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顛覆「有效市場假說」

2020-11-22 中國經濟網

    一場金融海嘯加上其餘波引發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除了為金融市場及實體經濟帶來了重大傷害外,不少傳統經濟學的殿堂級理論均受到衝擊挑戰。近期《華爾街日報》就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學大反思這一題目,訪問了幾位著名的金融及經濟學學者,當中「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的問題值得投資者關注。

    人們曾經頗為肯定地相信「市場」會始終以高效、理智的方式健康地發揮作用,然而近年金融市場引發的危機,卻大大粉碎了人們對「市場」的信心。

    倫敦經濟學院教授曼寧(Alan Manning)說,一直以來,經濟學中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學派,堅信市場不會出錯,即「有效市場假說」,這一觀點在全球經濟長期繁榮的階段獲得了巨大的影響力。現在,鐘擺又擺了回來。因為市場永遠不會把事情弄得一團糟的觀點顯然看起來不那麼可信。他說,現在人們研究的重心轉向市場將會以何種方式出錯,以及如何以最佳方式規範市場。

    根據「有效市場假說」,市場是有效的,有關資產信息都會反映到資產價格上,因此,其價格與其基本價值相符,任何投資者都不可能在市場上獲得超額利潤。「有效市場假說」認為,當金融市場的資產價格充分反映所有信息,市場必定是有效率的,而當有新的信息出現時,金融產品的價格是會快速高效調整的。

    該假說還認為,理性的交易者能夠正確評估證券的價值,如果還存在很多非理性交易者,那麼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行為相互抵消,則對市場的有效性沒有影響。另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方向是相同的,這時候由於套利的存在,短期內的價格偏離很快也會得到糾正,從而使市場能夠恢復效率。

    然而,金融海嘯之後,市場對「有效市場假說」的質疑鋪天蓋地。明顯地,金融海嘯前的價格偏離無法獲得糾正。市場對此的解說頗多,而筆者以為,金融產品的過度創新乃假說失效的關鍵原因之一。原本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信息的流通應更具效率,「有效市場假設」理論應該更加獲得肯定。然而,金融產品過度創新導致信息傳遞效率大降,金融產品被一層一層地打包出售,對投資者而言,這明顯地影響了產品信息的傳遞,再加上人類行為中「貪婪」與「自私」,各種以創新為名的會計及帳目操作,各種不計後果的槓桿模式,最終導致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災難發生,並打破「有效市場假說」這一經濟學上的殿堂級理論。

    不過,正如英國劍橋大學Judge商學院宏觀經濟學講師基特森(Michael Kitson)所說,經濟學思想的最大轉變通常發生於危機之後。看來,一如金融市場改革,經濟學理論亦面臨著翻天巨變的關鍵時刻。

(責任編輯:年巍)

