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哭不好哄?教家長用「鐘擺效應」,幫教孩子控制好情緒

2021-01-11 瑞貝卡育兒經

自從開通了私信權限,我時不時就會收到家長們關於對孩子的問題的諮詢和吐槽,而在其中問題比較常見的就是「孩子太愛哭了怎麼辦?」。而實際上這一問題也的確是很多家長共同頭疼的問題。

這孩子遇上點事就哭,自己做錯了事,我還沒說上兩句呢,就大哭一場。有次在幼兒園做手工,一不小心剪壞了一張紙,也是哭得不行,老師哄了半天才哄好。

家長們面對孩子如此愛哭,往往會擔心:這要是什麼事都哭一場?以後可怎麼辦?

但實際上,在兒童心理學上,有一種叫做「鐘擺效應」的心理學原理可以明確的幫助家長們教育孩子,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再隨時隨地的大哭不止。

什麼是「鐘擺效應」

「鐘擺效應」是《兒童情緒心理學》一書中的一種概念,他首先將孩子的常見情緒分為兩種,一種是以自信、高興等正面的情緒,另一種則是自卑、難過等負面情緒,而孩子的情緒就像一個鐘擺一樣在兩種情緒之間來回擺動。而孩子的情緒反饋程度也會像鐘擺一樣相對應:孩子感受正面情緒的能力越強,對負面情緒的感受表達能力也會越強;而反之孩子負面情緒表達得越微小舒緩,正面情緒的釋放也會越平和。

所以,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很容易就會發現,經常無緣無故大哭的孩子也經常會因為一點點開心的事情而不拘場合的大笑。而根據「鐘擺效應」,既然孩子的正面負面情緒管理是像鐘擺一樣對應的,我們只需要控制好孩子「笑的問題」,孩子自然就可以管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也就不會經常哭個昏天黑地了。

如何利用「鐘擺效應」幫孩子管理情緒

我們要通過控制孩子的「笑」來阻止孩子的「哭」,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堵塞孩子正常情緒宣洩的路徑大吼「不許哭」或者「有什麼好笑的」,正相反,我們要教孩子控制好情緒,第一步恰恰是教孩子如何正確的釋放正面情緒。

一、教育孩子正確地釋放情緒

所謂堵不如疏,想讓孩子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家長首先就應該在孩子釋放情緒的時候予以引導和教育,幫助孩子將情緒正確的釋放出來。家長可以在孩子遇到開心的事情,開始無拘無束的大笑的時候與孩子分享情緒,問問孩子:「什麼事這麼開心啊?」而孩子這時候就會將自己開心的事情講給家長聽,講完了,情緒得到了釋放,自然就不會過分激動激動。

而根據「鐘擺效應」,孩子在遇到開心的事情的時候通過分享的方式釋放出來,遇到難過的情緒的時候,情緒的表達也會對應的平和,也會更加喜歡向信任的人分擔自己的悲傷,而不是當街大哭。

二、時常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訓練

任何有關自身的習慣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個習慣了轟轟烈烈的表達情緒的孩子驟然之間變得喜怒不形於色是不現實的,這過程需要一次一次的情緒控制訓練。而對於負面情緒,我們很明顯不能主動的去惹孩子哭,但我們可以利用「鐘擺效應」,提供過對孩子正面情緒的訓練來變相的訓練孩子管理自己的負面情緒。

而這就需要家長體會孩子想要的事物,先讓孩子開心,再幫助孩子正確的釋放情緒,時間一長,孩子習慣了這種「會心一笑」的情緒表達,也就會在遇到想哭的時候管理好情緒。

三、專門的情緒管理教育

對於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生活中被動的情緒管理訓練應該是理論的、系統性的情緒管理教育後的補充和實踐。任何教育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讓孩子將之踐行下去,如果只有理論沒有實踐,孩子很容易「我知道不該哭,但我就是想哭」;而如果只有實踐沒有理論,家長對於孩子的情緒管理教育進度就會十分緩慢。

對於大多數不從事教育行業的家長來說,想對孩子進行任何方面比較系統的教育,藉助優秀的育兒書籍都是自己教育孩子的首選方案。在這裡為大家為想對孩子進行情緒管理教育的家長朋友推薦一套適用於3-6歲孩子的《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全套繪本共計10冊,主題典型鮮明,針對性強。每個故事都有不同的小動物主角,可愛的小動物形象更能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符合孩子認知特點,培養孩子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當然,孩子處情緒問題,解決的方案也絕對不此一種,針對兒童情緒管理的方法和教育方案,各位家長還可以關注我的主頁了解更多。我是瑞貝卡,一個專注內容的兒童教育原創作者。

