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新經緯
編前語
從2021年起,《點石成金》改為周刊。中華文化講究精要。正如南朝劉勰所說:「隨事立體,貴乎精要。」精要就是刪繁就簡。唐朝的沈括說:「見簡即用,見繁即變,此乃通術也。」
本周新聞熱點
本周,多家機構預測2021年世界經濟有望走向復甦。這將取決於資本能否「脫虛入實」。為此,既要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又要鼓勵資本擴大生產投資,以增加就業崗位。關於資本的另一件熱點新聞是比特幣暴漲,比特幣在本周首次站上4萬美元,10年間比特幣價格漲幅已經超過1300萬倍。資產價格如此高的漲幅,史上從未見過,虛擬經濟的某些部分已經如脫韁野馬。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首要的是管好虛擬經濟。
比特幣首次站上4萬美元,不到一個月翻倍!
據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報導,Bitstamp平臺數據顯示,1月8日,比特幣漲至4萬美元關口上方,最高至40402美元,截至發稿回落至39696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16日,比特幣才剛剛突破2萬美元,短短不到一月比特幣價格已經翻倍。2021年以來比特幣累漲超1.1萬美元,從3萬到4萬關口僅用5天多。最近一年比特幣大漲受到眾多因素推動,機構投資者入局、全球央行寬鬆政策、比特幣數量有限、以及突破2萬美元後激發的市場狂熱情緒都是「幕後推手」。
點評:賺錢賺瘋了。10年間比特幣價格漲幅已經超過1300萬倍!華爾街巨頭古根海姆首席投資官Scott Minerd甚至大膽估計,從基本面分析,每個比特幣應該值40萬美元!那麼,10年漲幅將達到1億倍以上。一項資產的價格如此瘋狂地暴漲,史上從未見過,足見資本擴張是沒有界限的。根據比特幣發明者中本聰的思路,比特幣是一種虛擬的加密數字貨幣。與所有的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這種游離於主權貨幣當局之外的「貨幣」,更是史上從未有過。當前的世界經濟運行分為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大部分。比特幣價格瘋漲說明虛擬經濟的某些部分已經如脫韁野馬。防止資本無序擴張,首要的是管好虛擬經濟。
上海金融法院適用民法典首案宣判:貸款機構有義務披露實際利率
據新華網報導,上海金融法院1月4日首次適用民法典二審審結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判決貸款機構在貸款合同中負有明確披露實際利率的義務,因貸款機構未披露實際利率而收取的超過合同約定利率的部分利息應予返還。上海金融法院經審理認為,根據民法典相關規定,格式條款提供者應當採取合理方式提示對方注意與其有重大利害關係的條款,並明確未履行該義務時的法律後果。本案中,《還款計劃表》僅載明每期還款本息額和剩餘本金額,既未載明實際利率,也未載明利息總額或其計算方式。
點評:此事並非個案。在網際網路貸款中,不明確披露實際利率是為了隱瞞其可能放高利貸的實情。例如,某網貸平臺宣稱,萬元貸款,日息只要一瓶水的價格。俗話說,買的沒有賣的精。此類借貸的還款利率實際並不低,以日息0.05%為例,折合下來,年化還款利率達18%。即便日利息是瓶礦泉水,也有農夫山泉和依雲的區別。在上海金融法院審結的這例案件中,借款合同約定利率為11.88%,實際利率卻高達20.94%。借款者之所以被貸款者蒙蔽,是因為不了解「格式條款」的含義。鑑於日常交易經常遇到此類問題,宣傳民法典中關于格式條款的規定,是必要的。
知識延伸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條規定:格式條款是當事人為了重複使用而預先擬定,並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示對方注意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等與對方有重大利害關係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
多家機構預測2021年世界經濟走向復甦
據新華網報導,世界銀行1月5日發布最新一期《全球經濟展望》報告說,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2021年上半年世界經濟仍將處於低迷狀態,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其他多家金融機構近期也陸續發布經濟展望報告,對2021年世界經濟走勢作出預測。這些機構普遍認為,由於疫情影響還在持續,2021年世界經濟或將開局不順,但新冠疫苗普及和更多財政刺激政策生效將助力世界經濟復甦。
點評:新冠肺炎疫情拖累了世界經濟增長。疫情過後,正如諸多國際機構預測的,世界經濟能夠恢復增長,但世界經濟發展卻遇到資本和勞動力兩大要素的分化。由於眾多國家實行擴張性貨幣政策,資本擴張的勢頭兇猛,巨額資金湧入資本市場;由於實體經濟不景氣,勞動力面臨就業崗位萎縮的挑戰。世界經濟的復甦將取決於資本能否「脫虛入實」。為此,既要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又要鼓勵資本擴大生產投資,以增加就業崗位。
喝奶茶、吃外賣、逛超市,以後難見到它們了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新年伊始,在揮別過去一年的同時,我們也要和生活中常見的一位「老朋友」告別了。奶茶店隨手可取的塑料吸管,超市裡幾毛錢能買到的塑膠袋,還有外賣中裡三層外三層的塑料包裝……這些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塑料使用場景,可能都將隨著「升級版限塑令」的落地發生變化。2020年1月,國家發改委和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明確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
點評:解放日報微博曾發起的一場「珍珠奶茶禁用塑料吸管後該怎么喝」的投票,超過1200人參與投票,超過450人投票給「就用紙吸管吧,雖然容易變形」。實施限塑令是為了保護地球,同時還要保障個人安全。有不少人擔心紙吸管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有記者走訪發現,除商家在包裝外標註了成分外,大多數紙質吸管和聚乳酸可降解吸管的外包裝上都沒有標註生產標準,也找不到材料和廠商信息。目前國內尚無可降解吸管的國家標準,市場上使用的大多是行業標準或者企業標準。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落實限塑令,不可降解塑料替代品的國家標準應該先行。
寒潮來襲多地被「凍哭」 低溫津貼有著落嗎?
據中新經緯報導,近日寒潮來襲,中央氣象臺接連發布寒潮藍色預警,提示大家注意防禦大風降溫天氣。隨著各地大幅降溫,低溫津貼再次引發輿論關注。低溫津貼與高溫津貼相對應,都是在特殊工作環境下的津貼。相較於高溫津貼的逐漸落實,低溫津貼卻被普遍束之高閣。去年,上海市總工會就建立低溫津貼制度開展線上調查,共有7000多名職工參與。數據顯示,84%的受訪職工從未聽說過低溫津貼。
點評:北京地區遭遇極寒天氣,刺骨的寒意沒有讓一線勞動者退卻。環衛工人、車站客運員、快遞小哥、交警等依舊堅守崗位,讓這座城市溫暖有序運行。與此同時,低溫津貼不能被冷藏。2004年的《最低工資規定》就明確提出低溫津貼。2013年修訂的《職業病防治法》規定,用人單位應從為勞動者提供符合要求的防護用品等方面,做好低溫環境工作的職業健康保護。對這樣一項重要的勞動保護政策,勞動者竟然不知情。必須嚴肅指出,「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是載入中國憲法的規定。保護勞動者在低溫條件下的勞動安全是維護勞動者利益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務。
知識延伸
勞動保護(labour protection )是國家和單位為保護勞動者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所採取的立法、組織和技術措施的總稱。勞動保護是指根據國家法律、法規,依靠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採取組織措施和技術措施,消除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不良條件和行為,防止事故和職業病,保護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其內容包括:勞動安全、勞動衛生、女工保護、未成年工保護、工作時間與休假制度等。
(編寫 點評 侯若石)(中新經緯APP)
《點石成金》第512期。本欄目嘉賓觀點不代表中新經緯觀點。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