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效率——基於DEA-Malmquist模型的實證研究

2020-11-23 騰訊網

編者按:《金融科技與商業銀行效率——基於DEA-Malmquist模型的實證研究》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測算我國145家商業銀行2013—2018年的全要素生產率,構建金融科技發展指數,通過靜態面板和動態面板廣義矩估計(GMM)研究金融科技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研究發現,金融科技通過金融創新、技術溢出和市場競爭驅動商業銀行戰略轉型顯著提升了商業銀行的效率。金融科技對銀行效率的影響促進作用呈現異質性:金融科技對股份制銀行和位於東部地區銀行的全要素生產率影響更顯著;具有與金融科技結合程度深、業務創新能力強、決策層年輕化、跨區域經營程度高這幾個特徵的銀行,更容易吸收金融科技的影響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機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造成競爭加劇,增加了銀行負債成本,促使銀行選擇了風險更高的資產來彌補負債端的損失,間接促進了經營效率的改善。

作者| 楊望(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科技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瀚德金融科技集團共享科技總裁助理),徐慧琳(東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博士研究生),譚小芬(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薛翔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學院碩士研究生)

整理 | 徐賀婧

來源 | 《國際金融研究》2020年第7期

引言

商業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佔據著主導地位,其運行效率對維護金融市場穩定、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興金融業態憑藉對服務效率、移動渠道普及、客戶篩選和差異化定價、風險評估和控制等一系列困擾傳統金融機構難題的解決,倒逼商業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轉型(謝治春等,2018),導致傳統銀行業經營形勢日趨嚴峻。鑑於此,文章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測算我國145商業銀行2013—2018年的全要素生產率,並利用文本挖掘法,構建金融科技發展指數。利用靜態面板和動態面板廣義矩估計(GMM)發現,金融科技驅動商業銀行戰略轉型顯著提升了商業銀行的效率。機制分析表明,一方面,這種提升通過銀行資產端結構的改善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是由負債端銀行業務的創新所致。進一步研究發現,商業銀行不同特徵使得金融科技對銀行效率的促進作用呈現異質性:金融科技對股份制銀行和位於東部地區銀行的全要素生產率影響更顯著;具有與金融科技結合程度深、業務創新能力強、決策層年輕化、跨區域經營水平高這幾個特徵的銀行更容易吸收金融科技的影響,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文章的貢獻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理論層剖析金融科技對我國銀行業效率影響的現有文獻屈指可數。文章從銀行資產端及負債端結構入手,揭示金融科技改善銀行業效率的作用機制,探尋銀行多重異質性對獲取金融科技紅利的影響,豐富了金融科技和傳統金融機構關係的理論研究。第二,鑑於數據可得性,關注金融科技和我國商業銀行關係的現有文獻大多開展案例研究(謝治春等,2018),或利用上市商業銀行樣本進行實證研究(張茜和趙鑫,2019),文章從實證層面利用較大樣本進行定量考察,豐富了實證證據。第三,文章利用中介效應模型分析金融科技發展對於銀行效率影響的作用路徑,識別了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影響的傳導機制。第四,文章識別了多重銀行異質性是否影響金融科技與銀行效率的關係,有助於釐清金融科技在不同商業銀行中發揮作用的異質性效應,啟發銀行根據自身特徵調整戰略和轉型路徑,更有效地謀求競爭優勢和獲取核心競爭力,這對進一步深化商業銀行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提出假設與構建模型

(一)假設

假設1:金融科技發展從市場競爭、金融創新和技術溢出等方面對商業銀行資產端與負債端發揮優化作用,提升商業銀行效率。

假設2:與國有大型銀行相比,金融科技發展對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和農商行效率的影響更顯著。

假設3:金融科技發展對銀行效率的影響在我國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要顯著大於西部地區。

假設4(A):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在與金融科技結合度高的銀行更顯著。

假設4(B):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在業務創新能力較強的銀行更顯著。

假設4(C):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在決策層年輕化的商業銀行更顯著。

假設4(D):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在跨區域經營的商業銀行更顯著。

文章利用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數測算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不依賴生產函數和樣本量綱,能得到較穩健的結果。利用2013—2018年面板數據,參照已有研究(李興華方式等,2014;劉笑彤和楊德勇,2017),以商業銀行固定資產和員工人數作為投入指標,以貸款總額和稅前利潤作為產出指標,測算結果如表1所示。

(二)解釋變量

由於目前在金融科技領域缺乏規範、全面的統計數據,為了有效衡量近年來金融科技發展水平變化,本文借鑑沈悅和郭品(2015)提出的「文本挖掘法」構建金融科技指數(FinTech)。具體做法為:第一,結合金融功能及科技金融技術實現路徑構建FinTech指數的初始詞庫(見表2)。

