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了解傳染病,跑在病毒前面,人類才能走得更遠

2020-12-03 新華社客戶端

「我知道很多網友批評我,但粥還是不能喝。」「你覺得悶啊?病毒也被你『悶』死了!」……疫情暴發後,作為上海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悄然走進大眾視野。因為金句頻出,這位一線醫務工作者迅速走紅網絡,圈粉無數,被網友親切地稱為「最硬核醫生」。

日前,張文宏受抖音和中信出版集團之邀,作為「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的領讀人,攜新書《張文宏說傳染》來到抖音直播間,與主持人張泉靈發起「未來會好嗎」公益直播,向網友介紹新常態下的抗疫防控知識,暢談作為醫者對人類命運的思考。

只有對自然保持謙卑,人類才能走得更遠

「我們和病毒之間,只隔了一個航班的距離。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傳染病,都有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來到我們身邊。」張文宏在開場的這句話令許多網友心有餘悸。

確實,正如張文宏所說,在新冠疫情之前,幾乎沒有人覺得應該特地去了解傳染病相關知識,因此所有人都被病毒「打」了個措手不及。目前,中國本土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生產生活逐漸恢復,防控開始進入常態化。但人們心中依然存在困惑,面對與傳染病共生的未來,普遍懷著強烈的疑慮和擔憂。

直播中,張文宏和張泉靈一起回憶起了2003年「非典」時期的情形。張文宏感嘆道,他曾經設想過,如果今年的疫情發生在2003年,又會是怎樣的局面?他坦言,對比當年,今天的我們可以說是幸運的。這十幾年間,中國的科技飛速發展,我們有能力比病毒跑得更快。「中國現在的病例數憑什麼是零?因為我們的檢測能力、隔離能力、治療能力可以做到『動態清零』,說明我們總是跑在病毒前面。」

那麼「未來會好嗎」?張文宏強調,我們必須清楚,我們和病毒是共同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誰跑得更快,誰就能生存,「就像非洲草原上的獵豹和羚羊」。今天有新冠,明天可能還會有其他病毒,病原體永遠不會離我們而去。在漫長的後疫情時代,想要與病毒長期「和平相處」下去,唯一的辦法就是去認識它。張文宏表示,人類只有更加了解傳染病知識,更加尊重自然規律,才能在病原體肆虐的時候永遠跑在前面,繼續生存下去。「也許新冠對我們的啟發,就是要對自然更加謙卑,才能走得更遠。」張文宏說。

希望更多人了解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敵人」

張文宏曾在採訪中表達過對「走紅」的無奈,坦言自己並不喜歡站在聚光燈之下。「當新冠大幕落下,我自然會非常安靜地走開。你再到華山醫院來,你也很難找到我了,我就躲在角落裡看書了。」

張文宏喜歡看書。全民居家隔離時期,他就曾建議網友看書緩解焦慮。「在這個特殊時期,可以讀一讀科普方面的書。」如今,他的醫學科普書籍《張文宏說傳染》出版,他又幽默地表示:「疫情一旦結束,你們就可以追劇了。平時我這本書放在旁邊,也只能給你墊桌子而已。」話雖如此,但目前看來,全球疫情還遠沒有結束,讀這本書正當其時。

張文宏表示,此前他沒有想過要寫一本有關傳染病的書,但正如大家所見,今年暴發的新冠病毒席捲全球,擾亂了全世界的生產生活秩序,這在整個人類歷史上都是一件駭人聽聞的事。隨著新病原體降臨的還有人們對未知的恐懼。如何抵禦這種恐懼?這本零門檻的硬核科普讀物就是張文宏給出的回答。

在疫情最為肆虐的2月,曾被問到「上海方案」的治療特點,張文宏當時回答道:「我跟你講你一定聽不懂,因為我們讀的書不一樣。」

「我們讀的書不一樣」,一句直白的大實話,調侃了專業領域之間的壁壘,也點出了普通人理解醫學常識的難度。因此,這本書的寫作力求面向大眾,讓人人都能看得懂。在書中,張文宏將28種常見傳染病按不同生活場景劃分為7大類別,並從「傳染病的前世今生」「傳染病知識小科普」「張爸敲黑板」等視角,介紹每一種疾病的歷史、特性和防護手段,內容專業但文辭通俗,足以解答普通人對傳染病的常見疑問。

在抖音上,張文宏還陸續用短視頻對這本書進行了一些「劇透」:「夏季被蚊子叮咬,小心這些傳染病」「人類已知7種冠狀病毒,新冠是最狠的嗎」……在張文宏娓娓道來的講述中,普通人望而卻步的醫學原理顯得不再艱深。有網友評論道:「聽了您的科普,感覺很多事都不怕了,因為人總是怕自己不懂的。這本書我已經下單了。」

