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型城市突圍的徐州樣本

2020-12-05 南風窗網

  以往的徐州被煤灰和煙囪籠罩,作為江蘇省唯一的煤炭生產基地,煤炭生產曾是當地的支柱和基礎產業。

  在從不缺乏「明星城市」的中國東部經濟區,位列其中的徐州正努力擺脫過時的標籤,試圖以不同於過往「資源型城市」的形象為人所知。這座城市正在積極求變。

  2013年,徐州被列入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名單中。這是一個我們不陌生的名詞,目前在廣袤的國土上,分布著262個同類型的城市,它們被過去引以為傲的資源所絆倒,曠日持久的開發帶來了沉重的積弊—生態和社會問題突出,發展內生動力不足。

  機遇的天平還會傾向它們嗎?

  2017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將十九大後的首次地方考察設在了蘇北城市徐州,一定程度釋放了肯定當地轉型實踐的信號,「資源枯竭地區經濟轉型發展是一篇大文章,實踐證明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

  徐州在尋求轉型和突圍過程中,所經歷的發展困惑和認知變遷,也許能為其他同類城市帶來借鑑和思考。

 

  煤炭的記憶

  徐州的礦區分別位於銅山區、賈汪區和沛縣境內。其中處於東北部的賈汪區又是最重要的煤炭基地,轄區最多時有煤礦250餘座。

  現在不管走在賈汪還是徐州市區的街頭,除了藍白路牌上偶爾出現的「煤建路」「煤港路」等地名,已經很難找到煤炭留下的直接痕跡。但這些因為地殼變動而深埋於地下的遠古積澱,深刻影響了整個城市的生活方式。

  陳先楊在賈汪泉西村居住了30多年,他說在這裡只要問起上了年紀的人,幾乎都藏有跟煤礦相關的生活記憶,他曾經當兵的父親未退休前,就是在礦務集團所屬的水利廠當廠長。小的時候,每條村裡幾乎都開有一口礦井,這組成了村裡主要的經濟收入。大量的採掘需求吸引了各地的勞動人口,包括四川、山東省,以及鄰近的鹽城等地區的青壯年都紛紛前來打工。

  處於鼎盛時期的煤炭業也提高了相應職業的地位,在徐州礦務集團(以下簡稱「徐礦」)張雙樓礦工作的吳建群,80年代末的時候跟隨父親的腳步成為了一名一線工人,做的是掘進的工作,負責在礦層中開掘井巷,為後續的採煤做準備。那時候他看中的是成為正式工能帶來的穩定收入和糧票、油票等福利,讓他有「吃皇糧」的優越感。

  在20世紀70年代,徐礦的發展也達到新的高峰,不僅全局(當時還稱為「徐州礦務局」)產量超過千萬噸,躋身全國十大礦務局行列,在相應的改革措施中也敢於大膽嘗試。

  「80年代我們已經率先實行了煤炭經濟的總承包」,徐礦集團投資發展部部長莊建偉向《南風窗》記者表示,這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大背景下,為煤炭行業順利走向市場的首次試水。

  徐州市財政局的資料顯示,1988年煤炭行業的工人佔到全市職工總數的25.83%,工業產值佔到全市的9.3%,實現稅金佔6.8%。與多數資源型城市的生長路徑相似,資源型產業無可置疑地成為了支柱產業。

  其實,煤礦工人除了優越的一面,也隱藏著比其他職業更多的風險。同樣是本地居民的老王,在十八歲的年紀就輟學,被家裡帶去下礦打工,礦道裡只有半米高的空間,他在裡面作業需要一直趴著前行。每次上井出來後,他的臉都被蹭得漆黑,「連皺紋裡都是黑色」。有一次,在井下爆破施工過程中,因為通知不及時,兩個還在前方處理的礦工被突如其來的炸藥炸掉犧牲,嚇得他把這份幹了半年的工作辭掉了。儘管收入不算低,但是他覺得實在是太苦了。

  在發展中,端倪初現的是環境問題。因為地下煤炭資源的過度開採,導致採煤塌陷地叢生,成為困擾城市進一步前進的難題。2017年的數據顯示,有超過三成的塌陷地在賈汪,面積一共有13.23萬畝。

 

