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和悲都是人生調味劑,關於孩子的情緒管理,父母應了解鐘擺效應

2021-01-11 好媽媽郝女士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小麗的孩子今年5歲了,但是還是喜歡哭鬧,比如說走在路上,他就會因為一件小事情突然間大吵大鬧。

當然這件事情在小麗眼裡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是在孩子眼裡卻是一件非常非常大的事情,孩子會因為這件事情特別大吵大鬧,讓小麗在路上十分丟臉。

小麗有時候會耐心地安慰孩子,但是有時候安慰孩子沒有用,小麗就會採用威脅的方式,比如說威脅孩子,不乖的話晚上不準孩子看動畫片。其實往往這種方式會更加有效,但是小麗看著孩子忍住不哭的表情,心裡也是十分難受。

孩子的情緒管理真的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那麼當自己的孩子情緒管理不好的時候,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案例分析

人的一生都是悲喜交加的,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會因為學習的而煩惱而快樂,長大了以後就會因為工作而煩惱而快樂。人的一生正是因為有悲有喜起起落落,所以就會變得非常的精彩。

所以喜和悲都是人生的調味劑,有喜有悲,才是一個人完整的一生。所以孩子哭鬧都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那麼關於孩子的情緒管理,家長首先應該了解的是鐘擺效應。

鐘擺效應是什麼?

鐘擺效應簡單來講的話,就是形容一個人的情緒不穩定。正像是這個鐘擺一樣會四處搖擺。

所以孩子的情緒就會起起伏伏。有時候高漲,有時候低落,這都是說不準的事情。其實這也側面說明,這個人的情緒管理不好,情緒控制能力比較差。

家長該如何教會孩子情緒管理

1.教會孩子認識到自己的情緒

正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當自家孩子的情緒管理失控的時候,其實家長在旁邊是看得最清楚的。所以當自己的孩子的情緒極其不穩定的時候,家長就可以進行一個適當的引導,開導孩子,讓孩子走出這種情緒來。

並且如果孩子陷入一種非常負面情緒裡面的時候,孩子的內心可能就是非常孤獨的,並且絕望。

所以這個時候更是需要別人的幫助。家長如果可以帶領孩子把孩子給拉出來,那麼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有著很大的幫助。

2.幫助孩子消除這種負面情緒

當你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可能就會需要一定的方法來排洩這種情緒。孩子內心簡單,可能就只會哭鬧,但是如果家長能夠適當的引導,讓孩子用一種適當的方式來消除這種負面情緒,可能會效果更好。

家長可以讓孩子把自己的負面情緒給講出來。因為有的人通過講述自己的不開心,那麼他通過傾訴,他的心情就會變得好了一些。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負面情緒,小孩子也不例外,所以當孩子有這種負面情緒的時候,家長就要多一些適當的引導,把孩子從這些負面的情緒裡面拉扯出來。

家長也可以讓孩子的情緒發洩到其他地方,比如說運動,在運動的過程中孩子會很累,會流汗,在經過一定的運動後,自己的內心可能會更加的舒適也可能會擺脫這種負面的情緒。

3.鼓勵孩子多出去交流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自己一個人想著一個問題的時候,自己可能會越來越鑽牛角尖,但是如果說把問題說給旁人聽,旁人可能會給自己一個更為正確的思路。

所以當人與別人交流的時候,在交流的過程中也可能會消除一些負面情緒。所以作為你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出去與小朋友玩耍,在與小朋友玩耍的過程中,孩子的語言能力會變得更強。

並且孩子在交往的過程中也會掌握一些交往技巧,這樣的話對孩子以後交朋友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孩子多多出去交流,那麼孩子的情緒就會變得更好,內心也會變得更加的開朗。

總結

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情緒,雖然孩子小,但是情緒也會存在。不管孩子是悲是喜,都是一種情緒表達的象徵。不過家長在這時最好了解一下鐘擺效應,根據鐘擺效應來給予孩子更好地引導。

其實負面情緒並不是一件很可怕的東西,可怕的是孩子自己不能面對,但是家長也忽略了這種情緒。

所以當孩子情緒不好,或者陷入情緒危機的時候,家長就要注意了,不可以忽視孩子,要正視孩子的內心想法,幫助孩子擺脫這種異常的情緒。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希望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更好的明天。

