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了嗎?否則孩子很受傷

2021-01-10 騰訊網

今年的疫情讓每一個家庭的相處模式,包括親子關係都經受考驗。前所未有的朝夕相處,使得親子摩擦和衝突增加。一些家庭慢慢適應,尋找新的平衡,而一些家庭則一直處於「雞飛狗跳」的狀態。當生活逐漸恢復正常,家庭關係很可能必須要再次尋求新的平衡。

從心理學來說,每當人生重大事件發生時,不論對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會引發一系列的心理應激反應。這種應激反應,會伴隨著時間、我們的客觀認知評價,以及良好的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而逐漸緩和。但是仍有一定比例的人可能引發嚴重的心理困擾,甚至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而且,人生重大事件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包括這次返校復學、在家學習都屬於人生重大事件,還有幼兒入園、中考、高考、上大學、找工作、結婚、懷孕、生孩子、失業、親人去世等,也屬於人生重大事件。再比如地震、海嘯、颶風、森林大火等自然災害,還有車禍、校園暴力、同學和朋友重病和非自然死亡等人文災害等,這些人生重大事件,都會引發應激反應。如何安全度過這個應激過程而不產生嚴重後果呢?

家庭中,良好的應對方式和社會支持是關鍵。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影響往往有三條途徑,因此父母自己學習如何應對壓力和調節情緒尤其重要

在重大事件出現時,不僅孩子,成人也同樣可能不知如何應對。而且,成人的情緒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情緒以及親子交流。因此,只有成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並形成良好的親子溝通。

從心理學的理論和實踐的角度來看,我們的情緒反應通常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包括一系列的認知變化、情緒體驗、表現行為和生理反應。

在情緒發生、變化和持續的過程,情緒的調節也在發生。良好的調節方式可以通過良好的親子互動產生,父母可以在這個親子互動過程中幫孩子更好地應對壓力和調節情緒,同樣,父母在幫助孩子應對壓力和調節情緒的過程中,也可以獲得孩子的情感支持。

心理學研究認為,父母可以至少通過三種機制影響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首先,父母的教養方式和風格營造的家庭情緒氛圍影響兒童青少年的情緒能力。

教養的方式一般包括權威式(Authoritarian)、民主式(Authoritative)、放任式(Permissive)。很多中國家長採用權威式管教孩子,家長說了算,孩子必須聽從。權威式的家長很容易從心理上和行為上控制孩子,往往對孩子的行為有諸多規定,簡單粗暴地命令孩子不可以這樣,不準那樣,把自己的觀念、想法、情緒強加給孩子。

心理控制包括:父母企圖給孩子講道理,把自己的價值觀念強行傳輸給孩子;經常提起以前的錯誤,企圖數錯並罰,引發孩子內疚感;否認或懲罰孩子正常的情緒表達等等。

這些做法在家庭中會營造一種負面的情緒氛圍,孩子很容易牴觸,無法獨立,並且在親子互動中經常憤怒,甚至傷心。

反之,民主式的家長通常事事和孩子商量著辦,給孩子自主權,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特別是對自己的事情有決定權,家長進行指導;懲罰的時候也都會說明原因。最重要的是,民主式的家長往往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和接受,而不是事事挑刺。這些做法在家裡能營造積極正面的情緒氛圍,孩子的情緒能力也會得到好的發展。

其次,通過觀察學習父母,孩子形成自己處理情緒和應對壓力的方式。

父母生氣不說話,或者摔東西摔門,孩子很可能就會在自己生氣時做同樣的事情;父母應對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不慌不忙,孩子也會學會不害怕。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父母面對重大事件時就不能有害怕和焦慮。父母要認識並接受自己不是萬能的,而且接受每個人在面對不同的壓力時都會有情緒反應。

對於幼兒園及以上的小朋友來說,父母完全可以展示自己面對人生重大事件時的情緒反應過程。孩子可以看到,原來成年人的情緒反應和自己的情緒反應類似,孩子會認為「這說明我的情緒反應很正常」。否則孩子其實很難理解,更不要說接受自己的害怕和焦慮情緒。繼而,父母可以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分享自己的情緒反應,講述自己如何面對恐懼和焦慮。

