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大腦認知六大迷思和誤區

2020-10-15 墨玫人工智慧


人類大腦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先進和複雜的器官,雖然數百年來人們試圖研究和揭開人腦之謎,但我們對它的了解仍然有限。

正因為如此,人們對大腦的認知仍存在種種誤區。BBC在這裡為你梳理有關對人腦認知所存在的六大迷思:



迷思之一:人類只使用10%的大腦

一直以來,人們相信這樣的說法:我們只使用了大腦的10%。言外之意是,人腦仍有90%的巨大潛力等待開發。但如果用MRI掃描一下人腦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推翻這一理論。

科學家已經證明,我們絕不只僅使用10%的大腦容量,就連說話這樣最簡單的任務都需要使用10%以上的大腦。

這一誤區可能是源自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1908年的經典著作《人的能量》(The Energies of Men)一書。

在書中,詹姆斯表示人類只使用了大腦很小的一部分,但他並未給出具體的百分比。

另外一種解釋可能是,大腦中的神經元(灰質)為大腦提供處理能力,每10個腦細胞中只有1個。

而大腦的其他細胞則為神經膠質細胞(glial cells),也叫白質(white matter)。它們的作用是為神經元提供營養,因此具有支持作用。但它們不具備任何處理能力。

所以,那種覺得或許人類可能訓練神經膠質細胞並令其發揮像神經元一樣功能的想法完全是幻想。


謎思之二:睡夢中可以學習語言


如果你幻想著在睡夢中就可以熟練掌握一門外語,恐怕是痴人說夢。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1956年查理·西蒙(Charles Simon)和威廉·埃蒙斯(William Emmons)曾作過一項有關試驗,但這一試驗一直存有爭議,後來也沒有發現任何證據來支持這一理論,即可以在睡夢中學習語言。但這一說法可能就此形成。

2014年, 託馬斯·施賴納(Thomas Schreiner)和比約恩·拉什(Bjorn Rasch)兩人做了另外一項試驗。

他們讓一些人在慢波睡眠以及主動和被動清醒時聽荷蘭語詞彙。在隨後的外語課堂中顯示,這些人記憶這些單詞的能力略微有所改進,僅此而已。它並不能讓人熟練掌握一門外語。


迷思之三:聽莫扎特音樂可以改善兒童智力


這種所謂莫扎特效應是從1991年美國加州大學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演變而來的。

該論文詳細記述了對36名學生的研究。在讓他們進行一項任務之前,先聽10分鐘的莫扎特音樂,結果顯示這組人在隨後的智能技能測試中表現更好。

其實,該試驗的規模非常小,而且沒有任何兒童參加。卻由此應運而生了一大批產品,向有孩子的父母宣傳音樂如何能增加孩子的智商。

2010年,綜合多項研究的一次大規模分析顯示,聽音樂對大腦分析圖形能力可能有短期的影響,但沒有證據支持對長期智商的影響。


迷思之四:左腦型還是右腦型?


無論你覺得自己是左腦邏輯型的還是右腦直覺型,恐怕你都要失望了,因為這種說法本身就是一個迷思。

當然,大腦的確有一些分工,比如,語言主要是由左側大腦來控制。但是,語言交流、重音及音調又是由大腦右側來控制。因此,即使簡單的對話也需要調動大腦左右兩邊的功能來共同協調。

美國猶他大學做了一項試驗。他們讓1000多名試驗者做一些小事情,同時對他們左右大腦的7266不同區域進行掃描,但是沒有發現任何明確的證據顯示參與者到底是左腦還是右腦為主導。

作為人類,我們傾向於把事物或人分門別類,以幫助我們組織和理解未知事物。正是這種人類特性可能是讓這種迷思根深蒂固,如此流行的原因。


迷思之五:酒精殺死腦細胞


醉酒可以使大量腦細胞死亡,你對這種說法可能並不陌生吧。但好消息是這種看法並非真實。

延森(Grethe Jensen)在1993年的一項研究中,比較了不喝酒的人和酗酒者的神經元標本發現,二者無論在腦細胞數量和密度方面都沒有什麼顯著區別。

但是,研究發現雖然酒精沒有殺死腦細胞,但它卻可能會對腦細胞的行為產生負面影響,改變大腦神經元之間的聯繫,從而影響細胞之間的交流方式。

隨後的進一步研究還發現,即使適量的酒精也會改變成年海馬中新神經元的生成,從而對學習和記憶產生影響。所以,了解了真相之後,喝不喝酒,喝多少你心理應該有譜了吧。


迷思之六:腦損傷永遠是永久性的


我們經常聽人說,腦損傷是永久性的。但大腦之所以神奇是因為在某些情況下並不總是這樣。

大腦受傷後有癒合的可能,當然,這要取決於受傷的部位和嚴重程度等。比如,腦震蕩可能會給大腦功能帶來暫時性幹擾,但如果沒有隨後的頭部外傷,大腦可以完全康復。

大腦甚至還可以從更嚴重的創傷中恢復過來。這種現象被稱之為「神經可塑性」。這一過程指的是大腦在經歷像中風這樣嚴重的創傷後,重組功能的能力。


參考來源

Source:BBC

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science-49991297


--------------完-----------------

薦:

【中國風動漫】除了《哪吒》,這些良心國產動畫也應該被更多人知道!

