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數據裹挾的人類沒有未來

2020-12-06 騰訊網

據多家法國媒體報導,法國著名哲學家貝爾納 · 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於當地時間2020年8月6日辭世,享年68歲。

斯蒂格勒是當今法國文化、藝術界最活躍的人物之一,「技術哲學」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哲學家德希達的學生與好友。他的代表作《技術與時間》系列重新確立了技術在哲學領域的地位,被認為是20世紀末法國哲學界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目前前三卷已由譯林出版社在國內出版,其深度令研究者望而卻步。

斯蒂格勒曾繼哲學家利奧塔後,任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文化創新發展總監、研究與創新學院院長。在著名的《技術與時間》之後,近著《象徵苦難》和《新政治經濟學批判》普遍被認為是消費批判、新社交媒體研究領域最近十年裡最重要的貢獻。斯蒂格勒對時事的介入涉及教育、金融、消費、網際網路、轉基因、新農業、審美苦難、新媒體毒性……

斯蒂格勒還有過傳奇的犯罪、牢獄經歷。他年輕時持械搶劫銀行,成功了三次,在第四次實施搶劫時被一支巡邏隊當場抓住,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在獄中,他通過函授攻讀了土魯斯二大的哲學專業。之後開始了他的哲學生涯。

斯蒂格勒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稱得上是正統歐陸哲學家,他是尼採、胡塞爾、海德格爾、福柯和德希達的後裔,深受現象學、精神分析和後現代主義的影響,思考技術和工具是怎樣從一開始就鑲嵌在人之為人的屬性中。他的另一面則是社會批判和政治經濟學批判,他的作品中有一條引人注目的馬克思主義脈絡,對當代資本主義和後現代社會的政治學批評始終不遺餘力。他認為1960年代之後法國乃至全球對馬克思的理解走歪了路,重讀馬克思是今天的當務之急。

斯蒂格勒與南京大學學者張一兵

斯蒂格勒曾於2015年初到訪中國,在多所高校進行了演講,期間接受了澎湃新聞的獨家專訪。本文原載《澎湃新聞 · 思想市場》2015年3月11日刊,舊文重發,以表紀念。

被大數據裹挾的人類

沒有未來

訪談人 | 李丹

來源 | 澎湃思想市場(sixiangshichang)

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範圍的大規模高速毀滅中,其方向必須被顛倒過來,如果大數據依舊是促使人類快速做決定,依舊是資本大爆炸、技術大爆炸,那麼人類是沒有未來的。

這也許是這個時代能聽到的最振聾發聵的對技術的思考,來自貝爾納 · 斯蒂格勒。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非常不幸的是,當代法國沒有真正的左翼思想家,整個左派思想家也陷入一種危機,這個危機的源頭就是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解讀。

我們的社會正慘痛地遭受著「廣義的無產階級化」之苦。在這個時代,無產階級不再是一群人,而是人人受到剝奪的一種狀態。斯蒂格勒同意馬克思:無產階級是一個過程,一個把人民同他們的知識、學識分離的過程。19世紀的資本主義,通過機器將工人無產階級化;20世紀的資本主義,通過剝奪人們的自主生活方式,將消費者無產階級化。

今天的資本主義,隨著大數據的發展,又表現出不同的狀況。

近日,斯蒂格勒受邀來中國高校進行演講,接受了澎湃新聞記者的獨家專訪。記者聽他回顧了他的法國共產黨生涯、犯罪和牢獄經歷,並詢問了他對法國左翼思想和全球恐怖主義的見解,以及媒體和大數據會將人類裹挾向何方。

澎湃新聞:先談談您的經歷吧,您年輕時搶劫銀行的經歷如此富有傳奇性。您怎樣看待這段過去?