第二,藉助百度搜尋引擎,計算各指標的年度詞頻。統計2013—2018年各年度指標的資訊數量,考慮到資訊數量與網民和企業的關注度、市場需求呈現正相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金融科技發展勢頭。第三,運用因子分析法估計得分係數矩陣,並以各因子的方差百分比作為權重,標準化處理後得到FinTech指數。據此構建的金融科技指數走勢如圖1示。

(三)控制變量

在選擇控制變量方面,以往文獻研究發現,銀行微觀特徵變量和宏觀經濟變量均可能會對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產生顯著影響(郭品和沈悅,2015;申創和趙勝民,2017)。選取的控制變量定義和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3所示。

(四)模型設定和估計方法

為了檢驗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設計以下計量模型:

其中,Bank_efficiencyi,t為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i為不同銀行,k為不同省份,j為不同控制變量,t為時間。模型(2)為動態面板回歸,加入被解釋變量的滯後項Bank_efficiencyi,t-1作為解釋變量。

實證分析

(一) 相關性檢驗和平穩性檢驗

為避免偽回歸,需要進行面板單位根檢驗,文章對相關變量進行了LLC檢驗,發現各變量均為平穩序列。此外,為了避免異方差的影響,實證結果均使用穩健標準誤。

(二)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檢驗

文章使用靜態面板混合OLS和固定效應對計量模型(1)進行估計。計量模型(2)為動態面板回歸。研究發現,金融科技(FinTech)指數的估計係數均顯著為正,假設1得到驗證。

(三) 金融科技對商業銀行效率影響的機制識別

基準檢驗表明,金融科技發展對商業銀行經營效率起到了促進作用,證實了假設1。在該部分,文章將檢驗金融科技通過負債端和資產端對銀行經營效率的影響機制。

(四) 異質性影響

1. 考慮銀行股權結構和經濟區域

區分銀行所有制後,金融科技對銀行全要素生產率影響呈現差異。金融科技對大型國有銀行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符號為正,僅在固定效應模型中,在5%水平上顯著;金融科技對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均通過了顯著性檢驗,其中,金融科技對股份制銀行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係數和顯著性均高於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商業銀行。假設2得到驗證。金融科技對位於不同經濟區域銀行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呈現差異。在東部地區和中部地區,金融科技對銀行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通過了顯著性檢驗,西部地區僅有混合OLS模型中在5%水平上顯著為正。假設3得到驗證。

2. 考慮銀行特徵

文章識別了銀行與金融科技結合度、業務創新能力、決策層年齡和跨區域經營程度等銀行層面特徵,探究上述特徵是否影響金融科技與銀行效率的關係,對假設4(A)(B)(C)和(D)進行驗證。

(五) 穩健性檢驗

為了確保研究結論的穩健,進行了以下穩健性檢驗。第一,對金融科技發展衡量進行變量替換。文章利用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基於螞蟻金服用戶數據構建的省級數字金融普惠指數評價指標中的覆蓋廣度指標作為衡量金融科技發展代理變量,對模型(1)和模型(2)進行檢驗。第二,基於DEA模型的Malmquist指數的構成,使用技術效率指數和技術進步指數替換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指數(綜合經營效率),對模型(1)和模型(2)進行檢驗。上述檢驗結果均不改變基礎研究結論。

研究結論與啟示

文章的研究結論對於進一步深化商業銀行改革、促進金融科技應用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啟示。

第一,金融科技作為金融服務和信息技術結合的產物,對傳統金融機構業務模式和產品流程帶來極大的挑戰和機遇。面對金融科技的迅猛發展,商業銀行不能故步自封,而是應將金融科技的發展視為推動自身變革的動力,主動出擊以謀求競爭優勢,探索業務發展的新路徑和新模式。同時,商業銀行也要客觀認識到自身在客戶資源、網絡構建和社會信譽等方面的優勢,與金融科技企業深度合作,取長補短,拓寬自身發展前景,謀求綜合實力的全面提高。

第二,大型國有銀行應充分利用自身在實力雄厚和客戶基數方面的優勢,在金融科技方面積極投入,吸引擁有科技和金融背景的複合人才加入,快速應對金融科技的衝擊。

第三,中部、西部地方政府應大力推動金融科技發展的進程,從鼓勵政策和引導法規入手,從硬體建設和人才引進著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四,商業銀行應該將金融科技與自身能力建設結合,試點建設開放式銀行,促進業務創新能力和跨區域經營能力提升,鼓勵決策層接受新興經營理念,利用金融科技發展驅動業務轉型,增強核心競爭力。

