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宏:大數據給人類錦上添花,而不是剝奪人類工作

2020-12-06 新民晚報

圖說:吳凡、張文宏就「AI如何應對全球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這一話題展開對話 來源/採訪對象提供

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對大規模的疫情監測十分有意義,在應對新發傳染病的過程中如何發揮作用?今天上午,在線上舉辦的2020世界人工智慧健康雲峰會上,特別設置「戰『疫』雙俠高峰對話」,「疾控女俠」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副院長吳凡、「硬核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就「AI如何應對全球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這一話題展開對話。

AI挖了一條安全帶

吳凡認為,在整個抗擊新冠疫情的半年中,利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在人群當中築起了一道防火牆,挖了一條安全帶。比如,人工智慧在上海早期的病例發現和診斷,以及後續的密切接觸者追蹤過程中都發揮了作用。

「通過深度挖掘,建立數據模型,並不斷『餵料』,來構建人類需要的模型,讓它更加聰明更精準,從而幫助人類進行一些監測、預警。」吳凡說,但這種模型在不同地區由於參數不同,傳染病模式不同,傳播動力不同,是存在差異的,這就需要經驗和科學發揮作用。「所以一開始國外有研究機構根據模型測算上海將有80萬人感染新冠,但最終由於及時阻斷了病毒的傳播鏈,上海這座擁有近2500萬常住人口的密集型大都市到目前為止僅有本土病例300多例。上海的成功,應當說也是全國抗疫的成功案例。」

上海在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充分應用了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技術,尤其是在無症狀感染者和密切接觸者的管理排摸中。比如,診斷一個病人以後,可快速地根據大數據追溯這個病人感染來源在哪,及時找到密切接觸者,將他們管理起來,阻止病毒進一步擴散。

作為公共衛生專家,吳凡認為人工智慧技術還能夠幫助公共衛生決策者制定流行病發展的模型,預測未來流行病的發展趨勢,從而幫助決策者精準施策。今後,在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當中,新技術的應用場景將更加廣闊,不僅醫療方面,甚至包括氣象數據、農業部門的數據和動植物的數據等,都會參與到公共衛生體系當中。

人工依然是主力

不過,身為吳凡「學弟」的張文宏,贊同她觀點的同時,還不忘繼續為人工智慧「潑冷水」。他認為,雖然人工智慧有了一定程度的運用,也幫助臨床醫生做了輔助診斷,但目前在臨床一線,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運用依舊還存在較多的障礙,人工還是絕對主力。影像學是人工智慧進入的第一個領域,但在最初,當人工智慧遇到新冠這樣的「新問題」時候,讀片肯定是讀不出來的,還是要靠人類通過經驗和科學來應對新問題。

張文宏認為,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目標下,應該正確理解人的智慧與人工智慧的關係。「醫生肯定不會被取代,我們不能簡單地依靠AI來看病做診斷。我們需要的是為人類工作『做增量』的人工智慧,而不是剝奪人類工作的人工智慧。」張文宏強調,現在對於人工智慧的趨之若鶩,有些「歪樓」了,人工智慧的發展有必要,但不能追求利潤,要與人類發展的終極目標一致。所以,他更期盼看到人工智慧、大數據和人類醫生的結合,組成一個更完整的公共衛生體系。

兩位專家都談到,人工智慧的發展,應當是打破人類大腦邊界,做人類做不了的事、做人類不必做的重複的事,而不是給人類帶來困擾。在談到下階段中國的疫情防控工作要點時,張文宏表示,統一高效的決策指揮體系、依法科學精準的防控策略和國際間更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將是戰疫勝利的關鍵。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左妍