斯蒂格勒:我想講兩方面,一方面是我搶劫銀行、走上法庭的個人經歷,一方面有我年輕時整個社會思想的變遷作為大背景。

1968學生運動之後的1970年代,整個歐洲,包括西班牙、義大利,在青年當中有很普遍的失望情緒在瀰漫。那個年代的年輕人,要麼變成恐怖主義者,攻擊銀行、進行暴力犯罪,要麼變成激進主義者,要麼去吸毒。

另一個就是我搶銀行的私人原因。我很小就開始工作了,1968年工作時只有16歲。1972年左右我在農場工作,賺了一些錢,買下了一家餐館。這個餐館很快獲得了成功,也賺到一些錢,我賣了這家餐館後又買下一家爵士樂酒吧。這個酒吧是一個夜間酒吧,來的人比較魚龍混雜,流氓也有。有一次,因為警察要求我去做證人,指證一個顧客的罪行。我拒絕了,警察就以此為理由把酒吧封了。我很生氣,開始搶銀行。一開始我搶的銀行都是我存錢的銀行,意圖很簡單,我只是想把屬於自己的錢搶回來。

關於整個搶劫事件,在我現在這個年齡再來講述,難免存在修飾。因為人在回憶時都難免去修正自己所犯的錯,為自己找出很多辯駁的理由。

一旦開始犯罪,人就停不下來了,就開始感覺自己是邊緣人了,就會不斷地想要去重複這件事情。這種事情很刺激,是有癮的。所以我接連搶了三家銀行,搶第四家時正好遇上了巡邏隊,就被抓了。

我在監獄裡呆了五年。這五年的時間,允許我把法共哲學家寫的東西進行消化,我度過了非常哲學的一段時間。我一個人呆在那個房間裡。哲學上有個名詞叫懸置(suspension),我整個人就處於這種懸置的狀態中。正是因為有這段經歷,我出獄後才能繼續在哲學道路上走下去。

我在監獄裡閱讀了大量胡塞爾的現象學作品,我把現象學和當時的馬克思主義、左翼思想進行對比,才從中發現了「技術」的問題。這是我思考技術的一個源頭。

澎湃新聞:所以搶劫銀行和加入法國共產黨並沒有關係

斯蒂格勒:我加入法國共產黨有8年時間。在黨內的時候,我是很好戰的,介入比較深,像薩特一樣走上街頭。需要強調的是,當我搶銀行時,我已經退黨兩年了,兩者並沒有一個必然的聯繫。

我是在68後加入的法國共產黨,但這個舉動是逆潮流的,當時已經有很多人退黨了,我為什麼加入?就是因為覺得1968年的學生運動是很成功的,我想加入到法國共產黨內部,去改造這個已經有些變質的黨派。

還需要特別指出的,之前的法國共產黨還是一個集齊了當時精英的組織。通過法國共產黨的雜誌,我才讀到了列維-施特勞斯、索緒爾、德希達、羅蘭巴特、克裡斯蒂娃等人。我認為當時的法國共產黨是一個能夠把工人、勞動者轉變為知識階層的政黨,他們把勞動者看做是有智慧的。

1968年之後,法國共產黨發生了一定的轉變。到了1976年,有一個更大的質變,當時的領導人停止了所有黨的刊物。整個1970年代,法共特別受到史達林主義和蘇維埃主義的影響,已經變質了。另外,我加入法共的另外一個目的是,希望法國的左派和社會黨可以和解。確實到了1972年,法共和社會黨籤訂了一個合約。但是到了1975、76年,這個合約被打破了,我認為這是法共的失誤。種種事情加在一起,讓我覺得很失望。

澎湃新聞:那您怎樣看待68以來法國知識分子的激進反抗模式?