相關焦點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顯然,森碟身上的愛哭體質著實讓大人們有些招架不住。在隨後的爸爸互換項目中,被稱為帶娃能手的林志穎在面對森碟的負面情緒時也是手足無措的,看來當孩子情緒激動時,再會帶孩子的父母也會很頭疼。看得出來,孩子們身上有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情緒表達,父母們與其壓制孩子的情緒化不給予其釋放的空間,不如多了解下「鐘擺效應」,也許這會為父母的引導找到新方向。二、什麼是「鐘擺效應」?「鐘擺效應」這是一種心理學上的概念,《兒童情緒心理學》中心理學家們認為個體的情感是分為正負兩面的,而情緒就像是一個大鐘擺一樣,在受到力的刺激後會在正負兩邊擺蕩。
  • 喜和悲都是人生調味劑,關於孩子的情緒管理,父母應了解鐘擺效應
    小麗有時候會耐心地安慰孩子,但是有時候安慰孩子沒有用,小麗就會採用威脅的方式,比如說威脅孩子,不乖的話晚上不準孩子看動畫片。其實往往這種方式會更加有效,但是小麗看著孩子忍住不哭的表情,心裡也是十分難受。孩子的情緒管理真的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那麼當自己的孩子情緒管理不好的時候,家長可以怎麼做呢?
  • 孩子總是情緒不定?了解「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告別不良情緒
    二、什麼是「鐘擺效應」「鐘擺效應」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主要是描述人類情緒的高底擺蕩現象。在情緒的處理中,「鐘擺效應」就是指一個人在一種情緒上降低了反應強度的時候,其他的情緒強度也會有同樣的降低。簡單點來說就是在負面情緒強度降低的時候,正面情緒的強度也會降低,就像「鐘擺」一樣,左右兩邊的擺動幅度是一樣的。
  • 孩子喜怒無常?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得從「認識情緒」開始
    前兩天,我收到了一位寶媽給我發來的一份郵件,信件的內容是:孩子最近總是喜怒無常,容易情緒化,一點點不愉悅的小事就讓他號啕大哭,而且哄了很長時間才能慢慢恢復。然後有時候又突然毫無緣由地大笑,問他為什麼哭,為什麼笑。孩子都答不出來,為此感到十分納悶。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家長要建立好「情感連接」,解救孩子情緒
    看見孩子哭鬧,自己一不順心就用暴力解決孩子的情緒,企圖通過暴力讓孩子安靜。生活在暴力中的孩子,不僅要面對自己的負面情緒帶來的影響,還要承受家長的批評與責罵,他們幾乎不會感受到溫暖。家長以自己的心情為標準,對孩子忽冷忽熱有一些家長雖叫家長,卻不具有家長該有的心態。當自己心情好的時候,面對孩子情緒失控,可能會溫柔的抱抱、安慰他們。
  • 刺蝟效應:過分控制孩子並不好,善於保持距離,親子關係更親密
    最後高考的時候英子也為了擺脫媽媽的控制,選擇了離家很遠的大學,親子之間的關係終於爆發了。這就像刺蝟,它們渾身帶刺,如果兩隻刺蝟想接近互相取暖,結果只會刺傷對方。其實在中國有很多這樣的家庭,這些問題也實實在在困擾著我們,所以今天就大家了解一下怎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做好這件事,首先就要了解「刺蝟效應」。一、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最初源於西方寓言。
  • 該如何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如何教孩子 調整情緒 現在很多父母,會把調整情緒誤會成壓抑情緒。比如,孩子又哭又鬧的時候,你通過恐嚇、命令制止了他,不讓他發洩。 那麼他那些無法展露給父母的壞情緒,是到哪裡去了呢?被積攢起來了。
  • 孩子習慣性依賴家長?巧用「青蛙效應」,讓孩子學會自我獨立
    一看到孩子又哭又鬧的,他的父母也就心軟了。如今林林都上初中了,每天寫作業還得要父母陪在身邊,買什麼衣服也要父母幫著做決定。孩子為什麼會習慣性依賴家長?1、父母插手過多《解放父母解放孩子》中就有強調過一件事情,作為父母不要去搶奪孩子的一切。孩子習慣性地依賴父母,往往不是孩子的錯,而是父母的插手過多,控制了孩子的一切。
  • 動不動就哭的孩子,和「忍著不哭」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會看出差距
    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你身邊有特別愛哭的孩子嗎?小孩子似乎都比較玻璃心,每當有小磕小碰或者被家長批評時,就會委屈地大哭起來。可身邊好多家長非但不去哄,還對著孩子說出傷人的話,似乎在他們心裡只有不哭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前兩天帶著女兒去超市,逛到玩具區時,看到一名家長雙手叉腰站在孩子面前,大聲喊著你哭什麼哭?再哭就把你扔在超市。
  • 孩子學習不積極?家長試試「鳥籠效應」,比強迫孩子好用多了
    許多家長都很頭痛,自家的孩子學習上不積極、自覺性差。比如每天晚上寫作業,都要家長在後面督促。大人白天辛苦工作,晚上還要全程跟在孩子屁股後面催他們學習,別說有多累了。 許多父母會打罵孩子,孩子越會把這些負面情緒遷怒於學習上,變得對學習更加厭惡,可以說效果很差。
  • 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原來是安慰劑效應在作怪,有心的家長可這樣做
