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人類要學習如何與微生物共存

2020-10-30 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長江網10月29日訊 29日,趕到武漢參加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研究員,以鮮活的臨床案例詮釋「基因組學」:「今年,中國新冠肺炎病毒的數據快速釋放到世界資料庫,對世界作出巨大貢獻,用的就是『基因組學』的技術。」

平實科普達人:跨國救援故事詮釋「基因組學」

「決定我們未來的是微生物。」張文宏介紹,大量微生物繼續停留在動物界,另外一些會隨著人類進化進入人類世界,還有一些介於兩者之間。

他講了一個臨床案例。一位非洲務工人員被昆蟲叮咬後出現發熱頭痛等症狀,回國後輾轉來到華山醫院感染科時,已全身布滿瘀斑,奄奄一息。

張文宏團隊通過測序獲得基因組學的證據,向世衛組織證明,患者是被「布氏錐蟲」感染的。只有總部位於日內瓦的世衛組織存儲了有針對性的藥物。此時,正好有一位官員要去北京開會,通過跨國送藥、加急通關,病人送入院71小時後就用到了特效藥,命保住了。

敏銳的觀察家:從不明病因聯想到病毒跨種傳播

「只要人類生活在微生物世界裡,就存在危險,人類要學習如何與微生物共存,我們要跑得比微生物更快,就可以活下來。」張文宏回憶,2017年,華山醫院感染科接診了一名患者。入院時這位患者視力下降,難以查出病因。追問病史,得知患者在養豬場工作,發病前一天曾被豬圈中的汙水濺入雙眼,張文宏立刻警覺起來。團隊馬上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發現了豬皰疹病毒。

「1986年,學界就認為該病毒會跨物種傳播,但沒有找到案例。」取樣後,通過基因測序,團隊驗證了31年前學界的猜測,確認了豬皰疹病毒的跨種傳播,這在全世界屬首度發現。

硬核張教授:「這次我們已做到最好」

「2003年時,當我站在SARS(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一線時,我們不能有效認識這個疾病。」張文宏說,中國基因組學獲得極大發展,17年後中國再遭遇新冠病毒,國人已做到最好。

「每年冬季,人類都會發現一系列不明原因肺炎,全球一直在進行比賽,看誰更快去分辨它。現在我們以時間軸來復盤,我敢說,任何一個新發傳染病從暴發到被發現,我還沒有看到比中國更快的反應速度。你今天不要告訴我,你做,你會更快,因為我們已經盡力做到了最好。」

當日,張文宏獲本屆大會「2020年度科研領袖獎」。

據了解,正在武漢召開的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吸引了來自海內外10餘位院士及百餘位組學領域頂尖科學家參會。

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荷鳳、卞修武、高福、賀福初、譚蔚泓、魏輔文、王福生、康樂,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喬傑悉數來到武漢現場,他們中有化學生物學專家、分子腫瘤學家、傳染病教授、生態學家、昆蟲學家和生殖醫學專家,共議「組學與人類健康」。

(記者李佳 通訊員麥絲綺 溫婷婷 龔碧婧)

