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金融科技的迅速發展為全球經濟注入全新動力。無論是個體層面的微觀金融服務,還是宏觀層面的國家金融發展戰略,金融科技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伴隨著金融科技對金融領域的全面滲透,其發展帶來的風險、監管問題、隱私保護以及社會倫理因素等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
日前,由廖理、李鵬飛、王正位所編著的《金融科技研究:前言與探索》一書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通過該書,讀者可對全球金融科技的研究前沿和動態形成完整的認識。該書作者之一廖理系清華大學金融科技研究院院長。
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帶來了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其中,在金融領域,網際網路技術與金融業開始融合產生出「網際網路金融」這一新興業態。後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和區塊鏈等技術不斷應用於金融領域, 「金融科技」概念脫穎而出,用來統稱應用於金融領域的技術以及由此帶來的創新型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
21世紀初至今,金融科技對於金融業的影響顯而易見。行動支付和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使個人和企業通過網絡面向不特定人群進行大規模小額融資成為可能,這不但填補了傳統金融機構長期沒有覆蓋的群體,也給家庭和個人甚至機構提供新的投資資產類別。
該書對金融科技研究發展較快的六個領域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與總結,包括眾籌、網絡借貸、另類數據、社交媒體、數字加密貨幣與區塊鏈技術、機器學習與人工智慧,主要聚焦兩方面內容:一方面對金融科技各行業的發展前沿進行總結;另一方面對國內外經濟、金融、會計、管理以及其他社會科學領域期刊的研究動態進行了闡述,包括150餘篇國際期刊論文與近100篇國內期刊論文,是金融科技發展以來對金融科技行業分析最全面、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作者試圖通過上述梳理來探討一個問題,即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為經濟科學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特徵。
第一個特徵是「新數據」。在以往的研究中,學者最常用的數據是傳統的財務數據、政府或機構的抽樣調查數據等。受益於網際網路的發展,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金融科技行業在不斷產生新數據,例如另類數據。在數據時代,人們的行為幾乎都會留下數位化痕跡,對這些痕跡的匯總和分析可能改變我們對生活、組織和社會的認識。但與此同時,隱私權變成了值得關注的問題。
第二個特徵是「新方法」。金融科技大數據的出現給傳統的經濟學實證研究方法帶來了巨大挑戰,體現在以下方面:非結構化,例如社交網絡數據、消費數據、物流數據、傳感器數據等;維度高,個體層面數據具有多個維度,數據量越大,數據來源越多,個體層面數據的數據維度也會越多;文本數據,例如社交媒體信息、商品評價信息、項目描述內容信息等。為了應對大數據帶來的問題,「新方法」不斷成熟。機器學習算法在目前的研究中已經非常普遍,並衍生和優化出多種類型的算法。
第三個特徵是「新問題」。這包括兩類,分別是新興行業中的研究問題和傳統行業中因為金融科技迅速發展而催生出來的問題。而在傳統行業中,金融科技的發展既可以提升其服務,也可能帶來新問題。例如在信貸逾期的催收環節,智能催收降低了成本,但是否真的提升了效率仍舊存疑,傳統的銀行在受到金融科技的衝擊之後其業務有何變化,行動支付是否需要更強的監管等仍待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