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興爐冶」到「百業齊發」 大冶:長江經濟帶資源型城市轉型之路

2021-01-15 東方財富網

  在舉世聞名的湖北省大冶市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旁,一片片紫紅色的銅草花競相綻放,昭示著這裡的與眾不同:得名於「大興爐冶」,千年銅都大冶市因礦而名、因礦而興,素有「百裡黃金地,江南聚寶盆」的美稱。然而,礦產鑄就了大冶的輝煌,也面臨著「資源詛咒」:無序開採、生態惡化、礦竭城衰……2008年3月,大冶市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首批資源枯竭型城市。

  「轉型會有陣痛,不轉型沒有出路」。近些年,大冶市以自我革命的勇氣破除資源依賴,在經受陣痛中不斷改革創新,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培育綠色產業;如今,大冶市採礦業稅收只佔20%,佔GDP的比重從70%以上驟降至7.8%,退出了支柱產業。大冶市先後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擁有了「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礦挖完了,城市就一定會衰竭?

  晚清時期,湖廣總督張之洞在大冶創辦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漢冶萍公司,拉開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序幕。新中國成立後,大冶成為我國重要的原材料工業基地,為新中國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毛澤東主席曾經表示,「騎著毛驢也要到大冶看看」。

  「古今一洪爐,舉世無雙冶」。大冶市是我國六大銅礦生產基地和十大鐵礦生產基地之一,世紀之交,500多座礦山上有近10萬人參與採礦,每9個大冶人中就有1個從業。「一礦獨大」是大冶經濟的生動寫照,2001年,大冶市70%的工業經濟總量、60%的稅收、70%的就業來源於資源型產業。

  但礦產再多,也終有挖完的一天。2006年,龍角山、銅山口、銅綠山,這因礦而設的「三大礦業重鎮」,因為資源枯竭、經濟蕭條被撤銷。「一礦獨大」的產業格局帶來了發展後勁乏力、保障壓力增大、生態環境惡化、社會矛盾凸顯,嚴重製約了大冶的經濟社會發展。

  距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只有幾公裡的大冶金湖街道,一大片田地寸草不生、汙水橫流,正進行生態修復的尾礦庫讓人依稀看見礦產開採、冶煉給這座城市帶來的創傷。在大冶,像這樣的尾礦庫還有數十座。

  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大冶共有塌陷區80多處,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約180平方公裡,水土流失面積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3%。由於河道淤塞、河床抬高、地表水下降、重金屬汙染等,大量農田無法耕種,受災面積達8萬畝以上。

  抱著聚寶盆吃了千年的「資源飯」,終於讓大冶人看到這「飯」就快要被吃完了。2008年,大冶被列入全國首批12個資源枯竭型城市名單。

  「再痛苦,也要斷臂求生」

  「資源飯」吃到了盡頭,大冶何去何從?在黃石市副市長李修武看來,2006年6月召開的「黃金湖會議」是大冶轉型發展的開端。全市科級以上幹部閉門3天,進行「頭腦風暴」,展開了一場思想解放大討論。會議立下轉型的雄心壯志,實施「以經濟轉型為重點,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

  作為大冶少數的沒有礦產資源的鄉鎮,茗山鄉以往的經濟靠火藥桶支撐的煙花爆竹產業、飼料桶支撐的畜禽養殖業。鄉黨委書記餘顯軍說,這幾年,本就不富裕的茗山鄉大力落實生態轉型戰略,陸續關停17家煙花爆竹企業,畜禽養殖企業也由50多家降到8家。

  2008年至2017年,大冶壯士斷腕實施產業轉型升級,分步淘汰「五小」企業971家,僅2013年就關了近400家,佔全省產值1/3的煙花爆竹產業全部退出了。涉及產值200多億元,稅收10餘億元,近萬人下崗。「關掉了一個大冶」。

  「當時經濟不景氣,一下子關那麼多企業,各項主要經濟指標掉了一大截,我們感覺到壓力非常大。」李修武說,關停「五小企業」搞轉型也有迷茫,有的同志看到不轉不行,又下不了決心,提出「是不是把新的搞起來了再關」,有的同志建議「變通」一下,圈一塊地建「五小」產業園,等新興產業做大後再關停。

  李修武說,這些觀點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事實上做不到,老路就是山河破碎、汙水橫流,真正的高新技術產業在這種環境下是發展不出來的;沒有好的生態環境,就不可能有好的產業。「只有關掉舊的,才能有新的,再痛苦,也要斷臂求生、背水一戰。」

  對於「五小」企業,大冶並不是一關了之。一方面,大冶市委市政府出臺相關政策,支持企業家「上山下鄉進城」再創業,同時成立冶商總會,加強對企業家的引導與服務。另一方面,由人社局、工會等有關機構和部門負責,加強教育培訓。

  一手抓生態修復,一手搞產業調整

  金湖街道曾是大冶市礦冶開發最密集的區域,6.8平方公裡的土地上,高峰時有2座礦山、8家冶煉廠、20多家配礦廠。現在,政府和當地龍頭企業勁牌有限公司正聯手進行生態修復,兩年內將變成一座美麗的生態園。

