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傳染性為何更強?冷凍電鏡圖破解答案

2020-12-06 北晚新視覺網

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為何更強?科學家用「火眼金睛」的冷凍電鏡技術,終於找到了其背後的原因——新冠病毒的關鍵刺突蛋白(S蛋白)與人體細胞的受體蛋白的親和力,要遠高於SARS-CoV。

病毒要進入人體細胞,必須找到人體細胞上相應的受體蛋白,而每個受體好比是一把「鎖」,得有相應的「鑰匙」才能打開,而後進入細胞內部。新冠病毒的「鑰匙」就是S蛋白。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新冠病毒與宿主細胞作用的關鍵刺突蛋白(S蛋白,Spike glycoprotein)備受各研究團隊的重視。當地時間2月15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疫苗研究中心與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分子生物科學學院合作在生命科學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表文章「Cryo-EM Structure of the 2019-nCoV Spike in the Prefusion Conformation」(論文未經同行評議),對新型冠狀病毒的S蛋白進行了近原子結構分析。

根據已經公開的基因組序列,研究團隊合成並純化了新型冠狀病毒S蛋白的膜外部分。隨後用冷凍電鏡獲得純化S蛋白的3207張照片,經過3D重建,最終獲得解析度為3.5 的S蛋白三聚體結構。

通過與SARS病毒的結構比較,研究團隊認為,新冠病毒的S蛋白結合人體ACE2(宿主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的親和力要遠高於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的S蛋白,這解釋了為什麼新冠病毒傳染性要比SARS病毒強得多。

研究團隊還測試了幾種已發布的SARS病毒RBD特異性單克隆抗體,發現它們與新冠病毒的S蛋白沒有明顯的結合,這表明兩種病毒RBD之間的抗體交叉反應性可能受到限制。

該論文的通訊作者為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分子生物科學學院副教授Jason S. McLellan。McLellan是研究病毒的專家,此前在中東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和伊波拉等病毒的結構方面做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工作,包括利用冷凍電鏡、X光結晶學等技術分析冠狀肺炎病毒。

值得一提的是,這項研究首次提出新冠病毒S蛋白結合ACE2的親和力要遠高於SARS-CoV的S蛋白。早在1月21日和1月23日,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郝沛等人、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研究院石正麗等人均發表論文提到,新型冠狀病毒和SARS病毒一樣,也是通過利用S蛋白結合人體ACE2蛋白進入細胞。不過,病毒與宿主細胞作用的關鍵S蛋白有更大的差異性。

郝沛等人還利用分子結構模擬的計算方法,評估了新型冠狀病毒和SARS病毒的S蛋白與人類ACE2分子相互作用的能力。結果發現,雖然新型冠狀病毒的S蛋白與ACE2之間的作用力低於SARS病毒,但是仍然非常強大。「儘管新型冠狀病毒的新結構與ACE2蛋白互作能力,由於丟失的少數氫鍵有所下降(相比SARS病毒S-蛋白與ACE2的作用有下降),但仍然達到很強的結合自由能(-50.6 kcal/mol)。」

而與之相關的病毒傳染力目前也有眾多團隊給出數據。近日迄今為止最大規模新冠肺炎臨床數據的分析認為,衡量疾病傳染能力強弱的基本傳染數R0約為3.77,即在沒有防護措施的情況下每例患者平均會傳染給另外3.77人,同時強於SARS病毒的R0(2.9-3.324)。這也是迄今為止研究團隊得出的新冠病毒的最高R0值。

值得一提的是,此番破解工作使用了斬獲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冷凍電鏡」。

冷凍電子顯微鏡,就是應用冷凍固定術,在低溫下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樣品的顯微技術,讓研究者能將生物分子「凍起來」,前所未有地觀察分析運動過程。這一表徵對於生命化學的理解和藥物學的發展都有決定性影響,使得生物化學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新冠病毒如何入侵人體

研究團隊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利用高度糖基化的同源三聚體S蛋白進入宿主細胞。S蛋白經歷很多種結構重新排列後將病毒融合進入宿主細胞的細胞膜。這一過程包括病毒的S1亞基結合到宿主細胞受體上,引發三聚體不穩定性的發生,進而造成S1亞基脫落S2亞基形成高度穩定的融合後結構。

為了接近宿主細胞受體,S1亞基中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會經歷類似鉸鏈的構象移動從而隱藏或者暴露受體結合的關鍵位點。在這一過程中S1存在兩種狀態:「向下(down)」結構代表了受體不可結合狀態,而「向上(up)」結構則代表了受體可結合狀態,但同時「向上」結構較為不穩定。

圖B為不同角度新冠病毒S蛋白圖像,RBD「向上」原聚體以帶狀顯示,顏色與圖A相對應(綠色)

