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疫情讓每一個家庭的相處模式,包括親子關係都經受考驗。前所未有的朝夕相處,使得親子摩擦和衝突增加。一些家庭慢慢適應,尋找新的平衡,而一些家庭則一直處於「雞飛狗跳」的狀態。當生活逐漸恢復正常,家庭關係很可能必須要再次尋求新的平衡。
從心理學來說,每當人生重大事件發生時,不論對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會引發一系列的心理應激反應。這種應激反應,會伴隨著時間、我們的客觀認知評價,以及良好的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而逐漸緩和。但是仍有一定比例的人可能引發嚴重的心理困擾,甚至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而且,人生重大事件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包括這次返校復學、在家學習都屬於人生重大事件,還有幼兒入園、中考、高考、上大學、找工作、結婚、懷孕、生孩子、失業、親人去世等,也屬於人生重大事件。再比如地震、海嘯、颶風、森林大火等自然災害,還有車禍、校園暴力、同學和朋友重病和非自然死亡等人文災害等,這些人生重大事件,都會引發應激反應。如何安全度過這個應激過程而不產生嚴重後果呢?
家庭中,良好的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是關鍵。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影響往往有三條途徑,因此父母自己學習如何應對壓力和調節情緒尤其重要
在重大事件出現時,不僅孩子,成人也同樣可能不知如何應對。而且,成人的情緒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情緒以及親子交流。因此,只有成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並形成良好的親子溝通。
從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情緒反應通常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包括一系列的認知變化、情緒體驗、表現行為和生理反應。
在情緒發生、變化和持續的過程,情緒的調節也在發生。良好的調節方式可以通過良好的親子互動產生,父母可以在這個親子互動過程中幫孩子更好地應對壓力和調節情緒,同樣,父母在幫助孩子應對壓力和調節情緒的過程中,也可以獲得孩子的情感支持。
心理學研究認為,父母可以至少通過三種機制影響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首先,父母的教養方式和風格營造的家庭情緒氛圍影響兒童青少年的情緒能力。
教養的方式一般包括權威式(Authoritarian)、民主式(Authoritative)、放任式(Permissive)。很多中國家長採用權威式管教孩子,家長說了算,孩子必須聽從。權威式的家長很容易從心理上和行為上控制孩子,往往對孩子的行為有諸多規定,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不可以這樣,不準那樣,把自己的觀念、想法、情緒強加給孩子。
心理控制包括:父母企圖給孩子講道理,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行傳輸給孩子;經常提起以前的錯誤,企圖數錯並罰,引發孩子內疚感;否認或懲罰孩子正常的情緒表達等等。
這些做法在家庭中會營造一種負面的情緒氛圍,孩子很容易牴觸,無法獨立,並且在親子互動中經常憤怒,甚至傷心。
反之,民主式的家長通常事事和孩子商量著辦,給孩子自主權,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特別是對自己的事情有決定權,家長進行指導;懲罰的時候也都會說明原因。最重要的是,民主式的家長往往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和接受,而不是事事挑刺。這些做法在家裡能營造積極正面的情緒氛圍,孩子的情緒能力也會得到好的發展。
其次,通過觀察學習父母,孩子形成自己處理情緒和應對壓力的方式。
父母生氣不說話,或者摔東西摔門,孩子很可能就會在自己生氣時做同樣的事情;父母應對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不慌不忙,孩子也會學會不害怕。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父母面對重大事件時就不能有害怕和焦慮。父母要認識並接受自己不是萬能的,而且接受每個人在面對不同的壓力時都會有情緒反應。
對於幼兒園及以上的小朋友來說,父母完全可以展示自己面對人生重大事件時的情緒反應過程。孩子可以看到,原來成年人的情緒反應和自己的情緒反應類似,孩子會認為「這說明我的情緒反應很正常」。否則孩子其實很難理解,更不要說接受自己的害怕和焦慮情緒。繼而,父母可以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分享自己的情緒反應,講述自己如何面對恐懼和焦慮。
