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熱點問題爭鳴

2021-01-21 中國社會科學網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也正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2020年,中國經濟學界圍繞一些熱點問題進行了探討與爭鳴。

第一,經濟學是否要強調數理模型分析。經濟學自獨立成為一門社會科學以來,其研究範式、研究方法歷經演變。數學公式和數理模型作為經濟思想的一種載體和表達方式,學者對其褒貶不一。支持者認為,在「數據革命」背景下,數理模型的應用有助於揭示經濟運行規律,預測經濟未來走勢;反對者則認為,在經濟學的實際應用中,存在嚴重的濫用、誤用模型和定量分析方法的現象,大多數情況下其解釋和預測能力不如自然科學那樣精準。

支持的學者如劉麗豔和朱成全在《機器學習在經濟學中的應用研究》(《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20年第2期)中指出,機器學習在科學研究領域中的應用為經濟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推動經濟學研究由傳統的線性、低維、有限樣本、抽象模型向非線性、高維、大樣本、複雜模型轉變,在微觀經濟學、能源經濟和金融市場領域具有顯著優勢。杜麗群和程俊霞在《經濟學方法論的歷史演進與人工智慧時代發展趨向》(《新視野》2020年第5期)中指出,人工智慧將成為經濟思想和方法論發展的又一次契機,使經濟學的推理方法可以容納更多因子,包含更複雜的關係、更廣闊的角度、更多樣的目標,新的實證研究範式(數據分析—研究總結—檢驗預測)將成為經濟學方法論的主要演進方向。何大安在《大數據革命與經濟學創新》(《社會科學戰線》2020年第3期)一文中認為,主流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以及與此相關的應用理論均建立在不完全信息之上,大數據革命所涉及的雲平臺、雲計算、機器學習、物聯網等人工智慧技術將有可能提供完全信息和準確信息,獲取信息以及加工和處理信息的方法與途徑將發生變化,對於經濟學理論具有顛覆性影響。

反對的學者如朱富強在《數理經濟分析何以濫用:基於知識結構和學術風氣的剖析》(《經濟縱橫》2020年第4期)中指出,形式邏輯和數理模型是現代經濟理論分析的重要工具,但不少經濟學者只是機械地模仿和搬用西方經濟學界的模型與分析,而無力在數理建模或邏輯演繹上進行實質性創新,導致一些經濟學理論研究越來越遠離社會現實,乃至蛻變成一種「極高明而不道中庸」的純邏輯體系。李志軍和尚增健在《亟需糾正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中的「數學化」「模型化」等不良傾向》(《管理世界》2020年第4期)中指出,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出現了不分情況、不分場合地使用數學方法和模型的現象,甚至出現過度「數學化」「模型化」等傾向,一味追求數學模型的嚴格和準確而忽視了新的思想、觀點和見解,沉迷於數學遊戲而忽視了對問題本身的深入思考。洪永淼和汪壽陽的《數學、模型與經濟思想》(《管理世界》2020年第10期)一文認為,隨著定量分析方法日益廣泛的應用,濫用、誤用數學公式和模型的現象普遍存在,一些研究者輕視數理模型的適用條件以及觀測數據的具體特點,生搬硬套模型導致研究得出的結論不可靠;同時模型包含的經濟含義闡述也不清晰,增加了讀者的理解難度。

第二,共享經濟是否改善了資源配置。共享經濟是網際網路時代下影響全球經濟發展的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和資源配置方式,目前共享經濟涉及的領域已從最初的出行、住宿等信息共享領域,逐漸延伸至物流、製造設備、生產服務等產業鏈領域。關於共享經濟的發展,學者們大致分為兩派,一方認為共享經濟為低效率利用的資源創造了市場,給產品進行了重新賦能;另一方則認為共享經濟中交易的虛擬化、低門檻導致的失信行為既影響經濟秩序,也衝擊著現有監管模式。

持第一種觀點的學者如李剛和周加來在《共享經濟的學緣基礎、生成路徑與福利效應》(《中山大學學報》2020年第2期)中指出,現代電子信息技術使閒置資源的所有者和需求者之間的搜尋成本和交易成本大幅度下降,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低效率利用的資源進入共享經濟交易市場,通過共享經濟妥善解決了「斯密問題」。林勇和張昊在《共享經濟的產品賦能機制——來自小豬平臺的證據》(《研究與發展管理》2020年第5期)中指出,在共享經濟中,企業將創新環節下放至用戶層,共享經濟的交易過程是一個「分享—價值創新—再分享」的循環賦能過程,提升了產品價值創新能力並實現了個性化服務供給。郭吉濤和梁爽在《共享經濟如何作用於新舊動能轉換:驅動機制和影響機理》(《深圳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中指出,共享經濟作為引領新一輪信息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新型經濟形態,在新舊動能轉換的三個重要驅動機制(科技創新能力、綠色發展水平、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均表現出顯著影響,對我國新舊動能轉換具有直接推動作用。

