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推介 | 收縮型城市:認知誤區、統計甄別與測算反思

2021-02-23 城市群決策模擬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本期推介的論文為《收縮型城市:認知誤區、統計甄別與測算反思》(Shrinking cities:Misunderstandings,identifications and reflections),發表在《地理研究》2021年第40卷第1期。

收縮型城市是中國城鎮化、空間規劃與城市治理的全新命題。論文在簡要梳理收縮型城市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總結了當前收縮型城市研究在中國的認知誤區。因人口統計口徑不一致、劃分標準不可比、數量屬性與地域空間脫節等原因給科學清晰的識別收縮型城市提出了挑戰。在周一星、史育龍(1995)的基礎上,論文提出了基於實體地域對比與行政地域互驗來分析全國城市人口的增減變化及收縮型城市的甄別框架,測算表明:全國有114個建制市2010年的「城人口」規模低於2000年「市人口」規模,但由於2000 年「市人口」的偏大統計以及2010 年「城人口」存在的「個別水分」,這些城市也未必就全是「收縮型城市」;在剔除鄉村人口較高的「城市型政區」後,全國2000年和2010年人口處於淨流出狀態的建制市分別為 56 個和 75 個。


論文認為:中國應儘快建立城市實體地域概念,推進城市化區域協同統計制度;要構建「時空對齊」的全國常住人口地理信息系統資料庫並綜合考慮各地行政區劃建制差異,持續推進城鄉人口的精準劃分。

原文刊載:

吳康, 戚偉.收縮型城市:認知誤區、統計甄別與測算反思[J].地理研究,2021,40(1):213-229.