至於這本書的版稅,則將以一個特殊的形式進行捐贈。張文宏表示,所得版稅分文不取,將全部用於購買本書,捐給醫院、公共機構和中小學等單位。談到這樣做的原因,張文宏說,即使在後疫情時期,他也沒有理由把公眾對傳染病的關注度轉化為自己的收入,但他又非常希望更多人了解傳染病知識,希望每個人都為公共衛生構建出一份力,這對下一步的抗疫也將起到積極作用。

當疫情防控成為新常態,我們要做的就是理性、科學地補上這堂「健康常識課」。張文宏認為,讓更多人看到這本書,就是讓更多人了解我們今天所面對的「敵人」,了解人類的未來,讓全社會多一層免疫。這是「用知識做善事」。(文/李遠航)

相關焦點

  • 張文宏:傳染病不能消除,人類要與其長期共存
    武漢晚報10月29日訊 傳染病到底能不能消除?人類要通過怎樣的技術支撐來解決?10月29日,張文宏在2020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學術會暨「青促會講堂」上稱,包括新冠疫情,如今世界範圍內並未有效消除病毒,人類將和微生物永遠共生共存。
  • 張文宏:人類要學習如何與微生物共存
    張文宏介紹,大量微生物繼續停留在動物界,另外一些會隨著人類進化進入人類世界,還有一些介於兩者之間。他講了一個臨床案例。一位非洲務工人員被昆蟲叮咬後出現發熱頭痛等症狀,回國後輾轉來到華山醫院感染科時,已全身布滿瘀斑,奄奄一息。
  • ...抗疫與健康生活科普:復旦大學張文宏團隊出版一系列防控科普圖書
    「今年大家都看到了新冠病毒的產生、蔓延,一個新的病原體就這樣來到了人世間。無論你在哪一個行業,你都會受到影響。除了新冠,還有大量的其他的傳染病事實上一直在,只不過你不注意而已。」令人恐懼的其實不是病毒,而是未知。如何抵禦這種未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用行動給出了答案:寫一本人人都看得懂、信得過、用得上的科普書。
  • 變異病毒又傳極壞消息,48國警報拉響!張文宏發聲,所有人注意
    雖說2020年剛過,但現階段全球抗疫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尤其是在最近這段時間,在英國率先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也在世界多地傳播。日前,變異病毒又傳來了極壞消息。綜合媒體報導,世界衛生組織1月5日通報稱,全球已有41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感染在英國發現的變異新冠病毒的病例;另外,全球有7個國家和地區出現了感染在南非發現的變異病毒的病例。
  • 張文宏:新冠病毒已是常駐病毒,不大可能在全世界範圍消除
    張文宏表示,擁有向全世界拓展力量的病毒有很多,流感也是其中之一,何以人類不懼怕流感?因為針對流感,人類已經擁有了很好的藥物和疫苗。「全球科學家一直在討論,我們是否已經不得不重新打開這個世界了。前面宋院士告訴大家,只要把像老人這類最脆弱的人群保護好,我們是可以重新打開這個世界的,但問題是我們何以保護這批脆弱的人群?這已經成為今天世界上的一個巨大難題。大家都希望疫苗早日到來,但事實上疫苗是不是能夠最終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是不知道的。」原因是什麼?張文宏解釋道,新冠病毒已經成為一種常駐病毒了。
  • 《賽雷三分鐘漫畫:病毒、細菌與人類》上市 一本人人都能輕鬆讀懂...
    《賽雷三分鐘漫畫:病毒、細菌與人類》通過漫畫故事的形式、萌態人物的演繹、淺顯易懂的語言,向讀者介紹了從古至今的12種影響人類至深的重大傳染性疾病(包括黑死病、天花、霍亂、伊波拉等),以及人類面對這些疾病時不屈不撓的鬥爭過程。作者表示他創作這本書,不是為了宣傳這些傳染病有多可怕,而是為了讓大家了解人類歷次是如何和這些傳染病較量的,在每次的生死搏鬥中,人類又取得了哪些進步和發現。
  • 唐駁虎:病毒來自國內/國外?鍾南山對還是張文宏對?
    不再是如張文宏所說的那樣,「我讀的書你沒讀過」「你不知道什麼意思」。正是因為大家都想找到疫情爆發、進入人類世界的最初起源,了解事件的完整經過,避免類似事件再次出現。而如何不被各種各樣、出處不明的幹擾信息誤導,才是正確的追根溯源的關鍵。
  • 怎樣才能讓太空飛行器飛得更遠?
    怎樣才能讓太空飛行器飛得更遠? 2018年07月09日 10:03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怎樣才能讓太空飛行器飛得更遠?
  • 張文宏:大數據給人類錦上添花,而不是剝奪人類工作
    圖說:吳凡、張文宏就「AI如何應對全球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這一話題展開對話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對大規模的疫情監測十分有意義,在應對新發傳染病的過程中如何發揮作用?「通過深度挖掘,建立數據模型,並不斷『餵料』,來構建人類需要的模型,讓它更加聰明更精準,從而幫助人類進行一些監測、預警。」吳凡說,但這種模型在不同地區由於參數不同,傳染病模式不同,傳播動力不同,是存在差異的,這就需要經驗和科學發揮作用。
  • 「病毒獵手」張文宏解讀諾獎
    而這個領域,也正是「病毒獵手」、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的臨床工作與研究領域。文匯報記者第一時間連線了張文宏教授。基於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三位科學家做出的開創性發現,科學家鑑定出一種新型病毒,即C型肝炎病毒。