持第二種觀點者如閆強等在《共享經濟中消費者信任影響因素實證研究》(《科研管理》2020年第10期)中指出,由於共享主體往往是互不了解的陌生人,信息不對稱帶來眾多潛在風險,共享過程不僅涉及在線交易,還包括面對面互動交流,主體的一些行為損害也是不可預知的,共享經濟的高風險容易引發社會的信任危機問題。簡兆權等在《基於創新擴散與創新抵制理論的共享經濟信任機制》(《管理現代化》2020年第1期)中指出,共享經濟是將使用權從供給端暫時讓渡到需求端的過程,信任機制是共享經濟實現的重要基礎,隨著共享經濟的發展進入快車道,一些失信行為阻礙了共享經濟的良性發展。謝新水和檀陽在《論基於共享經濟「軟基礎」的信用監管》(《理論與改革》2020年第5期)中指出,信譽、信任和信用構成共享經濟運行的「軟基礎」,共享經濟交易過程中信息真偽識別難、追訴難等問題將影響共享經濟的發展。

第三,金融科技是否加大了金融風險。金融科技是新興信息技術(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在金融領域的延伸與拓展。隨著金融科技滲透的領域不斷延伸,其帶來的影響和潛在風險一直是業界、學界和監管部門爭論和關注的焦點。

謹慎派如方意等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系統性風險:內生風險視角》(《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20年第2期)中指出,金融科技具有的開放性和可得性等特徵,進一步加劇了金融科技領域中的傳統風險,相較以前其隱蔽性也有所加強,金融科技的發展並沒有緩解金融體系中的傳統風險。侯東德和田少帥在《金融科技包容審慎監管制度研究》(《南京社會科學》2020年第10期)中指出,金融行業對新興信息技術的應用和融合使得金融風險的傳染性更強、風險係數更高,金融科技本質上仍然是金融,應堅持貫徹包容審慎監管理念,確保系統性金融風險不發生。陳紅和郭亮的《金融科技風險產生緣由、負面效應及其防範體系構建》(《改革》2020年第3期)一文認為,金融科技的創新並不會降低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反而會使金融風險更加複雜和隱蔽,金融風險和技術風險的累積疊加,或將對金融交易和金融市場造成更大危害。

樂觀派諸如金洪飛等在《金融科技、銀行風險與市場擠出效應》(《財經研究》2020年第5期)中指出,金融科技彌補了小型銀行在信息獲取方面的短板,降低了銀企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大型銀行運用金融科技會顯著降低自身的風險水平,提高其風險承受能力。龔曉葉和李穎的《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悖論」的影響——基於中國銀行業風險承擔水平的證據》(《證券市場導報》2020年第9期)一文認為,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有助於商業銀行提升風險控制水平,降低壞帳比例,金融科技帶來的技術溢出效應也是商業銀行推行普惠金融的重要支撐。谷政和石巋然在《金融科技助力防控金融風險研究》(《審計與經濟研究》2020年第1期)中指出,金融科技的發展有利於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金融監管部門利用掌握的金融大數據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有助於預防「黑天鵝」和「灰犀牛」等事件的發生。

