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是人類「敵人」嗎?傳染病專家解讀「病毒迷思」

2020-12-16 金臺資訊

人類文明史中,病毒一直以敵人的身份登場。如今,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人類對付病毒的辦法依舊寥寥可數。病毒這種結構簡單的生物,靠著不斷演化、變異,快速地適應著這個世界。未來,人類究竟有沒有可能完全戰勝病毒?在科普紀錄片《未來圖鑑》首集中,傳染病專家、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黨委書記盧洪洲醫生放眼未來,從專業角度解答未來世界中的病毒迷思。

自人類誕生以來,無數次與不同病毒的交手,無數的科學家經過不斷的實驗和記錄,揭示了病毒的多樣性。肆虐地球3000多年的天花、差點將歐洲消滅殆盡的黑死病、造成全世界約10億人感染的西班牙大流感、席捲全球的SARS、以及至今還沒完全戰勝的新冠病毒,這些都只是病毒界的滄海一粟。

盧洪洲在《未來圖鑑》中提到,目前人類了解到的病毒大約有6000多種,而自然界中,僅哺乳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就有32萬種,也就是說,我們目前對病毒的認知非常不充分。未來要如何與病毒在地球上共存,了解對手才是關鍵。

盧洪洲用流感、愛滋病和伊波拉為例,證明了病毒的特異性。在流感病人打噴嚏時,會有2億個病毒隨飛沫噴出,吸入了超過500個病毒,免疫系統將難以消滅它們;愛滋病病毒需要超過100個病毒個體,才會引發人體免疫系統的崩潰。但是,伊波拉病毒只需要一個病毒個體進入人體,就會引發劇烈的出血熱。也就是說,在與病毒對抗時,人類需要單獨針對每一種病毒進行單項研究。

在病毒的研究之路上,人類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預知不了未來地球上的病毒環境,因為病毒的變異是無意識的;我們無法未雨綢繆,因為還有許多未知的病毒在等待著我們。但是現在人類能做到在病毒變異後緊追不捨——它變異了,它出現了,就研究它。

在節目最後暢想環節,主持人問到:「如果您的面前有一個按鈕,能將這個星球上的病毒消滅乾淨,您會按嗎?」盧洪洲醫生拒絕了這個「按鈕」,作為一個學者,他清楚病毒存在的必要性。在生物界中,許多生命體都與病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人們無法預知這個世界沒有病毒後的樣子。另一方面,盧洪洲醫生強調,病毒存在的普遍性讓這種生命體沒有被完全消滅的可能,對於未來,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與病毒和平共存。

據介紹,《未來圖鑑》由優酷人文與現代汽車集團聯合出品,總共5集,分別以五個不同角度去勾勒未來人類可能面對的情況。全片以科學為底料,鏡頭語言為介質,旨在喚起人們對未來的思考,並通過構建未來場景來提醒人們把握當下,躊躇未來。

目前,我國科研技術日益發達,許多國內科學家已為人類的未來奮鬥了大半生,而讓默默耕耘數十載的科學家能夠暢談自己的所思所想,這是《未來圖鑑》的目標。

據了解,《未來圖鑑》的第二集將聚焦「氫」,這種宇宙中分布最廣泛的物質,究竟能否引發第四次工業革命?12月21日,中科院院士、國家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科技重點專項首席專家歐陽明高先生將帶來解答。