聲明

免責聲明:部分文章和信息來源於網際網路,不代表本訂閱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編輯:Zero


相關焦點

  • 解讀大腦迷思:人類大腦只用了10%?
    解讀大腦迷思:人類大腦只用了10%?2015-02-27 16:21:3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馬君豪   大腦是人類智慧的中樞,但民眾對大腦常有許多迷思,例如認為喝酒會殺死腦細胞或只有少部分的大腦潛能開發
  • 關於大腦運轉的四個常見誤區
    編者按:你可能也聽說過「人類的大腦只使用了10%左右,我們的大腦尚有90%等待開發」這樣的說法,但這並不是真的。人類大腦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先進和複雜的器官,雖然數百年來人們試圖研究和揭開人腦之謎,但我們對它的了解仍然有限。正因為如此,人們對大腦仍存在種種誤區,本文列出了四種常見說法,看看有沒有你聽說過的吧。
  • 「大腦訓練」浪費時間? 學者解讀大腦認識誤區
    中新網8月6日電 據外媒報導,科學家一直試圖研究並解開人類大腦的秘密,他們認為人類大腦的結構和運用還存在著很多未解之謎。但也有很多人對大腦的認識存在諸多誤區。其中的一個誤區是大多數人都認為,目前人類只發揮了大腦10%的能力,還有90%的潛能有待開發。
  • 人類最常見的25個認知偏誤(二)
    作者  |  嶽彰編輯  |  Dave  董雯雪視覺  |  任染這是 「禾穗HERS女性商學院」的第  0100 篇原創大家好,本周繼續和大家探討人類最常見的25個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
  • 人類大腦開始退化?科學家警告:全球變暖或導致人類認知能力下降
    但是最新研究表明,當全球變暖發展到一定階段,不僅會對地球的環境氣候產生影響,還會可能損害人類的思考能力。對此,科學家警告稱:到本世紀末,地球空間中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很有可能會導致人類認知能力的下降,甚至於大腦的退化。
  • 大腦是人類認知的黑洞?揭秘人體最後的謎團!
    腦科學是21世紀最重要的前沿科學之一,但至今,大腦仍然是人類認知的「黑洞」。作為世界頂級的腦科學家,大衛伊格曼目前是此領域最受歡迎的一位。與其他腦科學家相比,伊格曼特殊的人生經歷和別具一格的研究,顯得有些「非主流」。
  • 病毒是人類「敵人」嗎?傳染病專家解讀「病毒迷思」
    在人類文明史中,病毒一直以敵人的身份登場。如今,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人類對付病毒的辦法依舊寥寥可數。病毒這種結構簡單的生物,靠著不斷演化、變異,快速地適應著這個世界。未來,人類究竟有沒有可能完全戰勝病毒?
  • 關於大腦的10個誤區?
    在2014年10月熱映的好萊塢電影《超體》中,摩根·弗裡曼飾演的神經病理學家在大禮堂發表了這樣的演講:「據估計, 人類的大腦只使用了10%左右,想像下,假如我們開發了100%……」我們的大腦尚有90%的潛力等待開發,這確實激動人心,但遺憾的是,它並不科學。生活中,我們還存在許多類似的常識性錯誤,以下是加拿大西方大學的兩名神經科學研究生搜集到的十個常見誤區。
  • 苦難的迷思,罪存在的迷思,撒旦存在的迷思
    1 奧秘的迷思對於人來說,苦難的存在、地獄的存在和撒旦的存在,令人不知所措,令人茫然,是幾樣的難以解釋難以解釋通的奧秘。在公義之神的世界裡,罪怎麼會產生呢?在慈愛之神的世界裡,在今生中苦難怎麼存在呢?在以後的永恆裡,地獄怎麼存在呢?在公義之神的世界裡,不公義的撒旦怎麼會存在呢?在全能之神的眼前,怎會會有敵對者和對立面呢?
  • 分子和原子認知上的七個誤區!
    分子和原子既是兩種用肉眼看不見的微粒,也是化學學習中認識微觀世界的兩個重要概念。在學習分子和原子知識時,學生常常出現以下幾個認知誤區。
  • 關於左右腦的誤區你還相信多少?其實大腦存在功能分區,但並非按左...
    誤區:左腦負責抽象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真相:大腦存在功能分區,但並非按左右腦劃分「所謂左腦負責邏輯、推理等抽象思維,右腦負責藝術、空間等形象思維,並將人分為左腦型和右腦型,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曾無奈地表示,作為人類,我們能夠確認數光年外的星系,我們能研究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但我們仍無法揭示兩耳間三磅重的物質(指大腦)的奧秘。因此,大腦也被戲稱為「三磅的宇宙」,就如同宇宙一樣,難以琢磨又令人神往。目前我們已經知道,人腦大約有860億個神經細胞,彼此之間由大量的突觸連接成極為複雜的神經網絡,並且部分腦組織的功能分區已經得到確認。
