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銀行王軍:銀行數位化轉型需破解「數據孤島」難題

2020-11-25 中國經營網

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北京報導

2020年11月23日,由《中國經營報》和中經未來主辦的「2020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周」盛大開幕。作為財經界具有權威性和前瞻性的盛會,本屆年會周匯聚中國商界智庫及頂級企業家思想,探尋中國經濟與企業的共同發展之路,為政府、企業、中外知名學者搭建思想交鋒和智慧分享的平臺。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王軍

在24日舉行的「2020卓越競爭力銀行峰會」上,談到後疫情時代銀行數位化轉型之道,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認為,「無論是從宏觀角度還是銀行自身發展而言,在數字經濟大潮之下,商業銀行始終面臨能力短板和本領恐慌,數位化轉型已迫在眉睫。在這一過程中,傳統銀行會面臨觀念、組織、技術、數據、投入、人才六方面的挑戰。」

王軍指出,尤其是數據方面,目前全行業在數據治理方便普遍存在的問題或短板主要包括:數據治理落後、分析能力低下、數據資產意識不強、數據標準化管理普遍落後、「數據孤島」問題突出。

加強數據治理

疫情期間,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的線上化、數位化積極推進。除了受疫情的影響,在王軍看來,銀行不斷提升自身數位化能力有更多原因:從宏觀的角度看,有利於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從銀行自身發展而言,數位化轉型是提升數位化時代服務實體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從客戶角度看,隨著客戶需求日益個性化、差異化,由單純的金融服務需求向價值需求轉變,客戶行為線上化,到網點頻率越來越低,且對成本、對投資收益的關注不斷提高,數位化轉型有利於滿足客戶多元化、個性化的金融需求。

數位化轉型對傳統銀行的商業模式及組織架構調整亦提出更高要求。王軍指出,相比網際網路公司的敏捷行動、並發決策、快速響應的組織模式,傳統銀行組織架構的劣勢明顯。我國傳統銀行特徵是「科層制、多級分行制」,組織結構呈金字塔型,在這種模式下,信息傳導是逐級上傳,流程設計是環環相扣的串聯模式,導致眾多個性化的客戶需求受到忽視,決策和執行效率緩慢,產品和服務對客戶需求的響應較慢。

「具體來看,商業銀行在數位化轉型中會面臨觀念、組織、技術、數據、投入、人才六方面的挑戰。」王軍指出,尤其是數據方面,全行業在數據治理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或短板主要包括:數據治理落後、分析能力低下、數據資產意識不強、數據標準化管理普遍落後、「數據孤島」問題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數位化向縱深發展,數字經濟所帶來的問題,如數據饑渴、過度採集、數據濫用、數據確權和管理失控等侵犯消費者隱私等諸多信息安全問題也引起各方關注。王軍提出,銀行需要平衡數據採集、使用與數據保護、數據規範共享和高效應用等信息安全的關係。

「商業銀行必須非常重視保障客戶的網上交易安全和信息安全,提高對信息安全的認識,強化信息安全意識,重視信息安全相關產品及管理等全方位的投入,制定完善周全的應急預案及應急管理機制,建立定期的系統測試與維護制度,及時發現並消除IT系統安全漏洞,培養和引進信息安全管理的複合型人才。」王軍表示,針對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商業銀行更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加強對客戶身份的精準識別和認證;保證個人金融交易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基於大數據實現對線上金融業務的精準風控;建立健全完善的內控制度;加強員工管理和法制教育等。

六方面深化數位化轉型

談到商業銀行的數位化轉型之道,王軍提出,銀行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要充分理解數位化內涵,推動渠道、業務、產品全面實現「線上化+移動化+智能化」,數位化轉型是對銀行系統性的重新定義,包括組織架構、業務流程、業務模式、IT系統、人員能力等的變革,數位化將驅動業務發展,提供經營管理的抓手,創新商業模式,進而帶動銀行業務的內生增長。

二是變革傳統組織架構,打造輕型敏捷組織。構建靈活跨職能團隊,建立敏捷高效工作方式,提升組織運轉效率,激發員工創新活力。

三是強化科技支撐體系,及時響應客戶需求,快速迭代產品。通過建立敏捷開發模式,搭建微服務架構,縮短產品迭代周期,提升市場響應速度,增強資源整合能力,提高開發運維效率,更快地響應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

四是強化數據治理,挖掘和提升數據資源作為生產要素的重要價值。完善數據組織架構,統籌規劃數據治理;搭建數據管理平臺,完善數據閉環管理;重視數字資產價值,探索數字資產經營管理;善用數據驅動,做好大數據用例規模化落地,通過數據驅動客群經營,將以前單純靠經驗驅動的經營方式,轉變為依靠數據支撐的經營方式。

五是合作共建高頻場景生態,探索商業模式創新。通過與企業客戶和網際網路公司一起,搭建滿足客戶一站式需求的高頻場景,圍繞市場、客群、需求,為客戶提供「金融+非金融」的定製化服務。

六是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打造和培養數位化、複合型人才隊伍,重視員工「數商」的培育,釋放人力資源價值。