斯蒂格勒:68學生運動、1970年代的、包括現在的學者的反抗運動,只能作為反抗,而不是革命。法國曾經有過很多真正的革命,現在我們所說的反抗只是有法國特色的反抗而已。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話語和現實產生了斷裂。

從1970年代開始,包括現在,瀰漫著普遍的失望情緒,社會上的各種衝突也是非常多的。尤其看青年人的精神狀況,因為現在法國失業率很高,青年人的心理衝突是非常多的。但是,他們是沒有話語權的。真正有話語權的人不會去涉及、揭露這些東西。所以,我認為話語和現實的斷裂會導致一個新的反抗事件。但這個反抗事件是沒有一個好的解決辦法的,是沒有出路的。

因為現在的法國社會,極右已經成為一個主流的思潮。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情況。更加危險的是,左派現在號稱自己是左派,其實他們的政策是右派的政策。奧朗德是密特朗之後的第二個左派領導人,但他的政策和薩科齊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是,薩科齊是右派,他是言行一致的,而奧朗德是矛盾的。

我上面所說的這種新的反抗,不是一個新的思想的迸發,也不會產生新的理論,也不能真正意義上推動社會、給社會變革提供滋養,可能僅僅是一種災難,一種情緒的宣洩。

我現在的工作集齊了身邊的一批精英學者、博士,但目標並不是推動一次思想的革新,而是去影響那種反抗,讓沒有出路的反抗變成有出路的反抗。我們才剛剛開始,還不能說已經找到了什麼方法。有這個開始就是好的。

澎湃新聞:那麼您怎麼評價當前的法國左翼知識界?

斯蒂格勒:首先要區分左翼(Gauche)思想家和左派(Gauchiste,這一表述主要指68後的部分左派,澎湃新聞注)思想家。左派對我來說是有貶義的詞,左派這個概念是從列寧時期開始的,他們受到蘇維埃的影響更大。我現在來談談左翼的思想家。

非常不幸的是,當代法國沒有左翼思想家。有些很有名的號稱是左翼思想家的人,比如阿蘭 · 巴迪烏,自己覺得自己是左翼思想家,但他的理論是矛盾的。比如巴迪烏覺得自己的思想源頭是柏拉圖和馬克思,但又在自己的理論中提出要打破和超越理想主義,二者之間是矛盾的。

整個左派思想家陷入一種危機,這個危機的源頭就是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解讀。這個錯誤的解讀也是從1960年代開始的,那時法共開始向蘇維埃傾斜。對馬克思一些概念的理解是有問題的。

比如無產階級,法共認為無產階級就是工人階級,但這個說法是錯的。馬克思確實在《資本論》說到過無產階級是工人階級,但是在他更早的作品中,他所說的無產階級只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把人民同他們的知識、學識分離的過程。所有沒有學識、沒有自己的思維、想法的人,才是無產階級。一個工人,他有可能有自己的思想,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那他就應該不算無產階級。這樣一個歪曲的認識,使左派思想家思想的基石已經產生了一些問題。

另外一個例子是朗西埃。在他那部有名的作品《勞動者之夜:十九世紀法國勞工的幻想》裡,他自以為在談無產階級,但他談的不是無產階級,是工人階級。他筆下的工人階級其實非常具有資質、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是掌握著知識的人群。

包括阿爾都塞,對無產階級這個概念的理解都是錯誤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情況?從根本上說,馬克思自己的思想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從德國到英國,也產生了一定的矛盾。

我要再談一下什麼是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就是讓所有屬於人的知識、認知被機器所搶奪。我在杭州、南京、上海的講座中都以富士康為例,這些員工機械地在一個自動化的流水線上工作,自己是沒有任何思考的,所有的智能流程都是由機器來制定的。這種全球的自動化、資本化在中國、歐洲、美國都是飛速發展的,機器剝奪了人的智能,這樣一個前景才是馬克思在書中描述的。

馬克思還有一個著名的文章,可能讀的人很少,叫《導言》,提到了資本主義的概念。我們現在非常有必要重新思考什麼是馬克思主義。

現在法國左派思想家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不談經濟,不談資本。因為在過去的30年間,經濟和資本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信息和技術的發展,使得資本不再是一個簡單的血汗工廠就能概括的概念。他們已經沒有能力談論資本了,所以只能在形而上的概念上做文章。這也是非常危險的。