  • 張文宏:人類再也回不到新冠疫情流行前的世界了嗎?
    「2020年,一場襲遍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我們不得不再次審視人類自身應對新發傳染病的能力。當我們回首歷史,發現早在1918年那場致命的大流感中,人類已經遭遇了和現在相似的經歷。」在為英國學者馬克·霍尼斯鮑姆的新著《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寫下的推薦序中,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如此起筆。
  • 人類如何應對環境與健康問題?張文宏等專家建言獻策
    中新社昆明12月3日電 (李曉琳)人類健康與環境有多大關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人口25%的疾病和死亡是環境因素造成的。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進一步引發人們對健康、環保問題的重視。在此背景下,「第二屆雲南環境與健康論壇」3日在昆明舉行。
  • 「病毒獵手」張文宏教授解讀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種因感染C型肝炎病毒而導致的以肝臟損壞為主的傳染病,屬於乙類傳染病。這種肝炎急性期內症狀較輕,主要表現為疲乏、食慾減退、噁心等,也可沒有任何症狀或僅僅感到乏力。C肝的疾病進展往往伴隨著三部曲:慢性C肝、肝硬化、肝癌。
  • 新冠病毒已成常駐病毒?何時能打上新冠疫苗?張文宏回應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她認為要對發熱患者進行常態化監測,設置發熱門診非常重要,讓新發突發傳染病「前哨」更響。同時要加大對冷鏈載體、物流貨物、交通工具等的檢測力度。  焦點張文宏:新冠病毒已成常駐病毒張文宏表示,國際疫情持續蔓延證明新冠病毒獲得了非常強的在人類社會中生存的能力。很多流行病學專家一致同意,它已經成為一個常駐病毒,就像流感病毒一樣。我們得學會如何與病毒共存。  張文宏認為,到目前為止,海外報導的二次感染病例不超過10例。
  • 張文宏:「中國的抗疫經驗將被記錄」
    疫情暴發之初,全國上下的醫務工作者同新冠病毒進行殊死搏鬥,公眾的情緒非常焦灼。  面對媒體,張文宏說了一番話:「(我)把科室所有崗位的醫生全部換下來,全部換成共產黨員。」他自己也是一名黨員,帶著科室黨員一起衝上去。
  • 張文宏又有了新任務,與傳染病有關
    11月30日,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上海市傳染病與生物安全應急響應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重點實驗室」)在復旦大學揭牌成立。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復旦大學籤署協議,共建上海市重大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研究院院長由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擔任,重點實驗室主任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擔任。
  • 病毒是人類「敵人」嗎?傳染病專家解讀「病毒迷思」
    在人類文明史中,病毒一直以敵人的身份登場。如今,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人類對付病毒的辦法依舊寥寥可數。病毒這種結構簡單的生物,靠著不斷演化、變異,快速地適應著這個世界。未來,人類究竟有沒有可能完全戰勝病毒?
  • 大多數傳染病來自於動物 非典病毒如何傳給人類
    許多專家相信,這種病毒在自然界中早已存在,原先寄生在動物身上,近來才轉移到了人體。轉自搜狐  大多數人類傳染病都來自於動物轉自搜狐  據統計,人與動物共患的疾病常見的有幾十種,人類有1/3的傳染病是與動物的共患疾病。
  • 一天內,多國傳出不幸消息,張文宏發聲,警鐘長鳴
    剛剛過去的2020年裡,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國肆虐,給全人類造成了極大的危機。而在今年開年之初,世界多國又迎來了極為嚴峻的挑戰,疫情警報已再次拉響!就目前的形勢來看,疫苗的接種速度依舊遠遠不及病毒傳播速度,美國還爆出「富人優先接種」的醜聞。在中國境內,河北省數日之內新增病例破百拉響疫情的最新警報。國家衛健委6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5日新增確診病例32例,新增無症狀感染者64例。
  • 今日迎白露,天津兩個區發布大霧預警 | 新冠病毒會滅絕嗎?張文宏...
    這些疑問有回應新冠病毒會滅絕嗎?張文宏最新判斷人類與新冠病毒戰鬥的結局究竟會是什麼?消除還是共存,你選哪個?在4日—6日召開的中國醫師協會感染科醫師大會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給出明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