  這些年,截汙治汙、礦山復綠、土壤修復等「治山、治水、治土、治氣」等工程在大冶市陸續上馬、遍地開花。近3年,大冶累積復墾工礦廢棄地1530餘公頃,新增農用地1370餘公頃。

  持續下氣力開展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不僅遏制了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隨著「綠色因子」的不斷提升,生態農業、鄉村旅遊和健康養老等綠色產業加速崛起,一批原先從事礦業經營的企業家布局旅遊、生態農業、環保等產業。近5年來,大冶市旅遊收入年均增長46.1%。

  10年前,從事家具製造業的劉合伍在家鄉流轉山地植樹造林萬餘畝,由砍樹人到植樹人,帶富了一方鄉親。曾經的大冶煤礦第一鎮還地橋鎮,煤老闆黃東平將目光轉向養花植樹。2014年,黃東平聯合幾個煤老闆在村裡種起花果苗木,如今以「六園」為核心的金盆生態園,即櫻花園、紅楓園、臘梅園、海棠園、農家美食園和水果採摘園總面積達1800畝。在茗山鄉,以瑞晟生物公司為代表的芳香產業、中草藥種植、旅遊等業態不斷發展,經濟引擎已經悄然轉換。

  圍繞生態優先、轉型發展的主線,大冶一手抓機電製造、飲品食品、新型建材、紡織服裝等四大傳統產業集群提檔升級,一手抓高端裝備製造、生命健康、節能環保、新材料等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逐步形成多元化產業體系。

  2017年4月,大冶湖國家高新區掛牌,30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匯聚了勁牌工業園、羅橋工業園等平臺,以及勁牌、迪峰、山力、漢龍汽車等一大批投資10億元以上的企業項目,發展熱潮湧現。2017年,大冶湖國家高新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00餘家,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470多億元。

  大冶市先後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市、全國首批農村社區治理實驗區,成功進入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名單,是全國唯一一家成功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唯一一家擁有國家級高新區的資源枯竭試點城市。

  武漢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吳傳清說,從「地下」到「地上」,從「黑色」到「綠色」,從依賴資源到超越資源,大冶從「一礦為主、工業獨大」到「三產並進、百業齊發」,走出一條長江經濟帶資源型城市轉型的新路子。

(文章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DF380)