  生態修復

  在總書記對徐州結束考察當天,新華網刊發了相關文章,為目的地「首選」徐州做出了解釋,「徐州和全國一樣人均GDP都在6萬元上下,城鎮化率都在60%左右,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2.3萬元左右……就幾個主要統計數據來說,徐州的發展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相似度極高。」

  由此側面可窺見,徐州身上不僅具有了資源型城市的身份,還有與平均水平接近的發展水平,因此徐州的發展可以說是既有普遍性意義,又有特殊性的經驗。特殊性之一,就體現在對於生態修復的重視。

  盛夏的潘安湖溼地公園水生植物鬱鬱蔥蔥,如今當計程車司機陳先生從機場拉人到賈汪的時候,肯定少不了提起這個溼地公園。不過在這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他其實都不怎麼踏入這個區,因為那時候道路兩旁都是黑乎乎的,是他不敢去的髒地方。但是現在,他接到的以此為目的地的遊客越來越多;在公共假期來臨的時候,六七公裡外就開始大排車龍。

  在此之前,這裡是徐州集中連片、面積最大的採煤塌陷地。據區委書記曹志向媒體披露的情況,當時政府只能拿出5億元的資金,最終是通過各種途徑,成功融資22億元的資金,開啟了對其進行為期五年的集中治理。

  對採煤塌陷區進行綜合治理是一個世界難題,國內傳統的模式主要為採煤塌陷穩沉後進行治理,即採煤塌陷—補償損失—塌陷地閒置—治理,但是這個過程一般非常漫長,也導致了閒置土地不能有效利用。潘安湖的模式可以說是突破了以往的傳統模式,集「基本農田整理、採煤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溼地景觀開發」四位一體的整治。即便如此,因為資金和資源投入的巨大,潘安湖的模式也難以進行大規模的複製和模仿。

  據曾參與徐州城市規劃調研、對礦區修復有專門研究的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常江向《南風窗》記者回憶,對於以塌陷區為代表的生態治理修復,是一個動態的深入過程,不管是管理者還是普通市民,都經歷了認知的不斷變化。

  同是常江研究團隊成員的另一位礦大教授羅萍嘉曾經在其發表的論文裡提出這樣一項觀察,在2004年編制、2014年修訂的《徐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中,主要礦區區域大多處於尚未被規劃覆蓋的區域,對於工業廢棄地也尚未提出具體有效的生態規劃策略。也就是說,對於規劃中還沒有體現針對塌陷區的系統規劃設計。

當然,這只是以徐州為例的一個普遍情況。事實上,徐州的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工作起步很早,在1988年就開始了,是全國最早的三個採煤塌陷地農業綜合開發復墾國家級示範區之一。但這更多反映的,是當時國內對城市生態規劃普遍不夠深入的思考。

  常江也承認,在塌陷地開始出現之初,人們習以為常地以為這塊地就應該被廢棄,也默認這就是採煤帶來的正常現象。觀念的改變源於客觀形勢的催化。當90年代城市化浪潮席捲,對建設用地的需求逐步上升後,對於塌陷地的利用開始逐步提上議程。在這方面,徐州從以示範工程為抓手開始,逐步推進修復的工作,從立體養殖到小片區的湖區改造,在國內取得了比較好的示範效果。

  塌陷地的修復意義除了能為城市生態景觀和形象帶來改變,更是為城市進一步的轉型發展留出了空間儲備。逐步認識到恢復生態的重要性後,現在的賈汪區更是以生態為支點,在區政府相關負責人回復《南風窗》記者的文件裡提到,「推進轉型發展過程中,賈汪區把生態轉型作為突破口和主軸線,以生態轉型帶動和倒逼其他轉型」。

 

  後煤炭時代

  2011年,徐州市賈汪區被列入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

  作為資源枯竭面臨的後果之一—生態的治理其實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莊建偉向記者透露,徐礦在徐州形成的採煤塌陷地就有24.2萬畝,多年來已經累計投入了42.47億元,主要用於建設溼地公園、水源涵養區和新農村特色小鎮。

  煤炭開採的邊際成本愈加提高,城市的產業結構也亟待更新注血,進入後煤炭時代的城市,應該如何是好?