不僅對於法國左派思想家,對於全球思想家、包括中國思想家來說,重讀馬克思都是一個當務之急,要跳出蘇聯的、政治化的影響重新解讀馬克思主義。

澎湃新聞:您怎樣看待法國目前的穆斯林恐怖主義?查理周刊事件後引起了更多有效防範恐怖主義的思考,法國歷史上也有過很多激進青年的恐怖主義,那些激進的無政府主義團體被政府指控實施恐怖主義襲擊。

斯蒂格勒:1970年代的所謂恐怖主義,和現在的恐怖主義是完全不同的。1970年代的恐怖主義是基於一種意識形態,行使暴力活動的人是因為他們的觀點幻滅了,希望能通過暴力活動重塑一種新的意識形態。他們是有一個參照,曾經有過怎樣的意識形態,將來還想有怎樣的意識形態。

而今天的罪行,我認為不能稱為恐怖主義,而是謀殺。他們不是出於政治的原因,甚至不是出於宗教的原因。這些人雖然號稱是穆斯林,但並沒有很好地學習伊斯蘭教的教義。他們是一群迷失的人。

這些恐怖分子在歐洲的擁躉是非常多的,這些人裡並不都是少數族裔、受壓迫的,有很多白人、生活比較好的人。為什麼?他們把恐怖主義看成表達失望的方式,就像孩子在成人之前要反抗家長。這些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迷失了,覺得現在的社會不忠於某種意識形態,不忠於自己的理想,所以要去反抗。我認為,只不過這些實施謀殺的年輕人敢去做,而很多人不敢。

有時,暴力行動、被稱為恐怖主義的行動可以變成革命的前奏。但是那些能夠變成革命前奏的行動都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實施者試圖證明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立足點。1970年代的暴力行動是有一個自我存在的參照在裡面的。但現在的恐怖行動是沒有的。

我寫過一本書叫《愛,自愛,愛我們》(Aimer, s'aimer, nous aimer),研究了很多暴力犯罪、槍擊案,各個國家的都有。其中有一個槍擊犯,在實施槍擊的前三周,在日記中寫:我已經找不到我存在的感覺了,為了在一生中有那麼一刻我覺得自己存在,我決定去實施槍擊。現在的很多恐怖分子都有這樣的想法,只不過有大有小,小到個別的槍擊,大到「伊斯蘭國」形成了這樣一個組織。他們的謀殺是沒有意義的,只是一種宣洩和表達,不會去推動什麼,不會有什么正面、積極的意義,更不會導致大的革命。

另外,由於技術和媒體的不斷發展,紙媒和新媒體,都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很多人和家人、社會和教育之間都形成了一種斷裂,他們把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媒體的影響中,對自我存在的認知也形成了斷裂,找不到自己的存在感。所以以這種方式來博出位。

澎湃新聞:那您怎樣看待「伊斯蘭國」高度依靠媒體、網際網路進行的傳播?

斯蒂格勒:不僅僅是恐怖分子,整個社會都在這樣做。媒體的作用是放大一些情感和衝動,而且是有導向性地放大。我認為,媒體針對的是衝動,而人內在產生的是欲望。現在媒體鼓吹和拼命挖掘的甚至是一些具有暴力性的衝動。就拿愛來說,人自發產生的愛要小心地呵護,呵護他人,產生溫柔對待的欲望;而媒體鼓吹的是性,和一些暴力的東西。如果把這樣一些東西移植到恐怖行動上,它的宣傳性也是爆炸性的。