【編輯:丁翾】

相關焦點

  • 張文宏:傳染病不能消除,人類要與其長期共存
    人類要通過怎樣的技術支撐來解決?10月29日,張文宏在2020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學術會暨「青促會講堂」上稱,包括新冠疫情,如今世界範圍內並未有效消除病毒,人類將和微生物永遠共生共存。SARS、天花都滅絕了,新冠能嗎?
  • 張文宏主任對話楊煥明院士: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精彩片段
    近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上海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研究員在武漢召開的「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ICG-15)上,帶來了一場題為精彩報告,談組學技術對感染性疾病防控模式的影響與改變。未來,人類怎樣和微生物共生、共存?
  • 人類如何應對環境與健康問題?張文宏等專家建言獻策
    中新社昆明12月3日電 (李曉琳)人類健康與環境有多大關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人口25%的疾病和死亡是環境因素造成的。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進一步引發人們對健康、環保問題的重視。在此背景下,「第二屆雲南環境與健康論壇」3日在昆明舉行。
  • 張文宏:人類再也回不到新冠疫情流行前的世界了嗎?
    面對未知,人類要如何應對?如何警惕「科普」變傳謠?又如何避免從「傲慢」的陷阱中爬出,卻掉入「恐慌」的深淵?馬克·霍尼斯鮑姆著有《與恩扎一起生活:被遺忘的英國故事和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人類大瘟疫——一個世紀以來的全球性流行病》等多部醫學史作品。
  • ...抗疫與健康生活科普:復旦大學張文宏團隊出版一系列防控科普圖書
    如何抵禦這種未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用行動給出了答案:寫一本人人都看得懂、信得過、用得上的科普書。當防控傳染病已成為一種生活新常態,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理性地、科學地補上這堂「健康常識課」。
  • 一天內,多國傳出不幸消息,張文宏發聲,警鐘長鳴
    剛剛過去的2020年裡,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多國肆虐,給全人類造成了極大的危機。而在今年開年之初,世界多國又迎來了極為嚴峻的挑戰,疫情警報已再次拉響!在這一關鍵時刻,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也給我們所有人敲響了警鐘。據上觀新聞日前報導,在為英國學者馬克·霍尼斯鮑姆的新著《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寫下的推薦序中,張文宏表示,2020年,一場襲遍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我們不得不再次審視人類自身應對新發傳染病的能力。當我們回首歷史,發現早在1918年那場致命的大流感中,人類已經遭遇了和現在相似的經歷。
  • 人類該如何與新冠病毒「共存」?
    不過,經濟學給了我們一個理性的視角,探討大疫之下國家治理的邏輯以及如何與病毒風險共存。一、還有哪些「看不見的」死亡?3月初,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不儘快復工,這個死亡的人數將遠遠高於冠狀病毒。當所有人都恐懼於新冠病毒的死亡威脅時,張文宏看到了另一種「死亡」——社會秩序中斷的危險。
  • 張文宏發聲,所有人注意
    在這一關鍵時刻,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再次發聲,所有人注意。據上觀新聞報導,在為英國學者馬克·霍尼斯鮑姆的新著《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寫下的推薦序中,張文宏指出,一開始不少人都低估了新冠病毒的傳播能力,認為它會像2003年SARS流行一樣,自動消失。也有人寄希望於短時間內開發出特效的藥物和疫苗,迅速控制疫情在世界範圍的傳播。
  • 張文宏:大數據給人類錦上添花,而不是剝奪人類工作
    圖說:吳凡、張文宏就「AI如何應對全球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這一話題展開對話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對大規模的疫情監測十分有意義,在應對新發傳染病的過程中如何發揮作用?今天上午,在線上舉辦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健康雲峰會上,特別設置「戰『疫』雙俠高峰對話」,「疾控女俠」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硬核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就「AI如何應對全球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這一話題展開對話。