第三,父母在孩子出現憤怒、悲傷、焦慮等負面情緒時的具體反應方式,也影響了孩子的情緒反應。
父母對孩子情緒的具體反應方式可以分為兩種大類型,一類是支持性的,一類是非支持性的。
在孩子生氣、傷心哭鬧時,父母支持性的行為包括接受孩子的情緒反應,幫助低齡孩子用語言描述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體驗,對孩子的情緒體驗表達同理心,最終安慰孩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和調節情緒。非支持性的行為包括不管不顧不過問孩子的情緒反應,或者孩子生氣的時候,自己跟著生氣甚至更生氣,再或者認為孩子不應該生氣或傷心,不值得傷心,以至厭惡孩子。
研究發現,父母支持性的行為越多,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消極負面情緒越少,情緒調節能力越好。反之,非支持性的行為越多,孩子日常生活中消極負面情緒越多,長期來說,會導致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問題。
每當面對人生重大事件,父母首先要內觀自己的情緒狀態,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和孩子進行互動溝通。
首先,觀察自己,關照自己的內心。父母可以對自己情緒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反應進行內觀,看看自己的情緒狀態,先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
父母的情緒,特別是擔憂和焦慮的情緒,孩子在家很容易感覺到。父母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和大一點的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緒體驗和過程,能夠讓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同時,父母把自己照顧好了,才能更好地處理孩子的問題。就像飛機上的安全守則,當需要戴上氧氣面罩時,成人必須先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再幫助旁邊的孩子戴好面罩。父母必須樹立一個觀念,重大事件引發情緒反應是正常的,不要羞愧,不要責怪自己,不用做一個萬能的成人。如果父母真的無法調整自己,也很正常,不用慌張,可以尋找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包括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其次,父母要觀察孩子,關注孩子情緒和行為的變化。
看孩子是否有明顯的驚慌和焦慮,如果孩子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情緒反應,那麼關注孩子是否行為上有異樣。最近有一部日本電影《療愈心中的傷口》,講述日本地震之後的心理重建。孩子在地震後有可能不願或無法表達,但是他們會通過一些特別的行為表現出來。電影中有一個場景,兩個男孩在一張小桌子上放滿了各種塑料瓶子,搖動小桌子開始演示地震過程,「三級地震,五級地震,七級地震……」大人也許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或者認為孩子的行為很過分,把地震當兒戲。其實孩子很可能是受地震影響很深,無法接受,只有通過這樣的地震遊戲,調整自己的情緒。父母可以留意孩子的這些行為,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類似的遊戲,幫助孩子表達情緒。
第三,父母和孩子進行開放和誠懇的溝通。首先,傾聽孩子的感受,比如,一起談一談面臨的困境、自己的情緒感受。尤其重要的一點是,在溝通過程中,父母不要對孩子的感受做任何對錯或道德判斷,接受孩子有各種他們認為可以有的感受和情緒。
父母要做到真正的傾聽,更多的是引導孩子充分地表達。其次,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相關書籍,講故事。任何的心理調適相關或不直接相關的良好的兒童讀物,都可以起到溝通情感的作用。如果遇到父母回答不了的孩子的問題,可以和孩子一起求助網絡,求助親戚朋友,求助專家等。
第四,不要火上澆油,給孩子施壓。當一些特殊時刻,孩子已經有很大壓力,比如面臨學業成績下降,或者中考、高考壓力巨大。父母就更不能責怪孩子,不要嘮叨抱怨孩子,可以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學會時間管理,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表達溫情。有問題也可以求助學校老師和專業人士。最後,父母和孩子一起表達愛與友好。我們處在一個有著很大不確定性的時代,彼此之間的點滴友好行為,會給我們的內心帶來巨大的安慰和支持。
作者:崔麗弦
編輯:沈湫莎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