育兒難題郝媽幫,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好媽媽郝女士,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相關焦點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所以,有的時候,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也會有巨大的影響。二、什麼是「鐘擺效應」「鐘擺效應」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主要是描述人類情緒的高底擺蕩現象。在情緒的處理中,「鐘擺效應」就是指一個人在一種情緒上降低了反應強度的時候,其他的情緒強度也會有同樣的降低。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2.孩子不具備掌控情緒的能力孩子身上的情緒表現是非常直接的,他們不具備掌控情緒的能力,這使得他們喜怒形於色。所以當負面情緒產生後,孩子們會本能地將其不佳掩藏地表現出來,孩子們沒有控制情緒的意識,也不了解控制情緒的方法和技巧。3.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有限,這使得他們內心的對於外界環境刺激的承受能力很有限。
  • 孩子愛哭不好哄?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家長們面對孩子如此愛哭,往往會擔心:這要是什麼事都哭一場?以後可怎麼辦?但實際上,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鐘擺效應」的心理學原理可以明確的幫助家長們教育孩子,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再隨時隨地的大哭不止。
  • 心理學:鐘擺效應,你今天有多快樂明天就會有多悲傷
    心理學鐘擺效應,指的是人們在達到一個情緒高度的時候,會形成「心理斜坡」,並且將使你的情緒擺向相反的、相同程度的位置。通俗來講就是你感受到了多麼開心的情緒,一定會感受到同等程度的悲傷,而且不會太久。一般情緒鐘擺效應的周期為一個月,在一個月內情緒會有反彈。你今天感到特別的幸福和滿足,那麼不出一個月,你一定會感受到特別的傷心和匱乏。那麼,我們如何利用好鐘擺效應呢?
  • 情緒管理繪本《生氣王子》:孩子的壞情緒裡,藏著父母的影子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反而更加理解為什麼媽媽們對不吼不叫這麼感興趣了,因為要面對那個讓自己不滿意的孩子,還要心平氣和是真的需要情緒的修煉。尤其是很多父母可能並不了解情緒是如何產生的,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我沒法控制我的情緒,都是他讓我生氣的!我也想控制自己的情緒,可是我控制不了啊!那麼到底是孩子太皮,還是父母情緒太差呢?
  • 孩子還沒嘗試就放棄,「焦點效應」在作祟,父母該如何幫孩子擺脫
    文丨熊娃控(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失敗乃成功之母,沒有失敗的人生便不是完整的人生,面對失敗,我們應該是坦然面對,想辦法從這裡面汲取經驗,可有太多的人在面對失敗的時候,都表現得太過於軟弱和害怕。特別是很多的小孩子,他們往往在事情還沒開始做之前就已經開始打退堂鼓了。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其實像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身邊很常見,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貶低和打壓。孩子做得好了,父母打擊他們;孩子做得不好了,父母責罵他們。長期被父母貶低打壓,孩子的自我認知可能會出現偏差,進而變得不自信,就會導致"鏡中我效應"的出現。
  • 心理學「踢貓效應」: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鬧情緒
    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是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但現實是很多孩子都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人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的性格、習慣等方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父母是什麼樣,教養出來的孩子就是什麼樣,因此,「易怒」父母養出的孩子,更容易暴脾氣。
  • 父母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了嗎?否則孩子很受傷
    而且,人生重大事件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包括這次返校復學、在家學習都屬於人生重大事件,還有幼兒入園、中考、高考、上大學、找工作、結婚、懷孕、生孩子、失業、親人去世等,也屬於人生重大事件。再比如地震、海嘯、颶風、森林大火等自然災害,還有車禍、校園暴力、同學和朋友重病和非自然死亡等人文災害等,這些人生重大事件,都會引發應激反應。
  • 父母「情緒」對小孩影響多大?「靜止臉實驗」,家長都應該了解
