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60年房地產牛市如何終結並引發金融危機?!

2020-12-05 明源地產研究院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巨幅波動。特別是疫情加速蔓延的3月份,堪稱國際金融市場有史以來最動蕩的一個月。國外主要股市大面積出現技術性熊市,油價暴跌,美股10天4次熔斷,連股神巴菲特都驚呼「活久見」。

疫情下的金融市場,令人不禁聯想到大蕭條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大蕭條已遠去近百年,但十餘年前的危機至今影響尚在。美國經濟歷經零利率和3輪QE才走出衰退,而歐洲日本經濟推出QQE和負利率才緩慢復甦,主要新興市場也逐漸結束高增長時代,拉美、澳大利亞等資源國家則經濟大幅回落並陷入長期低迷。

金融危機十年一輪,最好的紀念是不要放過任何一次危機,從中學習,探究規律。今昔不同的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是美國房地產業的次貸危機。而危機爆發前夕,美國房地產市場正處於六十年的大牛市。為什麼美國房地產大牛市驟然落幕?其房地產危機,又為什麼會引起國際金融危機?

一、次貸危機前,美國房地產的六十年大牛市

1890年以來,美國房價總體呈現上漲趨勢,至2017年,名義房價指數上漲累計54倍,實際房價指數累計上漲70%。其中,二戰結束至次貸危機前夕,美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了長達60年的大牛市:2006年,名義房價指數較1946年上漲24倍、實際房價指數上漲121%。

1、住房市場活躍,房價持續上漲

住房新開工活躍,自有率顯著提升。1889-1945年,住房新開工年均僅39.6萬套,最高的1925年也不到100萬套。1946年達到102.3萬套,1946-2006年年均153萬套。1890-1940年,住房自有率從未突破50%,1940年僅44%,1960年提升至62%,之後一直維持在60%以上,2006年達到頂峰的69%。

房價顯著上漲。二戰以前,房價波動顯著,1890-1945年,名義房價指數僅上漲1倍,實際房價下跌12%。1946-2006年,名義房價指數持續正增長,2006年較1945年上漲24倍、年均增速5.4%;實際房價指數上漲達121%。核心城市漲幅明顯,1940-2010年,紐約曼哈頓房價從86美元/平漲到11517美元/平,上漲133倍。1975-2006年,紐約、洛杉磯房價指數持續正增長,2006年較1975年分別上漲7倍、14倍。

2、基本面支撐、政府支持、貨幣金融助推,成就大牛市

(1)60年大牛市處於人口和經濟穩定增長、城市化較快的時代背景

人口增長規模高,城市化進程較快。1946-2006年,美國每年新增人口保持在200萬以上,年均新增達247萬人,高於1900-1930年的155萬,比1931-1945年112萬人的兩倍還多。1860-1940年,美國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城市化率從19.8%提升至56.5%,年均提升0.46個百分點;1950-2000年,城市化進程仍較快,從64%提升至79%,年均提升0.3個百分點。

經濟保持較快速增長,更加平穩。1889-1945年,GDP從125億美元增長到2280億美元,年均名義和實際增速分別為5.3%和3.9%;2006年GDP達13.8萬億,1946-2006年年均名義和實際增速分別為7%和3.1%、仍保持在較快水平。1945年以前,經濟波動較為劇烈,實際增速既出現接近20%的正增長,也出現過-13%的負增長;1946年以後,經濟波動顯著弱化,實際增長基本保持在正區間,且不超過10%。

(2)提高住房自有率逐漸成為美國政府的住房政策價值取向

大蕭條之後,美國開啟政府干預住房領域歷史,羅斯福總統提出「每個家庭獲得體面住房的權利」;九十年代以後,老布希、柯林頓、小布希三位總統以提高住房自有率為住房戰略,特別是提高中低收入和少數族裔家庭的住房自有率。

(3)流動性長期充裕,有效滿足新增住房信貸需求,助推牛市

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奠定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牙買加體系延續美元霸權地位。美國享有向全球徵收鑄幣稅的特權,可以輸出通脹,因此貨幣政策長期寬鬆,住房市場獲得充裕流動性,滿足人口增長和城鎮化創造的住房需求。1946-2006年,M2保持正增長,年均增速6.5%,較1867-1945年高0.6個百分點,與名義GDP增速基本相當,比實際GDP增速高3.4個百分點、較1867-1945年的M2與實際GDP增速差值多1.7個百分點。2006年,居民住房抵押貸款餘額較1945年增長442倍至11.24萬億美元,年均增速高達10.5%,遠高於1896-1945年4.9%的年均增速。

二、牛市為何終結?又為何引發國際金融危機?

