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辦了「《中國經濟觀察》論壇:經濟學理論前沿問題研討會」,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陳寶生出席了會議。經濟學領域相關專家學者共100多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趙振華致詞,副主任韓保江主持。論壇就經濟學理論的幾個重大前沿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一、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的三個基本問題及《資本論》的普適價值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林崗教授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有三個基本問題需要注意。
一是要掌握馬克思的經濟分析方法。即馬克思在《資本論》序言裡面講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具體有五個原則:把生產力發展看作社會運動的首要因素,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解釋生產關係的形成和演變;在生產力漸進的歷史發展前提下來解釋經濟關係當事人的行為;馬克思是從所有制關係出發來理解全部生產關係體系;從經濟關係出發來解釋上層建築;強調實踐。二是聯繫實際,能夠解決實際問題。三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要發展,不管是要生存下去還是要發展得更好,就是要和西方經濟學比較。
關於《資本論》的普適價值,中央黨校經濟學部王天義教授認為:《資本論》的普適價值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以唯物史觀為基礎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發展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經濟發展形式的統一性。馬克思把人類社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人對人的依賴,人的依賴關係就是自然經濟;第二個階段是人對物的依賴,表現為商品經濟;第三個階段是人對誰都不依賴,自由發展。第二,馬克思以三大嶄新因素為內核建立了一個科學完整的經濟學理論體系。第一個嶄新因素講了商品有二重性,勞動也必然有二重性。第二個嶄新因素講了工資的本質,工資第一次被描寫為隱藏在它後面一種關係的不合理的表現形式。第三個嶄新因素講了剩餘價值的一般和特別的區別。正是這三個嶄新因素才使得馬克思理論體系得以建立。第三,馬克思以四個環節為支點,確定了社會化大生產情況下經濟運行的框架。這四個支點,就是生產、分配、消費、交換。生產是起點,最終是為了消費。當前消費問題非常重要,擴大內需重點是擴大消費,而我們的消費怎麼分析,內需怎麼擴大?我認為馬克思這個分析框架給我們非常重要的意義。
《資本論》的普適價值就在於它是一種方法,是用於研究社會發展規律的,用於創建理論體系和分析各種經濟現象的科學方法。從方法論的角度講,它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二、從確定性研究向不確定性研究的演變
中央黨校經濟學部謝魯江教授認為,西方經濟學有一個演變,就是從確定性研究向不確定性研究的演變。對亞當徠斯密假說的研究,從馬歇爾和瓦爾拉斯開始,把自然方法引進來,用實證來證明確實存在看不見的手。之所以論證,前提就是這個假說是可以證明的,是具有確定性的。後來從馬歇爾和瓦爾拉斯之後的經濟學家對確定性提出了懷疑。現在經濟學的發展主要是從不確定性作為出發點來研究的。
不確定的研究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放鬆了條件進行研究。二是完全否定式的研究。所以從這個角度可以歸納西方經濟學向三個方向發展。第一,從對個人行為更加深入的研究。比如不完全競爭理論、熊彼特創新理論、博弈論等等。第二,研究認為個人行為合理性是有條件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能不能達到有機統一是需要條件的,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可能是我們希望的市場經濟。第三,結果基本上是否定的。認為個人秩序不一定達到社會合意的結果,所以需要國家和社會幹預,這是凱恩斯強調的國家幹預。
由此我們能得出幾點認識:首先,這是一個未解的命題,還需要研究。其次,還要研究所需的條件。如果我們認為社會秩序和個人自由都是需要的,那麼達到這個合意的結果,需要具備什麼制度。最後,需要強調的是個人自由和秩序之間,是歷史性的,沒有一個普遍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