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新經緯
網絡真正的價值正越來越與信息無關,而和社區相關。——尼葛洛龐帝《數位化生存》
今日熱點
「水資源危機!8000口井面臨乾枯威脅,金融專家們要賣『水期貨』了」。當地時間9月17日,全球最大期貨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宣布,他們將在今年年底前推出全球首張水價格期貨合約,這意味著水將成為一種像原油一樣的金融投機性商品。在當今世界,作為公共資源,水的稀缺性愈發嚴重,由此產生的對水資源的爭奪導致了公地悲劇,即公共資源悲劇。推出「水期貨」,水就變成一種價高者得的商品,金融投機將使水價不斷飆升,水權交易可能只是富人玩的遊戲。節約用水,還需採取公共行動,不能只靠市場。
20年過去了,房地產數位化為何依然滯後?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20年過去了,房地產行業的數位化改造依然艱難而緩慢。9月21日,貝殼研究院、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21世紀產業研究院聯合發布的《中國居住服務業數位化發展報告》指出,一直以來,與「衣」「食」「行」等其他領域相比,「住」天然存在低頻高額的交易屬性,部分重度依賴線下完成的環節成為居住服務業難以逾越的數位化鴻溝。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評估,中國房地產領域數位化程度不足10分,與建築、運輸與倉儲等行業並列入勞動生產率與數位化程度「雙低」的行業之一。
點評:房地產數位化改造難,問題是難在哪裡。按照這條新聞的說法,是因為起步晚,動力不足。一位房地產老闆坦言:房地產企業在應用網際網路方面落後於其他行業,主要因為過去房地產比較好賺錢,企業並沒有太大的轉型壓力。《中國居住服務業數位化發展報告》則把原因歸咎於信息和業務標準化難度大、數據採集難度大、數據計算資源要求高、數位化轉型維護成本高等技術問題。其實,這些原因都是表面的,根本原因是房地產發展的目的和經營模式與數位化技術之間的矛盾。就目的而言,把房地產視為投資產品,就淡化了房地產業的服務意識,強化了賺錢意識,而數位化技術的本質特徵是提供更便捷和更貼心的服務。就經營模式而言,預售制導致房地產銷售不透明,而數位化技術講究的就是信息透明。因此,房地產開發商對使用數位化技術缺乏基本的熱情。房地產數位化的出路在於住房回歸本來的目的——只住不炒。房地產業應服務於住房者,而不是投資者。
水資源危機!8000口井面臨乾枯威脅,金融專家們要賣「水期貨」了
據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報導,當地時間9月17日,全球最大期貨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團(CME Group)宣布,他們將在今年年底前推出全球首張水價格期貨合約,每份合約將代表10英畝英尺的水,並且該合約將以納斯達克韋萊斯加利福尼亞水指數(NQH2O)為標的進行交易結算,該指數涵蓋了整個加利福尼亞州的水價格,這意味著水將成為一種像原油一樣的投機性商品,同時標誌著水資源在商品化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給我來一千手100兆升的九月薩克拉門託河水。」——可能不久之後,大家就會聽見身邊的某個交易員對著電話這樣吼道。
點評:這條新聞說,在美國,現行的體制是農場主可以在自家地上打井取地下水。由於地下水實際上是存在於地下水系,而不僅僅是井下,這就導致了對公共資源的競爭性「濫用」。當今世界,水的稀缺性愈發嚴重,由此產生的對水資源的爭奪導致了公地悲劇。《點石成金》談過,公地悲劇,即公共資源悲劇。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話——「由最大人數所共享的事物,卻只得到最少的照顧」是對「公地悲劇」的最佳註解。發生這種悲劇是因為有限的公共資源被濫用。預計到2025年,全球近三分之二的人口將面臨水資源短缺,水資源匱乏催生了水權交易市場。納斯達克全球信息服務部執行副總裁兼主管Lauren Dillard表示,流動性強、透明的期貨市場將有助於建立並推動整體水權市場的發展,方便用水戶對衝未來的價格風險。但是,專家警告,水正在變成一種價高者得的商品。金融衍生品引發的金融投機可能使水價飆升,水權交易可能只是富人玩的遊戲。節約用水,還需採取公共行動,不能只靠市場。