1、牛市走向泡沫

1946-1999年,名義和實際房價指數年均增速分別為5.0%和0.7%,牛市表現較為溫和。

2000-2005年,市場交易過熱、房價暴漲。2005年,一二手房交易量達到836萬套、較1999年增加38%,交易額達到1.98萬億美元,較1999年增加102%;同期,名義房價指數上漲66%、年均增速高達10.6%,實際房價指數上漲46%、年均達7.9%。

2、房地產泡沫是一個貨幣現象

房地產泡沫是一個貨幣現象,政府的貨幣金融政策是關鍵推手,體現在寬貨幣、寬信用和弱監管三個方面。

(1)寬貨幣

政策利率和房貸利率降至歷史低位。為應對網際網路泡沫危機,2000-2003年美聯儲連續13次降息,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從6.5%降至1%,帶動聯邦基金利率降至1%左右的歷史低位水平,與五十年代相當;同期,居民房貸利率也明顯下行,新發放單戶住房傳統貸款的平均利率從8%下降至5.4%,創1963年有數據以來的最低水平。

貨幣超發,增速明顯高於經濟增速。2001-2004年M1年均增速6.0%,比1946-1999年高1.3個百分點;M2年均增速6.8%,比1946-1999年高0.2個百分點,比名義GDP增速高2.3個百分點、較1946-1999年的M2與名義GDP增速差值多2.9個百分點,比實際GDP增速高4.5個百分點、較1946-1999年的M2與實際GDP增速差值多1.1個百分點。

(2)寬信用

在住房金融一級市場,政府降低購房者的首付負擔。2003年《美國夢首付款法》 每年為首次購房的低收入家庭提供總計2億美元援助,目標幫助4萬戶家庭支付首付款和貸款達成手續費;2004年《零首付法》 將FHA保險貸款的最低首付比例從3%降至0。

在住房金融二級市場,政府要求房利美和房地美加大對中低收入家庭的貸款購買比例。1992年《聯邦住房企業金融安全和穩健法》出臺,授權HUD對兩房制定具體的可支付借貸目標,包括購買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抵押貸款的最低比例、以及購買位於服務不足地區的貸款的最低比例。HUD自1993年首次制定可支付借貸目標以後,多次上調目標水平,2001-2006年,兩房購買的抵押貸款中,中低收入家庭貸款佔比不得低於50%,收入水平較低或少數族裔聚居的服務不足區域的貸款佔比不得低於30%,刺激銀行、按揭公司大量發放次貸。

抵押貸款存量突破10萬億美元。2005年,居民住房抵押貸款餘額達到10.1萬億,較1999年翻倍,年均複合增速高達12%,較1946-1999年高2個百分點。

(3)弱監管

金融自由化浪潮興起,監管鬆弛,創新不斷,資本市場流動性過度流入房地產。1994年《州際銀行和分支機構效率法》頒布,取消了在各州開設銀行分行的許多限制,並允許銀行機構在全國統一的標準下收購任何其他州的銀行,使銀行走向全國化經營。1999年《金融服務現代化法》頒布,廢除《1933年銀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爾法》),取消分業經營限制,允許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進行整合,並且沒有授權任何金融監管機構對投資銀行控股公司進行監管。在一系列金融自由化政策的支持下,美國金融機構的形態、業務、產品顯著複雜多樣化。以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等為主的多元化金融機構跨州跨境經營、逐漸發展至「大而不能倒」又「大而不能管」,混業經營但分業監管;對衝基金、私募股權基金等影子銀行體系愈漸龐大但游離於監管之外;金融創新層出不窮,衍生品爆發式增長,但結構複雜難以監管,甚至連發行機構、評級機構、投資機構都未能準確測算風險。在房價只漲不跌的一致預期下,金融體系瘋狂投資抵押貸款相關證券及其衍生品,2006年抵押貸款相關證券的規模達8.4萬億美元、佔抵押貸款餘額的比重達到80%,CDO/CDS/CDOs不斷被創新,2007年CDO的發行規模約5000億美元,導致資本市場流動性過度流入住房市場。