  事實上,徐州是國內較早轉型的資源型城市之一,在十幾年前就開始了對產業的轉型升級。

  轉型有客觀上的倒逼影響。徐州煤炭的開採歷史悠久,而且承擔的是江蘇省唯一能源基地的重擔,莊建偉形容,這是一個「經濟大省,能源小省」,綜合因素決定了其面臨枯竭的時間會比其他城市更早。進入21世紀,徐州礦區的剩餘可採儲量僅剩3億噸。

  作為立足在徐州的能源企業,徐礦的轉型路徑是和徐州整體轉型的步伐一致的。在面臨著資源接替、人員轉移等緊迫的問題後,2003年開始徐礦向外創業,到西部和境外開發能源,也由此帶動了一批原本的失業人員異地安置和就業。而徐礦的定位也從主要提供煤炭能源向發展煤電化核心產業、服務江蘇能源安全保障的特大型省屬能源集團轉變。

  尋找替代性產業也是城市轉型的主要出口,徐州現在已構建以裝備製造、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6個優勢產業為主體,新能源、新材料、新醫藥等6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的「6+6」現代工業產業新體系,「徐工提出提前一年在2019年實現世界前五、2024年實現世界前三的目標,」在裝備製造業的代表企業徐工集團回復《南風窗》的文件裡提到,「其最關鍵支撐是落地『技術領先、用不毀』行動金標準」。

  當然,轉型的陣痛和遇到的困難也仍然明顯。光是在賈汪,就仍舊還有6萬餘畝塌陷地未能完成治理,如何籌集資金、因地制宜進行開發利用,都是未來必須面對的實在問題。

  在接受採訪時,莊建偉也直言,自從20世紀70年代被當時的煤炭工業部劃歸到江蘇省後,徐礦就轉變成了一家為江蘇省服務的省屬企業,這樣的性質也讓徐礦在與其他能源央企競爭時處於劣勢,難以獲取最優質的資源和政策的傾斜。

  而同時,徐州也在不斷走向戰略的高位。2017年6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徐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7-2020)》,明確了徐州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的定位。值得一提的是,以江蘇、山東、河南、安徽等20個城市組成的淮海經濟區,容納了多座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大多面臨著相似的資源衰退、環境治理的難題。

  未來的徐州的進一步發展有其優勢,比如優越的交通區位,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徐州是京滬線、隴海線兩大鐵路幹線的交叉,高架快速路和公路資源都相當發達,京杭大運河徐州港是全國主要的內河港口之一。

  同時,常江向記者分析說,徐州作為蘇北城市,能享受到更多來自省內的政策支持。由於近年來蘇南蘇北城市發展差異的拉大,蘇南的產業在十多年前就開始有策略地向蘇北轉移,帶動了當地工業迅速增長,也讓徐州的轉型道路有了更多的保障。

  徐州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這個探索過程也將有益於其他資源型城市的轉型。

 

版權聲明

本刊及官網(南風窗在線)刊登的所有作品(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聲音、錄像、圖表、標誌、標識、廣告、商標、商號、域名、程序、版面設計、專欄目錄與名稱、內容分類標準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南風窗雜誌社書面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垂詢電話020-61036188轉8088,文小姐。