(作者單位:中共江西省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姚金海 鄒家駿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爭鳴」熱點總結:法學、經濟學、社會學
    2019年12月24日,本版與讀者分享了過去一年中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學、歷史學關注的爭鳴熱點。新年伊始,本期推出法學、經濟學、社會學三個學科2019年所關注爭鳴話題的概要總結,以饗讀者。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致敬學術,致敬真理,致敬偉大新時代!
  • 2020中國血液病大會,陸佩華院長暢談血液病熱點話題
    2020中國血液病大會,陸佩華院長暢談血液病熱點話題 時間: 2020-08-24 17:08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會議在秉承往屆會議特色基礎上增加創新性內容,邀請國內多位院士、著名學者就科研方法學、轉化醫學、血液學熱點領域等問題做專題演講,並設立「辯論與爭鳴專題」會場,就目前血液學重大科學進展、臨床研究等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展開了積極討論和深入探討。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黃曉軍所長、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吳德沛教授擔任大會主席,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長劉開彥教授擔任大會執行主席。
  • 經濟學理論五個前沿問題
    近日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辦了「《中國經濟觀察》論壇:經濟學理論前沿問題研討會」,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陳寶生出席了會議。經濟學領域相關專家學者共10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趙振華致詞,副主任韓保江主持。論壇就經濟學理論的幾個重大前沿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 【1181期】南開將率先開設行為經濟學課程
    本報訊(通訊員 王詠新)近日,南開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研究所教授、西方經濟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賀京同,正在致力於為即將開設的一門新課程——行為經濟學做準備工作。他辦公桌的一角上,赫然擺放著他的最新譯著——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尼克·威爾金森著作《行為經濟學》。該書將於近日正式發行。  據賀京同教授介紹,行為經濟學是西方學界研究的熱點經濟學問題,是近年來許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研究領域。經濟學院將於明年在經濟學系本科三年級開設行為經濟學課程,其他專業的學生也可以選修。
  • 陳平:諾貝爾經濟學獎終於走近當代問題
    如果中國經濟學家依靠諾貝爾經濟學獎來指導自己的研究路線,將會導致中國經濟學研究的水平落後世界大勢約半個世紀,而且嚴重脫離當代經濟問題的嚴重挑戰。 今年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時機,突顯經濟學研究和當代經濟挑戰之間不可避免的聯繫。 客觀地說,諾貝爾經濟學獎大部分發給經濟研究方法論上的研究,尤其是微觀、計量、金融經濟學的研究,幾乎和現實經濟問題沒有關係。
  • 《中國經濟觀察》論壇:經濟學理論前沿問題探討
    陳寶生副校長還提出了提出了希望,希望今後對一些經濟學理論前沿問題要加強研究,如轉變發展方式的前沿思考、發展道路問題、一些全球性問題的經濟學前沿問題、當前的一些兩難問題、地緣經濟問題、危機問題、發展的動力問題、我國30年經驗總結的問題等等。論壇就以下經濟學理論的幾個重大前沿問題進行了研討。
  • 經濟學研究中的數學濫用?一個恐怕永遠無解的問題
    人們對經濟學的解釋性始終充滿期待,但也始終對這樣的解釋性充滿疑慮,這恐怕是經濟學發展永遠的矛盾所在。經濟學者在使用經濟模型時,面臨的問題在於,我們究竟允許我們的經濟學理論有多大程度上的不真實,時至今日這個問題依然沒有被解決,也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經濟學中數學濫用的發端。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431金融學綜合、815經濟學綜合初試參考書目
    3、考試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論 英語一 431金融學綜合 396經濟類聯考 有部分同學問「會不會把396換成數三」,對於這個問題,個人建議你們以不變應萬變
  • 2010年高考大綱政治:結合時政熱點複習
    從近兩年的高考命題特點來看,2010年高考政治試題的考查重點沒有變化,經濟學、哲學、政治學三部分的比重可能保持不變,依舊是35%、35%和30%。2.試題結構保持原樣。選擇題共有12題,經濟學、政治學和哲學的試題數量平均分配。主觀題部分可能還是「4+2」模式或是「3+2」模式。即第38題綜合題將會考查4個問題,其中兩個問題涉及到經濟學知識,另外兩個問題分別涉及到政治學知識和哲學知識。
  • 鄭州大學應用經濟學統計學801經濟學基礎考研真題題型分析總結
    通過對鄭州大學801經濟學基礎真題的學習和掌握,可以幫助學生把握考試重點。每年的考點在歷年試題中幾乎都有重複率,因此,通過對歷年真題的把握,可以掌握今年考試的重點。另外,可以通過對歷年真題的學習,把握出題者的思路及方法。
  • 復旦通識·學術寫作系列|吳建峰:一個有趣問題的經濟學敘事
    復旦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於2019年推出學術寫作指導計劃,在這個學期組織了學術寫作系列講座,由來自不同專業的擅長學術寫作的教師,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如何形成問題意識,如何組織布局,如何分解問題以及如何考慮讀者。2019年5月7日,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吳建峰的講座以「一個有趣問題的經濟學敘事方式」為題。