利用已經公開的新冠病毒序列的(上圖A),作者們通過親和層析和凝膠排阻層析進行體外蛋白純化,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初步篩選顯示出高顆粒密度的新冠病毒S蛋白圖像。

通過收集和分析3207份蛋白顯微影像後,作者們對蛋白進行了3D結構重組,重建了一個3.5 解析度的不對稱三聚體圖像,其中一個RBD存在於「向上」結構中(上圖B)。

研究團隊通過使用3D可變性功能觀察到了RBD類似鉸鏈的運動,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看似隨機的RBD運動已在與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乙型冠狀病毒SARS-CoV和MERS-CoV(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中被觀察到,同時在與其親屬關係遠一些的的甲型冠狀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的結構表徵中也被捕獲到。

新冠病毒為什麼傳染性更強

作者們將新冠病毒的結構與其他幾種冠狀病毒進行了比較。2019-nCoV的S蛋白整體結構與SARS病毒S蛋白的整體結構相似,各個結構之間具有高度同源性,它們之間最大的差異是RBD在其各自的「向下」結構中的位置差異。

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CoV的結構異同比較

作者們發現,與SARS病毒相比,新型冠狀病毒中的RBD結構更靠近三聚體的中央部位,處於「向下」構象的SARS-CoV的RBD則與相鄰原聚體的N末端域(NTD)緊貼著。

其S蛋白中3個RBD中的1個會向上螺旋突出,導致S1亞基的脫落和S2的摺疊,從而使S蛋白更容易與宿主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結合。

另外,先前有報導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病毒共享形同的宿主細胞受體ACE2,作者們希望進行動力學方面的檢測以進一步確認兩者之間的不同。

最近的報導表明,2019-nCoV的S蛋白和SARS-CoV的S蛋白有著相同的功能宿主細胞受體-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ACE2),作者們通過表面等離子共振(SPR)的動力學手段量化了病毒與該受體的相互作用。

令人驚訝的是,通過表面等離子共振技術(SPR)分析得到的結果顯示,新冠病毒S蛋白與ACE2的平衡解離常數KD是15 nM,而SARS病毒S蛋白與ACE2的平衡解離常數KD達到了325.8 nM。KD值越大意味解離越多,S蛋白與ACE2的親和力越弱。

經過計算,新冠病毒S蛋白與ACE2的親和力,是SARS病毒S蛋白與ACE2之間親和力10倍,甚至20倍(上圖A)。

因此,研究團隊認為,可能正是新型冠狀病毒S蛋白與ACE2的高親和力,讓新冠肺炎在人與人之間傳播變得容易。當然,還需要進一步研究確認這個結論。

研究團隊還形成了與新冠病毒的S蛋白胞外域結合的ACE2的複合物(上圖B),並通過高解析度冷凍電鏡觀察到,它與SARS-CoV的S蛋白和ACE2之間形成的複合物非常相似。

新型冠狀病毒病毒對於ACE2具有高親和性

這也說明,新型冠狀病毒侵入宿主的機制雖然與其他的冠狀病毒科的病毒相似,但傳染性更強。

新冠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RaTG13

除了SARS病毒之外,新型冠狀病毒與蝙蝠冠狀病毒RaTG13在S蛋白中序列同源性高達96%。但新型冠狀病毒S蛋白最顯著的不同是,其具有S1/S2蛋白酶切割位點的「RRAR」(弗林蛋白酶識別位點)胺基酸序列,而不是像SARS病毒中僅具有單個精氨酸。

新冠病毒的這一現象在流感病毒中較為普遍,其中高毒力禽流感病毒和人流感病毒常發生流感血凝素蛋白的關鍵位置上產生多聚弗林蛋白酶位點的胺基酸插入。

除了在S1/S2連接處的胺基酸殘基差異外,新型冠狀病毒和RaTG13病毒的S蛋白還存在29個胺基酸殘基的差異,其中17個位於受體結合的RBD部位。

團隊還分析了全球共享禽流感數據倡議組織(GISAID)資料庫中的61個新冠病毒的S序列,發現在所有保存的序列中只有9個胺基酸取代。這些取代中的大多數相對保守,預計不會對新冠病毒的S蛋白結構或功能產生重大影響。

抗體實驗

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與SARS病毒之間的結構同源性且共用受體,作者們希望對已經發表的SARS病毒的RBD定向單克隆抗體(mAb)對新型冠狀病毒的RBD進行交叉反應性測試。