    縱觀生活,現在的許多家庭父母雙方都需要上班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很短,也許能夠照料到孩子,但卻無法真正的用心去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父母內心一旦有"情緒"產生,就會總是忽略孩子的存在,不能夠響應孩子內心的需求,長此以往孩子的內心會變得壓抑、焦慮、冷漠等。這樣負面情緒長期地積壓在孩子的心理,不但不能給孩子幸福快樂的生活,還有可能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產生影響。
  • 孩子「說不得」,多半是「聚光燈效應」在作祟,父母有必要了解
    在生活當中,我們的孩子總會出現一些錯誤。但是父母在選擇批評和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卻總是展現出一幅「說不得」的樣子,很是令父母感覺到苦惱。劉女士家裡的孩子比較淘氣,沒事總是喜歡跟身邊的小朋友打架,而身邊小朋友的家長也是隔三差五就來劉女士的家裡告狀。
  • 心理學大師約翰戈特曼:培養高情商的孩子,情緒管理能力排第一
    難道不是因為你長大了,通過人生境遇與經驗,你懂事了,懂得了那時候的道理,才認為父母是為你好而打你,而非因為打了你而讓你懂得的?我從小沒有挨過打,除了我的大哥哥和鄰居四娃經常挨打。然而我們七個一塊兒長大的人,現在都不會因為孩子淘氣而揍他們。一是捨不得,二是沒必要。
  • 孩子「懶惰不上進」怎麼辦,父母巧用「馬蠅效應」,孩子越來越自律
    很多孩子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上面,都很不上心。即使家長整天督促他,不停地提醒他們,孩子也不為所動,一個懶惰,不知道上進的孩子,將來是不可能有出息的。所以家長要從小讓孩子養成自律的好習慣,不要放任孩子的懶惰行為,家長此時不妨試試「馬蠅效應」。什麼是「馬蠅效應」?
  • 學會情緒管理 遠離雞飛狗跳
    請牢記,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不能體罰和變相體罰孩子哦!    談話要和藹、交流總微笑,不管發生什麼情況都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怎麼能做到呢?在中國教育報家庭教育公開課上,北京愛加倍關愛家庭促進中心創始人錢紅林和首都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道,圍繞「家長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給出了自己的建議。
  • 樓市出現「鐘擺效應」!住房模式發生2個變化
    你聽說過「鐘擺效應」嗎? 在心理學裡,一個人現在的情緒有多興奮,下一刻的心情就有可能更低落,大喜大悲的切換之間,人們的心理如同像「鐘擺」一樣擺動不定。 感情的等級越高,呈現的「心理斜坡」就越大,也就越容易向相反的情緒狀態進行轉化。
  • 孩子太在意他人想法,陷入「鏡中我效應」,父母該幫娃打破困局
    1、想引起父母的關注會在意他人想法的孩子一般都比較自信,但是也都比較沒有安全感,喜歡通過外人的感知來了解自己的外在形象。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是比較重要的人,關於父母的想法孩子更是比較在意的,但是當父母對孩子缺乏關注時,孩子就會把重心轉移出去,從而想做到更好來引起父母的關注。2、勝負心每個人都是有著一定的勝負欲望的,當孩子的勝負心被激發,就會習慣性地和別人進行比較。
  • 「有啥好哭的,開心點」別總是抹殺孩子的情緒,做情緒引導型父母
    因為他們都堅信孩子能夠自己調節情緒,哭一會自然會好,這往往會讓孩子的安全感降低,對父母不再信任。 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願意真正的了解自己,自然也就不願意向父母表達情緒。 而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是必不可少的,當孩子主動關上自己的心扉之後,必然導致父母無法真正的了解孩子,所以親子關係會出現隔閡,以至于越來越疏遠。
  • 踢貓效應:你的壞情緒,正在傳遞給孩子
    原來小男孩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感情不和,就棄孩子於老家不顧。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都不願撫養孩子,為此兩家起了爭執。口舌拳腳分不出勝負,無處宣洩的怒火便一齊攻向了小男孩,最終造成了上述局面。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專門的詞彙來形容這類社會現象,叫踢貓效應。它指的是人的惡劣情緒會沿著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
  •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共情到孩子?
    第一是:擁抱 擁抱是最天然的動作,也是情緒管理和安撫的最有效的動作,孩子從一次次擁抱中,得到安全感,感受到愛。 孩子如此做,感覺是:父母不理解我,父母不懂我,父母看不到真實的自己,真實的自己是不被允許表達的。 父母認為對孩子從頭到腳都是理解的,孩子卻認為父母不了解我不理解我,甚至父母不愛我。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 書評《高情商養育》|律己養兒,不讓孩子為自己的情緒和認知買單
    作為一名70後媽媽,她不僅成功養育了自己的孩子,還通過心理諮詢、媒體專欄、講座分享等形式,幫助無數的家長和孩子走出困境。01 高情商之親子互動1. 最好的懲罰:不同喜不同悲天使發現一位猶太教的長老,居然在安息日打高爾夫球,於是向上帝告狀。上帝聽了後答應好好懲罰長老。然而,自此之後的每個球,長老都幾乎一桿進洞,打得超級完美,他開心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