3、牛市的終結:加息刺破泡沫,次貸危機爆發,引發全球經濟金融危機

次貸家庭的首付比例、收入水平、信用等級均較低,風險較高。針對次級貸款購房者,抵押貸款機構設計了多樣化的貸款產品,包括兩步貸款、買下利率貸款、只付利息貸款、氣球貸款等,多數次貸為浮動利率貸款。在貸款發放後的初期,利率低、月供低,居民償付壓力很小,但特定的優惠階段結束之後,利率和月供都會顯著提高。次貸危機前夕,居民的住房負擔創歷史高位水平,2006年有抵押貸款的自住戶中,住房負擔水平超過30%的住房戶比例達到了37%,較1989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居民償債的現金流壓力和違約風險顯著提升。

次貸規模激增,金融風險集聚。2004-2006年連續三年,新發放貸款中次級貸款約6000億美元、比重超20%,明顯高於2002年以前不足2000億、10%左右的水平。次級貸款經過資產證券化,風險傳導至資本市場,2006年抵押貸款相關證券存量達到8.4萬億美元,非機構住房類MBS(即RMBS)發行和存量分別達1.3萬億和2.6萬億美元,其中非優級或次級貸款的比重分別高達73%和66%。

加息刺破泡沫,房地產風險傳導至金融市場,最終升級為嚴重經濟危機。2004-2006年美聯儲連續加息17次,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提高425個基點至5.25%,直接導致以浮動利率為主的次貸家庭月供大增、償付困難,加上住房市場逐漸冷卻不支持淨值貸款,次貸家庭大面積違約甚至止贖、或是拋售住房以償還貸款,造成房價大幅下跌,房地產牛市終結。

房地產危機導致抵押貸款相關證券大幅貶值,觸發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居民違約率上升,導致資本市場上抵押貸款相關證券及場外衍生品的淨值顯著縮水,大批參與投資的金融機構,特別是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面臨嚴重虧損,甚至有破產風險。避險情緒急劇升溫,美國流動性市場枯竭、金融市場暴跌,波及包括銀行在內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更進一步衝擊房地產市場。危機傳導到全球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全球實體經濟的正常融資需求也受到嚴重衝擊,最終升級為全球經濟危機。

三、美國貨幣金融制度易於引發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泡沫與全球經濟金融危機

1、美國房地產泡沫與全球經濟金融的運行支持機制與風險傳導機制

全球經濟支持美國房地產市場、醞釀泡沫。一方面,是通過市場自發運行的「無形之手」,全球資本大量參與美國的抵押貸款資產證券化市場,從而向一級市場的抵押貸款發放機構輸入充足的流動性,促進住房信貸供給。另一方面,則是美國政府的「有形之手」,全球各主要經濟體以美元資產為主要的儲備資產,為美國政府的長期赤字提供融資,美國政府在一二級市場成立多個政府贊助企業和政府機構,依託政府信用背書,降低抵押貸款及其資產證券化產品的信用風險,鼓勵資本市場更積極地提供流動性、抵押貸款發放機構提供更低的首付比例和多樣化的抵押貸款產品。最終,全球經濟支持了美國居民低儲蓄、高負債的消費理念和習慣,實現住房高消費。但同時,寬鬆的信用和監管,使得大量低首付、低信用、低收入的家庭也進入住房市場,需求嚴重透支、信用風險集聚。相較於國際水平,美國住房消費過度超前、房價大幅上漲、槓桿水平過高,形成房地產泡沫、醞釀債務危機。

美國房地產危機衝擊全球經濟。雖然全球經濟稀釋了美國超發的流動性,但長期寬鬆的貨幣政策,最終仍將引發美國和全球經濟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為應對通脹風險,美聯儲逐漸收緊貨幣政策,進入加息周期。利率上升導致以浮動利率為主的次級貸款家庭的償付壓力大幅增加,出現大面積違約甚至止贖、或是拋售住房以償還貸款,造成房價大幅下跌。資本市場上抵押貸款相關證券的淨值因此而顯著縮水,大批金融機構,特別是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面臨嚴重虧損,甚至有破產風險,避險情緒急劇升溫,美國流動性市場枯竭、金融市場暴跌,進而傳導到全球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全球實體經濟的正常融資需求也受到嚴重衝擊,最終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2、美國貨幣金融制度易於引發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泡沫與全球經濟金融危機

