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兒童的道德發展」理論,其實低齡兒童,雖然已經有了初步判別是非的能力,但是他們對待對錯的標準,是依據自己的心情,也就是行動後果能否形成愉悅的角度考慮。
在低齡兒童的心裡,只要滿足自己需求的行為,就是正確的。他們更傾向於關心自己的內在感受,如果感覺受到傷害,便會釋放出敵意。
比如父母不小心推倒了孩子的積木,孩子會大喊大叫,甚至是通過打父母以示懲罰,表達自己的憤怒,緩解自己的痛苦。
如何教孩子
調整情緒
現在很多父母,會把調整情緒誤會成壓抑情緒。比如,孩子又哭又鬧的時候,你通過恐嚇、命令制止了他,不讓他發洩。
那麼他那些無法展露給父母的壞情緒,是到哪裡去了呢?被積攢起來了。
他的壞情緒,通過日積月累,已經成了高壓鍋裡的氣壓,平時看似無異樣,一旦閥門打開,隨時會爆炸。
所以這也提醒了我們,不要制止,要疏導。讓孩子通過良好的方式,發洩情緒。
比如孩子喜歡畫畫,那麼孩子生氣的時候,你可以引導孩子畫畫,把那些讓他感到愉悅、幸福的畫面通過畫圖的形式記錄下來,孩子畫著畫著,內心自然會恢復平靜。
也可以引導孩子通過給父母寫信的形式,讓孩子把不開心的事寫在信裡面,跟孩子一起讀信,同時告訴孩子「其實你回頭看,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對不對,它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很愛爸爸媽媽,所以你才會對爸爸媽媽發脾氣,爸爸媽媽也很愛你,你知道的。」
這個過程,孩子得到了發洩,內心也得到了治癒。用良好的方式,尋得安慰,慢慢地,孩子也學會了控制自己的情緒。
家長應該
樹立好榜樣
我們一直在強調教育應該是言傳身教的,孩子很多時候會模仿父母,如果他經常看到爸爸媽媽在吵架,在大吼大叫。平時父母經常焦慮、暴躁,難以溝通。你希望孩子如何控制自己情緒呢?
像是孩子做作業喜歡摳指甲,發呆。這個時候作為父母,你是焦慮地大吼,還是心平氣和的勸阻?
要知道,你發洩出來的一切焦慮、痛苦、失落,都會變成負面能量被孩子吸收。孩子經常吸收你的負能量,他也必然成為負能量的接班人。
如果你已經發現,孩子像一面鏡子,把父母身上的壞脾氣全展露出來的時候,意味著父母首先要進行改變,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下成長,才能幫助他們形成穩定的良好情緒,以及學會做情緒的主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