我記得非常清楚,「9·11」那天我正在課堂上上課。忽然,校長進來說,你不要上課了,我們一起去看屏幕上的「9·11」的爆炸現場。我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非常戲劇化的場面,就是飛機衝擊雙子大樓,然後消防員來救火。這樣戲劇化的場面,在恐怖襲擊之前,我們已經無數次在電影、電視裡看到。恐怖分子也吸收了這樣的信息,開始知道:我要去製造戲劇化的效果,來得到更具有衝擊性的結果和反應。

媒體具有導向性的、對人的衝動進行爆炸性挖掘的體系,會對社會起到毀滅性的作用。很多年輕人今天接受的就是這樣的信息,「伊斯蘭國」的年輕人也能看到美國大片,也能通過媒體知道,當年美國、歐洲怎樣掀起伊拉克戰爭,挑起中東衝突。他們的仇恨,加上美國大片的衝擊性,綜合起來,就會去追求大場面、衝擊性效果,把斬首放在網上等等。

澎湃新聞:您對大數據(big data)總的態度是悲觀還是樂觀?

斯蒂格勒:哲學的任務就是去摧毀悲觀主義或樂觀主義,從這兩端之間走過去去尋找真正的問題。把悲觀的往樂觀這邊推一點,把樂觀的往悲觀這邊推一點。

大數據是完全自動化的數據分析,它產生自動化的、高速的理解系統,這個系統如果是在非理性的情況下,將是非常危險的。機器的處理其實是非理性化的,它沒有人的加入。

我認為大數據是理解,而人類的理性是綜合和做決定。

資本在高速運轉,大數據的海量處理推動了資本運轉更加快速地進行。那麼會不會形成資本的大爆炸?19世紀,人類學理論認為人類處於無序的狀態之下。到了20世紀,人類開始尋求人類內部有序的組織。重要的是,要將大數據推動資本運轉的無序,變為有序。

我所說的無序有很多表象的例子,比如汙染,是因為發展太快而失控的情況。大數據高效的自動分析,如果說有積極作用的話,那麼並不是促使人去光速地做決定。而是使人有更多的時間,看人類與技術共存的更好的方向在哪裡。是減慢,是給人類時間。

我的工作就是探討人類與技術共存的境遇,未來在哪裡。如果大數據依舊是促使人類快速做決定,依舊是資本大爆炸、技術大爆炸,那麼人類是沒有未來的。

THE END

《技術與時間》系列是斯蒂格勒在德希達指導下完成的代表作,重新確立了技術在哲學領域的地位,被認為是20世紀末法國哲學界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譯林出版社歷經十餘年時間出版了《技術與時間》系列三卷本。