第三,父母在孩子出現憤怒、悲傷、焦慮等負面情緒時的具體反應方式,也影響了孩子的情緒反應。

父母對孩子情緒的具體反應方式可以分為兩種大類型,一類是支持性的,一類是非支持性的。

在孩子生氣、傷心哭鬧時,父母支持性的行為包括接受孩子的情緒反應,幫助低齡孩子用語言描述和表達自己的情緒體驗,對孩子的情緒體驗表達同理心,最終安慰孩子,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和調節情緒。非支持性的行為包括不管不顧不過問孩子的情緒反應,或者孩子生氣的時候,自己跟著生氣甚至更生氣,再或者認為孩子不應該生氣或傷心,不值得傷心,以至厭惡孩子。

研究發現,父母支持性的行為越多,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消極負面情緒越少,情緒調節能力越好。反之,非支持性的行為越多,孩子日常生活中消極負面情緒越多,長期來說,會導致焦慮和抑鬱等情緒問題。

每當面對人生重大事件,父母首先要內觀自己的情緒狀態,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父母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和孩子進行互動溝通。

首先,觀察自己,關照自己的內心。父母可以對自己情緒的生理、心理和行為反應進行內觀,看看自己的情緒狀態,先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

父母的情緒,特別是擔憂和焦慮的情緒,孩子在家很容易感覺到。父母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和大一點的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緒體驗和過程,能夠讓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同時,父母把自己照顧好了,才能更好地處理孩子的問題。就像飛機上的安全守則,當需要戴上氧氣面罩時,成人必須先戴好自己的氧氣面罩,再幫助旁邊的孩子戴好面罩。父母必須樹立一個觀念,重大事件引發情緒反應是正常的,不要羞愧,不要責怪自己,不用做一個萬能的成人。如果父母真的無法調整自己,也很正常,不用慌張,可以尋找他人的支持和幫助,包括專業的心理諮詢師。

其次,父母要觀察孩子,關注孩子情緒和行為的變化。

看孩子是否有明顯的驚慌和焦慮,如果孩子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情緒反應,那麼關注孩子是否行為上有異樣。最近有一部日本電影《療愈心中的傷口》,講述日本地震之後的心理重建。孩子在地震後有可能不願或無法表達,但是他們會通過一些特別的行為表現出來。電影中有一個場景,兩個男孩在一張小桌子上放滿了各種塑料瓶子,搖動小桌子開始演示地震過程,「三級地震,五級地震,七級地震……」大人也許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或者認為孩子的行為很過分,把地震當兒戲。其實孩子很可能是受地震影響很深,無法接受,只有通過這樣的地震遊戲,調整自己的情緒。父母可以留意孩子的這些行為,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類似的遊戲,幫助孩子表達情緒。

第三,父母和孩子進行開放和誠懇的溝通。首先,傾聽孩子的感受,比如,一起談一談面臨的困境、自己的情緒感受。尤其重要的一點是,在溝通過程中,父母不要對孩子的感受做任何對錯或道德判斷,接受孩子有各種他們認為可以有的感受和情緒。

父母要做到真正的傾聽,更多的是引導孩子充分地表達。其次,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閱讀相關書籍,講故事。任何的心理調適相關或不直接相關的良好的兒童讀物,都可以起到溝通情感的作用。如果遇到父母回答不了的孩子的問題,可以和孩子一起求助網絡,求助親戚朋友,求助專家等。

第四,不要火上澆油,給孩子施壓。當一些特殊時刻,孩子已經有很大壓力,比如面臨學業成績下降,或者中考、高考壓力巨大。父母就更不能責怪孩子,不要嘮叨抱怨孩子,可以幫助孩子制定學習計劃,學會時間管理,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表達溫情。有問題也可以求助學校老師和專業人士。最後,父母和孩子一起表達愛與友好。我們處在一個有著很大不確定性的時代,彼此之間的點滴友好行為,會給我們的內心帶來巨大的安慰和支持。

