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情緒才是金融市場永不改變的鐘擺運動

2021-01-10 澎湃新聞

文/陳根

「有效」是金融市場建立、運行與監管的根本目標,「有效」的前提是投資人的「理性」。但2020年的上半年,我們也看到了,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給本身就具有較高不確定性的全球金融市場帶來了更多挑戰。無論是美股的多次熔斷,亦或隨著國內經濟恢復出現的牛市,兩天內中芯國際的大跌也讓市場哀嚎一片。金融市場生變背後,人們趨向於一個共識,那就是:投資人難以做到理性,這也使得金融市場不僅不能「完全有效」,甚至連「半有效」都很難,以至於常常「無效」。

理性的最大變量就是情緒,而任何利好或利空信息的發布往往引發投資者情緒起伏,進而導致股市波動。那麼,投資者情緒與股市信息之間究竟有何關係,這一非理性心理因素又如何影響股市波動?事實上,在股市中看似非理性的投資者情緒卻有著理性的運行邏輯。

金融異象驗證了投資者的「非完全理性」

在過去的歷史中,金融理論的發展被分為了三個階段:通過研究分析財務報表等會計信息的時代稱為第一階段「舊時代金融」。第二個階段則為「現代金融」,也就是常說的「傳統主流金融學」。該階段以上世紀中期開始興起的金融經濟學為主要理論基礎,有效市場假說佔據了主流地位,該假說主要研究「理性假設」下的有關金融市場機制問題。

而最後的第三階段則主要以行為金融學為代表,被稱為「新時代金融」。行為金融學通過研究社會經濟主體的心理變化過程及不同商品在市場上的價格波動,從側面探索投資人的心路變化歷程及股市的波動。自1980年開始,行為金融學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

傳統的金融觀點認為股票的價格就是其價值的完整體現,也即股票的股價就是發行該股票的上市公司在未來可能會獲得的預期收益的貼現值。而在加入投資情緒的因素後我們會發現,由人構成的股票市場,人們對各種事件的反應導致了股市突然的波動。非理性的投資者由於不同個體間存在的認知偏差或差異,從而導致其各自的投資心理造成的投資行為存在系統性偏差,最終使得金融市場變為「非完全有效」。

事實上,股票市場的波動正是投資者對這些事件影響其未來獲益的體現。金融異象頻發也恰好驗證了投資者的「非完全理性」以及非「有效」的金融市場。正因如此,行為金融學這一通過研究投資心理及行為的新興學科才被業界學者廣為關注。

投資情緒才是金融市場永不改變的鐘擺運動

投資情緒可以分解為投機性和正常的投資者對該公司未來盈利情況的預期兩方面,前者投機性的情緒則主要指投資人對整個股市市場信息收集的情況,接受信息的完整性的程度。後者則主要表現了投資者對購買的股票所對應的上市公司盈利經營情況的預期判斷。

當投資人處於投資情緒不斷上升的時期時,此時對其利好的好消息往往會不斷在記憶中加強分量。而對自己不利的消息則有可能會在這個階段被不斷弱化甚至於被忽視。高昂的投資情緒往往會引發從眾行為,並不斷吸引新的投資者入市追漲,導致股市的非理性暴漲。

而當投資人處於投資情緒下降的過程中時,此時利好消息與利空消息的地位被互換,利空消息被持續強化,股市會經歷與上述過程截然相反的下跌,投資者的恐懼情緒則會使其競相拋售股票,引發非理性的股市暴跌。

可見,在股票市場中既充斥著股市信息這一客觀現實,更瀰漫著投資者情緒這一主觀存在。顯然,投資者情緒與股市信息之間有著某種內在的關聯性,並影響著股市波動。

一般來說,股市運行固然有其自身的波動趨勢,但投資者對於諸如經濟面、政策面、資金面等股市信息認知所產生的情緒反應則是加劇股市波動、引發巨幅震蕩的重要影響因素。即當投資者情緒反應與市場波動趨勢一致時,會加劇股市波動的幅度,引發股市共振現象。而這一信息又會反饋給投資者,引發其更大的情緒反應,進而構成了一個相互強化、循環往復的「投資者情緒強化型閉環」,最終致使股市出現非理性的巨幅震蕩。