以下為部分文章截圖

相關焦點

  • 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發展推動效用的實證分析
    摘要在金融科技高速發展,對普惠金融賦能作用日益增強的背景之下,本文以城鎮收入差距作為普惠效用指標,基於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研究金融科技對於普惠金融的推動作用,對2008年至2018年我國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金融科技的發展有助於推動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提高,進而城鄉收入差距越小。
  • 央行數字人民幣的商業啟示: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或將重塑
    央行數字人民幣的商業啟示:銀行與金融科技公司或將重塑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今年5月底表示,數字人民幣體系(DC/EP,即Digital Currency and Electronic Payment,直譯為「數字貨幣和電子支付」)堅持雙層運營、現金(M0)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基本完成了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
  • 關於中小商業銀行金融科技轉型的幾點思考
    編者按  在當前新形勢、新環境下,商業銀行尤其是中小商業銀行,要跳出銀行看銀行,打破固有思維束縛,突破「深井」羈絆,精簡架構層級和決策鏈條,構建敏捷、韌性的高效組織和團隊,創新機制體制,形成強有力的紐帶,釋放金融科技的強大效能
  • 農地碳排放影響因素空間差異性研究——基於STIRPAT和GWR模型的實證分析
    一些學者就此進行了農地碳排放核算研究。基於碳排放核算研究、碳排放的情景分析、因素分解等研究也逐漸展開,其中自然條件普遍被看作外生因素,而社會經濟因素對農地碳排放的驅動效應成了各研究重點考察的對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地區的影響因素對農地碳排放存在不同的作用效果,其空間差異性需要考慮。此外,人口、富裕度、技術水平等社會經濟因素對農地碳排放的影響情況如何?其中又存在什麼樣的空間差異特徵?
  • 人工智慧在中小金融機構的應用研究
    文/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 劉建華 汪繼增 儀婷婷 呂致萍   吉林九臺農商村鎮銀行 袁福宇近年來,我國金融科技蓬勃發展,以人工智慧為主要代表的創新技術,為金融消費者提供了更智能化的金融服務模式。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高度重視人工智慧在銀行業金融機構的應用發展,深入研究人工智慧與金融業務的深度融合,指導吉林九臺農村商業銀行構建「人工智慧基礎應用服務平臺」,成功突破人臉識別準確率低、跨平臺兼容性差等技術難點,同時針對我國金融領域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可參考的對策建議。
  • 解析經濟學研究新特徵 讀《金融科技研究:前言與探索》
    同時,伴隨著金融科技對金融領域的全面滲透,其發展帶來的風險、監管問題、隱私保護以及社會倫理因素等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日前,由廖理、李鵬飛、王正位所編著的《金融科技研究:前言與探索》一書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通過該書,讀者可對全球金融科技的研究前沿和動態形成完整的認識。該書作者之一廖理系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
  • 2020金融科技領域最具商業合作價值企業盤點
    2019年,科技部宣布依託明略科技集團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在基於知識圖譜的數據中臺上,構建智能推理平臺。將大數據分析和大知識應用技術、全球領先的知識圖譜技術與平臺、基於數據與知識雙驅動的推理和推薦引擎、基於多模態人工智慧技術的人機協同平臺、全面的數據中臺搭建能力等核心技術能力,應用於智慧政府、智慧商業、廣告測評及新服務領域。
  • 多維度完善商業銀行踐行綠色金融機制構想
    然而,實踐中商業銀行積極投身綠色金融業務的比例並不高,例如我國境內僅興業銀行等少數商業銀行加入赤道原則,在總行設立一級專營管理部門的也屈指可數,主要困難在於綠色屬性認定專業性要求較高、綠色金融產品創新難度較大、應用的主要細分國民經濟行業研究不透、重點應用區域不明確等。
  • ...金融科技如何助力經濟「雙循環」?|金融科技|阿比吉特·班納吉|...
    他在《貧窮的本質》一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自1977年起,印度政府要求,銀行每在一個城市設立一家分行,必須在沒有銀行的農村地區額外設立4家分行,40%的貸款要給小公司、農業合作社等弱勢群體。結果,因政策額外開設分行的地區,違約率出奇得高,那裡的人越來越窮。有人研究發現,設立銀行分行為小微群體增加1塊錢的收入,要花掉1塊錢以上的費用。
  • 揭秘招商銀行App6.0:當一個銀行App開始談智能 | AI金融評論
