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解讀:新冠病毒電鏡圖片如何拍攝與製作?

2020-12-06 儀器信息網

儀器信息網訊 在疫情抗擊過程中,冠狀病毒電鏡圖片解析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圖像幫助科學家觀察病毒並解讀病毒如何進出宿主細胞。但病毒電鏡拍攝和製作過程是比較複雜的,為了使抽象內容更加容易理解,近日,美國網友邀請兩位電鏡專家,以視頻形式解讀了新型冠狀病毒電鏡(SEM與TEM)圖片的製作過程。


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範圍內仍然呈現蔓延態勢,在對抗這種病毒過程中,如果能直接的觀察到這種病毒,將對進一步了解病毒有很大幫助。冠狀病毒尺寸約為100納米。在常規光學顯微鏡無法觀察到COVID-19病毒的情況下,電子顯微鏡此時便發揮了很大作用。那麼電鏡如何拍攝和處理新冠病毒的照片呢?以下這段精彩視頻進行了詳細解讀(文後附譯文)

冠狀病毒的大小約為100納米,而人類可以看到的最小光波長約為400納米。這就是科學家不能使用常規的光學顯微鏡進行觀察的原因。要觀察到這個尺度的病毒,就需要使用波長更短的設備,而電子顯微鏡的發射的電子波長則完全滿足了這樣的需求。

為了觀察冠狀病毒並拍照,科學家使用了兩種電子顯微鏡技術: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 SEM掃描樣品表面並記錄電子反射的信息,這為我們提供了具有深度,亮度和陰影的逼真照片。 TEM則使電子穿過樣品,通過樣品傳遞電子,並投射出樣品內部結構的橫截面。請參見以下的視頻截圖:

拍攝圖像後,最初圖片是黑白的,然後對圖片進行著色渲染以提高清晰度(上圖)。 TEM和SEM圖像對科學家都很重要,因為兩種圖像共同幫助他們觀察病毒並進一步了解其行為。

視頻譯文大意:

 這就是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於2019年末首次出現在人類身上。這是第一張病毒的特寫照片,使用了一種非常特殊的成像技術,可以看到在普通顯微鏡下看不見的微小物體。它們向我們展示了病毒如何在人體內部移動,以及它如何利用這些細胞劫持我們的細胞。該病毒命名源於圖片上病毒表面這些尖尖的冠狀凸起。這些照片是理解如何戰勝病毒的關鍵。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需要請來兩位專家。

左:Frank;右:Beth Fisher

第一個是我同事Liz的爸爸,Frank。他在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材料科學和工程。另一位是Beth Fisher。她在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的團隊創建了這些病毒的最初圖像。你會開始注意到,這些圖片已經在很多媒體新聞中進行報導(下圖)。我認為對很多人來說,就像其他出現的病毒一樣,這種病毒有很多神秘之處。

那麼,讓我們從了解這些圖像是如何產生的開始。你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是,冠狀病毒非常小,大約只有100納米。做一個類比,如果你拿出一把尺子,看看其中的一個毫米標記的尺度範圍內,你可以在裡面放入10000個病毒粒子。它對我們來說是無形的,即使是在標準的光學顯微鏡下。這是因為人類所能看到的最小波長約為400納米,這不足以讓冠狀病毒可見。

Frank:為了看到這麼小的病毒,你需要一個電子顯微鏡。它和光學顯微鏡有什麼不同呢?電鏡使用的是電子,即所發射的粒子的電子,如果將電子從原子中剝離出來,並在一個磁場中加速,以足夠的速度快速移動,就可以表現為波一樣的運動。這個波長比我們在光學顯微鏡中使用的光波波長要短的多。