  • 人類的大腦真的不能被超越嗎?別大意,動物也有高級認知
    哺乳動物的大腦起源大腦進化是達爾文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得益於他對生物本能、社會互動、運動感官控制、道德意識和認知起源的興趣,達爾文極早地認識到了大腦演化在整個生物進化歷程中的重要性。在自然選擇學說和人類起源理論的影響下,19 世紀後期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大腦在複雜行為中發揮的重要功能。然而,直到 1882 年達爾文去世之前,相關的腦科學研究還是很少。
  • 大腦學習和記憶度怎麼促進?聽這位認知神經科學家怎麼說
    ,「老師並不需要了解大腦中的每個化學反應機制,但是應該懂得一些基礎的神經科學知識,明白學生的大腦是在不斷發育的……」 為此,她出版了《腦科學與課堂》一書,提出風靡北美的 「以大腦為目標的教學」模型,簡稱「腦靶向教學法」(Brain-Targeted Teaching),即通過改進教學中的六大環節,讓大腦真正進行學習和思考。
  • 大腦是人類認知的黑洞? 揭秘世界各國腦研究計劃
    時至今日,大腦依舊是人類認知的黑洞。人類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它們如何連接以及連接錯誤導致精神錯亂或是出現嚴重的神經性疾病,目前人類並沒有弄清楚其中的奧秘。鑑於此,腦科學被發達國家視為科研領域「皇冠上的明珠」,並得以蓬勃發展,成為近20年來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美國總統歐巴馬在會見科學家時表示:「作為人類,我們能夠確認數光年外的星系,我們能研究比原子還小的粒子,但我們仍無法揭示(大腦這一)兩耳間三磅重物質的奧秘。」
  • 走出電磁波認知的誤區
    只有正確認識電磁波的概念,才能深刻地把握其本質和規律,才能用正確的理論指導軍事實踐,以更好地駕馭複雜電磁環境。  誤區之一:電磁波需要媒質才能傳播  波是振動在空間的傳播。產生機械波的條件,除了必須有振源外,還必須有傳播振動的媒質。沒有媒質,機械波是無法傳播的。例如,在真空中就不能傳播聲波。但是,電磁波在真空中卻能傳播。
  • 關於大腦的謠言了解一下
    到現在為止,人類已經對大腦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一些已有的認知也存在著誤區。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有哪些誤區吧。人類對大腦認知的第一個誤區:人腦只開發了10%左右。關於這個說法源於何處,至今已經無從考究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科幻電影《超體》中開篇就對這一認知進行了闡述,且後面的故事情節也是圍繞著露西不斷開發大腦剩下的90%而展開的。
  • 夢的迷思:鬼壓床和夢遊到底是怎麼回事?
    不管是從「上帝造人說」還是從人類進化論的角度,如果夢沒有作用、沒有價值,那麼上帝為何會造出「夢」這個東西?人類在優勝劣汰的進化中,為何沒有捨棄夢,反而一直保存呢?為此,對於夢的研究,隨著人類科學的進步,也在慢慢得到重視,夢也逐漸被心理學家們認為是跟潛意識溝通的重要工具。在了解如何解讀夢境之前,關於夢的一些疑惑、迷思,先要進行簡單地解答。
  • 《認知覺醒》:成長的本質,就是讓大腦的認知變得更加清晰
    一進監獄,觀眾看到的是囚牢、操場、犯人和獄警,而邁克看到是通風管、下水管和緊急通道。邁克是建築學家,專業的知識背景讓他看到牆背後的世界。人是環境的動物,總是習慣用熟悉的知識和經驗去思考和行事,而知識和經驗構成了我們的認知。不同的認知,使得人們面對同一件事的反應和行事方式差別很大。
  • 量子認知的哲學思考:運用量子力學探索人的認知,尋求量子大腦
    概略地來講,自旋量化了核「感覺」電場和磁場的程度:旋轉越高,相互作用越大。大腦中的神經元之間的電脈衝是人的認知的直接基礎,隱藏的量子層可能部分地決定了這些神經元如何相關和發射。他提出磷原子的核自旋可以作為大腦中基本的「量子比特」 - 這本質上是使大腦像量子計算機一樣運作。
  • 超越人類「認知」的宇宙現象
    人類思維VS宇宙現實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宇宙的映射,人的思維邏輯是意識刻畫宇宙現象的方法。人腦功能是有限的,有些宇宙現象無法通過邏輯思維呈現出來。當意識遇到超越「認知」極限的現象時,大腦就陷入困頓迷茫之中。所以,人的認知能力是有限的,而宇宙現實是未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