相關焦點

  • 未來大數據的主要應用領域包括哪些
    未來大數據的主要應用領域包括哪些 未來大數據的主要應用領域包括哪些 2017-07-21 15:48:11  來源:東時資訊基於網際網路的大數據時代,大數據在未來應用到哪些領域?東時擁有最權威的師資力量和最科學的大數據培訓體系,力爭為學員提供從IT技能知識儲備到就業指導全方位服務。
  • 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浪潮下的未來進化
    為了探究這些未來話題,中國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文化服務機構中信出版集團攜手大數據及人工智慧公司百分點集團聯合舉辦首屆關於大數據+人工智慧的「XWorld大會」。作為一場探討未來的思想盛宴,本屆大會的主題是:未來進化。
  • 《未來簡史》:大數據時代的人機大戰,誰才是未來的主宰
    他在2012年出版的《人類簡史》已成為全球現象級暢銷書,與2017年的《未來簡史》,2018年的《今日簡史》,並稱為簡史三部曲。在這部《未來簡史》中,作者分三個部分討論了人類的過去、現在和將來。他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機器將會代替人類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 馬雲:物聯改變未來——網際網路、大計算以及雲數據缺一不可
    大數據發展三要素:網際網路、大計算以及雲數據人類未來大數據整個的發展,離不開三個主要的要素,就是網際網路、大計算以及雲數據。數據將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大數據涵蓋著兩個關鍵:「大」不是「多」的意思,「大」是大計算的意思,大計算加雲數據,這才是我們所認為的大數據。
  • 颱風從海上來,裹挾了大量海水,所經之處會下鹹水雨?誰嘗到過?
    颱風從海上形成,裹挾大量海水,颱風所形成的降雨是不是含鹽量特別高?和淡水有別嗎?「平時下的雨是淡的,颱風下的雨是鹹的,因為颱風裹挾了大量的海水,所以下下來當然是鹹的了!」看起來好像沒有毛病,但似乎我們啥時候嘗到過鹹的雨啊……還真有,只不過不是颱風帶來的!看上去清晰可以見風眼的颱風,其實並沒有想像中會裹挾大量的海水,我們還是得來看看颱風的成因與發展過程,否則就會對颱風有所誤解!
  • 張文宏:大數據給人類錦上添花,而不是剝奪人類工作
    「通過深度挖掘,建立數據模型,並不斷『餵料』,來構建人類需要的模型,讓它更加聰明更精準,從而幫助人類進行一些監測、預警。」吳凡說,但這種模型在不同地區由於參數不同,傳染病模式不同,傳播動力不同,是存在差異的,這就需要經驗和科學發揮作用。
  • 郭華東委員:打通「孤島」 讓大數據之光普照未來
    近年來,隨著人類步入信息化時代,「大數據」這個概念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根據國際數據公司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大數據規模將達到2016年的10倍。  「數據不但正在加速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作為人類的新型戰略資源,大數據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戰略高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認為,大數據帶來了科研方法論的變革,正在成為科學發現的新引擎。
  • 人類沒有進化完?未來人類的樣子你敢相信嗎?科學家:做好準備!
    雖然進化論還存在很多疑點,但是目前這個觀點是被人們普遍接受的,那麼按照進化論的觀點來看,人類是不是會一直進化呢?在未來地球環境或許會發生變化,那麼人類為了適應地球的環境,人類或許依然會不斷進化,變得越來越強大,那麼人類在未來會進化成什麼樣子呢?
  • 沒有「好的」數據,AI就沒有未來?聽聽雲測數據怎麼說
    讓算法利用足夠的數據,使得產品運行起來。」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領域國際的權威學者吳恩達在發表以「AI is the new electricity」為主題的演講時,就重點強調了數據的重要性。無獨有偶,李開復在清華大學「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題為《人工智慧的黃金時代》的演講中也講到了此類觀點,「如果你有壟斷性的大數據,你就會有很大的優勢。」
  • 人工智慧,淘汰人類還是服務人類?大咖熱議人工智慧未來
    來自於人類行為大數據,在今天,每個人都在貢獻數據。比如每天經過人臉掃描儀器,就是一次次的數據標記。數據提供給機器學習算法,下一次採集數據的時候,機器又給出自動的判讀,這就是我們感受到的人工智慧。「智能社會,每個人都在其中,每個人都在享受,又每個人都在貢獻,人機互相影響,不是只靠一個超人。」王懷民說。隨著標識越來越多,數據的增長快得驚人。
  • 《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大數據可分析你要跟誰結婚
    網易科技訊 4月27日消息,今天上午,獵豹2016年CONNET大會在北京舉行,《人類簡史》作者、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Yuvai Noah Hararie)發表了演講,闡述了其數據宗教理論。另外,Yuvai Noah Hararie還有獵豹CEO傅盛展開對話,探討了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赫拉利來自以色列,他提出了數據宗教的概念。他提出,人類從工業時代繼承下來的信息已經都不重要了,現在最重要的是把技術和社會思維狀況進行結合。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傳統宗教分化了,而人類正在一個新的工業革命,就是要從這種工業的製造上學習改變自己,包括自己的精神狀態等。