相關焦點

  • 尤金·法瑪與有效市場假說
    他不僅研究了金融證券的價格走勢及由個人和企業決定的資產分配關係,還研究了資本市場的信息結構,公司與競爭,風險管理,通貨膨脹與經濟活動,不同通貨的價格以及貨幣與銀行業。法瑪教授最主要的貢獻是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該假說認為,相關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證券價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場就是有效的。有效市場假說的一個最主要的推論就是,任何戰勝市場的企圖都是徒勞的。
  • 「有效市場假說」之惑
    毋庸置疑,資產的定價是理解金融市場運行、工作的關鍵,其實證分析是考察、研究金融市場運行特徵和規律的基礎。然而,法瑪作為「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的提出者與行為金融研究先驅席勒的共同獲獎則進一步凸顯了資產定價領域由來已久的分歧與爭論,有論者甚至認為這一觀點相左的獲獎組合是瑞典皇家科學院有意為之的「梗」(Inside joke)。
  • 全球金融危機的教訓 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假說
    10月19日,十九大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的團組討論上,周小川在談到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點時稱,中國要重點防止「明斯基時刻」出現所引發的劇烈調整。明斯基時刻是指美國經濟學家海曼·明斯基所描述的時刻,即資產價值崩潰的時刻。主要是經濟長時期穩定可能導致債務增加、槓桿比率上升,進而從內部滋生爆發金融危機和陷入漫長去槓桿化周期的風險。
  • BlockArk:從UNI停礦看有效市場假說在加密市場的應用
    有效市場假說 金融學專業的大學生在開始學習專業課程不久後,就會了解到有效市場假說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一個信息透明且充分競爭的市場中,一切有價值的信息已經反應在價格中,其中包括對未來價值的預期。有效市場假說在傳統金融市場有諸多爭議,因為往往投資者認為股價是被操縱的,莊家總是能獲得超額收益。但相對來說,在一個信息越透明的市場,價格越有效,越能反應市場對未來的預期。我們常常認為,加密市場中排名前列的加密貨幣,共識較為廣泛,持倉較為分散,信息傳播較廣,價格也更加有效。
  • 股市是不是有效市場
    這個理論就是法瑪提出的 「有效市場理論」 :如果在一個證券市場中,價格完全反映了所有可獲信息,這樣的市場就是有效市場。在有效市場中,投資者在買賣股票時會迅速有效地利用潛在信息,所有已知影響都已反映在股價中。  伴隨有效市場理論的是隨機漫步理論:股價變動類似於化學中的「布朗運動」,具有隨機漫步的特點,投資者無法根據歷史價格來預測其未來走勢,這意味著技術分析毫無用處。
  • 「賭神」科學家如何改變當代金融市場?
    薩繆爾森與法瑪合作倡導了有效市場假說——這一理論對於美國乃至全球金融業在20世紀70年代的狂飆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當然,正如我們所清楚了解的,2008年金融危機宣告了有效市場假說的破產。這是一本以另類視角重述當代金融發展歷程的佳作,對於讀者理解金融風險的生成、擴大與控制,具有重要啟發作用。正如書作者所指出的那樣,儘管在凱利公式是否有效這一點上,薩繆爾森與索普有著明顯分歧,但20世紀70年代之後得以擴散的金融操盤邏輯,完全融合了兩者的觀念,也就是有效市場假說和以套利方式牟利(收益最大化、風險最小化)的結合。
  • 為什麼如此不現實的「有效市場理論」在金融學術界卻會如此流行?
    市場有效性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以下簡稱EMH)由芝加哥大學的金融教授Eugene Fama在1960年代提出。在EMH中,Fama教授提出了三種有效程度不同的市場。在最有效的市場中,證券的價格反映了所有公開和不公開的信息。
  • 對「有效市場」的六個疑問
    原標題:對「有效市場」的六個疑問   1900年,法國數學家路易斯·巴舍利耶首次提出了金融資產價格服從對數正態分布的假設,並假設股票價格服從布朗運動,這成為隨機漫步理論和有效市場假說共同的源頭
  • 每一代人都年輕——《適應性市場》讀書筆記及其他
    環境、參與者(人的行為)和科技是適應性市場假說的重要構成,金融市場中正在湧現一系列新的「物種」,疫情將會催生全新的行業,也會伴隨一些傳統行業的謝幕。在特殊時期,人類行為並非完全由理性指導,需要用新的工具去模擬和研究人類的行為選擇,因此在適應性市場假說的框架下建模和在主流的理性預期與有效市場框架下建模大有不同。
  • 危機經濟學派的分類及發展
    而此時歐債危機亦未見曙光,也使世界經濟雪上加霜。當初曾經希望一次性債務重組就能解決的「金融危機」漸漸遠去,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逐漸顯現,經濟學界急需尋找到一種藥方,以有效緩解當前的經濟危機並重構宏觀經濟分析的框架,危機經濟學呼之欲出。
  • 投資策略取決於我們是否相信效率市場假說