(編輯:曹馳 校對:翟軍)


相關焦點

  • 從大數據視角看銀行數位化
    雖然各銀行已積極響應監管要求,開展數據治理,但從《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研究報告(2019)》[2]看,中小銀行的數據治理基本處於萌芽階段,對數據治理的意義仍需深度理解。如何建立統一的數據標準、有效的質量控制和完善的數據治理體系是銀行亟需思考的議題。
  • 數位化觀察之三十四:把握數字奇點 賦能銀行轉型——訪神州信息...
    自主創新 賦能銀行轉型 從上世紀90年代的數據大集中開始,國內銀行業經歷了從算盤到鍵盤的信息化過程,目前處於向數位化轉型的進程中,技術的創新和應用一直推動著銀行業務的轉型發展。自2012年監管機構提出技術引領的概念後,技術越來越成為塑造銀行競爭力的關鍵要素。
  • 麥肯錫深度解析數位化時代的公司銀行:破繭成蝶,制勝轉型下半場
    新晉的數字銀行採用了端 到端數字解決方案和數據自動化支持,並得以踐行「10秒內完成 審批,24小時內完成放款」的即時中小企信貸服務承諾。- 擴大規模,超越核心生產流程。麥肯錫預計,未來可能有一半以 上的公司銀行核心生產流程實現數位化轉型,即提供跨產品的 數字解決方案以及75%以上的流程都集中在樞紐,不少銀行已 經踏上數位化旅程。
  • 銀行「數位化經營」談太多了,我們來聊聊行長們頭疼的網點轉型
    如果說銀行數位化轉型是一個不管疫情發生與否都已存在的既定趨勢,那麼以往尚能艱難辯駁兩句的「網點消亡論」,經此一役似乎變成了板上釘釘——最可怕的是,似乎連那些已經優化升級過的新型智能網點,都變成了雞肋。中小銀行遠程認證技術瓶頸明顯,運用視頻連線、遠程認證等科技手段非現場核查、核籤方式開展小企業信貸業務的銀行只佔半數,且仍有相當一部分(逾 30%)展業人員仍線下登門核籤審批。數據與技術基礎薄弱的銀行轉而借力與科技機構的合作。
  • 關於中小商業銀行金融科技轉型的幾點思考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得商業銀行角逐金融科技轉型的格局日漸清晰,有的銀行已經完成「跑馬圈地」,進入到「精耕細作」階段;也有的銀行仍然「缺兵少馬」,沒有尋得方向。為此,中小商業銀行應以變革之姿、轉型之態、敏捷之速,樹牢「五個觀念」,破解「三個瓶頸」,打造有機協作的科技生態銀行。
  • 雲論壇丨柯兆明:疫後時代,農商銀行數位化轉型的條件與原則「中國...
    導 讀一場疫情,改變了農商銀行的生存法則。經濟下行與疫情影響雙重因素疊加,使競爭愈發激烈,「利率戰」升級引發客戶「爭奪戰」、「金融科技」短板無限放大……一系列難題讓農商銀行面臨「怎麼活下去?」的生存壓力。
  • 以招商銀行App8.0,堅定零售金融3.0數位化轉型的決心
    2018年,網際網路金融回歸常態,金融科技轉入正軌,而我們卻主動走出舒適區,率先啟動零售金融3.0轉型,『不畏浮雲遮望眼』。今天,我們正式發布招商銀行App8.0,這不僅是一次例行的大版本迭代,也是我們對零售金融3.0轉型的思考與回答。」2019年11月18日,招行在京全新發布招商銀行App8.0,招行相關負責人在新聞發布會上如是說。
  • 銀行轉型,不能紙上談兵
    金融數位化、場景化是大勢所趨,與場景的融合、與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只會越來越緊密,這是未來行業演化的大邏輯。因此,保持開放心態,積極擁抱場景、擁抱科技公司,依舊是銀行業轉型的主旋律。共同進化線上與線下最大的不同,是連接觸點和頻次的增多。
  • 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指數:推動認知、組織與產品的全面數位化轉型
    對新事物的認知是創新的基礎,這部分通過抓取銀行年報中的關鍵詞「網際網路、數字、大數據、智能」等進行構建;第二部分是數位化組織,關注銀行是否有專門的部門負責數位化轉型,是否具備金融與科技複合型管理人才,以及是否與金融科技企業進行合作;最後一部分是數位化產品,包括手機APP以及微信銀行等新渠道產品、網際網路理財、網際網路信貸以及電子商務這些線上的金融產品
  • 成都銀行「雲化」打造新數據中心
    中證網訊(記者 康曦)11月22日,成都銀行新一代數據中心正式投產上線。按照國際最新的T3+標準建設,該數據中心已達到國家級A機房標準,與新數據中心一同亮相的,還有全新上線的成都銀行手機銀行、四川方言語音智能客服以及重構的開放銀行服務等一大批數據服務應用,這是成都銀行2018年上市後,圍繞新一輪戰略規劃「精細化、大零售和數位化」三大轉型的重大成果。
  • 銀行平臺化的「浙商公式」