這樣電鏡觀察的樣品尺寸可以比光學顯微鏡減小了6、7、8、9個數量級。現在你可以看到更小的東西。如果你瀏覽NIAID製作的冠狀病毒電鏡圖片,你會看到兩種不同類型的圖像:SEM和TEM。它們是用兩種不同類型的電子顯微鏡拍攝的,一種掃描電子顯微鏡,或稱SEM,掃描樣品表面並記錄反射回來的電子信息,類似於衛星成像的工作原理。它可以提供攝影類似的逼真的光亮圖像,獲得樣品的基本形貌。拍攝中圖片陰影和對象相對大小顯示它們的位置以及它們如何在單元格中移動。

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則要深入得多,它通過發射電子來記錄樣品的內部細節,並投射出樣品內部結構的橫截面形貌,試圖理解結構上發生了什麼,這是基礎科學研究的一部分。

SEM和TEM圖像最初都是黑白圖像,為了清晰起見,圖片又進行了顏色添加渲染,就像在此SEM圖像中一樣(下圖),其中看到黃色的病毒顆粒從細胞表面出現,以及藍色和粉紅色。

圖像染色前後對比 

當將SEM和TEM配合使用觀察時,這些圖像可以幫助科學家開始弄清楚冠狀病毒是如何工作的。有一些方法可以讓他們開始了解細胞如何進入細胞等。

Beth Fisher:圖片中我們能看到什麼呢(下圖)?這是單個病毒顆粒,您看到的黃色是病毒本身的核心。然後是冠狀病毒,冠狀病毒得名的地方是它周圍的光環,這種冠層是理解病毒如何劫持細胞的關鍵。病毒周圍的突刺蛋白附著在宿主細胞的細胞膜上,然後穿透它。一旦它強行進入。它在宿主細胞周圍傳播RNA,繁殖,離開,重複,這讓我們生病。所以我們可以用抗體之類的東西把這些突增的蛋白質結合起來,進而阻止它們附著並進入細胞,而這正是我們以前用類似的刺狀蛋白質擊退病毒的方法。

這是伊波拉病毒的3D渲染效果模型(下圖),你可以看到所有在表面的蛋白質,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刺突蛋白質(不管我們研究的是哪種病毒)。

這就是HIV愛滋病毒模型(下圖)。這是在我們做了冷凍透射電鏡之後列印出來的。你可以看到所有這些微小的蛋白質以及它們在表面上的分布方式。這些就是我們在疫苗研發中要瞄準的蛋白質。我們想要把它們鎖起來,以使它們被綁住,然後無法粘在細胞表面。

關於這些圖片,有什麼是你特別想要與我們的觀眾分享的嗎?或你認為這會對他們有所幫助的?