作者們通過BLI檢測試劑盒評估了SARS-CoV RBD的定向單克隆抗體S230、m396和80R的交叉反應性。

S230、m396和80R對於新冠病毒沒有明顯結合

但是作者們發現,儘管兩病毒RBD之間結構高度相似,但是三種SARS病毒的RBD抗體在所測試的濃度(1μM)下,均未檢測到與新冠病毒的RBD的結合。

研究者們認為,儘管這三種抗體的表位僅佔新冠病毒的RBD表面積的一小部分,但由於觀察不到結合,可以認為針對SARS病毒的的抗體對新冠病毒不一定具有交叉反應性,但新型冠狀病毒S蛋白作為未來抗體分離與治療方案的設計將提供重要參考。

來源:澎湃新聞

編輯:tf10

相關焦點

  • 新冠病毒為何更易傳染?冷凍電鏡圖解病毒進入細胞的「鑰匙」
    新冠病毒的傳染性為何更強?科學家用「火眼金睛」的冷凍電鏡技術,終於找到了其背後的原因——新冠病毒的關鍵刺突蛋白(S蛋白)與人體細胞的受體蛋白的親和力,要遠高於SARS-CoV。病毒要進入人體細胞,必須找到人體細胞上相應的受體蛋白,而每個受體好比是一把「鎖」,得有相應的「鑰匙」才能打開,而後進入細胞內部。
  • 【重磅】冷凍電鏡Cryo-EM解析出新冠病毒首個S蛋白的近原子解析度...
    、擴增過程及傳播途徑,同時,使用冷凍電鏡解析病毒的刺突糖蛋白(Spike glycoprotein, S蛋白)結構是助力疫苗與抗病毒藥物研發的關鍵所在。McLellan教授團隊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聯合在預印版網站bioRxiv上發表了首篇使用冷凍電鏡解析新冠病毒S蛋白的研究文章。Jason Mclellan團隊通過冷凍電鏡Cryo-EM技術,解析了新冠病毒S蛋白三聚體的3.5埃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從生物物理及結構生物學的角度加深了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知。
  • 新冠病毒為何比SARS病毒傳染性更強?這個展覽帶你揭秘病毒
    目前已知最小的病毒為口蹄疫病毒,直徑僅7~23納米;目前已知最大的病毒為潘多拉病毒,直徑達到1~1.5微米。「細菌的直徑平均是病毒直徑大小的十倍以上。如果把人體比作足球場,細菌就是球場上的足球,病毒則是足球上的五邊形。」病毒有多大?新冠病毒為何比SARS病毒傳染性更強?因為病毒是一種介於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中間狀態,自身無法進行新陳代謝、自主生長和繁殖。
  • 解析Science新冠病毒論文:S蛋白電鏡圖首次公布
    來源:環球科學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冷凍電鏡圖像今日發表在《科學》上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和NIH的研究人員首次利用冷凍電鏡展示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分子結構。該研究已於2月16日發表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並快速通過同行審議發表於《科學》期刊。
  • 新冠病毒受體親和性為SARS10-20倍:首次電鏡解析S蛋白結構
    這可能意味著新冠病毒肺炎(COVID-19)的傳染性相比 SARS 要高出很多。這篇最新論文目前被發布在生物領域預印版論文平臺 bioRxiv 上。其中,研究人員通過低溫電子顯微鏡構建了新冠病毒 S 蛋白的預融合構架是三個聚體,發現每個單體上都有細胞受體結合點位。
  • 新冠病毒在美國發生了顯著增加傳染性的新變異?闢謠
    一篇「研究:新冠病毒在美傳播發生變異」的熱文被廣泛轉載,卻讓人看得一頭霧水,整個報導就沒​有​提及新冠病毒在「美國」到底發生了什麼樣的變異。,在休斯敦流行的新冠病毒是多次獨立傳入的;其中,第二波疫情中傳入的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中都發生了Gly614胺基酸置換,即第614號位置上由天冬氨酸(D)變異成了甘氨酸(G)。
  •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圖受訪者供圖「我希望大家能好好看一看。對於新冠病毒進化的思考,它確實給人很多啟迪。」給整個病毒做「CT」 從裡到外看得清清楚楚9月15日,《細胞》在線發表李賽團隊與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他們通過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把新冠病毒看了個清清楚楚。冷凍電鏡,結構解析,聽到這兩個關鍵詞,科技粉兒可能會覺得:已經火了好些年、還能有什麼新東西、不就是換個材料再做一次?
  • 透視新冠病毒「真身」
    通過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李蘭娟課題組合作,他們利用冷凍電鏡,首次「透視」新冠病毒從內到外的全病毒三維結構,發現了這種病毒狡詐本性:在病毒表面,凸起的皇冠模樣的刺突蛋白隨機分布,可自由擺動,像古代的冷兵器「鏈錘」一般靈活,還可調整方向,便於進攻受體;在病毒內部,超長核糖核酸(RNA)規則收納,經過特殊結構組裝之後,呈現「鳥巢形」和「金字塔形」,能為病毒提供強健的「骨骼」。
  • 傳染性更強!又發現另一種變異新冠病毒
    傳染性更強!又發現另一種變異新冠病毒 2020-12-24 11: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變異程度更高,傳染性更強!英國又發現另一種變異新冠病毒