相關焦點

  • 張文宏又說大實話:不能迷信數據,要發揮人...
    「傳染病防控的核心就是快,在早期使用大數據進行防控時,效果很好。但病例一旦指數級上升,到了一個超平臺期,就像現在有些國家,每天新增那麼多感染者時,此時大數據即便追蹤到了,也沒有那麼多人可以做事了。因此通過大數據,給我們人類提供了一個可以操作的時間窗口。
  • 張文宏:人類要學習如何與微生物共存
    長江日報-長江網10月29日訊 29日,趕到武漢參加第十五屆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研究員,以鮮活的臨床案例詮釋「基因組學」:「今年,中國新冠肺炎病毒的數據快速釋放到世界資料庫,對世界作出巨大貢獻,用的就是『基因組學』的技術。」
  • 張文宏:傳染病不能消除,人類要與其長期共存
    人類要通過怎樣的技術支撐來解決?10月29日,張文宏在2020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學術會暨「青促會講堂」上稱,包括新冠疫情,如今世界範圍內並未有效消除病毒,人類將和微生物永遠共生共存。SARS、天花都滅絕了,新冠能嗎?
  • 被大數據裹挾的人類沒有未來
    被大數據裹挾的人類 沒有未來 訪談人 | 李丹 來源 | 澎湃思想市場(sixiangshichang)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範圍的大規模高速毀滅中,其方向必須被顛倒過來,如果大數據依舊是促使人類快速做決定,依舊是資本大爆炸
  • 張文宏:了解傳染病,跑在病毒前面,人類才能走得更遠
    日前,張文宏受抖音和中信出版集團之邀,作為「都來讀書」全民閱讀計劃的領讀人,攜新書《張文宏說傳染》來到抖音直播間,與主持人張泉靈發起「未來會好嗎」公益直播,向網友介紹新常態下的抗疫防控知識,暢談作為醫者對人類命運的思考。
  • 人類如何應對環境與健康問題?張文宏等專家建言獻策
    中新社昆明12月3日電 (李曉琳)人類健康與環境有多大關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世界人口25%的疾病和死亡是環境因素造成的。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進一步引發人們對健康、環保問題的重視。在此背景下,「第二屆雲南環境與健康論壇」3日在昆明舉行。
  • 張文宏:人類再也回不到新冠疫情流行前的世界了嗎?
    「2020年,一場襲遍全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我們不得不再次審視人類自身應對新發傳染病的能力。當我們回首歷史,發現早在1918年那場致命的大流感中,人類已經遭遇了和現在相似的經歷。」在為英國學者馬克·霍尼斯鮑姆的新著《流感大歷史:一部瘟疫啟示錄》寫下的推薦序中,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如此起筆。
  • 「病毒獵手」張文宏解讀諾獎
    而這個領域,也正是「病毒獵手」、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的臨床工作與研究領域。文匯報記者第一時間連線了張文宏教授。基於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和Charles M. Rice三位科學家做出的開創性發現,科學家鑑定出一種新型病毒,即C型肝炎病毒。
  • 教師張文宏:對學生的唯一要求,是希望他們都具有合作性
    哪怕是純粹做基礎研究的,我都要求他們一定要在臨床每年工作兩個月以上。這樣才會讓我們所有的研究工作能夠聚焦於要解決的臨床問題。問:感染病學科的人才培養,有哪些特殊性?張文宏:感染病學科跟其他學科相比,有比較大的差異性。
  • 靠AI而不是數據決策,才是人類進化的方向?
    如今,已經有許多公司適應了「數據驅動」的運營決策方法。但數據的作用是改進決策,想要發揮最大的作用,處理器才是關鍵。從「數據驅動」一詞就能看出,數據作為一股力量的背後是由人來管理和總結的。也有不少人認為人類才是最佳的「處理器」,也就是決定者。但想要充分挖掘數據中包含的價值,公司需要將人工智慧(AI)引入其工作流程,有時候甚至必須將人類剔除在外。
  • 張文宏:病毒毒性下降是錯覺 是人類對抗病毒能力提升
    11月13日,上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欄目專訪,他指出,在全球範圍內,新冠疫情每周病死率在下降,因此很容易造成病毒毒性減弱的錯覺。但實際上,病死率的計算模型,才是問題的關鍵。因為全球各地的診斷能力都在大幅度提高,很多沒有症狀的人會去檢測,然後會發現很多無症狀感染者。