    效率市場假說是現代金融學核心理論,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尤金·法瑪在 1970 年提出來的。2013 年法瑪因為這個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作為一個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理論,效率市場假說還有其他內容。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關於股市是不是可以預測的這個問題。
  • 後金融危機時代美國影子銀行監管反思 ——以金融監管邊界理論為視角
    要有效監管影子銀行, 需要正視根源於金融市場的影子銀行系統在發揮與傳統銀行相同的功能, 並具有類似風險, 在金融市場中引入實質的風險控制手段, 增加監管機構靈活性擴大對金融市場的救助權限, 並且消除傳統銀行監管中的監管套利空間。
  • 羅傑斯:下次金融危機將是我生平見過最大的危機
    (原標題:羅傑斯警告:下一次金融危機將是「我生平見過最大的危機」)隨著各國央行資產負債表不斷擴張,而美股、歐股等資產價格則屢創新高,投資大亨羅傑斯開始對危機發出警告。羅傑斯近日向美國政經媒體Business Insider表示,巨額的債務積累和資產估值的不合理,造成全球經濟比2008年時更加脆弱,下一次金融危機將是「我生平見過最大的危機」。他進一步指出,引爆下一次危機的可能是養老基金的崩潰,或者是一些不可預見的事情,他表示:危機總是從我們不注意的地方開始。
  • 金融危機中的「蝴蝶效應」是如何形成的?
    ▲圖源/Pexels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其「蝴蝶效應」引起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蕩。危機首先影響的是美國金融業,根據當時的公開數據顯示,僅在2008年初,花旗集團市值縮水高達52%,摩根大通的市值則縮水了14%,同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美國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同時美國股市暴跌。
  • 開放與危機——從歷史三輪危機看A股市場開放趨勢
    2008年金融危機和2010年歐債危機對中國市場的影響較亞洲危機期間明顯增強,期間中國經濟增速、A股市場和全球市場同步回落,金融危機期間上證綜指與標普500相關係數達到0.81,歐債危機第三階段上證綜指和歐洲股市的相關係數達到0.9左右。  2019年以來境外資金加速流入A股市場,北上資金顯示出明顯的信號作用。
  • 投資情緒才是金融市場永不改變的鐘擺運動
    文/陳根「有效」是金融市場建立、運行與監管的根本目標,「有效」的前提是投資人的「理性」。但2020年的上半年,我們也看到了,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給本身就具有較高不確定性的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了更多挑戰。
  • 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科學認識美國金融危機的本質和...
    看來,僅局限於從金融和金融危機現象本身來看待這場危機,不聯繫私有制條件下商品和商品交換的二重性內在矛盾,不聯繫金融資本逐利本性,不聯繫資本主義制度本質,就難以回答像美國這樣的所謂「完美」的市場制度為什麼沒有能防止金融危機的爆發,難以看清危機的實質,難以認清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危機的根本原因。
  • 專家指香港金融市場「海嘯」中運作正常
    中新社香港十二月十一日電 題:專家指香港金融市場「海嘯」中運作正常中新社記者文青由美國引發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香港作為國際主要金融中心,未能倖免,港府在這場危機爆發之後,迅速推出了多項穩定金融市場和系統的措施,贏得了外界肯定。
  • 灰犀牛來臨,直擊金融危機的預警、傳染和政策幹預
    為了儘可能減少金融危機對經濟和金融體系的衝擊,監管層需要建立金融危機的預警和監測系統,充分理解金融風險的傳染機制,並準備好應對危機事件的預案。 《金融危機的預警、傳染和政策幹預》從這三個方面出發,對金融危機進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它構建了一組以宏觀指標為基礎的金融危機預警模型,開發了用於監測金融市場系統性壓力的「中國金融壓力指數」(中國CISS)。
  • 美國60年房地產牛市如何終結並引發金融危機?!
    疫情下的金融市場,令人不禁聯想到大蕭條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大蕭條已遠去近百年,但十餘年前的危機至今影響尚在。美國經濟歷經零利率和3輪QE才走出衰退,而歐洲日本經濟推出QQE和負利率才緩慢復甦,主要新興市場也逐漸結束高增長時代,拉美、澳大利亞等資源國家則經濟大幅回落並陷入長期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