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1日,第三屆「中國百所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論壇」 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舉行。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教授、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發表了題為「經濟學的學術規範與理論創新」的主旨演講。
樊綱首先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學的發展成就,指出中國經濟學在學科建設、研究方法和社會貢獻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經濟學研究的數理模型、計量分析、文獻索引日趨規範,學術評價體系、期刊、職稱評審評定製度逐步完善,國內國際的高水平成果不斷湧現。與此同時,所出現的問題也「與國際同步」,比如量化分析重於理論闡釋、數學形式大於實踐意義、期刊內容過度專門化等方面的問題。
樊綱引用阿克洛夫所批判的「擱置之罪」,指出經濟學之所以被稱為社會科學皇冠上的明珠,是因為相較之其他「軟科學」,可以進行數理推導與計量分析,從而更類似於「硬科學」。由於在期刊發表、職稱評定、學術成果審查過程中,編輯和評審人普遍偏好於「硬科學」的方法,使得研究者出於論文發表可能性的考量,傾向於選擇可以實證的題目進行分析,從而導致重要和複雜問題的研究被擱置。例如沒有經濟學家能夠預測出金融危機的發生,主流經濟學成果也沒能預測出中國如今取得的成就,以及中美之間的經貿摩擦。
樊綱呼籲經濟學界研究者共同努力。在經濟學期刊論文評審過程中,要適當轉換偏好和傾向,更加重視問題本身的重要性,重視理論內容的創新,尊重靈活多樣化的論證方法,鼓勵新理論假說的提出,關注複雜問題的系統分析。在經濟學專業學生培養過程中,要區分博士論文和期刊發表,博士論文要堅持較為全面的評審規範,從文獻回顧、理論模型到計量分析,打牢專業「基本功」。但對於期刊發表的評審,則不一定用博士論文的評判標準,而是更重視理論內容本身,而不是過分注重量化分析。
樊綱在總結髮言中提出,中國經濟學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是要放棄高水平的學術標準,而是應增進研究對現實的指導意義,使得經濟學研究與我國經濟實踐、發展緊密相連,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經濟學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