國際貨幣體系安排賦予美國政府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特權。在當前的牙買加體系中,多數經濟體仍以美元為主要的貨幣錨,採取貨幣局、釘住、爬行釘住等固定匯率制度,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仍佔據霸權地位。美國作為最主要的儲備貨幣發行國,享有向全球徵收鑄幣稅的特權,可以通過發行美元為政府債務赤字融資,而流動性過剩的成本和風險則被全球經濟共同承擔。如果爆發主權債務危機,由於債務主要為本幣計價,美國政府可以率先通過貨幣超發來實現對外貨幣貶值、主動債務貶值、對外輸出通脹;而對於其他經濟體,如果主權債務非本幣計價,那麼超發貨幣刺激國內經濟,就面臨著債務對外升值的成本,陷入兩難境地,即使債務以本幣計價,超發貨幣也會帶來內部經濟顯著通脹的問題。因此,美國具有得天獨厚的應對債務危機的貨幣本位優勢。

美國政府天然以國內政治利益為先,對住房領域傾向於過度支持。牙買加體系對儲備貨幣發行缺少約束,因此美國政府更多地從國內利益出發,傾向於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同時轉嫁成本和風險。美國房地產市場,套戶比長期保持在1.1以上,人均居住面積全球領先,住房配套設施健全,供給總量充足、質量較高,市場發展已較充分。但對於美國政府及政治家而言,支持高收入家庭不斷提高住房消費水平、更多的中低收入家庭購置住房、提高住房自有率、實現美國夢,是契合民意的執政目標、有助於提高選民支持率。因此政府大力通過一二級住房金融市場支持住房消費,次貸危機前美國政府甚至立法要求金融機構向低收入群體發放貸款,對於履行不到位的金融機構還要施以懲罰性措施。

美國的貨幣金融制度,易於引發嚴重的房地產泡沫與經濟危機。其他經濟體政府對住房領域的支持政策,僅由本國國家信用所支持。而美國政府則有全球經濟的背書,最終使得美國貨幣寬鬆和財政積極的政策周期長於其他經濟體,住房領域長期處於高槓桿、過度消費的繁榮期,房地產泡沫化程度高,最終破裂後升級為影響深遠的全球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2007-2008年次貸危機全面爆發並迅速蔓延成國際金融危機,不僅影響範圍廣,其嚴重程度也大大超過過去幾十年的歷次金融危機。過去歷次金融危機受到較大影響的主要是銀行業,而此次危機卻波及到了包括銀行、對衝基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政府信用支持的金融企業等幾乎所有的金融機構。至今,次貸危機對全球的影響仍未完全消除。

但次貸危機的教訓,並沒有改變國際貨幣體系、美元霸權地位與內政優先立場,因此美國大型房地產泡沫等資產價格泡沫和全球經濟金融危機的形成機制和隱含風險仍然存在。2008年以來,美國政府加強監管、規範抵押貸款、降低住房金融支持,推動住房領域風險緩釋,住房新開工和自有率回歸長期合理水平。但長期量化寬鬆和超低利率,催生股市泡沫,企業部門高槓桿,居民財富差距拉大,本次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導火索是疫情,但根源仍是美國長期貨幣超發下的經濟金融社會脆弱性。

來源:夏磊地產觀察(ID:xialeidichan),作者:恆大研究院 趙璇 龐欣。本文已獲授權,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相關焦點