作者:崔麗弦

編輯:沈湫莎

責任編輯:姜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共情到孩子?
    孩子如此做,感覺是:父母不理解我,父母不懂我,父母看不到真實的自己,真實的自己是不被允許表達的。 父母認為對孩子從頭到腳都是理解的,孩子卻認為父母不了解我不理解我,甚至父母不愛我。 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 「有啥好哭的,開心點」別總是抹殺孩子的情緒,做情緒引導型父母
    因為他們都堅信孩子能夠自己調節情緒,哭一會自然會好,這往往會讓孩子的安全感降低,對父母不再信任。 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願意真正的了解自己,自然也就不願意向父母表達情緒。 而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是必不可少的,當孩子主動關上自己的心扉之後,必然導致父母無法真正的了解孩子,所以親子關係會出現隔閡,以至于越來越疏遠。
  • 情緒管理繪本《生氣王子》:孩子的壞情緒裡,藏著父母的影子
    廣告牌上的內容,充分體現出這本書的主題——孩子的情緒不是自身的問題,而是家長如何引導、如何給孩子做出示範的問題。很多人覺得,面對狀況百出的孩子,想控制好自己情緒,真是件讓人特別無奈的事情,所以我們經常會說:我也不想發脾氣,可我也控制不了!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
  • 心理學「踢貓效應」: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孩子容易鬧情緒
    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是在幸福的家庭中長大,但現實是很多孩子都痛恨自己的原生家庭。也有人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的性格、習慣等方面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父母是什麼樣,教養出來的孩子就是什麼樣,因此,「易怒」父母養出的孩子,更容易暴脾氣。
  • 情緒會影響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聰明的父母,不會逼孩子學習
    相信很多人對於以下這個場景都不會陌生,就是小時候,有一些題目在父母看來非常的簡單,可自己總是做錯。這時,父母就有可能拿著戒尺在一旁,盯著自己去記這些題目是怎麼做的,反覆的檢測自己是否能夠記住。可偏偏,父母越是盯得緊,自己越是沒有辦法記住,反而父母越上心,自己越是錯漏百出。
  • 書評《高情商養育》|律己養兒,不讓孩子為自己的情緒和認知買單
    考試沒考好,也沒見你難過,不讓買玩具就哭?」孩子哭得更傷心了。這些場景熟不熟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積極、向上、自信、陽光?但我們的教育方式真的能教出心底灑滿陽光的孩子嗎?0-18歲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問題,大多是情緒和心理方面的問題。每一種偏差行為的背後,必然都有深層次的原因。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家長要建立好「情感連接」,解救孩子情緒
    媽媽看見孩子哭了,不耐,又對著兒子說:"哭什麼哭,自己做錯了還有臉哭,快點進去上課。"媽媽說完,想牽孩子的手進去學校,被孩子甩開,孩子也跑走了。具體後續結果,孩子還是被媽媽帶走了。像孩子這樣突然來情緒,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多有碰到。而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情緒的失控就是孩子不懂事、任性的表現。
  • 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父母是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這個孩子也非常難伺候,動不動就尖叫、摔東西,經常無緣無故鬧脾氣、打人,怎麼勸都勸不聽。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的表現,因為無法察覺和疏導自己的情緒,他們只能任由情緒控制自己,用不當的行為來發洩,變成了一個個混世魔王。
  • 孩子習慣討好別人失去自我!這才是最好的回報,很多父母理解錯了
    乖巧聽話、學習好是好娃嗎?有些大人會把成績好壞作為評判娃是否優秀的標準,娃的矛盾被高分掩蓋了,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背後的貓膩,他們需要時間和機會才會把痛苦表現出來,選擇什麼的路?要不要報什麼科?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下去,一直照顧別人的情緒,等到娃長大後,到了職場,就會照顧身邊的同事、上司,心中有意見也不敢表達,時間長了就會委屈的情緒憋在內心,你將來娃的婚姻和感情也會變成這個樣子。不斷照顧對方的情緒,而犧牲掉自己,討好對方。 習慣討好別人喪失了自我?