相關焦點

  • 張文宏:了解傳染病,跑在病毒前面,人類才能走得更遠
    只有對自然保持謙卑,人類才能走得更遠「我們和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傳染病,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來到我們身邊。」張文宏在開場的這句話令許多網友心有餘悸。這十幾年間,中國的科技飛速發展,我們有能力比病毒跑得更快。「中國現在的病例數憑什麼是零?因為我們的檢測能力、隔離能力、治療能力可以做到『動態清零』,說明我們總是跑在病毒前面。」那麼「未來會好嗎」?張文宏強調,我們必須清楚,我們和病毒是共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誰跑得更快,誰就能生存,「就像非洲草原上的獵豹和羚羊」。
  • 大多數傳染病來自於動物 非典病毒如何傳給人類
    >>>專家指出,人類大多數傳染病都來自於動物  非典元兇是一種新型的冠狀病毒。最近日本生物資源利用研究所將感染人的非典病毒的序列與感染雞、豬、貓、狗等動物的幾種已知冠狀病毒做了比較,認為非典病毒與雞身上的冠狀病毒最接近。
  • 第一個被人類徹底消滅的傳染病病毒有多可怕!
    前言 人類最大的敵人,一是戰爭,二是疫病。 在數千年的文明史中,死於疫病的人數遠遠超過了死於戰爭或其他天災人禍的人口總數。
  • 非洲再爆神秘病毒.病毒相繼爆發,遠古病毒逐漸被發現...人類從未戰勝病毒...
    這也是人類總結出來唯一應對傳染病的有效辦法…巴西人工湖現超人類認知的未知病毒,90%的遺傳物質無法解讀巴西東南部大城市貝洛奧裡藏特(Belo Horizonte)有一個名叫Pampulha的人工湖,科學家從中意外捕獲一種攜帶不明病毒的變形蟲。
  • 「殭屍鹿」病毒能傳染給人類嗎?專家有話說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近日發布公報說,一種被稱為「殭屍鹿」的傳染病(CWD)在美國、加拿大等地的鹿群中傳播。有專家認為,這種病毒未來存在傳播給人類的風險。美疾控中心說,目前尚未發現人類感染「殭屍鹿」病毒病例,但動物實驗顯示,引發「殭屍鹿」病的阮病毒可能傳播給松鼠猴、獼猴等動物,所以「殭屍鹿」病有傳人的風險,建議避免接觸染病動物。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主任麥可·奧斯特霍姆在有關會議上說,未來幾年,存在人類因食用受汙染鹿肉而患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可能。
  • 還原傳染病的真相 | ​伊波拉病毒:飄忽的死神
    原創 還原傳染病的真相 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卷首語貝爾納「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理論提到:科技的好奇心首先是要對生產力有用,而與之相聯繫的危險總是被推後考慮或者完全不考慮,風險是人類活動和疏忽的反映,是生產力高度發展的表現
  • 新冠病毒絕非最糟!美專家預測:下個傳染病,或改變地球生命軌跡
    從2019年年末,到2021年年初,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就連淨土南極大陸都已被病毒汙染。那麼,新冠病毒就是人類面臨最糟糕的病毒了嗎?其實不然。近日,美國新聞網"Missoulacurrent"刊登了美國專家的研究:在下一場傳染病中,病毒可能具有更高的致死率,但傳播速度卻會像新冠病毒一樣。屆時,病毒將改變地球上的生命軌跡。
  • 視頻解讀:新冠病毒電鏡圖片如何拍攝與製作?
    但病毒電鏡拍攝和製作過程是比較複雜的,為了使抽象內容更加容易理解,近日,美國網友邀請兩位電鏡專家,以視頻形式解讀了新型冠狀病毒電鏡(SEM與TEM)圖片的製作過程。在常規光學顯微鏡無法觀察到COVID-19病毒的情況下,電子顯微鏡此時便發揮了很大作用。那麼電鏡如何拍攝和處理新冠病毒的照片呢?以下這段精彩視頻進行了詳細解讀(文後附譯文):冠狀病毒的大小約為100納米,而人類可以看到的最小光波長約為400納米。這就是科學家不能使用常規的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的原因。
  • 思考:傳染病越來越猖狂,人類哪裡做錯了嗎?
    最近,科學期刊《science》發表了一篇文章,文中,由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研究員領導的國家團隊呼籲:對於潛在疾病熱點地區,科學家以及動物專家應該進行常規的病毒檢測,而具體的疾病熱點地區包括野生動物養殖場、出售新鮮肉類食物和農產品的露天市場等。  為什麼研究者會發出這樣的呼籲?
  • 病毒都是對人類有害的嗎?
    因此,很多朋友都希望有一天科學家們能把世界上的病毒統統消滅,讓它們再也不能危害我們人類的身體健康了。的確,科學家們一直在針對各種各樣的病毒,研發疫苗和特效藥,防治它們傷害人類。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病毒都對人類有害的,有一些甚至對人類還有好處。我們要善於利用它們為人類社會做貢獻。所以,你們是不是沒想到?病毒居然也有對人類有益的。