  • 超越08年的金融危機一觸即發:美股世紀大崩盤剛起步 A股「假牛市...
    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靠大放水換取了經濟復甦,而這個時間已經持續十餘年了。復甦-繁榮-衰退-蕭條的經濟周期循環規律不會被打破,可以靠「凱恩斯主義」扭曲一時,但無法扭曲一世,該來的總會來。而現在,該到了全球步入衰退+蕭條周期了,那麼股市就是下跌一條路!疫情只是導火索,不要讓它背鍋,A股此前不是還「疫情牛」了嗎?
  • 危機啟示錄:回購模式的興衰與美股十年牛市的終結
    根據標普道瓊指數(S&P DJI)的統計,近十年間美股的股票回購金額達到了51,609億美元,其中信息技術、金融、消費品行業位居前三,而能源、原材料、衛生保健等行業的回購金額也突破1,000億美元。很多人問我如何看待平臺幣的回購銷毀模式。一葉知春秋,一茗品浮生。
  • 2021年股市預測,牛市到來之十大理由
    十大理由之一:牛熊轉換的時間規律每隔5-7年就會有一次牛市,這是大A的基本規律,至今還沒有被打破過,有人說2015年不是牛市,因為是槓桿牛,不管怎麼說2015年經歷了一波過山車,不管什麼牛也算一次牛。按照這樣的規律,2021年將會確立牛市,2022年將會牛轉熊。
  • 這個世界是如何被房地產綁架的?
    這場金融危機引發了歷史空前的大蕭條,美國房價快速下跌,到1934年美國房價指數降至75.95點,跌幅為24.05%。此後,房地產一直延續低迷走勢,直到十年後的1944年才回到大危機之前的高點【1】。大蕭條期間,凱恩斯的國家幹預主義逐漸成為了主流思潮,美國聯邦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試圖以有形之手復甦房地產市場。1932年,國會通過了《住房貸款銀行法》。
  • 跑路潮出現 Defi牛市是否開啟終結通道/Defi投資危機紅色預警
    隨著最近行情劇烈下跌,Defi引發的市場熱度有所下降,價格虛高、不良項目等許多泡沫也開始被刺破。最近就爆出了多起「跑路」等危機事件。除了在反省Defi項目風險危機的同時,更應該反省的是投資者個人行為!Defi跑路頻出,危機預警升級翡翠事件就像是打開了Defi潘多拉魔盒,引發系列跑路潮,帶來Defi暴跌後最大的危機。
  • 美國金融監管改革要點
    美國每次發生重大金融危機,並導致經濟衰退之後,都會隨之進行改革,歷史上,危機後的經濟衰退的時間長短和嚴重程度與經濟衰退之後變革的力度大致成正比,由此導致的一系列變化通常會遠遠超出金融服務部門的範疇。
  • 金融高層密集發聲,對房地產釋放什麼信號?
    郭樹清則從回顧中外金融監管史可吸取的經驗教訓切入,分析當前我國金融形勢,以及「十四五」期間應如何系統性地進行金融監管體系改革。   風險防範仍是當下重要監管內容   易綱在文章中表示,貨幣政策以幣值穩定為首要目標,更加重視充分就業。
  • 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新冠病毒可能引發新金融危機
    他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雖然最初對全球經濟的直接影響有限,但這種病毒使人們突然意識到有更大的風險,這將給全球金融市場帶來壓力。」特別是他認為市值被高估了40%的美國股市,將不可避免地發生劇烈修正。這位耶魯大學的經濟學家認為,人們對這種流行病日益增加的恐懼,可能會影響實體經濟並「導致經濟衰退」。席勒曾準確預測了2000年的網際網路泡沫破裂和2007年的房價下跌。
  • 「點石成金」水資源危機!金融專家們要賣「水期貨」了
    推出「水期貨」,水就變成一種價高者得的商品,金融投機將使水價不斷飆升,水權交易可能只是富人玩的遊戲。節約用水,還需採取公共行動,不能只靠市場。20年過去了,房地產數位化為何依然滯後?據中國新聞網報導,20年過去了,房地產行業的數位化改造依然艱難而緩慢。
  • 李迅雷:本輪危機與1929大蕭條比較
    回顧一下美國前兩次危機,2000年是網際網路泡沫破滅所觸發的危機,2008年是房地產泡沫破滅的金融危機,前兩次危機發生時,利率水平都較高。而此次危機,則是低利率下股市泡沫破滅所觸發的危機。這說明:不管是高利率還是低利率,都難以避免危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扭曲的經濟結構逐步固化,在經濟增速持續放緩、政府逆周期政策失效的情況下,早晚都會爆發危機,疫情只是催化劑。
  • 世界史上有哪幾次大的金融危機?產生了什麼影響?
    1829年,傑克遜當選為美國總統,他認為第二合眾國銀行的信貸問題影響了美國經濟的發展。傑克遜決定關閉第二合眾國銀行。作為毀掉合眾國銀行的策略的一部分,傑克遜從該銀行撤出了政府存款,轉而存放在州立銀行,沒想到,危機竟然就此產生。因為增加了存款基礎,不重視授信政策的州立銀行可以發行更多的銀行券,並以房地產作擔保發放了更多的貸款,而房地產是所有投資中最缺乏流動性的一種。
  • 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科學認識美國金融危機的本質和...
