    圖為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發言。  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表示,海水淡化是新水源,是解決沿海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海水淡化是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海洋經濟的新增長點。
  • 向大海要水喝 我國海水淡化咋樣
    本報記者 陳 瑜  國家海洋局7月19日發布的《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1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淡化的海水能不能喝?與國際相比,我國海水淡化技術處於什麼水平?圍繞這些問題,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回答。
  •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
    「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我國東部某市的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汙染現象。」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的這席話指向一個殘酷現實:沿海城市缺淡水。李琳梅是在11月29日舉辦的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作上述講話的。
  • 沿海城市「喊渴」 專家呼籲擴大海水淡化規模_新聞中心_中國網
    「由於過度開採地下水,我國東部某市的部分地區已經出現海水入侵和地下水汙染現象。」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李琳梅的這席話指向一個殘酷現實:沿海城市缺淡水。李琳梅是在11月29日舉辦的2020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作上述講話的。
  • 海水淡化水距飲用還有多遠
    《全國海水利用「十三五」規劃》明確,海水淡化水可以作為飲用水源,要加強宣傳,消除公眾對海水淡化水作為飲用水源的疑慮。 現實中,海水淡化水要成為飲用水,卻面臨著多重關口:現行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對水源的規定未提及海洋。普通居民接受需要一個過程。
  • 中國國海水淡化工程:水質已達標 成本是瓶頸
    國家海洋局7月19日發布的《2016年全國海水利用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31個,產水規模118.81萬噸/日,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為20萬噸/日。淡化的海水能不能喝?與國際相比,我國海水淡化技術處於什麼水平?圍繞這些問題,相關負責人做出了回答。
  • 專家表示:海水淡化水很健康 民眾可放心飲用
    人民網北京7月23日電(實習生 吳姣)「淡化水經過礦化之後完全能夠滿足人體所需的各種礦物質和營養物的需求,大家可以放心飲用。」昨日,在國家海洋局成立50周年之際,中國海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雷波等專家在參加中國科協「科學家與媒體面對面」活動時,回答了人們對海水淡化安全性的疑問。
  • 海水淡化廠產品水水質與飲用安全分析
    海水和苦鹹水淡化是一種淡水資源生產的替代和增量技術,是解決淡水資源短缺的戰略選擇和重要措施之一。全球海水淡化產水的60%用於市政供水,而我國這一比例只有36.62%。對曹妃甸為期2年的水質監測結果表明,淡化廠產品水作為飲用水,其水質與城市自來水的水質相當,在飲用安全健康方面有些指標更優。淡化出廠水CCPP為4.8-6.5mg/L,符合WHO規定的4~10mg/L範圍,水質穩定,不會對管網帶來衝擊。
  • 海水淡化工程淡化水後處理分析
    海水是地球上存在的巨大水體,因為海水的濃度不適宜直接飲用,海水的利用效率還非常低。隨著海水淡化在我國的不斷發展,而且在淡水資源的日益短缺背景下,淡化水大規模進入供水管網是必然趨勢。但是由於海水淡化過程對水中雜質和絕大多數離子的脫除率較高,在脫除海水中鹽分和有害離子的同時,脫除了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成分。因此,淡化水在入網前,需要進行後處理。
  • 山東海水淡化應用全國領先
    煙臺將建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廠,清華大學和山東省日產淡水16萬噸核能海水淡化項目即將啟動,海水淡化技術在青島全面推進,華能威海電廠海水淡化工程、長島縣反滲透海水淡化工程「向大海要水喝」有望實現——種種跡象表明:目前,山東省海水淡化利用的進程在不斷加快,繼續保持著「領頭羊」的角色。
  • 粵東南澳:海水淡化設備讓駐島官兵喝上「健康水」
    近日,廣東省科技廳「利用風光互補清潔能源進行海水淡化」科研項目在粵東南澳縣南澎島落戶。
  • 渤海新區海水淡化列入全國試點名單
    日前,國家發改委公布了全國首批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試點單位名單,滄州渤海新區名列其中,成為「海水淡化產業發展試點園區」。
  • 好一部中國海水淡化發展史!