因此,股市的非理性波動源於投資者情緒溢出效應,投資情緒才是資本市場永不改變的鐘擺運動。股市信息與投資者情緒之間彼此映射、相互助推,構成了互為因果的共振閉環。一旦市場趨勢信息與投資者情緒兩者同步,即會產生彼此作用、反覆疊加的共振現象,進而引發股市劇烈的非理性波動。 

非理性投資情緒下的理性規制

行為金融學從發生機理上有效解釋了投資情緒對股市波動的助推,股市信息與投資者情緒之間彼此映射、相互助推,構成了互為因果的共振閉環。

基於此,無論是在證券市場上的個人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當面對需要進行投資抉擇或者行情變化的狀況時,除了需要考慮正常情況下所持股票對應的公司目前的發展業務狀況和總體財務負債率及未來的經營預期等因素外,同時也要將目前金融市場中市場情緒的變化狀態考慮在內。只有這樣才能使投資決策更精準、更紮實,還能避免由此出現的不確定性和可能出現的更大錯誤。

當然,在自然交易過程中,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雖具有一定的規範作用,但是缺陷也顯而易見,那就是無法擺脫一些噪音交易者對市場所帶來的影響。而監管層的存在就像一隻「看得見的手」,監管層面上對投資者進行合理且必要的引導,將會避免此種盲目性。這首先表現在情緒指數上:當投資情緒亢奮時,及時出臺一些政策措施緩和投資者的熱情;當市場冷清時,保持一定的流動性,也將對我國「牛短熊長」的現狀作出一定的改觀。只有從源頭上抑制了投資者情緒溢出效應的可能發生,切斷了股市非理性波動的形成路徑,才能為其平穩運行提供切實可靠的機制保障。

此外,在「泛在智能」時代下,利用數學模型和人工智慧模型來分析金融數據的量化交易,也將對股市的行穩發展起良好效用。具體而言,量化交易基於數理統計的交易模型提高了量化投資過程的準確性和高效性。通過利用對大量數據進行快速處理的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和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等,以發現可以提供快速收益的統計模型。

其次,量化交易加速了交易過程。量化系統可以跟隨市場的變化而變化,短時間自動下單,把握住一些細小和敏感的盈利機會,將會極大地提高交易效率。捕獲到更多的交易機會,便於得到更大的投資收益,這也是傳統人工交易無法具備的優勢。

其三,量化交易作為更加理性化的交易,不再僅僅依據人為規定的規則,而是從長期歷史數據中學到的數學模型出發,來設計交易策略。因此,量化交易能夠最大程度地克服人的主觀情緒,不會受到人主觀情緒的左右,客觀性地進行操作,克服人的投機性和恐懼心理,也使得這些交易策略更加可靠。

儘管非理性的投資情緒給金融市場帶來了不確定性,以至於金融市場不僅不能「完全有效」,甚至連「半有效」都很難,以至於常常「無效」。但是,非理性的投資情緒背後的理性運行邏輯卻能給金融市場帶來另一種全新的思路。

可以預見,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未來將會為專業人員研究心理因素對金融市場影響這一行為提供良好的機遇,使心理因素變得具有可控性。同時,這些新技術也將幫助更多的人更加客觀地去面對金融市場的各種變化和趨勢,使其交易行為更加合理。