  • 人類一直在與傳染病博弈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提供近期,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舉辦的「人類與傳染病的博弈」展覽備受關注,自9月底開展以來已經迎接了兩萬餘參觀者,線上宣傳內容的點擊量超過2500萬人次。該展覽講述了科技發展在人類傳染病抗爭史中的重要作用,為普通人理性認識傳染病和防疫提供了一個具有縱深感的視角。與此同時,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席捲全球。
  •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
    他寫到,世界很大,但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病毒是人類共同的敵人。我和同學們有一個共同心願,為這個世界作點貢獻。他還說,願意將自己和班上小夥伴們做垃圾分類收集到的飲料瓶等可回收物品,換取成班級活動費用捐給世界衛生組織。最後他呼籲全世界的青少年攜起手來,盡其所能,努力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們。
  • 解讀大腦迷思:人類大腦只用了10%?
    解讀大腦迷思:人類大腦只用了10%?2015-02-27 16:21:3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馬君豪   大腦是人類智慧的中樞,但民眾對大腦常有許多迷思,例如認為喝酒會殺死腦細胞或只有少部分的大腦潛能開發
  • 美國傳染病專家:病毒或傳染7成人口,美國這波疫情只是一小部分
    新冠肺炎疫情會持續多久,這是全人類都非常渴望知道答案的問題。人們苦苦等待疫苗早日問世,有人樂觀積極,也有人十分悲觀。近日美國一位傳染病專家警告稱,病毒可能會傳染多達70%的人口。而據美國福克斯新聞報導,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與政策中心主任、傳染病專家麥可·奧斯特霍爾姆(Michael Osterholm)近日表示,現在紐約,洛杉磯和西雅圖等地的第一波新冠疫情僅是一小部分,更多感染患者和死亡人群尚未到來。
  • 人類最難對付的敵人·病毒五題——病毒究竟對生命意味著什麼?
    這次選取《科普時報》上新近發表的有關病毒的四篇專欄文章,連同我於2009年刊發於《北京晚報》的一篇專欄文章《下一分鐘我們的對手是誰?》,匯為《人類最難對付的敵人·病毒五題》專輯,交與「科學的歷程」。感謝李永平先生的邀約。尹傳紅,2020-3-103病毒究竟對生命意味著什麼?
  • 誰是你生存最恐怖的敵人?硬核科學紀錄片《病毒星球》詮釋人類命運...
    在地球「戰疫」史詩中凝望人類未來命運在全球對抗新冠肺炎疫情的當下,人們提到病毒可謂「談虎色變」。然而,早在人類出現之前,病毒就佔據了這顆星球。病毒在地球的生命演化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它是自然創造的冷血殺手,HIV、HPV、伊波拉、SARS,本來只攻擊猩猩、蝙蝠、老鼠或鳥類等,但自然演化無意之間也將人類寫進了病毒的黑名單。人類與病毒的戰爭從未停止,且將長期存在。然而,《病毒星球》並不僅僅是一部科普紀錄片。放眼全局,這更是一場關乎人類共同命運的大討論。
  • 動物、病毒與人類世
    新冠病毒肺炎首先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即指病毒會在人與動物之間傳播。在科研領域,人畜共患病是新發傳染病防治的重要研究對象。疫情期間,學界和輿論也一直關注相關問題,諸如:新冠病毒究竟來自於哪種動物?受到何種人畜關係影響?
  • 《傳染病》:一場由蝙蝠引發,蔓延全球的病毒,摧毀千萬人類健康
    影片講述一種蝙蝠傳播到豬,再感染到人之後發作的病毒。它們會在極短的時間內,蔓延全球,摧毀幾千萬人類的生命健康,造成大規模的人員死亡。而為了控制疫情,避免更多的人員傷亡,全球醫護工作者犧牲無數,上演了一個前僕後繼的故事!總體而言,《傳染病》的故事波瀾不驚。
  • C肝病毒發現者獲諾獎:傳染病仍是人類大敵
    哈維·沃爾特等三位科學家因為「發現C型肝炎病毒」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無形中,對於至今仍深陷新冠病毒泥淖的人類而言,也是莫大的鼓舞。在這樣的背景下,哈維·沃爾特等三位科學家因為「發現C型肝炎病毒」而被授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無形中,對於至今仍深陷新冠肺炎疫情泥淖的人類而言,也是莫大的鼓舞。這三位科學家中,沃爾特和賴斯都來自美國,兩人獲得該獎項時所屬機構分別為馬裡蘭州貝塞斯達市國立衛生研究院和洛克菲勒大學;而出生於英國的麥可·霍頓,獲得該獎項時所屬機構為加拿大埃德蒙頓艾伯塔大學。
  • 港大傳染病專家:不排除變種新冠病毒影響疫苗成效和檢測方法
    港大傳染病專家:不排除變種新冠病毒影響疫苗成效和檢測方法 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2020-12-22 16:53 來源: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