支付難看病難孤獨感加劇 誰幫老人邁過「數字鴻溝」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掃碼點餐、在線掛號、網購車票、網約車出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生活越來越便捷的同時,不收現金、打不著車、沒有健康碼無法乘坐公交車的尷尬場景時有發生。而常常感受到這種尷尬的,恰恰是最需要社會提供便利的那群人:老年人。新技術層出不窮,智能化、數位化讓社會運轉更加高效,卻也給眾多老年人帶來一道難以逾越的「數字鴻溝」。老年人如何適應,誰來幫助老年人,這是擺在社會面前的一道必解的題。
點評:1996年,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提出,網際網路技術使人的生存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並由此帶來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他解釋道,人類生存於一個虛擬的、數位化的生存活動空間,在這個空間裡人們應用數位化技術從事信息傳播、交流、學習、工作等活動,任何人都要參與其中。《點石成金》談過,由於收入水平限制,也因為對新技術不熟悉,相當一部分人不適應數位化生存,從而造成「數字鴻溝」。「數字鴻溝」存在於人與人之間,也存在於國與國之間,國際社會為填平這一鴻溝曾經想了不少辦法,多年收效甚微。老年人難以適應數位化技術應用是數字鴻溝的典型表現。為了讓所有人都享受到數位化技術紅利,應該想辦法簡化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方法。這條新聞說,預計到2025年,中國將有約3億60歲以上的老年人。在快速發展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步履蹣跚的老人有「慢」的權利。除了幫助老人融入移動網際網路世界之外,也要接受他們老去的事實,在移動網際網路方式之外,提供可供選擇的方案。
外媒:世行首席經濟學家給全球經濟復甦「潑了一盆冷水」
據參考消息網報導,9月17日,世行首席經濟學家賴因哈特警告說,就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而言,全球經濟要從新冠病毒引發的危機中完全恢復可能需要等到2025年。同時,他指出,由新冠大流行引發的衰退在某些國家持續的時間將比其他國家更長,並加劇不平等現象,因為那些最貧困國家所受危機的影響將比富裕國家更深重。全球極度貧困率將出現自1998年以來的首次增加。貧困人口將新增約1億,相當於西班牙和義大利的人口總和。
點評:世行專家認為,全球經濟要從新冠病毒引發的危機中完全恢復可能需要5年時間。不過,世界銀行的分析沒有說透世界經濟面臨的真正困難。當前,世界經濟復甦受到三股力量的影響:一股是自然因素,即新冠肺炎疫情的嚴峻性;另兩股是人為因素,即全球性收入分配不公和經濟全球化被破壞。首先,在全球範圍,新冠肺炎疫情距完全消退還很遙遠,嚴重的疫情導致經濟活動停滯,這是形成經濟衰退的主因。與此同時,經濟衰退脫離傳統的周期變化,與疫情的影響疊加,隨疫情嚴重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導致經濟衰退程度更為嚴重。其次,由於收入分配不公,一些國家,特別是一些西方經濟大國處於防控疫情與恢復經濟活動的兩難困境,拖延了世界經濟復甦的步伐。最後,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製造了一個分裂的世界,破壞了業已形成的全球產業鏈,通過打擊世界貿易和國際投資,危及世界經濟增長。迄今為止,面對自然因素,人類對新冠病毒的認識有限,疫情形勢尚不明朗。面對人為因素,糾正收入分配不公,修復經濟全球化,強化全球產業鏈,尚需時日,難以一蹴而就。因此,世界經濟復甦需要更長的時間。
(編寫 點評 侯若石)(中新經緯APP)
《點石成金》第443期。本欄目嘉賓觀點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