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郝亞娟 張榮旺 北京報導
2020年11月23日,由《中國經營報》和中經未來主辦的「2020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周」盛大開幕。作為財經界具有權威性和前瞻性的盛會,本屆年會周匯聚中國商界智庫及頂級企業家思想,探尋中國經濟與企業的共同發展之路,為政府、企業、中外知名學者搭建思想交鋒和智慧分享的平臺。
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 王軍
在24日舉行的「2020卓越競爭力銀行峰會」上,談到後疫情時代銀行數位化轉型之道,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認為,「無論是從宏觀角度還是銀行自身發展而言,在數字經濟大潮之下,商業銀行始終面臨能力短板和本領恐慌,數位化轉型已迫在眉睫。在這一過程中,傳統銀行會面臨觀念、組織、技術、數據、投入、人才六方面的挑戰。」
王軍指出,尤其是數據方面,目前全行業在數據治理方便普遍存在的問題或短板主要包括:數據治理落後、分析能力低下、數據資產意識不強、數據標準化管理普遍落後、「數據孤島」問題突出。
加強數據治理
疫情期間,銀行業金融機構業務的線上化、數位化積極推進。除了受疫情的影響,在王軍看來,銀行不斷提升自身數位化能力有更多原因:從宏觀的角度看,有利於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形成;從銀行自身發展而言,數位化轉型是提升數位化時代服務實體經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從客戶角度看,隨著客戶需求日益個性化、差異化,由單純的金融服務需求向價值需求轉變,客戶行為線上化,到網點頻率越來越低,且對成本、對投資收益的關注不斷提高,數位化轉型有利於滿足客戶多元化、個性化的金融需求。
數位化轉型對傳統銀行的商業模式及組織架構調整亦提出更高要求。王軍指出,相比網際網路公司的敏捷行動、並發決策、快速響應的組織模式,傳統銀行組織架構的劣勢明顯。我國傳統銀行特徵是「科層制、多級分行制」,組織結構呈金字塔型,在這種模式下,信息傳導是逐級上傳,流程設計是環環相扣的串聯模式,導致眾多個性化的客戶需求受到忽視,決策和執行效率緩慢,產品和服務對客戶需求的響應較慢。
「具體來看,商業銀行在數位化轉型中會面臨觀念、組織、技術、數據、投入、人才六方面的挑戰。」王軍指出,尤其是數據方面,全行業在數據治理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或短板主要包括:數據治理落後、分析能力低下、數據資產意識不強、數據標準化管理普遍落後、「數據孤島」問題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數位化向縱深發展,數字經濟所帶來的問題,如數據饑渴、過度採集、數據濫用、數據確權和管理失控等侵犯消費者隱私等諸多信息安全問題也引起各方關注。王軍提出,銀行需要平衡數據採集、使用與數據保護、數據規範共享和高效應用等信息安全的關係。
「商業銀行必須非常重視保障客戶的網上交易安全和信息安全,提高對信息安全的認識,強化信息安全意識,重視信息安全相關產品及管理等全方位的投入,制定完善周全的應急預案及應急管理機制,建立定期的系統測試與維護制度,及時發現並消除IT系統安全漏洞,培養和引進信息安全管理的複合型人才。」王軍表示,針對社會公眾普遍關注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商業銀行更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加強對客戶身份的精準識別和認證;保證個人金融交易的完整性和合法性;基於大數據實現對線上金融業務的精準風控;建立健全完善的內控制度;加強員工管理和法制教育等。
六方面深化數位化轉型
談到商業銀行的數位化轉型之道,王軍提出,銀行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要充分理解數位化內涵,推動渠道、業務、產品全面實現「線上化+移動化+智能化」,數位化轉型是對銀行系統性的重新定義,包括組織架構、業務流程、業務模式、IT系統、人員能力等的變革,數位化將驅動業務發展,提供經營管理的抓手,創新商業模式,進而帶動銀行業務的內生增長。
二是變革傳統組織架構,打造輕型敏捷組織。構建靈活跨職能團隊,建立敏捷高效工作方式,提升組織運轉效率,激發員工創新活力。
三是強化科技支撐體系,及時響應客戶需求,快速迭代產品。通過建立敏捷開發模式,搭建微服務架構,縮短產品迭代周期,提升市場響應速度,增強資源整合能力,提高開發運維效率,更快地響應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
四是強化數據治理,挖掘和提升數據資源作為生產要素的重要價值。完善數據組織架構,統籌規劃數據治理;搭建數據管理平臺,完善數據閉環管理;重視數字資產價值,探索數字資產經營管理;善用數據驅動,做好大數據用例規模化落地,通過數據驅動客群經營,將以前單純靠經驗驅動的經營方式,轉變為依靠數據支撐的經營方式。
五是合作共建高頻場景生態,探索商業模式創新。通過與企業客戶和網際網路公司一起,搭建滿足客戶一站式需求的高頻場景,圍繞市場、客群、需求,為客戶提供「金融+非金融」的定製化服務。
六是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打造和培養數位化、複合型人才隊伍,重視員工「數商」的培育,釋放人力資源價值。
(編輯:曹馳 校對:翟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