    不過,就現階段的中國銀行業而言,銀行轉型的「結構性」機會並非無跡可尋。市場中公認的銀行業存在三大「動機不對稱」機會:零售數位化、服務落地化、投資投行化,極有可能成為銀行業的變局方向。龍頭銀行資產重,很難對於這些新的細分行業全力投入,這就給中小銀行留下了「動機不對稱」的機會。在股市中,「動機不對稱」帶來的增長能夠帶動股價的快速上行,甚至引發投資者對其的價值重估。
  • 高峰:銀行業數位化轉型處理好十個關係
    以下為演講實錄:當前中國銀行業面臨著最大的風險就是不確定性,如何借力金融科技來破解商業銀行數位化轉型,迫在眉睫。IDC有份報告顯示,中國企業的數位化轉型的成功率在1/3左右,也就是說2/3都是失敗的。這兩年,各家銀行都是在高度重視數位化轉型,業內很少銀行數位化轉型能夠成為業內的標杆。這裡面原因很多,我想借這個機會做了一個簡單分析,拋磚引玉,請大家批評指正。
  • 騰訊天衍實驗室聯合微眾銀行研發醫療聯邦學習,讓腦卒中預測準確率...
    近幾年,醫療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數位化轉型,這場基於大數據和AI技術的變革幾乎改變了整個行業的方方面面,將「信息就是力量」這句箴言體現的淋漓盡致,人們對人工智慧寄以厚望,希望它能真正深入臨床一線,幫助醫生和患者。
  • APP迭代升級:中信銀行數位化升級的全新「註腳」
    順應商業銀行數位化升級潮流,2019年中信銀行數位化升級全面開啟。多年的經營為中信銀行積累了大量的品牌信任、客戶資源、數據沉澱、資金實力、科技基礎,這是推動商業銀行數位化升級的基礎條件。在銀行數位化升級過程中,中信銀行重點圍繞四個方面開展工作,即「夯實數據基礎,實現全渠道數據協同;深化數字運營,構建多渠道營銷框架;強化渠道協同,搭建統一技術架構下的多應用生態組網;構建場景,以金融+非金融促活線上經營」,全面提升數據應用能力、場景運營能力、管理決策能力。
  • 數位化轉型 商業銀行必須要做出深刻的轉變
    對新事物的認知是創新的基礎,這部分通過抓取銀行年報中的關鍵詞「網際網路、數字、大數據、智能」等進行構建;第二部分是數位化組織,關注銀行是否有專門的部門負責數位化轉型,是否具備金融與科技複合型管理人才,以及是否與金融科技企業進行合作;最後一部分是數位化產品,包括手機APP以及微信銀行等新渠道產品、網際網路理財、網際網路信貸以及電子商務這些線上的金融產品。
  • 銀行零售業務專題報告:我國銀行零售業轉型風起
    如需報告請登錄【未來智庫】。一、 我國銀行零售業務市場規模提升,轉型趨勢明顯隨著金融脫媒不斷深化,國內金融供給側改革逐步加強推進,疊加資本約束 趨緊,居民收入與財富不斷增加,多數銀行早已陸續開啟了銀行業零售轉型 步伐,銀行零售業發展需求旺盛,商業銀行近年來在零售業發展上轉型趨勢 明顯。
  • 銀行數位化,在效率與個性化服務之間怎麼選|易觀數科解決方案
    01圍繞用戶服務體驗,向零售銀行轉型近些年,零售業務的數位化轉型逐漸成為銀行發展的重點之一。為順應網際網路時代分散性流量型商業趨勢,各類型銀行紛紛向零售數位化轉型,為自身長期發展夯實基礎。尤其2020年的一場疫情,更是加速了傳統銀行轉型零售的進程。
  • 中原華信集團與新鄭農商銀行銀企戰略合作成功籤約
    為進一步加強中原華信商貿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原華信集團」)與河南新鄭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新鄭農商銀行)全面合作,增強緊密聯繫,依據前期戰略合作的基礎,雙方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本著真誠、自願、平等、互利、守信的原則,開展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的金融業務合作
  • 中國製造網: 數據銀行賦能企業出海
    2020年,疫情已經改變了傳統的外貿模式和思維,傳統外貿領域正在加速進行數位化轉型。中國製造網數據銀行以平臺為依託,以大數據為支撐,以數位技術為驅動,對外貿服務進行一場具有特殊意義的「重構」,助力外貿企業化被動為主動,找準目標群體開展線上精準營銷。
  • 數位化時代,銀行網點該何去何從?
    數位化時代,銀行網點該何去何從?這一切似乎都預示著數位化的時代已經到來。宏觀環境對銀行業的衝擊事實上,早在1994年,比爾·蓋茨就開始看衰銀行網點。之後的幾十年裡,國內外的傳統銀行業也不斷地受到來自阿里、亞馬遜、谷歌等科技公司的衝擊。再加上實體化網點成本遠高於線上渠道、網點的到客率一直在下降,銀行向數位化轉變似乎已經成為了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