  •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每年裹挾16億噸泥沙,為何千萬年沒有填平渤海
    原題:黃河入海萬年,每年16億噸含沙量,為何沒有填滿渤海入海口?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她發源於我國青海省中部偏南的三江源地區,自西向東蜿蜒約5464公裡、呈一個巨大的「幾」字形流入渤海。雖然黃河是目前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平均每立方米含沙量可達40公斤,但是這並不代表黃河自形成之初就有如此大的含沙量,因此題中所說的黃河入海萬年沒錯,可在歷史上它並沒有如此大規模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本來是自然存在的一種地理現象,任何河流都不可能完全避免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
  • 沒有太空航行的未來是暗淡的,不會飛行的人類是沒有希望的
    所以的話,人類的未來,是一個需要我們亟待思考的問題:人類為了自身的未來,必須要學會擺脫地球的引力,只有會飛的人類才會有未來當然,下一代的美國的空間發射系統,以及SpaceX的大型火箭,或者說大型獵鷹火箭,它們的推力,要比之前的土星五號大一些,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張對比圖看出,它們的推力其實並沒有特別大的變化
  • 極客雲算:如何看待「大數據」對企業未來發展的影響
    伴隨著網絡世界成為企業當前最大的市場,網際網路大數據成為他們擁有和使用的最強大的工具集。幾乎所有的網站和應用程式都會大部分客戶的瀏覽動態,以記錄並隨後分析客戶的需求和選擇。大數據技術不僅包括數據的採集,還包括對數據的理解和分析,以創建客戶行為模式。只有這樣,網際網路大數據才能對企業有價值。
  • 《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大數據將是人類自由意志的終結
    [編者按]耶路撒冷大學歷史系教授、《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Harari)的新書《未來簡史》(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將於9月8日由英國出版公司Harvill Secker出版。
  • 未來的人類社會,將會是什麼樣的?
    未來,人類將面臨著三大問題: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斷處理數據的過程;意識與智能的分離;擁有大數據積累的外部環境將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 內容簡介 《未來簡史》講述了以大數據、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科學技術發展的日益成熟,人類將面臨著從進化到智人以來最大的一次改變,絕大部分人將淪為「無價值的群體」,只有少部分人能進化成特質發生改變的 「神人」。
  • 關於人類未來的20個大問題
    原標題:關於人類未來的20個大問題   500年後人類還存在嗎?   回答者:新墨西哥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特聘教授卡爾頓·卡維斯   希望還是很大的。目前最大的威脅,比如核戰爭或由於氣候變化導致的生態災難並不能讓人類滅絕。目前我們最大的擔心是,電子設備或機器人可能會超越我們,並且在沒有人類幹涉的情況下獨自生存。
  • 歷史動力學:如何用歷史大數據預測未來?(上)
    歷史動力學:如何用歷史大數據預測未來?(下)要對歷史建模的生物學家在2010年的第一期裡面,科學期刊《自然》展望了未來10年會有哪些令人眼花繚亂的進展。到2020年,連接到網際網路的實驗性設備可直接監控我們的大腦信號,並藉此來推斷我們想搜索查詢什麼。
  • 【未來5年】網際網路創新10大展望:人機數一體、雲腦新人類、數據驅動服務、泛商業化....
    我們無法預測,但我們通過對現狀的認知,行動,思辨,突圍,或許會有另外一番風景,這次,來自阿里研究院的田豐從人機數一體、雲腦新人類、數據驅動服務、泛商業化、即時滿足VS按需工作、物聯網+、數據物質化、全民創客、平臺+敏捷創新、創新協同網等10個方面進行展望,或許會讓你有新的理解.....
  • 科技世代與人類未來丨斯蒂格勒與技術哲學的未來
    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以來,以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數位技術對於整個人類社會所帶來的框定與加速現象成為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時代規定性。在斯蒂格勒看來,數位技術所推動的超級工業社會或自動化社會開啟了無產階級化的新階段,正在使人類社會走向邪惡化和下流化,甚至沿著向下的「惡的螺旋」滑向系統性愚昧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