    我國海水淡化的發展史早在20世紀50年代末,我國政府認識到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向大海要水的重要意義,開始組織科技隊伍探索海水淡化技術。在政策的支持和推動下,歷經半個多世紀的持續攻關,海水淡化技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相關專家稱:中國海水淡化大體走了60年的進程,這10年來發展速度很快,主要是因為膜技術的帶動。近年來,我國海水淡化產業迅速發展、應用規模不斷擴大。
  • 談談為什麼要搞海水淡化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國際氣象節談海水淡化?是的,沒跑題,耐住性子,看看分析——因為全球氣候變化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說法,現在有大量證據表明氣候系統變暖是毫無疑問的。那麼,我們的水會不會用完呢?許多人會說:胡說!我們的地球被稱為「藍色星球」。而且大多數水在被消耗後還會自然再生,怎麼可能會用完呢?然而,根據聯合國的數據,到2025年,將有18億人面臨「絕對缺水」的局面,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可能面臨淡水供應緊張或限制。首先,地球上大約97%的水是鹹的,並不適合農業或人類飲用。
  • 曲冰:海水淡化利用應升至國家戰略高度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如何破解我國水資源問題,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為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水資源課題組負責人曲冰。  中國經濟時報:我國水資源現狀如何?  曲冰: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國家,正常年份的缺水量約為400億立方米,在全國66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缺水,108個嚴重缺水。
  • 你喝的純淨水是「海水」 海水淡化技術將在天津市普及
    記者昨天從城市節水辦獲悉,本市目前每天可以生產海水淡化水16000噸,還有一部分被製成純淨水。近期本市將在全市範圍內普及這項技術。
  • 住寧全國政協委員調研光伏產業扶貧情況
    人民政協網銀川9月19日電(記者 範文傑) 「依託貧困地區豐富的日照資源,推廣光伏扶貧工程,要走出一條產業扶貧、生態發展扶貧和清潔能源建設扶貧的新路子。」
  • 科學運動,客觀認知,科技助力——專訪全國政協委員謝敏豪
    新華社北京5月24日電 題:科學運動,客觀認知,科技助力——專訪全國政協委員謝敏豪  新華社記者丁文嫻 吳俊寬  突如其來的疫情激發了民眾對健身的熱情,也讓更多人認識到科學適度運動的重要性。正在北京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所長謝敏豪建議,運動要循序漸進,同時要客觀認識運動處方的作用。  循序漸進是運動原則  謝敏豪今年帶來了一個有關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的提案。他表示,近年來全民健身的熱度本就很高,疫情讓更多人意識到了健身的重要性,倡導全民健身也出現在了政府工作報告裡。
  • 海水淡化概念股 海水淡化概念股一覽
    作為水資源的開源增量技術,海水淡化已經成為解決全球水資源危機的重要途徑。全球海水淡化日產量約3500萬立方米左右,其中80%用於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即世界上1/50的人口靠海水淡化提供飲用水。全球有海水淡化廠1.3萬多座,海水淡化作為淡水資源的替代與增量技術,愈來愈受到世界上許多沿海國家的重視。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生產淡水。
  • 海水淡化能否替代「南水北調」?(圖)
    而海水淡化等非常規手段受限較多,無法與淡水調水相比較,但調水也並非一勞永逸,最根本是節約用水,不能水調多了就多用。  調水有限,節水優先  《21世紀》:南水北調馬上通水,對京津冀這個地區有什麼意義?  劉昌明:全國範圍看,京津冀是中國真正最缺水的地方,中線工程調10億方清潔水,能解決大問題。北京這些年用水量平均在35億方左右,相當一部分是靠超採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