Beth Fisher:我認為,當你能正面面對你的敵人時,它就會消除一些恐懼因素。我認為這只是理解了它是什麼,我們也正在研究病毒在體內的作用,這是可以解決和克服的問題,這些信息是很重要的。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真實3D圖像來了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小小的病毒是如何感染全球近億人的?第一次,包括中國科研人員在內的一支國際團隊「拍攝」到了新冠病毒的3D影像。經多聚甲醛滅活後的新冠病毒冷凍電鏡圖片(李賽實驗室供圖)在清華大學的實驗室中,滅活新冠病毒被置於冷凍電鏡下,每旋轉3°拍攝一張照片,總共拍攝41張,隨後進行立體重構,就像給病毒做「全身CT檢查」。
  • 新冠病毒真實3D圖像來了!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小小的病毒是如何感染全球近億人的? 第一次,包括中國科研人員在內的一支國際團隊「拍攝」到了新冠病毒的3D影像。經多聚甲醛滅活後的新冠病毒冷凍電鏡圖片(李賽實驗室供圖)滅活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維精細結構(李賽實驗室供圖) 基於冷凍電鏡斷層成像和子斷層平均重構技術解析的病毒結構,國際研究團隊利用3D渲染技術製作出了精細的新冠病毒3D影像,讓我們得以一窺病毒的內外全貌。
  • 驚異:新冠病毒3D影像,每旋轉3°拍攝一張照片......
    通過提取、掃描和數位化樣本中完整的新型冠狀病毒顆粒,研究團隊成功拍攝到該病毒的3D圖像。冷凍電子顯微鏡斷層掃描技術讓人們看到了新冠病毒的真面目。通過冷凍電子顯微鏡斷層掃描技術,我們看到了新冠病毒的真面目。這是SARS-CoV-2 病毒粒子的3D實況圖。
  • 新冠病毒真實3D圖像來了!99%的焦作人都沒看過!
    新冠疫情肆虐全球小小的病毒是如何感染全球近億人的?第一次,包括中國科研人員在內的一支國際團隊「拍攝」到了新冠病毒的3D影像  1月2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賽實驗室和奧地利Nanographics公司、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科學技術大學伊萬·維奧拉團隊合作的新冠病毒高清科普影像問世。
  • 張文宏:新冠病毒在電鏡下觀看是黑白色
    張文宏:新冠病毒在電鏡下觀看是黑白色
  • 美實驗室公布新冠病毒高清彩色電鏡圖:突出顯示了覆蓋病毒的「尖峰」
    美實驗室公布新冠病毒高清彩色電鏡圖:突出顯示了覆蓋病毒的「尖峰」  Evelyn Zhang • 2020-02-17 15
  • 新冠病毒電鏡圖像首次曝光 一起來看看「高清彩照」
    新冠病毒電鏡圖像首次曝光 一起來看看「高清彩照」 2020-02-16 11:37:14 來源:新京報  |  作者:陳沁涵新冠病毒的「百變形象」中國微生物組數據中心(National Microbiology Data Centre)在1月底就發布了新冠病毒在電子顯微鏡下的圖像,病毒是從武漢的2名患者體內提取的。
  • 解析Science新冠病毒論文:S蛋白電鏡圖首次公布
    來源:環球科學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冷凍電鏡圖像今日發表在《科學》上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和NIH的研究人員首次利用冷凍電鏡展示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分子結構。該研究已於2月16日發表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並快速通過同行審議發表於《科學》期刊。
  • 透視新冠病毒「真身」
    通過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李蘭娟課題組合作,他們利用冷凍電鏡,首次「透視」新冠病毒從內到外的全病毒三維結構,發現了這種病毒狡詐本性:在病毒表面,凸起的皇冠模樣的刺突蛋白隨機分布,可自由擺動,像古代的冷兵器「鏈錘」一般靈活,還可調整方向,便於進攻受體;在病毒內部,超長核糖核酸(RNA)規則收納,經過特殊結構組裝之後,呈現「鳥巢形」和「金字塔形」,能為病毒提供強健的「骨骼」。
  • 新冠病毒的真面目
    肆虐的新冠病毒究竟長什麼樣?一組彩照揭開它的「真面目」。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落基山實驗室(NIAID-RML)於當地時間13日宣布,其位於蒙大拿州的洛磯山實驗室,11日在掃描和透射電子顯微鏡上拍攝了新冠病毒(SARS-CoV-2)的圖像,清晰顯示出新冠病毒用來入侵宿主細胞的棘突蛋白。
  • 新冠病毒為何更易傳染?冷凍電鏡圖解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