在多方合力促成的理性的環境下,帶來的將不僅是利潤的獲取。這樣優良的環境更會讓整個金融市場遵循著良性、有序、穩定的軌跡發展。無疑,這將對整個國家的金融市場的發展及金融秩序的維護有著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4.16 「鐘擺」運動的原理
    導語:股價圍繞價值中樞做上下波動的「鐘擺」運動,在不同市場環境中會出現情緒溢價或折價,當情緒到達極點後會向價值中心回歸。當前市場是醫藥股和食品飲料情緒向上溢價、科技股逐步回歸價值中樞的階段,當兩者都回歸價值中樞時,市場將開始一次新生。
  • 鐘擺理論雖好,你可別用歪了
    鐘擺理論,顧名思義:鐘擺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值在一定範圍內作有規律地擺動,所以被冠名為鐘擺理論。在投資中,鐘擺理論經常在投資市場裡一直盛行,意思是市場沒有中庸之道,只有各走極端。市道一旦好轉,就會升到令你不敢相信;一旦逆轉,就會跌到令你害怕。但有一點,市場不會停在極端的端點,價值一定會回歸。
  • 投資市場裡的「鐘擺理論」
    曾志英 曾志英  在投資市場裡永遠盛行「鐘擺理論」,意思是市場沒有中庸之道,只有各走極端。市道一旦好轉,就會升到令你不敢相信;一旦逆轉,就會跌到令你害怕。上周港股就出現類似現象。恆指15400點失守後,令許多證券界人士大跌眼鏡,而國企指數急跌300多點,也令不少散戶驚慌失措。然而,在這般急上急落的環境中,最重要是什麼?簡言之是基本因素。
  • 歐亨利《鐘擺》:改變是因為害怕,但堅持才有希望
    晚上7:30,他們會把報紙鋪在家具上,承接天花板落下的石灰屑,那是樓上胖子要開始運動了。 晚上8:00,住在過道的兩人雜耍班子搭檔會開始胡言亂語發酒瘋。緊接著是天井對面那位先生開始吹笛子以及一股子煤氣味會在街上蔓延。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在面對問題時,有充足生活經驗的成年人可以具備較高的承受能力,而對於孩子來說,他們所能夠接納的情緒壓力是遠不如成人的。看得出來,孩子們身上有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情緒表達,父母們與其壓制孩子的情緒化不給予其釋放的空間,不如多了解下「鐘擺效應」,也許這會為父母的引導找到新方向。二、什麼是「鐘擺效應」?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二、什麼是「鐘擺效應」「鐘擺效應」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主要是描述人類情緒的高底擺蕩現象。在情緒的處理中,「鐘擺效應」就是指一個人在一種情緒上降低了反應強度的時候,其他的情緒強度也會有同樣的降低。簡單點來說就是在負面情緒強度降低的時候,正面情緒的強度也會降低,就像「鐘擺」一樣,左右兩邊的擺動幅度是一樣的。
  • 喜和悲都是人生調味劑,關於孩子的情緒管理,父母應了解鐘擺效應
    孩子的情緒管理真的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那麼當自己的孩子情緒管理不好的時候,家長可以怎麼做呢?案例分析人的一生都是悲喜交加的,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學習的而煩惱而快樂,長大了以後就會因為工作而煩惱而快樂。人的一生正是因為有悲有喜起起落落,所以就會變得非常的精彩。所以喜和悲都是人生的調味劑,有喜有悲,才是一個人完整的一生。
  • 做投資你可以什麼都不相信 但你必須相信周期
    投資成功的關鍵是懂得周期,萬事萬物皆有周期,因而周期內肯定會有起起落落和不斷重複循環。橡樹資本霍華德·馬克斯用《周期》一書告訴我們:做投資,你可以什麼都不相信,但你必須相信周期。只要有人在,就有周期。正如馬克·吐溫的那句名言:歷史不會重演細節,過程卻會重複相似。霍華德·馬克斯先生的著作總能給讀者以新的啟迪。投資者的思維是線性的,但經濟和金融市場是有周期的。
  • 股市下跌時,滴答滴答,不要忘記抬頭看鐘擺
    ———————————————————————————— 1、 一個有效市場不允許大多數人持續盈利,總會適時進行再分配 2、 投資者一致性預期越強,離市場轉向越近 3、 市場呈現鐘擺式運動,循環往復 ——————————
  • 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有次在幼兒園做手工,一不小心剪壞了一張紙,也是哭得不行,老師哄了半天才哄好。家長們面對孩子如此愛哭,往往會擔心:這要是什麼事都哭一場?以後可怎麼辦?但實際上,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鐘擺效應」的心理學原理可以明確的幫助家長們教育孩子,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再隨時隨地的大哭不止。