    據介紹,時隔近一年,相較於招商銀行App5.0,App6.0從「摩羯智投」單個功能的智能進化為全平臺智能,構建起基於數據、計算、算法的智能數據閉環,以驅動App產品模型、發展策略乃至商業模式的進化、迭代。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金融業已進入深度人工智慧階段。而招商銀行App6.0要實現全平臺智能化、自動化運營並能快速迭代,背後是極其複雜而細長的技術鏈條和網絡。
  • 金融科技在銀行間債券做市及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而近年來,債券市場波動幅度不斷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做市商的報價難度和報價風險,同時交易員人工報價效率低下,很難同時向市場報出多隻債券的合理價格。因此研究和探索自動化的做市報價和風險管理系統迫在眉睫。該系統旨在有效提高報價效率,同時利用自動對衝策略有效降低做市風險。
  • 科技創新推動金融變革,薩摩耶數科榮膺「金融科技影響力企業獎」
    過去一段時間,金融機構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有效提升了金融領域的風險管理和運營效率,在服務普惠、長尾客戶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  當前,無論傳統金融機構轉型,還是金融科技公司提供的服務,多以信貸為主要應用場景,而信貸場景中的核心環節在於風控。在賦能金融機構風險管控方面,金融科技企業加大科技研發力量,投入創新系統應用。
  • 基於5C要素分析法提高信貸風險管理效率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開放和創新步伐持續加快,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以普惠金融、網際網路金融、綠色金融和科技金融為代表的新型金融市場蓬勃發展。其中又以網際網路技術為核心的,為中小微企業以及個人提供服務的普惠金融概念的金融企業迅速成長,也湧現出了一批優秀的企業。現今我國信貸市場發展潛力巨大這一共識的推動下,各類信貸機構大量湧現。
  • 陳越: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設想——基於金融科技的視角
    中國進出口銀行深圳分行陳越發表「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設想—基於金融科技的視角」的主題發言。  以下為嘉賓發言全文:  陳越:我是來自中國進出口銀行的陳越,這次我分享的題目是《關於我國商業銀行未來發展的設想—基於金融科技的視角》。
  • 基於因子分析的套利定價模型及實證研究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對11個因素進行篩選,確定四個能夠很好地反映所有因素包含的信息但又互不相關的公共因子變量,並建立套利定價模型,實證檢驗說明,通過該方法進行因素篩選建立的套利定價模型具有較好的定價效果。
  • 關於「金融科技」,這或許是最好的科普文
    從參與主體角度,生態體系中不僅包括了通過技術手段提供創新金融服務的金融科技公司、和提供金融合規料技應對方案的監管科技公司,還包括了傳統金融業機構,和為金融業提供技術服務的科技公司,並涵蓋金融科技投資機構、商業模式孵化器、金融監管機構、科技監管機構和金融科技監管機構等。
  • 金融科技生態圈的構建與革新深度研究:螞蟻集團業態剖析
    智庫體系:集思廣益,搭建戰略規劃指揮部 前瞻研究助力產業創新發展。中國的金融科技從單純的第三方支付、網貸平臺等的初始階段,逐步發展到依託於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金融科技深度融合階段,過程中各類專業研究機構貢獻了不少外腦智慧。
  • 量子金融科技時代,可以為商業銀行帶來哪些價值?
    人工智慧時代,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商行和網際網路銀行均開啟了數位化轉型的工作,經典的機器學習和數據挖掘技術被廣泛應用於銀行的營銷、授信、風控、運營和反洗錢等核心業務領域。Behrman)提出了一種基於量子點的神經網絡模型;同年,託特(Geza Toth)研究了量子細胞神經網絡;1998年, 文圖拉(Da n Ve n t u ra)研究了量子疊加態神經網絡;2000 年,松井(Nobuyuki Matsui)研究了量子門電路神經網絡;2006年,周日貴研究了量子感知機;2014年,舒爾德(Maria Schuld)研究了由量子隨機行走構建神經網絡。
  • 李鋒亮 王瑜琪|研究生教育規模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基於...
    基於國別面板數據,實證分析了研究生教育規模對國家經濟增長的影響,並與本專科教育規模的經濟貢獻進行了對比。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本研究基於2013—2016年58個國家的面板數據,利用高等教育內本專科、碩士及博士層次的註冊生數,建立回歸模型,實證分析了高等教育各層次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此外,還採用2002—2016年46個國家的博士畢業生數,專門分析了博士教育規模在較長時間內對國家經濟的影響。
  • 深度解析央行數字貨幣對商業銀行的影響
    另一方面,在傳統運行模式下,發展央行數字貨幣,有助於商業銀行對接金融科技前沿,提升商業銀行服務質量,推動金融行業發展。同時商業銀行使用央行數字貨幣後,可以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佔據業務的至高點,延伸網際網路金融業務的服務鏈條、豐富業務類型,提高業務的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