相關焦點

  • 徐礦集團:資源枯竭型企業的轉型重生
    原標題:徐礦集團:資源枯竭型企業的轉型重生   徐礦集團作為江蘇省唯一一個省屬能源企業,歷史上曾為江蘇省能源保障做出過重要貢獻。
  • 資源稟賦視角下環境規制對黃河流域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影響
    Walker通過對資源型城市跟蹤調查,發現環境規制對資源型城市就業率存在持久的反向作用;Liu 等研究發現嚴格的工業廢水排放規制導致所研究的資源型城市工業部門就業人員減少了 7%。由此可知,現有研究主要關注環境規制對資源型城市的影響機制,較少討論資源型城市的資源稟賦,但是資源型城市資源條件的差異會對環境規制政策的實施效果和產業轉型發展產生影響。
  • 城市化進程下徐州礦業廢棄地治理模式
    1.2 開山採石型礦業廢棄地特徵 開山採石型礦業廢棄地指在山地丘陵露天開採 石材、石料及其他礦產資源的礦山,後逐步關停閉坑 形成的廢棄地。該類型礦業廢棄地主要分布在徐州城市規劃區內 104 和 310 國道、京福和徐連高速、京滬高鐵和三環路等城市主幹道兩側可視範圍內。
  • 徐州工程機械租賃市場突遇寒流
    進入21世紀,在國家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穩步增長的前提下,徐州工程機械租賃企業開始在國內路面機械租賃領域嶄露頭角,依靠強大的設備資源配套實力和相對超前的施工服務能力贏得了廣泛盛譽,徐州租賃逐漸成為徐州工程機械產業界的又一名片,租賃企業的業務範圍也隨之覆蓋全國。
  • 資源枯竭型城市大劇《看萬山紅遍》開機 譜寫時代轉型新篇章
    圖:領導嘉賓發表講話 聚焦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突圍」之路 電視劇《看萬山紅遍》以獨特的視角講述了貴州省萬山區從汞礦興衰到成功轉型發展的奮鬥歷程。 時至上世紀末,昔日的汞都萬山遭遇發展瓶頸:資源日漸枯竭,經濟嚴重衰退,貧困人口增多。2008年初,一場罕見的冰雪凝凍災害,更是讓本就貧困交加的萬山幾乎陷入絕境。在這一關鍵時刻,主人公馮白楊臨危受命,出任萬山區區長。
  • IFF Gallery,以彌補型業態突圍傳統零售困境
    作為跨境時尚O2O的引領者,IFF Gallery 國際範時尚集團 (簡稱IFF Gallery) 以其敏銳的市場觸覺及強大的商業地產資源,針對這一市場痛點並結合日漸規模的多品牌集合店模式,計劃未來5年內將在全國9大重點城市黃金商圈開設IFF Gallery 國際範時尚中心以及近70家多品牌潮流集合店,經營歐洲同款同「價」的輕奢時尚。
  • 中科院自動化所、銀河水滴攜徐州共建人工智慧研究院,打造淮海創新...
    徐州市委副書記、市長莊兆林,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黨委書記牟克雄,銀河水滴創始人兼CEO黃永禎,徐州市鼓樓區區委書記龔維芳、區長羅德清等領導出席了成立儀式。中科(徐州)人工智慧研究院是由中科院自動化所、銀河水滴、徐州市鼓樓區政府三方共建的創新型人工智慧研究院,由銀河水滴創始人兼CEO黃永禎擔任院長。
  • 石莊倒傘型曝氣機的介紹,徐州框式攪拌機
    石莊倒傘型曝氣機的介紹,徐州框式攪拌機 ,「rv8uaij」   【中藍水處理】倒傘型曝氣機的介紹,徐州框式攪拌機專業生產廠家是一家集科研、設計、製造、銷售、服務於一體的生產倒傘型曝氣機的介紹,徐州框式攪拌機、潛水推進器、潛水推流器等產品的南京環保企業。
  • 甘肅玉門油竭城衰 資源枯竭型城市陷入轉型困局
    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的迷與困  2008年3月以來國務院公布了二批共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在這類城市裡,經濟社會生活暴露出了一系列問題,對此,本報於2009年8月在河北與遼寧兩省的資源枯竭型城市進行了調查,相關報導也引起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
  • 徐州地鐵核心系統上了天翼雲 創造軌道交通智慧化新範例
    【環球網智能報導 記者 張陽】交通,永遠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大動脈,不斷拓展居民的出行範圍,讓資源流暢的運轉。曾經廣為流傳的「要想富,先修路」的標語就是這樣最樸素的道理,歷史上也有很多城市就是因交通而生,因交通而旺,比如株洲、石家莊、徐州等等。
  • 逾千萬生物資源樣本在這裡「安居」