  •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終特刊:爭鳴
    回首2018年,「爭鳴」與您一路同行,感受思維交鋒的有力碰撞、另闢蹊徑的豁然開朗、焦點熱議的難分伯仲,觸摸時代脈搏,共鳴學術華章。本版分兩期與讀者分享過去一年來馬克思主義、哲學、文學、歷史學、經濟學、法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學關注的焦點,熱議的話題。「爭鳴」堅信每一次回望都是為了更好地出發,在滾滾向前的時代洪流裡,在飛速變革的現代社會中,努力在理論與現實之間尋找人文精神的支點,與讀者共品精彩的文化盛宴。
  • 行為經濟學:引領經濟學的未來?
    行為經濟學的這套新體系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新古典經濟學抗衡,是否能夠發展出新古典經濟學的替代範式,還有待觀察,但至少行為經濟學給出了經濟學未來的發展方向。本文將分三個部分討論這些問題,第一節回答行為經濟學究竟取得了哪些進步?第二節回答行為經濟學所提出的新理論體系的本質是什麼?第三節則討論行為經濟學是否能夠擔負起替代新古典經濟學的重任?
  •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區別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區別,二者的區別是明顯的,主要表現在:   (1)研究對象不同。微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單個經濟單位,如家庭、廠商等。正如美國經濟學家J·亨德遜(J·Henderson)所說「居民戶和廠商這種單個單位的最優化行為奠定了微觀經濟學的基礎」。而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則是整個經濟,研究整個經濟的運行方式與規律,從總量上分析經濟問題。正如薩繆爾遜所說,宏觀經濟學是「根據產量、收入、價格水平和失業來分析整個經濟行為。」美國經濟學家E·夏皮羅(E·Shapiro)則強調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
  • 剛剛,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 人大社第39位諾獎得主作者!
    諾貝爾經濟學獎是瑞典中央銀行在1968年為紀念諾貝爾而增設的,並於1969年首次頒獎。該獎項被世界公認為經濟學界評級的最高榮譽,引導了當代經濟學研究向縱深方向發展。人大出版社長期重視國際經濟學前沿理論的出版工作,策劃引進的國外翻譯著作力求反映當代經濟學前瞻性問題和富有創見的理論研究成果。人大出版社作者多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也從側面反映了人大出版社遴選作者的卓越眼光。
  • 林毅夫:我為什麼不會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所以我在1995年《經濟研究》創刊40周年的時候,寫了一篇文章,叫《本土化、規範化、國際化》,認為這是我們研究經濟學的方向,研究本土問題,用規範方法,寫出來的成果,就是對經濟學添磚加瓦的知識,就是推動人類對社會經濟現象,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現象認識的理論,應該就是前沿的理論,就是國際化的成果。
  • 帕金《經濟學》與其他經濟學著作的比較
    譬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中說政府儲蓄就是政府扣除其支付後的稅收,預算盈餘是稅收收入減去政府支出,那麼政府儲蓄與預算盈餘到底是不是一個概念呢?其實政府儲蓄應該是減經常性支付的差額,由此可看出其準確性要差一點。為什麼象曼昆這樣的大家會犯這樣的錯誤呢?他是為了使讀者更明了、更簡潔地來了解這個問題,所以對準確性的要求不是太高。書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情況,很多其它教科書也有這種問題。
  •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異同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異同,既體現在經濟理論上,也體現在經濟政策上。先看經濟理論。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都是研究市場經濟中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及其後果的,而市場經濟中所有經濟活動參與者的行為都是一定意義上的供給和需求行為,因此,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的主要相同之處就在於都是通過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決定價格和產量,並且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需求曲線一般說來都是向右下方傾斜的,即價格下降,需求量會增加,而它們的供給曲線都是向右上方傾斜的,即價格上升,供給量會增加。
  • 無限供給經濟學:新經濟、新特徵、新理論、新實踐
    在這個經濟大變局的新時代,企業界、金融界乃至政界,均迫切需要一套嶄新的經濟理論,來詮釋經濟活動中出現的各種新現象、新問題,以及把握和預測經濟和商業發展的新趨勢,並指導各行各業制定更科學、更合理的投資決策、研發決策、生產決策、營銷決策和產業決策。長期以來,經濟學是一門以資源稀缺為前提,研究經濟運行規律和資源配置的學科。
  • 經濟學專業核心期刊整理及論文檢索下載
    本文整理的經濟學專業期刊全部為核心期刊,論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所有期刊來自掌橋科研,瀏覽查詢下載地址:zhangqiaokeyan.com/LBJH-2020091102經濟研究導刊收錄信息:CHSSCD CSTPCDISSN:1673-291X CN:23-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