  • 張文宏最新判斷!
    張文宏稱,最近國際疫情持續蔓延,證明新冠病毒獲得了非常強的在人類社會中生存的能力。「最早大家希望在夏季時新冠病毒能離我們而去,現在看起來,我們得學會如何與病毒共存,人類要增強對疫情控制的智慧,最終真正控制住疫情
  • 張文宏最新判斷
    張文宏稱,最近國際疫情持續蔓延,證明新冠病毒獲得了非常強的在人類社會中生存的能力。很多流行病學專家一致同意,它已經成為一個常駐病毒,就像大家熟知的流感病毒一樣。「最早大家希望在夏季時新冠病毒能離我們而去,現在看起來,我們得學會如何與病毒共存,人類要增強對疫情控制的智慧,最終真正控制住疫情,讓生活回歸正常。」關注2:荷蘭出現全球首例二次感染新冠死亡病例,新冠病毒是否在不斷變異?
  • 張文宏:了解傳染病,跑在病毒前面,人類才能走得更遠
    日前,張文宏受抖音和中信出版集團之邀,作為「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的領讀人,攜新書《張文宏說傳染》來到抖音直播間,與主持人張泉靈發起「未來會好嗎」公益直播,向網友介紹新常態下的抗疫防控知識,暢談作為醫者對人類命運的思考。
  • 張文宏回應八大關注
    張文宏稱,最近國際疫情持續蔓延,證明新冠病毒獲得了非常強的在人類社會中生存的能力。很多流行病學專家一致同意,它已經成為一個常駐病毒,就像大家熟知的流感病毒一樣。「最早大家希望在夏季時新冠病毒能離我們而去,現在看起來,我們得學會如何與病毒共存,人類要增強對疫情控制的智慧,最終真正控制住疫情,讓生活回歸正常。」關注2:荷蘭出現全球首例二次感染新冠死亡病例,新冠病毒是否在不斷變異?
  • 人類真的要與新冠病毒共存嗎?
    在缺乏疫苗和廣泛有效療法的情況下,有些人認為,我們應該學會如何與COVID-19共存。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我們是否應該讓SARS-CoV-2在大部分人群中傳播,同時保護老年人群和嚴重疾病的高危人群,從而在人群中形成某種程度的潛在免疫力?還是繼續採取控制措施來以消滅病毒為目的?
  • LEAD 立德人物|優秀學科帶頭人張文宏,網民心中的「硬核」醫生
    距離2021年還有288天「 LEAD人物,告訴你榜樣的力量 」張文宏,浙江溫州人,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黨支部書記、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員。1987年,張文宏考入上海醫科大學醫學系醫學專業。
  • 教師張文宏:對學生的唯一要求,是希望他們都具有合作性
    我們人類一直跟微生物相處,但不是每種微生物都會讓我們生病。上千萬種微生物從自然界中進入了我們的人體,超出正常範圍,就會產生疾病。這千萬種感染性疾病會分布在人體的各個部位,是一個非常泛化的概念,使得這門學科顯得非常複雜。但我們感染科醫生又不是全科醫生,而是針對全身各系統專門研究微生物感染問題。
  • 看看張文宏怎麼說
    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免疫或固有免疫,是指機體先天具有的正常的生理防禦功能,對各種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和異物的入侵都能作出相應的免疫應答。它和特異性免疫一樣都是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獲得的一種遺傳特性。簡而言之,就是沒患病產生的免疫。特異性免疫又稱獲得性免疫或適應性免疫,是人體經後天感染(病癒或無症狀的感染)或人工預防接種(菌苗、疫苗、類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機體獲得的抵抗感染能力。
  • 張文宏最新分析衝上熱搜
    全球新冠疫情將會如何發展?各國抗疫策略有何不同?再聰明的敵人有自己的弱點,疫情結束的時間不是任何人決定的,是病毒決定的,要向病毒學習,要看到病毒給我們的漏洞和機會。盧山認為,關鍵是將80%輕症的人集中起來。最終社會的轉機,是病例數和醫療體系的平衡。不要讓重病人大幅度出現,為何有些年輕人會成為重症新冠肺炎,因為體內病毒載量過高。現在總人數不重要,要看重症的數量。
  • 如何才能讓新冠病毒徹底消失?或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缺一不可
    針對這個問題,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認為,想要讓新冠病毒徹底消失,需要同時滿足3個條件,缺一不可。第一個條件是出現具有永久抵抗力的新冠疫苗,第二個條件是新冠病毒變異不明顯,第三個條件是新冠病毒只會存在於人類當中,比如天花,只存在於人類當中的傳染病就能有辦法讓它滅絕。
  • 張文宏:宏基因組使感染科飛速發展,從新冠開始進入新的時代
    基於宏基因組學測序(mNGS)的病原學診斷技術是一種非靶向的廣譜病原學篩查技術,其不依賴於傳統的微生物培養,直接對臨床樣本中的核酸進行高通量測序,能夠快速、客觀地檢測臨床樣本中的較多病原微生物,包括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