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統計調查工作是國家統計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包括生產投資、流通消費和房地產價格統計調查以及城鎮住戶調查、城市基本情況調查、專項調查等專業統計調查工作,傳民情,聚民意,與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統計調查工作的領域不斷拓寬,統計制度方法不斷改進完善,統計調查數據質量穩步提高,服務水平全面提升,為滿足國家宏觀調控和社會公眾的需要,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家喻戶曉的居民消費價格統計
說起消費者價格指數(CPI),經濟決策者格外重視,媒體、專家、學者熱議不斷。有人依此盤算著存款的實際利息,有人依此預測股市的波動趨勢,政府相關部門參考CPI的變化情況調整國家貨幣政策。公共產品的價格調整往往要先通過測算其對CPI的影響再作決策。
我國物價指數編制工作始於上世紀50年代初。目前,參加全國數據匯總的調查市縣有近500個,消費價格採價點有5萬個。為保持價格的可比性和連續性,採價員遵守定點、定人、定時的原則,深入調查網點,認真採集每一筆價格數據。編制價格指數的代表性商品不斷更新。
從2001年起,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按照國際通行的鏈式拉式公式計算,與國際接軌。首輪對比基期為2000年,每5年更換一次。為提高消費價格調查的信息化水平,使採價報送更方便快捷,國家統計局已在全國50個大中城市率先推廣使用CPI手持數據採集系統,並將在全國調查市縣全面推開。
近年來,我國各地相繼建立了物價上漲與低收入群體補貼聯動機制。目前,在相關部門的配合下,國家統計局正探索建立城鎮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費用價格指數統計制度,為國家制定有關政策提供基礎數據,以緩解物價上漲對低收入群眾生活的影響,完善價格變動在利益分配、利益補償方面的調節作用。
銳意改革的生產價格統計
工業品生產價格指數(PPI)是衡量工業企業產品出廠價格變動趨勢和變動程度的指數,反映在國民經濟活動中處於上遊生產環節的產品價格情況,對監測宏觀經濟運行情況、分析預測下遊產品價格變化趨勢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用於國民經濟核算。在國民經濟核算中,需要各種價格指數用以剔除價格因素的影響。二是度量通貨膨脹(通貨緊縮)。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改委等政府管理部門是PPI的重要使用者,用以監測通貨膨脹(通貨緊縮)的趨勢,進行宏觀經濟分析和預測。三是用於企業談判和企業經濟效益分析。四是應用於國際比較。
PPI統計工作自1984年開始,經過幾代統計人的辛勤耕耘,統計制度及方法不斷完善,數據質量也得到不斷提升。2010年,國家統計局啟動PPI制度方法改革:一是與國際接軌,編制工業生產者價格指數;二是根據國家統計局「一套表」要求對基層報表的一些指標進行適當調整;三是調整價格採集和報送時間;四是建立定期權數調查制度,規範和完善權數資料的來源渠道、口徑和計算方法;五是以《統計用產品分類目錄》為藍本編制並採用新的工業生產者價格調查目錄;六是完善指數計算方法,2011年,國家統計局將編制以2010年為基期的PPI。目前,為編制全國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PPI,在全國400多個城市選取工業企業近6萬家,選用了4000多種產品作為代表產品。
任重道遠的房地產價格統計
在城市統計調查工作中,房地產價格統計工作起步最晚,但由於住房問題關係國計民生,既是經濟問題,更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民生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1997年10月,原國家計委、國家統計局聯合下發了《關於開展房地產價格指數編制工作的通知》,從1997年四季度開始,國家統計局在全國35個大中城市開展房地產價格指數編制工作。2001年又對房地產價格統計調查方案進行了修訂和完善。2004年7月,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聯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完善房地產價格指數編制工作的通知》,對房地產價格指數編制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70個大中城市統計調查部門認真組織實施,為滿足國家實施房地產市場調控和社會公眾需要提供了大量的統計信息。但由於房地產的特殊性、複雜性和唯一性,價格統計工作難度大,與社會需要和要求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
國家統計局對及時、完整、準確地掌握和發布房地產市場價格統計信息高度重視,在住房與城鄉建設部的支持和配合下,廣泛徵求和吸納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對現行房地產價格統計制度方法進行修訂,從2011年起試行新的制度方法,進一步提高房地產價格統計工作水平,切實保障房地產價格指數編制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更好地滿足各級黨政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需要。
與時俱進的城鎮住戶調查
城鎮住戶調查始於20世紀50年代,已有55年的歷史。當時的城鎮住戶調查稱作「職工家庭生活調查」,主要在32個城市的工商企業及文教機關職工家庭中抽選調查戶,為黨政領導制定工資和物價政策提供重要參考。後因「文革」的幹擾,該項調查一度中斷。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穩步推進和我國城鎮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城鎮居民的生產生活和收支結構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調查範圍從原先的城市、縣城的中心區發展為建制市和鎮的全部轄區,調查對象也從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家庭發展為涵蓋各行各業、所有居住在城鎮區域內的居民家庭,覆蓋人群總數從改革開放初期的2億左右發展為如今的6.2億。
目前,城鎮住戶調查方案是在借鑑聯合國統計司的《國家住戶調查能力方案》基礎上,結合我國具體實踐制定而成的。主要採用住宅框抽樣和二相、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從全國476個調查市、縣抽選出6.5萬調查戶。數據服務對象也從主要為政府部門決策服務逐漸變為向政府部門、企業以及社會公眾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統計數據和數據解讀資料發展。
追隨城市振興步伐的城市基本情況統計
我國城市基本情況統計制度建立於20世紀60年代初,是國家統計制度的一部分,也是全國唯一以城市作為基本單位實行塊塊統計的方法制度。城市基本情況統計包括城市人口、就業、資源、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環境與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內容,共有260多個指標,涵蓋全國28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
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基本情況統計工作紮實推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產品。《中國城市統計年鑑》是城市基本情況統計的主要產品之一。它是全面反映中國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的資料性年刊,收錄了全國全部建制城市(含地級及以上城市和縣級城市)年度社會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等各方面的統計數據,已成為各級政府管理部門、城市規劃設計部門、城市社會經濟研究機構等各方及關心中國城市發展的人士的重要參考資料。
同時,專項調查也碩果纍纍。近年來,受中央紀委、中組部、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部委的委託,城市調查系統開展了多項重大的社情民意調查,為中央有關部門分析形勢進行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得到中央領導同志及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
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統計工作成績斐然,令人欣慰。展望未來,城市統計工作機遇與挑戰並存,必須要以提高統計能力,提高統計數據質量,提高政府統計公信力為中心,勤奮工作,開拓創新,全面提升城市統計調查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務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