  • 類承曜:股票估值、情緒與投資策略——大金融思想沙龍第151期乾貨
    5月15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債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類承曜做客第151期「大金融思想沙龍——疫情下的經濟金融形勢系列」第17期線上沙龍,並以「股票估值、情緒與投資策略」為主題發表演講。2020年伊始,新冠疫情蔓延全國,並在世界範圍內傳播,舉國上下萬眾一心,抗擊疫情。
  • 河南:農民打工潮出現轉折 「候鳥遷徙」變「鐘擺運動」
    原標題:河南:農民打工潮出現轉折 「候鳥遷徙」變「鐘擺運動」  新華網鄭州2月18日電(記者張興軍)春節過後,正是又一波農民工外出務工潮。記者在河南多地採訪發現,這個勞務大省的輸出農民工正呈現加速回流態勢,由于越來越多的農民工選擇了在家門口就業,昔日的「候鳥式遷徙」正向現在的「鐘擺式運動」轉變。
  • 「賭神」科學家如何改變當代金融市場?
    薩繆爾森與法瑪合作倡導了有效市場假說——這一理論對於美國乃至全球金融業在20世紀70年代的狂飆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當然,正如我們所清楚了解的,2008年金融危機宣告了有效市場假說的破產。威廉·龐德斯通曾出版《推理的迷宮》、《無價》等廣受公眾和學界好評的暢銷書,他在《賭神數學家:戰勝拉斯維加斯和金融市場的財富公式》一書中,向讀者介紹了美國最著名的「賭神」、量化對衝基金之父愛德華·索普,天才科學家香農,經濟學大師薩繆爾森,經濟學家法瑪、夏普等人陸續參與,以不同方式構建現代金融理論,再造當代金融投資體系的故事。
  • 對於川普與金融市場 三位頂級投資大佬是這麼說的
    隨著川普(Donald Trump)正式就任第45任美國總統,一些投資界的頂級大佬表達了對於「川普時代」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看法。「金融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上周四接受彭博採訪時稱,自大選以來的股市漲勢會在川普上任後消退,投資者將面對新一屆政府一系列政策所引發的「不確定性」。
  • 趙建:重尋全球金融市場的潮汐表
    投資是一項心智活動,認知活動,金融市場律動是無數個投資者預期變化的結果。金融市場是客觀的嗎?也是也不是。說是客觀的,是因為整個金融市場的估值是投資者集體認知、預期、信念和情緒的映射。每一個價格波動的背後,是無數投資者心理活動的集合競價,是眾多投資者異質性信念的交易,是央行和市場之間的動態博弈。
  • 樓市出現「鐘擺效應」!住房模式發生2個變化
    你聽說過「鐘擺效應」嗎? 在心理學裡,一個人現在的情緒有多興奮,下一刻的心情就有可能更低落,大喜大悲的切換之間,人們的心理如同像「鐘擺」一樣擺動不定。 感情的等級越高,呈現的「心理斜坡」就越大,也就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緒狀態進行轉化。
  • 皮亞傑的鐘擺實驗
    在做完示範後,向被試指明參與此次實驗的具體任務:通過檢測與鐘擺擺動有關的四種因素,即繩子末端重物的重量、鐘擺被提起的高度、推動鐘擺的力量、鐘擺繩子的長度,確定這四種因素中到底哪一種因素才是決定鐘擺擺動速度的決定性因素。
  • 步行四方法強身燃脂 斜坡運動「鐘擺」手臂
    斜坡運動走斜坡(例如樓梯和車庫斜坡路)消耗的熱量要比你在平地上行走多出50%左右。加快速度如果步行的速度保持在每小時7.5千米,就會消耗掉與跑步相同的熱量。快速步行30~60秒,然後中速行走5分鐘,這樣快慢交替行走既可以防止過度疲勞,又可以加速新陳代謝的過程。
  • 金融危機顛覆「有效市場假說」
    一場金融海嘯加上其餘波引發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除了為金融市場及實體經濟帶來了重大傷害外,不少傳統經濟學的殿堂級理論均受到衝擊挑戰。近期《華爾街日報》就金融危機引發經濟學大反思這一題目,訪問了幾位著名的金融及經濟學學者,當中「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的問題值得投資者關注。
  • 基於牛頓三定律構建的金融力學
    總之,金融力學第一原理就是根據牛頓第一定律和「看不見的手」的思想,理解把握金融市場運動的慣性趨勢,趨勢一旦形成就一定有慣性的發展的過程,投資就要適應趨勢、順勢而為。  三、金融力學第二原理:「看得見的手」原理,即牛頓第二定律的哲學涵義及其金融市場意義  牛頓第二定律指出:「運動的改變和所加的動力成正比,並且發生在所加的力的那個直線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