    策劃/統籌:呂冰冰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蘇梓威 陳熊海實習生 李美蓉  1 「永存才能永生」  有DNA樣本 猛獁象可以「復活」  山海交映,在遠離都市喧囂、生態資源豐富的大鵬新區的觀音山一側,藏著一個重要的科研機構——深圳國家基因庫。
  • 徐州海綿城市示範區處處藏秘密
    2016年5月,我市成功獲批省級海綿城市首批試點城市。  這些年來,徐州正積極構建近遠期「海綿城市」可持續建設項目庫,有序推進規劃實施。其中北起徐商路,東至三環西路,西至縱三路,南到王長路,涵蓋10平方公裡,是徐州「海綿城市」建設示範區。目前,這片海綿示範區建設如何?
  • 徐州美術館百年徐州藝專師生書畫聯袂展獲盛譽
    中國江蘇網12月4日訊 龍醒淮海 風行九州——百年徐州藝專師生書畫聯袂展,經過10天的展出,於今日在徐州美術館(藝術館)閉幕。此次展覽以書畫作品、文獻資料、珍藏實物等形式展現了百年徐州藝專的璀璨光輝。書畫愛好者吳先生說,徐州自古書畫名家輩出,尤其是近現代書畫名家之多、成就之高,令世人矚目。此次畫展中的畫家,或從徐州走出去,或至今仍生活、居住在徐州,都與徐州有密切關聯。他們既得益於徐州濃厚的傳統文化滋潤,又在中國畫創作的潮流中,在各自的藝術追求和創作實踐中,取得了令畫壇和世人矚目的成就,是不同時代徐州畫家群體的中堅力量。
  • 徐州經貿高等職業學校景明產教融合創新工場隆重啟動
    人民新媒網:徐州訊(張玉國報導)2019年11月29日,由江蘇省徐州經貿高等職業學校、江蘇景明教育管理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景明產教融合創新工場」啟動儀式在江蘇省徐州經貿高等職業學校風揚樓智能會議室舉行。
  • 貝殼研究院:一線城市整體購房規模潛力優勢突顯 深圳置業動力指數...
    深圳置業動力指數居榜首,珠海、寧波等突圍衡量城市置業動力高低,需要同時考慮當下人口基數代表的潛在置業需求,以及基於城市發展潛力而吸引的未來增量人口住房需求,因此選取常住人口、小學生人數、經濟增長、產業發展、資源配套、創新能力等維度的細分指標,構建出城市置業動力排行榜。分城市看,一線及新一線城市置業動力指數排名靠前。
  • 展現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電視劇《看萬山紅遍》開機
    新華網貴陽1月13日電(記者汪軍)1月13日,展現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的電視劇《看萬山紅遍》在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硃砂古鎮開機。
  • 徐州液壓鉗製造公司
    徐州液壓鉗製造公司,   奧弘液壓真誠地為您提供最實際的報價與完善的售前售後服務,在價格上具有較大優勢,通過充分發揮我們的資源優勢,相信與您的合作將達到一個完美的雙贏結果。武漢奧弘液壓機電設備, 你好,質量還是可以的呢。
  • 從「大興爐冶」到「百業齊發」 大冶:長江經濟帶資源型城市轉型之路
    然而,礦產鑄就了大冶的輝煌,也面臨著「資源詛咒」:無序開採、生態惡化、礦竭城衰……2008年3月,大冶市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轉型會有陣痛,不轉型沒有出路」。近些年,大冶市以自我革命的勇氣破除資源依賴,在經受陣痛中不斷改革創新,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培育綠色產業;如今,大冶市採礦業稅收只佔20%,佔GDP的比重從70%以上驟降至7.8%,退出了支柱產業。
  • 徐州鼓樓區歷史文化悠久,擁有多個歷史遺蹟和文化景點
    徐州鼓樓區位於江蘇省徐州市北半部,徐州鼓樓區南臨徐州市區中心,北至京杭大運河,東枕京滬鐵路,西接泉山區。九裡山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近十幾年來的開發,已初步形成以九裡山為依託,以楚漢文化和戰爭文化為特色的風景旅遊區。人文景觀有蘇山漢墓、漢城、聖旨博物館、西遊記藝術館、丹尼森遊樂園、劉向墓、平山寺、白雲寺等景點;自然景觀有九裡山植物園、白雲洞等。在九裡山的山口崖壁上刻有張愛萍將軍書寫的「九裡山古戰場」石刻,在山口前有兩座漢闕。
  • 安我基因:突圍消費基因檢測市場
    其中,一線及新一線城市滲透率約為1.1%。 類比美國市場,其在2019年的消費基因檢測用戶規模達到2650萬,滲透率達到8.1%。由此,艾瑞諮詢預計到2022年,中國消費基因檢測累計用戶規模將達到2070萬,其增長主要來自滲透率的提升。 在這樣增長潛力巨大的市場中,從事消費基因檢測業務的企業已經達到一百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