相關焦點

  • 人類大腦認知六大迷思和誤區
    正因為如此,人們對大腦的認知仍存在種種誤區。BBC在這裡為你梳理有關對人腦認知所存在的六大迷思: 這一誤區可能是源自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908年的經典著作《人的能量》(The Energies of Men)一書。 在書中,詹姆斯表示人類只使用了大腦很小的一部分,但他並未給出具體的百分比。 另外一種解釋可能是,大腦中的神經元(灰質)為大腦提供處理能力,每10個腦細胞中只有1個。
  • 網際網路甄別能力待提高
    新華社記者 李 欣攝  快速擁抱網際網路 甄別能力待提高  老人如何安享數字時代生活?  本報記者 彭訓文  如今,老年人使用微博、微信早已不是稀奇事兒,甚至在一些直播平臺上還湧現出教大家烹飪、製衣的老年「網紅」。資訊時代的到來讓老年人加速擁抱網際網路。
  • 反思統計方法在心理學領域的應用
    在眾多的心理統計技術中,基於樣本統計量推斷總體參數的統計推斷,在心理統計的應用中佔據著核心地位,為基於對有限樣本的觀測結論上升到一般的科學原理提供了可能。  在心理學研究中,統計推斷的有效性往往通過p值來衡量。長久以來,統計推斷的哲學預設、基於p值的統計推斷與科學推斷的關係,以及濫用p值的可能危害,並沒有得到心理學家的足夠重視。
  • 輕鬆快樂學統計——新書推介:《漫畫統計學》&《民生統計面面觀》
    輕鬆快樂學統計——新書推介:《漫畫統計學》&《民生統計面面觀》 2015年9月,第六屆「中國統計開放日」即將舉辦,10月,第二個「世界統計日」也將在全球舉行。在兩個重要統計節日舉辦之際,我們精心編輯了《漫畫統計學》和《民生統計面面觀》兩本書,以此作為對統計日的獻禮,也是向公眾深入淺出介紹統計的又一次嘗試。 著名學者韋爾斯(H.G.Wells)曾預言:「統計思維總有一天會像讀與寫一樣,成為一個有效率公民的必備能力。」這句話在當今社會中已經得到驗證。
  • 奮進中的中國統計:城市統計工作成績斐然
    城市統計調查工作是國家統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生產投資、流通消費和房地產價格統計調查以及城鎮住戶調查、城市基本情況調查、專項調查等專業統計調查工作,傳民情,聚民意,與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
  • 對固定式可燃氣體探測器的一些認知誤區
    尤其是在一些發達國家,如日本東京、韓國首爾、德國漢堡等城市,已有80%以上的居民在家裡安裝了固定式可燃氣體探測器。但是在我國,固定式可燃氣體探測器家庭入住率仍然不高,其實,我們對固定式可燃氣體探測器存在著一些認知誤區。很多人會認為,家用燃氣報警器就是個擺設,沒多大用處。事實上,據相關資料顯示,日本在1970年一年內共發生將近800起燃氣事故,死傷人數超過500人。
  • 關於輸血的五大認知誤區,你get了嗎?
    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輸血科醫生陳瓊通過辨析輸血的五大認知誤區,科普關於輸血的小知識。誤區之一:失血就應該補血?錯!毋庸置疑,輸血是臨床的一種急救措施,人體若大量失血(即失血量佔全身血量的1/3以上)則可能休克。
  • 隨手記:2017大眾理財認知與行為指數報告
    報告基於隨手記與易觀面向全國進行的大眾調查問卷結果(收回93751份有效問卷),並通過專業工具對數據進行脫敏、統計和分析,反映出大眾在投資理財和個人財務管理方面的認知與行為情況。本報告量化出四大核心指數,其中理財認知指數為58.4,財務認知為58.1,518理財節為56.1,理財行動力指數為52.7。
  • 生態足跡與人口測算
    自從可持續發展被提出,定量測度可持續發展便成為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也出現了很多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生態足跡便是其中之一,而且我認為生態足跡應用較為廣泛,例如…在城市規劃中我可以用它來測算人口容量
  • 「科技讓醫學更神奇」 「刊媒惠」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
    2019年6月27日,第22期「刊媒惠」科技論文成果推介沙龍之「科技讓醫學更神奇」專場在北京協和醫院學術會堂舉行。此次活動由中國科普研究所科學媒介中心主辦,北京科學技術期刊學會、「三四匠」工作室承辦,《協和醫學雜誌》、新浪科技協辦。
  • 解放軍某防空旅多舉措提高參謀人員信息甄別能力
    戰鬥打響後,一體化指揮平臺開機不久,上百條情報信息就躍上螢屏:既有前沿偵察分隊傳回的「敵」觀察所坐標,又有電子對抗分隊發來的電磁信號偵測頻帶,還有各種圖片和視頻……各型偵察裝備瞪大了「眼睛」,搜集信息越來越多,這讓紅方「中軍帳」裡有些手忙腳亂。作戰、通信、機要等參謀一起上陣,梳理分析大量信息,而後判斷出藍方動態:「東南方發現『敵』機6架,3分鐘後將突入我空防空域。」
  • 免疫力並非越高越好《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帶你走出這些誤區
    12月22日,《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正式發布。該報告旨在通過調研國民對免疫力概念的認知程度以及存在的認知誤區,也填補了現階段國民免疫力認知相關研究的空白。《國民免疫力認知調查報告》由中國保健協會牽頭立項並撰寫,康寶萊支持,歷時3個月,覆蓋16個超一線和一、二、三線城市及部分農村地區,內容涵蓋免疫力內涵認知、免疫力相關疾病認知、影響免疫力水平的生活習慣認知等多個維度。調查結果表明,95%的受訪者認同免疫力對健康的重要性。整體來看,大部分受訪者對什麼是健康的飲食行為與健康的運動方式有所了解。
  • 選擇論文選題時有哪些誤區?
    選擇論文選題時有哪些誤區?如何選擇論文的選題,學生在選擇論文選題時有哪些誤區?(1)題目太難論文選題要量力而行,要有勇氣,要有信心,有些學生在選題時,多年來的學習成果都是通過論文體現出來的,因此重點要放在具有高學術價值、新角度、新內容、新技能的課題上,這樣的精神值得肯定,但對本科生來說,難度太大,選題太難,往往無從下手。
  • 第九屆全國統計科研優秀成果獎評選結果公示
    第九屆全國統計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評選結果(以得票數為序)課題論文獎一等獎因果推斷的統計方法研究我國最低工資調查方法與統計測算模型研究暨南大學韓兆洲輔助信息在抽樣調查中的應用模型與方法研究暨南大學國家統計局鄭京平創新型國家進程統計監測研究國家統計局察志敏全球化對區域經濟差異影響的理論與實證研究
  • 資源型城市突圍的徐州樣本
    在從不缺乏「明星城市」的中國東部經濟區,位列其中的徐州正努力擺脫過時的標籤,試圖以不同於過往「資源型城市」的形象為人所知。這座城市正在積極求變。   徐州在尋求轉型和突圍過程中,所經歷的發展困惑和認知變遷,也許能為其他同類城市帶來借鑑和思考。
  • 「城市看海」多地重現 「海綿城市熱」存三重誤區
    「海綿城市熱」的三重誤區處在「海綿熱」中的各方,對什麼是「海綿城市」、怎麼建「海綿城市」混亂不清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珏玢入夏以來,我國多地遭遇特大暴雨,「城市看海」在多地重現。
  • 遵循社會傳播要素 消除外譯認知誤區
    這些認知將有助於我們在中國文學文化外譯作品對外傳播中,採取相應的糾偏扶正措施,提升外譯作品海外傳播力,促進中國文學文化在海外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筆者在英國訪學期間,對中國譯作在英國的傳播現狀進行了考察,發現我國外譯作品傳播效果尚不理想。因此,探討當前我國文化外譯傳播中的認知誤區,探明提升文學外譯傳播的相應對策,對當前對外譯介的認知誤區進行糾偏扶正,提升海外傳播力,顯得非常必要。
  • 王鼎盛院士:走出期刊與影響因子的崇拜誤區
    王鼎盛院士:走出期刊與影響因子的崇拜誤區
  • 臺灣東吳大學研究生論文:《一個研究生寫不出論文的反思》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14日報導,今年7月,臺灣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一名研究生交出了一篇名為《失能的恐懼—— 一個研究生寫不出論文的反思》的研究生論文,探討自己無法寫出一篇研究生論文的原因……最近,論文被貼上網絡,許多研究生感同身受,紛紛表示「怎麼沒找我訪談」……
  • 建設智慧城市的十大反思
    站在行業的角度,這兩年間,智慧城市也有著不小的變化。 在人們越來越廣泛達成的認知中,智慧城市不再是解決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選項」之一,而成為了「必然」。那麼截止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設工作呈現出怎樣的發展態勢,這其中的思考和總結又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