    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突然爆發,導致美國陷入自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金融危機。繼而金融風暴席捲全球,全世界正面臨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已引發了不同程度的世界性經濟社會危機,目前還未見底,今後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 全球樓市隱現裂縫:香港澳洲慘澹 巴菲特18年後再次加倉房地產
    [摘要]根據瑞銀過往的經驗,在風險警告發出的12個季度以內,這些世界級房地產市場出現回調的可能性會達到50%-60%。時代周報記者 王心昊一套單位的交易,引發香港房地產市場的軒然大波。11月上旬,被譽為「香港樓市參考指標」的十大「藍籌屋苑」之一的嘉湖山莊一套實用面積為41m?
  • 激活消費,牛市必不可少
    先來看一個大家喜聞樂見的例子,牛市是怎麼起來的? 牛市的啟動,離不開大規模資金注入,資金流入又以樂觀的心理預期為前提,而只有牛市來了,市場心理才會從悲觀轉向樂觀。於是也得出一個與促消費相似的結論:靠牛市啟動牛市。 如果只能靠牛市啟動牛市,我們就看不到牛市了。
  • 梅新育:美金融危機空前深化對中國的幾點警示
    對於中國而言,這場金融危機的空前深化不僅有助於啟發我們掙脫盲目崇拜西方模式特別是美國模式的思想枷鎖,也向我們警示了開放經濟環境下的風險傳染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8年4月份《全球金融穩定報告》預測次貸危機在全球造成的損失總額將高達9450億美元之時,這個預言遭到了美國金融界幾乎眾口一詞的抨擊
  • 在疫情之中,該如何應對金融危機?
    弱國減「單位」,強國發貨幣疫情席捲,當下危機的複雜度前所未有,已無法沿用超發貨幣的方式解決,無限量化寬鬆將面臨需求、通脹與國家信用的三大約束。用「貨幣大洪水」來對衝疫情之下的經濟問題,不僅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弄巧成拙——不僅進一步加劇經濟脫實向虛,金融市場本身也將逐漸扭曲。
  • 灰犀牛來臨,直擊金融危機的預警、傳染和政策幹預
    ——吳曉靈 中國人民銀行前副行長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全球債務持續增加,世界面臨「灰犀牛」風險。如何預判和應對未來的金融危機是各國面臨的巨大挑戰。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馬駿博士牽頭的課題組建立了系統性金融風險分析的框架,開發了可模擬危機傳染的模型,為研究金融危機的演化和防範機制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
  • 金融危機中的「蝴蝶效應」是如何形成的?
    ▲圖源/Pexels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其「蝴蝶效應」引起全球金融市場劇烈震蕩。危機首先影響的是美國金融業,根據當時的公開數據顯示,僅在2008年初,花旗集團市值縮水高達52%,摩根大通的市值則縮水了14%,同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美國金融危機全面爆發,同時美國股市暴跌。
  • 除非暴跌 否則7天後美股這波牛市將成史上最長牛市
    來源:金融界網站除非出現嚇人的暴跌,否則8月22日之後,美國股市的這波牛市將成為歷史上最長的牛市,而樂觀的投資者則認為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伴隨著十年來的金融和政治動蕩,牛市仍然保持蓬勃發展,部分原因在於美聯儲和其他主要央行主持的全球流動性盛宴。現在美聯儲已經轉向收緊貨幣政策體制,多年來困擾市場的風險,包括估值過高,仍然存在,使得一些權威人士預測牛市即將消亡。
  • IMF:亞洲經濟將遇60年來首次零增長,挑戰超過金融危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6日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危機給該地區的服務業和主要出口目的地造成了「空前的」損失,今年亞洲經濟很可能在60年來首次出現零增長。IMF在周四發布的關於亞太地區的報告中說,雖然亞洲的經濟表現將好於遭受疫情影響的全球其他地區,但仍將面臨嚴重影響,程度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和19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期間,當時平均增長率分別為4.7%和1.3%。 IMF表示,這次危機與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不同,疫情直接迫使該地區的居民呆在家中,商店關門,直接打擊了該地區的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