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人類步入信息化時代,「大數據」這個概念越來越被人們所熟知。根據國際數據公司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大數據規模將達到2016年的10倍。
「數據不但正在加速改變著人類的生活,作為人類的新型戰略資源,大數據已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戰略高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認為,大數據帶來了科研方法論的變革,正在成為科學發現的新引擎。
當前國際上,從聯合國到各國政府均高度重視大數據的發展。在科學領域,歐盟「數據價值鏈戰略計劃」、英國「科研數據之春」計劃、澳大利亞「大數據知識發現」等,都在倡導由大數據驅動的科學發現模式。在聯合國組織實施的全球可持續發展17個目標中,幾乎每個目標的實現都離不開大數據的支撐。
然而,通往這一美好未來的道路並不平坦。郭華東坦言,數據「孤島」頻現,不同領域大量科學數據處於沉睡狀態,阻礙了科技進步。
2016年5月,中國科學家倡議並牽頭髮起了「數字絲路國際科學計劃」。在主持這一計劃的過程中,郭華東發現,「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發展很不平衡,「數字鴻溝」現象明顯。有的國家缺乏基礎設施,有的國家對地球大數據的運用能力較為薄弱。但與此同時,還有大量寶貴的觀測數據「躺」在科研機構的資料庫裡,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科學數據的積累、開放、共享,是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資源和推動力。」他說,「科學大數據能否順利發展的關鍵之一,就是數據能否實現共享。」
對此,郭華東建議,應儘快推動建設科學大數據方面的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實現對重要科技數據的長期保存和集成管理;建立國家科學大數據研究中心,服務於不同領域、不同區域的科研機構;同時還可以發起科學大數據國際論壇與國際聯盟,開展雙邊或多邊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我們應以科學大數據為抓手,讓大數據成為各國共建的和平使者,讓大數據之光普照未來。」郭華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