  • ...抗疫與健康生活科普:復旦大學張文宏團隊出版一系列防控科普圖書
    令人恐懼的其實不是病毒,而是未知。如何抵禦這種未知?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教授用行動給出了答案:寫一本人人都看得懂、信得過、用得上的科普書。當防控傳染病已成為一種生活新常態,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理性地、科學地補上這堂「健康常識課」。
  • 張文宏:今冬非常嚴峻!哈佛大學驚人發現:新冠對人類未來影響巨大
    關於第二波疫情,一起來看看張文宏在上海交通大學時的發言。之前,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了一篇Science:根據論文中的描述,無論是否能研發出疫苗,新冠病毒都可能會陪伴人類到2025年。那麼,2025年以後人類能擺脫新冠病毒嗎?
  • 「抗疫男神」張文宏說:清潔飲用水是對人類社會衛生最大貢獻之一(上)
    「抗疫男神」張文宏說:清潔飲用水是對人類社會衛生最大貢獻之一(上) 發布日期:2020-03-11 17:38
  • 張文宏最新判斷!
    張文宏稱,最近國際疫情持續蔓延,證明新冠病毒獲得了非常強的在人類社會中生存的能力。如果在4000萬左右的病例當中,只出現了9到10例的二次感染病例,那麼在整個疫情過程當中就不是非常重要的現象。「將來如果有越來越多這樣的病例出現,我們會重新評估感染以後的免疫會持續多久這個問題。目前,考慮因為病毒的變異或者免疫力的缺失導致的二次感染為時過早。」
  • 張文宏最新判斷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10月18日在浙江溫州開幕,在下午舉行的大健康論壇上,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進行主旨發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對近日大家關注的新冠疫情相關問題予以回應。張文宏稱,最近國際疫情持續蔓延,證明新冠病毒獲得了非常強的在人類社會中生存的能力。很多流行病學專家一致同意,它已經成為一個常駐病毒,就像大家熟知的流感病毒一樣。
  • 張文宏:疫苗保護率不需要到95%,另一指標更重要
    近日,在接受人民日報大江東工作室採訪時,張文宏表示,如果有一半的人接種,疫情就會在2021年六七月份出現拐點,到年底可能會發揮作用,世界就有機會互通。  張文宏已打疫苗  「疫苗覆蓋率比保護率更重要」  此外,張文宏透露,自己已接種疫苗。他也表示,疫苗覆蓋率比保護率更重要。  中國要鋪開接種疫苗。我們幾個醫生,包括我自己,近日已打了疫苗。我們會長期監測,看看抗體水平怎麼樣。長遠看,我們依靠的還是疫苗,並不是國家的隔離,所以要對疫苗的接種做好充分準備。不要太糾結疫苗的保護率。
  • 張文宏今冬非常嚴峻!哈佛大學驚人發現:新冠對人類未來影響巨大
    關於第二波疫情,一起來看看張文宏在上海交通大學時的發言。3、新冠會長期成為老年人類的頭號殺手,而人類整體的醫療支出會大幅上升,預期壽命會降低。現在看來更可能的情況是:以後的每一年,病毒都會呼嘯而來。此外,據外媒報導,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6月22日表示,新型冠狀病毒大流行仍在加速,其影響將持續數十年。
  • 張文宏:新冠病毒已是常駐病毒,不大可能在全世界範圍消除
    昨天下午,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的最重要的學術活動之一——大健康論壇在溫州醫科大學舉行。大健康論壇。「今天來這裡講課的都是在這個領域特別厲害的院士,但是大家也知道,坐在這個體育館裡的幾千人,最終能夠做院士的可能只有一到兩個,如果你把做院士作為人生目標,估計你這一輩子大概率是個loser(失敗者)。但大家突然發現,還有一個人不是院士也可以站在這裡,頓時覺得人生充滿希望。」張文宏風趣幽默的開場白引來臺下陣陣笑聲和掌聲。
  • 蘇聯睡眠剝奪實驗?其實,剝奪睡眠的恰是我們自己
    人類歷史上有很多令人毛骨悚然的實驗。今天,我們重點聊聊「睡眠剝奪實驗」。有人說了,冷戰時期,蘇聯不是搞了一次「睡眠剝奪實驗」嗎?筆者查閱了有關資料,網上流傳很廣,主要內容如下:據說,二戰時期,蘇聯研製了一種稱作尼古拉耶夫(Nikolaev Gas)的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