  • 該如何教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
    比如父母不小心推倒了孩子的積木,孩子會大喊大叫,甚至是通過打父母以示懲罰,表達自己的憤怒,緩解自己的痛苦。 如何教孩子 調整情緒 現在很多父母,會把調整情緒誤會成壓抑情緒。比如,孩子又哭又鬧的時候,你通過恐嚇、命令制止了他,不讓他發洩。 那麼他那些無法展露給父母的壞情緒,是到哪裡去了呢?被積攢起來了。
  • 親子關係最大的障礙:是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
    ……作為孩子,可以選擇自己的父母嗎?在不少人的成長經歷中,可能或多或少都有過類似的念頭:如果可以選擇父母就好了。那麼,什麼樣的父母會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呢?財力雄厚?人品善良?工作光鮮?在成為父母之後,她試圖努力不把這種顏色傳給孩子,但比想像中的要難:「『我愛你』,我只能不停地對他說『我愛你』。我也時常安慰我自己,說『沒關係』。」作為一個13歲男孩的母親,李喜榮經常反問自己:「我是一個好媽媽嗎?」她對此的回答是,如果孩子能為她打十五分,她都覺得他已經很慷慨了。她對自己發牢騷說「我真的很沒資格當父母。」
  • 科學育兒: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父母是否注意過這些家庭教育?
    父母也擔心樂樂在幼兒園得不到很好的照顧,想知道再等六個月再上幼兒園是否更好,這是父母的煩惱。 嬰兒確實需要細心的照顧,但是當孩子去到幼兒園時,他們就具有更多的能力和潛力。 這時,如果父母過於精細地照顧孩子,將會延緩孩子的成長。
  • 讓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兒童對情緒的感知與生俱來,到了3歲,基本具備了識別高興、生氣、憤怒、恐懼等主要情緒的能力。當孩子的情緒出現時,父母需要正確識別孩子的情緒,並幫助孩子定義情緒以便孩子能夠了解自己當下的情緒。當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獲得自信心而笑起來的時候,家長可以說「你做到了這件事,心裡感到很高興對嗎?」
  • 父母「情緒」對小孩影響多大?「靜止臉實驗」,家長都應該了解
    比如在江西南昌地鐵上,一位母親因為孩子不下心掉了5塊錢的車票,而在大庭廣眾之下毫無保留地脫口大罵孩子。在福建,一位母親因為自己沒有把控好情緒,用充電線勒死了自己的親生孩子,自己隨之跳樓自殺。眾多這樣的事件都在向我們反映情緒失控帶來的嚴重後果。在許多的家庭中也發生過許許多多這樣的事情,父母由於自己的情緒不好而對孩子做出忽略、不理睬、甚至是打罵等行為。
  • 孩子有情緒一定要共情?這4種情況就不適合共情,父母別搞錯
    我也經常用「共情」,因為育兒書裡都說要有同理心,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安撫孩子情緒共情最管用。同樣,我也覺得這個方法有時有用,有時沒用。後來我知道「共情」雖好,但生活中不需要時時刻刻都用到好的育兒技巧。什麼時候才需要跟孩子共情呢?建議在我們有把握的時候,我們認為有必要的時候,或者那件事確實有好好講一下的價值,才跟孩子共情。
  • 孩子負面情緒多怎麼辦?巧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調節情緒
    終於樂樂媽媽花費了好大的勁兒,這才把樂樂安撫好。樂樂帶著哭腔說「我的數學考試沒有得到100分。」話音剛落,樂樂便又要大哭起來。樂樂媽媽趕緊打斷道「那你考到了多少分呢?」樂樂委屈地說道「考了99分!」樂樂媽媽一聽很是無奈,隨即安慰道「差一分就滿分了啊,那你也很棒啊!」可是媽媽的話並沒有安慰道樂樂,樂樂還是狠狠地大哭了一通。
  • 父母吵架,是孩子看過的最可怕的恐怖片
    父母吵架,是孩子在世界上看到的最恐怖的電影。蒙臺梭利說過,我們對兒童所做的一切,都會開花結果,不僅影響他的一生,也決定他的一生。父母吵架,受傷最大的卻是孩子,爸爸媽媽的猙獰的面目在孩子的腦海中久久不能散去,這種恐懼會深深刻在孩子的心裡,成為無法癒合的裂痕。
  • 自閉症孩子情緒問題嚴重,怎麼辦?
    首先,家長必須接受孩子患病的事實,從內心深處接納孩子,完全地、無保留地接納孩子,包括他的所有缺點。否則,家長平時自然會流露出失望、難過和焦慮的不良情緒。而孩子對父母的情緒具有高度敏感性,父母的不良情緒會引發孩子的焦慮和壞情緒。自閉症孩子由於存在自身天生的缺陷,在自理能力、活動能力、認知能力和學業能力等各方面,必然與同齡兒童存在巨大的差異。
  • 幼兒園裡這3種「冷暴力」,孩子可能在默默忍受,可父母卻不知情
    幼兒園裡這3種"冷暴力",孩子可能在默默忍受,可父母卻不知情所謂無形"冷暴力",就是不容易察覺,甚至很多家長不會特別在意的事情。1、孩子感覺被老師忽視孩子在幼兒園的時候,和在家不一樣,在學校裡都是一個老師負責好幾個小孩,自然不能把每個孩子照顧到位,如果孩子舉手時老師沒看見,或者尤其對某個孩子比較關愛,或讓孩子在內心感到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