    據央視新聞,12月14日英國確認出現一種變異新冠病毒之後,英國政府23日宣布,又發現了另一種傳染性更強的變異新冠病毒。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我們已經在英國檢測到,兩例感染另一種變異新冠病毒的病例,這兩個病例與過去幾周,有南非旅行史的確診病例有接觸。這種新的變異新冠病毒非常令人擔憂,因為它的傳染性更強,而且似乎比此前在英國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的變異程度更高。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表示,目前英國政府已經對感染新變異新冠病毒的兩例病例及其密切接觸者進行了隔離,並限制從南非到英國的旅行。
  •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對於新冠病毒進化的思考,它確實給人很多啟迪。」9月19日,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展示了一張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圖。這是一張什麼圖?居然能贏得張伯禮院士為它打CALL。
  • 繼英國後,又一國發現新冠病毒全新變種,科學家嘆氣:傳染性更強
    【編輯/作者 日月軍武欄目 火光/魔魔】據觀察者網報導,俄羅斯媒體報導稱,在繼英國後,又一國發現新冠病毒全新變種。厄瓜多國內研究機構日前發文表示,該國發現了新冠病毒變異病毒,但是這種變異病毒和英國變異病毒不是同一種,而是一種全新變種病毒,並且感染性比後者還高。
  • 新冠病毒為何傳染性強?美專家稱其受體結合力是SARS的10至20倍
    點擊查看 近期我國疾控中心對近9000名患者的數據分析顯示新冠病毒基本傳染數R0位3.77,同時也有多項研究稱新冠病毒傳染性高於2003年的SARS,究竟原因在哪裡?
  • 張伯禮李蘭娟齊點讚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張伯禮、施一公、李蘭娟齊點讚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本報記者 張佳星 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圖 受訪者供圖 「我希望大家能好好看一看。對於新冠病毒進化的思考,它確實給人很多啟迪。」
  • 日本研究:新冠病毒變異後傳染性更強 從歐洲開始擴散
    日本發布研究:新冠病毒變異後傳染性更強 從歐洲開始擴散海外網11月13日電 日本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河岡義裕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於13日正式發布新冠病毒變異後的有關科研結果。綜合日本共同社、《朝日新聞》13日報導,東大團隊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拉爾夫·巴裡克教授等組成的研究小組,13日在美國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發文證實,與初期相比,目前在世界上流行的新冠病毒在變異後的傳染性更強。團隊認為,這種變異病毒以歐洲為起點向世界傳播,並且不斷擴大。
  • 張伯禮、施一公、李蘭娟齊點讚,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對於新冠病毒進化的思考,它確實給人很多啟迪。」9月19日,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展示了一張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圖。  這是一張什麼圖?居然能贏得張伯禮院士為它打CALL。
  • 新冠病毒首個蛋白結構成功解析
    McLellan研究團隊在生物學預印本BioRxiv上發表文章Cryo-EM Structure of the 2019-nCoV Spike in the Prefusion Conformation,通過冷凍電鏡技術解析了新冠病毒侵染機體的關鍵組分——S蛋白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
  • 日本發布研究:新冠病毒變異後傳染性更強 從歐洲開始擴散
    資料圖:路透社日本東京大學醫學研究所教授河岡義裕等人組成的研究小組,於13日正式發布新冠病毒綜合日本共同社、《朝日新聞》13日報導,東大團隊和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拉爾夫·巴裡克教授等組成的研究小組,13日在美國權威學術期刊《科學》上發文證實,與初期相比,目前在世界上流行的新冠病毒在變異後的傳染性更強。團隊認為,這種變異病毒以歐洲為起點向世界傳播,並且不斷擴大。
  • 張伯禮、施一公、李蘭娟齊點讚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原標題:張伯禮、施一公、李蘭娟齊點讚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我希望大家能好好看一看。對於新冠病毒進化的思考,它確實給人很多啟迪。」9月19日,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展示了一張新冠病毒的完整結構圖。這是一張什麼圖?居然能贏得張伯禮院士為它打CALL。
  • 西湖大學冷凍電鏡解析新冠病毒細胞受體結構:「開關」雙構象
    當地時間2月18日,生命科學預印本平臺bioRxiv發表了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研究成果「Structure of dimeric full-length human ACE2in complex with B0AT1」,該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的全長結構。據悉,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出ACE2的全長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