相關焦點

  • 2018長江經濟帶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發展博覽會
    各有關單位: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系列指示精神,促進長江經濟帶沿江城市綠色發展與產業轉型,推動《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落實,由生態環境部指導,中國環境報社、
  • 長江經濟帶岸線資源調查與評估取得進展
    長江岸線既是港口、產業及城鎮布局的重要載體,也是長江的生態屏障和汙染物入江的最後防線。作為整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環節,岸線資源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功能,是長江水生態修復和綠色生態廊道建設的關鍵所在。
  • 加快建立長江經濟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目前,長江經濟帶共有江西贛州、雲南撫仙湖、四川省廣安華鎣山區、長江上遊生態屏障(重慶段)、湖北長江三峽地區、湖南湘江流域和洞庭湖、貴州烏蒙山區7個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各試點地區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重要理念為指導,大膽探索實踐,有力推進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環境質量的改善和生態功能的提升。
  • 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為何沒有形成長江這種城市經濟帶
    但這個密蘇裡河-密西西比河水系,沒有像長江經濟帶一樣,孕育密西西比河經濟帶,這是為何?密西西比河全長3730公裡,源頭在美國明尼蘇達州西北部海拔446米的艾塔斯卡湖(Lake Itasca),由北向南流經中央大平原,注入墨西哥灣。
  •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轉折性變化
    5年來沿江11省市和有關部門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系統思維,以釘釘子精神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 趙玉婷:長江經濟帶典型流域重化產業環境風險及對策
    、人口最密集,重化產業布局性矛盾最突出的長江湖口以下幹流區域;重大調水工程下遊減水河段與涉水產業重點發展的漢江流域;生態系統脆弱的喀斯特地貌區與磷礦資源開發強度高的烏江流域)進行分析,並識別流域重化產業發展可能帶來的環境風險問題及其演變趨勢.基於保障「清潔長江」與「安全長江」建設的總體目標,按照「守底線、優格局、提質量、保安全」的調控思路,提出長江經濟帶典型流域重化產業綠色發展的優化調控對策和差別化生態環境保護與環境風險防控建議
  • 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發生巨變_新聞中心_中國網
    長江是中華民族母親河。五年前,習近平總書記為長江經濟帶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要求,5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沿江省市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 湖北黃石,被低估的城市?
    (下圖為黃石市位置,其中大冶是其代管的縣級市,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這座城市究竟何德何能在那個救圖存亡的時刻擔起如此重大的責任?隨著一代代礦勘人員的努力一個礦藏王國的圖景愈發清晰到了2017年整個黃石市已發現各類礦產79種若論資源儲量富鐵礦全省第一銅礦全省第一金礦全省第一天青石全省第一矽灰石全省第一是名副其實的「百裡黃金地,江南聚寶盆」(黃石市主要金屬礦產分布,製圖@王朝陽&陳睿婷/星球研究所)▼豐富的礦產令此地3000餘年來爐火不熄但這份來自大地之下的巨大寶藏
  • 發揮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務重要作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服務經濟發展勇於開拓:上海律師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積極服務經濟發展,以專業服務助力一流營商環境的建設,並與其他省市區律協共同推進蘇浙滬、長三角、長江經濟帶、京津冀滬渝區域合作、取長補短共謀行業發展之路,促進區域協同發展。參與社會治理甘於奉獻:上海律協長期倡導組織律師參與社會治理、履行社會責任,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 玉門:油去風來 一個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之路
    2010-06-01 16:41  編輯:耿寧 玉門:從石油工業搖籃到創建"風電三峽"一個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之路  新華社蘭州5月31日電 (記者 姜銳 譚飛 連振祥)  長風幾萬裡,吹渡玉門關。
  • 資源稟賦視角下環境規制對黃河流域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影響
    黃河流域不僅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和經濟帶,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開發工業帶,擁有支撐我國現代工業發展所需的煤炭、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等關鍵資源,其煤炭資源產量約佔全國總產量的 70%。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流域資源型城市為國民經濟實現長期平穩較快發展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
  • 加快推進浙江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汙染防治與綠色發展工作方案印發
    > 浙發改長三角〔2020〕315號  各設區市人民政府,省級有關單位:  經省政府同意,現將《加快推進浙江省長江經濟帶化工產業汙染防治與綠色發展工作方案》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綠色發展工作方案  為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國家戰略,按照黨中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決策部署,深化我省化工產業整治提升,提高化工產業安全生產水平,推動化工產業轉型升級和綠色發展,根據國家有關要求,制定本方案。
  • [書記荊楚2014]大冶市委書記傅繼成:為大冶人民的拼搏而感動
    視頻連結:[書記荊楚2014]大冶市委書記傅繼成:為大冶人民的拼搏而感動  荊楚網消息(記者 魯騰 實習生 韋晴)6月27日,黃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書記傅繼成做客湖北日報新媒體集團「書記荊楚2014」全媒體大型系列訪談活動,解讀大冶在探尋城市轉型、城鄉一體化、生態文明建設等城市發展新路徑。
  • 我省啟動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我省啟動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發布時間:2017-02-09 08:56 瀏覽次數: 字體:[大 中 小]   按照國家林業局統一部署,我省於近期啟動了林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長江經濟帶試評價工作
  • 生態保護+產業提升 蘇州壘起長江經濟帶新高地
    一邊是生態保護,一邊是產業提升,如何答好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選擇題?蘇州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部署,主動扛起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歷史責任,沿江各地積極開展環境整治、改造提升,推動一批資源環境友好、高端產業鏈項目。滾滾長江,最美岸線。
  • 長三角議事廳 | 長江經濟帶指數分析②協同能力整體弱
    從總體格局來看,長江經濟帶城市協同發展能力呈現「東中西」階梯式遞減格局。長江經濟帶上、中、下遊城市協同發展能力的空間差異顯著,總體呈現東高西低、省會城市和沿江沿海城市較高的態勢(圖1)。這說明: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能力在空間上並非處於隨機的狀況,而是在空間上趨於集聚,長江經濟帶一體化現象明顯;長江經濟帶110個城市的經濟協同發展能力和生態保護協同能力在空間分布上同樣是在空間上趨於集聚,長江經濟帶經濟協同發展能力和生態保護協同能力存在空間、區域上集聚的現象,這兩個領域率先實現一體化發展;而長江經濟帶城市在科創協同發展水平和交流服務協同發展水平的空間集聚現象卻不明顯
  • 促平衡轉動能 推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
    來源:中國證券報長江經濟帶GDP與人口佔比高,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但當前長江經濟帶建設面臨區域發展不均衡、新舊動能待轉換等一系列問題。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未來長江經濟帶建設應按照因地制宜原則,轉換發展動力,力促平衡發展,堅守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推進長江經濟帶穩步走向高質量發展。
  • 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已成壓倒性任務——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新進展...
    (長江經濟帶座談會四年間)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已成壓倒性任務——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新進展新成效  新華社北京1月5日電 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已成壓倒性任務——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新進展新成效  新華社記者高敬  漁民收網上岸另謀生路,候鳥組團歸來蹁躚飛舞
  • 奏響生態文明的長江之歌——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共抓大保護成效顯著
    當2016年《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之時,黨中央、國務院就用生態文明思想為這一新戰略定下了基調。「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環境保護關係到長江流域的社會長治久安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只有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才能讓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 長江經濟帶湖泊環境演變與保護、治理建議
    長江經濟帶覆蓋我國西南至東部沿海 9 省 2 市,自然條件分異明顯。近幾十年來區域內湖泊生態環境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尤其是受人類活動幹擾強烈的一些大型湖泊和中小型城市湖泊退化尤為嚴重。這些退化湖泊的共同特點是生物群落結構趨於簡單化,生態系統完整性遭破壞,生物多樣性減少,生態服務功能退化。湖泊退化問題已威脅到流域甚至區域的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