    難道是孩子們不具備學習好某學科的能力嗎?或者是別的什麼原因導致的呢?今天,寒石冷月就從「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學現象入手,給家長和老師們做以分析。一、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必須要從心理層面去分析原因,家長不妨關注「安慰劑效應」這種心理現象。1、孩子出現偏科現象,往往是從不喜歡開始。如果我們去觀察一些有偏科現象的孩子,問其為什麼不喜歡某一門課,他們大都會說不喜歡。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媽媽似乎是被小女孩的話反問的不知道怎麼回答,只能繼續連哄帶騙將女孩帶走了。我想,這樣的場景很多家長都已經很熟悉了,可能自己小時候也受過這種哄騙,並且承接這種做法,哄騙現在的孩子。但是,各位任然在用這招哄騙孩子的家長要提高注意了: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哄騙或許可以暫時穩住孩子,卻不利於孩子後天的培養,特別是對於孩子的自控力。
  • 只知大腦分左右,不知大腦分上下,鍛鍊孩子的上下腦有效控制情緒
    家長們一邊想著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一邊又真的無法忍受孩子們「不可理喻」的行為。這就帶入一個很多人沒聽過的概念——「上、下腦」。很多家長朋友會問,大腦不是只分左、右腦嗎?怎麼還有上、下腦呢?那麼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上下腦是如何來調節或者控制孩子們的「不可思議」的行為。左右腦VS上下腦,大腦究竟應該怎麼劃分?
  • 實用情緒管理法!專治孩子暴躁、易怒、愛尖叫,卻很少有家長知道
    實用情緒管理法!專治孩子暴躁、易怒、愛尖叫,卻很少有家長知道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脾氣是陰晴不定的,但有些孩子脾氣暴躁,脾氣暴躁,情緒極端,這樣的孩子很讓家長煩惱。而且現在經常嗯哪個聽到家長抱怨孩子的情緒管控不好,小到1歲的,大到小學甚至是高中的,那麼家長到底要如何教孩子情緒管理呢?
  • 疫情後開學,孩子學習狀態不好怎麼辦?教孩子用好「四象限法則」
    家長要教會孩子如何合理規劃好自己的時間,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引導孩子將時間管理運用到生活和學習中,一旦孩子學會,便能夠很好地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時間管理最重要的工具在於"四象限法則"很多家長知道要教會孩子時間管理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但是問題在於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怎麼樣去做時間管理。
  • 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家長不要扯嗓子硬喊了,來試試皮格馬利翁效應
    再後來,孩子要上學了,家長開始擔心他是否能照顧好自己。隨著孩子的一天天長大,小冰要擔心的事情也越來越多了,但最讓人生氣的一件事,就是孩子長大後知道頂嘴了,每次小冰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他總是有話說。很多家長可能也經歷過這個時期,在孩子學會說話,有自己獨立的想法之後,從原來的安靜寶寶,變成了現在的叛逆寶寶,家長說什麼都要頂著幹。其實這個時候,家長如果是和孩子扯著嗓子喊是沒有用過的,很多時候他們都是聽不進去的,可能家長的大嗓門會嚇到孩子,甚至是嚇哭孩子。
  • 壓抑孩子情緒的表達,可能有以下3種危害
    二、孩子哭時候家長的3種表現   第一,輕聲安慰孩子  孩子如果哭了,肯定是因為發生了什麼讓他們覺得很難過的事,比如說家長打他或者兇他了,自己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零食丟了等行為,都會讓孩子哭。  面對這種情況,很多家長選擇的是把孩子抱在懷裡哄,安撫孩子當下的傷心情緒。
  • 孩子一哭就抱,會養成不好的習慣?「恆河猴」實驗:這並非真相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對於自家崽崽,大多數家長都是又愛又「恨」。無他,主要是這小妖精著實折騰人。不哭的時候可可愛愛,萌感光波能瞬間擊中老父親/老母親的心。但一哭起來,簡直比六指琴魔的琴還要難以忍受,天靈蓋都快被他掀飛了。
  • 這個訓練開發孩子大腦,同時教會孩子專注、安寧和情緒控制的技能
    它在訓練大腦的同時,教會孩子學會共情、安寧和情緒控制的技術。通過將您的孩子帶入冥想世界,讓孩子與自我的聯繫變得更加容易,從而能夠輕鬆適應任何情況。有許多家長問我,兒童正念訓練在什麼年齡開始比較好呢?結合國內外的經驗,我認為儘早開始這類練習很重要。當孩子讀初中或成年了,我們就會發現第一次開始練習呼吸和放鬆有多困難。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鏡中我效應其實指的就是,將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評價默認是自己最真實的形象,由此來形成自我認識,所以這一現象被稱之為鏡中我效應。其實鏡中我效應家長可以運用到教育之中,家長從小給孩子灌輸一個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