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當前新形勢、新環境下,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要跳出銀行看銀行,打破固有思維束縛,突破「深井」羈絆,精簡架構層級和決策鏈條,構建敏捷、韌性的高效組織和團隊,創新機制體制,形成強有力的紐帶,釋放金融科技的強大效能。
在信息技術的驅動下,商業銀行經歷了網點時代、網銀時代、移動互聯時代,智慧化、隱形、泛在的銀行時代正在開啟。而金融科技將成為推動商業銀行此輪轉型變革的新引擎。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得商業銀行角逐金融科技轉型的格局日漸清晰,有的銀行已經完成「跑馬圈地」,進入到「精耕細作」階段;也有的銀行仍然「缺兵少馬」,沒有尋得方向。為此,中小商業銀行應以變革之姿、轉型之態、敏捷之速,樹牢「五個觀念」,破解「三個瓶頸」,打造有機協作的科技生態銀行。
堅持理念先行 樹牢「五個觀念」
(一)樹牢「緊迫」觀念。金融科技的資源配置和創新驅動屬性,能夠在提升商業銀行獲客能力、優化服務品質、降低運營成本、重塑業務模式、提升風險防控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當前我國金融科技的發展具有先發優勢,國內銀行業的金融科技轉型布局,已然不是混沌未開之際,經過前期探索發展業已形成行業共識、實踐路徑。對於中小商業銀行來說,釐清思路、補齊短板、消除觀望、起而行之,實為上策。
(二)樹牢「戰略」觀念。放眼國際,不少金融強國已將金融科技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國頂層設計的出臺,更是加速推動了金融業金融科技轉型的步伐。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員會,2019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並提出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國金融科技發展的「四梁八柱」。對於中小商業銀行來說,將金融科技上升為戰略轉型方向,以切實承接頂層設計的要求和部署,實現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三)樹牢「本源」觀念。商業銀行向金融科技轉型,實現金融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協調和發展是大趨勢、大洪流。在變革之中,科技一定程度能夠改變金融的業態,卻不能改變金融的本質,即紮根實體經濟、提供資金融通、優化資源配置。商業銀行在向金融科技轉型的過程,要始終固守金融的本源不動搖,離開金融本源的科技創新,將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四)樹牢「全面」觀念。本輪金融科技對銀行業的影響不是細枝末節的修補,也不是零敲碎打的衝擊,而是對信用基礎的衝擊、服務模式的重塑、業態的重構。對於中小商業銀行來說,統籌大局、系統思考、全面轉型,方能在競爭格局中贏得一席之地。
(五)樹牢「理性」觀念。中小商業銀行本身發展具有一定不足,在金融科技轉型之際,要理性對待、揚長避短。一方面,藉助金融科技大勢,充分發揮自身「船小好掉頭」的靈活優勢,積極尋求彎道超車的機會;另一方面,理性認識自我,金融科技是「先進武器」,但自身有沒有承接的基礎能力,有沒有適配的人、財、機制,如何去補足,是需要客觀正視、前置解決的問題。
堅持問題導向 破解「三個瓶頸」
中小商業銀行在規模、人員、技術等方面不具優勢,但從分層多元服務實體經濟、匹配各自功能定位來看,利用好金融科技轉型的契機,依然可以打造成為「精而美」「小而美」的銀行。在蝶變之際,中小商業銀行需要著力破解數據、人才、機制的三個主要瓶頸。
(一)數據是金融科技賦能的基石。對於中小商業銀行來說,雖然在經營過程中,積累了一定客戶和業務交易數據,但總體來看,「質」和「量」亟待提升,量的層面存在數據儲備不足、積累不夠的問題;質的層面存在數據離散化、碎片化、業務定製化的問題,數據的積累、引入和數據的清洗、治理是當務之急,強化數據的集中化、標準化、通用化是必修之課。
(二)人才是金融科技賦能的載體。對於中小商業銀行來說,金融科技專業人才配備不足,同時也缺乏相應的培養體系。短期雖可借力外包科技人員,但從長遠來看,加大引入、持續培育既有金融思維,又懂專業技術的複合型人才,是確保銀行獲取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三)機制是金融科技賦能的關鍵。在當前新形勢、新環境下,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要跳出銀行看銀行,打破固有思維束縛,突破「深井」羈絆,精簡架構層級和決策鏈條,構建敏捷、韌性的高效組織和團隊,創新機制體制,形成強有力的紐帶,釋放金融科技的強大效能。
堅持實踐至上 構建有機協作的科技生態銀行
商業銀行向金融科技轉型,重要的是在內部構建全面數位化轉型的前中後臺,練好內功是商業銀行成功向金融科技轉型的重中之重。
(一)基於客戶旅程,打造「快前臺」。以客戶需求為中心,通過開展用戶畫像、精準推介金融服務、持續跟蹤訴求演變、挖掘客戶潛在需求、全景式認知並優化客戶體驗的迭代流程,實現用戶到客戶的轉化,構建一套與用戶實時互動、為用戶實時提供價值的金融業務體系。提供覆蓋售前、售中和售後全部環節、涵蓋金融與非金融產品、客戶生命周期的全生態服務,滿足客戶全旅程需求。
(二)基於數據中臺建設,打造「強中臺」。目前,數據中臺尚沒有明確的定義和概念,對於商業銀行,可將其理解為經營管理的「中樞神經」「中央廚房」或「變速齒箱」,具體可從六個方面來解構其內涵:數據中臺是一個管理的概念,是一個敏捷的組織,是一個交換信息的虛擬場,是前臺客戶需求的鏡像反映和需求觸發後的應激反射,是一種扁平化流程、平行化作業,它既「隨叫隨到」又「無影無蹤」。對於中小商業銀行來說,數據中臺是數據資產化管理和數據價值轉化的承載平臺,能夠通過聚合和治理跨域數據,將數據封裝成服務,為前臺業務的創新和迭代賦能。在數據生產要素時代,中小商業銀行若要構建持續的競爭優勢,就需要抓牢「數據中臺」這個牛鼻子,以業務價值為綱,在全行層面儘早建立起對數據這一關鍵生產要素的統籌體系,建立清晰的數據戰略,完善演進式架構,一以貫之地持續迭代建設。
(三)基於企業級IT建設 ,打造「大後臺」。當前金融交易多頻次、大流量、高並發等新特徵要求金融機構加快推進分布式架構轉型。經過不斷發展和實踐,分布式架構已成為商業銀行系統建設的大趨勢。對於中小商業銀行來說,短期可借鑑同業經驗,優化傳統核心系統架構,提升系統的可靠性、靈活性;中長期可著力構建「雙核驅動、無感耦合」的系統架構,加快「上雲」,以切實提升科技敏捷開發的效率,提升處理速度、容錯容災能力,對業務發展形成堅強支撐。
(作者系渤海銀行黨委副書記、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