    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為何更強?科學家用「火眼金睛」的冷凍電鏡技術,終於找到了其背後的原因——新冠病毒的關鍵刺突蛋白(S蛋白)與人體細胞的受體蛋白的親和力,要遠高於SARS-CoV。病毒要進入人體細胞,必須找到人體細胞上相應的受體蛋白,而每個受體好比是一把「鎖」,得有相應的「鑰匙」才能打開,而後進入細胞內部。
  • 新冠病毒傳染性為何更強?冷凍電鏡圖破解答案
    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為何更強?科學家用「火眼金睛」的冷凍電鏡技術,終於找到了其背後的原因——新冠病毒的關鍵刺突蛋白(S蛋白)與人體細胞的受體蛋白的親和力,要遠高於SARS-CoV。病毒要進入人體細胞,必須找到人體細胞上相應的受體蛋白,而每個受體好比是一把「鎖」,得有相應的「鑰匙」才能打開,而後進入細胞內部。
  • 新冠病毒真實3D圖像曝光
    我們對新冠病毒已經耳熟能詳了那麼,它長什麼樣你知道嗎?近日,清華大學、KAUST大學研究團隊及奧地利研究人員合作發布新冠病毒高清科普影像。通過提取、掃描和數位化樣本中完整的新型冠狀病毒顆粒,研究團隊成功拍攝到該病毒的3D圖像。冷凍電子顯微鏡斷層掃描技術讓人們看到了新冠病毒的真面目。
  • 新冠病毒如何入侵人體細胞?
    2020年2月22日 三分鐘速覽《光明日報》↓↓↓1重慶:一手抓防控 一手抓發展(1版)重慶市新冠肺炎疫情分區分級表2月19日,重慶出臺新冠肺炎疫情分區分級分類防控實施方案,按照全市疫情實際情況和發展態勢,綜合考慮人口流動等因素,以區縣為單元分別劃分低風險區縣
  • 新冠病毒原子圖曝光:低溫電子顯微鏡助力研製疫苗
    (圖像源自新聞視頻截圖)2月19日,美國科學家團隊宣布,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成像+冷凍電鏡(cryo-EM)技術,創建了首個新冠病毒附著並感染人類細胞部分的3D原子尺度結構圖。該研究團隊已向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發送了新冠病毒S蛋白高清結構圖片,包括中國的許多團體,這將有助於中國疫苗的研發。該模型結構還能夠幫助科學家開發新蛋白,結合到刺突的不同部位,阻止其發揮功能,治療已經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患者。
  •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給整個病毒做「CT」 從裡到外看得清清楚楚9月15日,《細胞》在線發表李賽團隊與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他們通過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把新冠病毒看了個清清楚楚。冷凍電鏡,結構解析,聽到這兩個關鍵詞,科技粉兒可能會覺得:已經火了好些年、還能有什麼新東西、不就是換個材料再做一次?
  • 真實3D圖像曝光,新冠病毒長這樣
    通過提取、掃描和數位化樣本中完整的新型冠狀病毒顆粒,研究團隊成功拍攝到該病毒的3D圖像。冷凍電子顯微鏡斷層掃描技術讓人們看到了新冠病毒的真面目。我們對新冠病毒已經耳熟能詳了。那麼,它長什麼樣你知道嗎?2020年9月15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李賽課題組與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傳染病診治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蘭娟院士課題組的合作成果。
  • 好萊塢將拍攝新冠病毒題材電影,聚焦中國醫護
    圍繞新冠病毒而展開的影視項目,好萊塢終於決定出手了。據美媒《華爾街日報》6月27日報導,曾製作過《摘金奇緣》的好萊塢影視公司SK全球娛樂日前透露,他們將製作一部電影,講述新冠疫情在中國暴發最開始幾周裡發生的故事。
  • 冷凍電鏡下新冠病毒現「真貌」
    劉磊介紹,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與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第一時間成立研究團隊,聯合開展科研攻關工作。1月27日,該研究團隊依託深圳三院P3實驗室從一名新冠患者肺泡灌洗液中分離出病毒株,並迅速通過分子生物學、血清學和免疫學實驗完成了病毒的鑑定工作。
  •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CT」 從裡到外看得清清楚楚9月15日,《細胞》在線發表李賽團隊與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他們通過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把新冠病毒看了個清清楚楚。「我們把新冠病毒放在冷凍電鏡下,每旋轉3°拍攝一張照片,總共拍了41張,隨後進行立體重構。」李賽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每旋轉一次都必須與上一次保持高度吻合,細微的橫向偏差都難以實現高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