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在網上看新聞的時候總是出現一些讓我感到唏噓不已的事情。比如在江西南昌地鐵上,一位母親因為孩子不下心掉了5塊錢的車票,而在大庭廣眾之下毫無保留地脫口大罵孩子。在福建,一位母親因為自己沒有把控好情緒,用充電線勒死了自己的親生孩子,自己隨之跳樓自殺。眾多這樣的事件都在向我們反映情緒失控帶來的嚴重後果。
在許多的家庭中也發生過許許多多這樣的事情,父母由於自己的情緒不好而對孩子做出忽略、不理睬、甚至是打罵等行為。但其實,原生家庭的氛圍環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關鍵性作用。世界上有一個叫做"靜止臉實驗"就以清晰的實驗數據告訴我們父母把控好情緒的重要性。
"靜止臉實驗"告訴我們父母情緒把控是關鍵
1、何為"靜止臉實驗"?
"靜止臉實驗"是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
這個實驗之初是讓一個母親先和孩子互動,孩子表現得非常開心,積極地與母親進行交流。靜止臉實驗開始後,母親突然變得面無表情,孩子發現母親的臉色不對勁,便開始想法設法地討好母親,引起母親的注意。在這期間,孩子一直嘗試著逗母親開心,設法與母親交流,可是母親一直保持著面無表情的狀態,最後孩子崩潰大哭。
在實驗中,教授發現在母親沒有搭理孩子的這段時間裡,孩子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大增,長期以這種狀態保持下去,孩子就會變得沮喪、悲傷。
從這個實驗中可以看出,父母的情緒變化對孩子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當情緒發生之時,父母要學會把控好自己情緒,不要讓負面情緒在孩子面前爆發,將負面情緒蔓延到孩子身上。可是,生活中有些父母卻常常忽略了這一點。
2、父母發洩"情緒"的錯誤做法
第一,忽略孩子的存在,當一個悶葫蘆。
縱觀生活,現在的許多家庭父母雙方都需要上班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很短,也許能夠照料到孩子,但卻無法真正的用心去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父母內心一旦有"情緒"產生,就會總是忽略孩子的存在,不能夠響應孩子內心的需求,長此以往孩子的內心會變得壓抑、焦慮、冷漠等。這樣負面情緒長期地積壓在孩子的心理,不但不能給孩子幸福快樂的生活,還有可能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產生影響。
第二,把孩子當成出氣孔,大吼大叫
長期在職場中穿梭的父母,難免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職場競爭,升職加薪等。所以父母可能將在事業上遇到的困難帶回家,進而也把消極的情緒傳遞給了孩子,有些父母的脾氣比較暴躁,一遇見不順心的事就會開口大罵或者亂發脾氣。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踢貓效應",講的是一位父親白天在公司遭到老闆的一頓責罵,回家時心情不好。孩子跟他說話,不但沒有得到好的回應,反而還遭到了父親的大吼。孩子內心感到委屈,便也隨腳踢了正躺在附近的貓。可見,父親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壞的榜樣,孩子便就跟著父親有樣學樣,以暴力的方式來發洩自己內心的情緒。
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總無法正確地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總是容易情緒化,在孩子面前毫無保留地發洩自己的情緒,導致孩子有樣學樣,對孩子良好性格的養成造成嚴重影響。
父母的情緒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1、過於情緒化的父母等於將刀直插孩子胸口。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於是肆無忌憚地將自己全部的情緒都表現在臉上,卻不知孩子其實對父母的情緒變化以及家庭氛圍都是十分敏感的,他們總是能夠很快地捕捉到父母的情緒,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美國有個實驗叫做"視崖實驗",就是以玻璃和桌子造成視覺懸崖的效果,然後將母親和孩子分別放在兩頭,當對面的媽媽始終面無表情的時候,孩子察覺到母親的情緒,都在"懸崖"前停下腳步選擇了折返;而當媽媽面露微笑,積極鼓勵的時候,孩子對"懸崖"緊張恐懼的情緒明顯,積極勇敢地選擇了爬過去。
可見,當父母給予孩子積極樂觀的情緒時,孩子接受到的也是想向前的力量,而當父母變得消極的時候,孩子也變得害怕擔憂,兢兢戰戰。
2、過於情緒化的父母導致孩子本能學會討好。
實驗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處於壓印的狀態中,他會比同齡的孩子更懂得察言觀色,會更有一種委屈自己而成全別人的討好心理。
孩子小時候不敢在父母面前真正地表達自我,害怕父母過於情緒化,而做什麼事情都是小心翼翼,這樣的孩子往往會形成孤獨的心態,在需要被父母愛護的年紀裡卻早早成熟。長大後,會出於本能毫無保留地去遷就別人,面對別人對自己的傷害也能輕易接受,反而卻一直處在受傷的狀態,讓自己處於消極之中。
3、過於情緒化的父母導致孩子重蹈覆轍。
有人說:"父母情緒穩定,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就像是孩子認知世界,理解世界的一面鏡子,孩子通過父母的引導來決定自己的行為。無論是父母主動地傳授教導,還是無行中的言傳身教,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大重要的參照物。
當父母總是把消極情緒擺在臉上時,孩子也會再無形中受到影響,做出與父母一樣的行為,也會總是無法把握自己的情緒,常常過於情緒化。
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父母一定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行為,避免孩子重蹈覆轍。為此,父母要避免做"靜止臉",才能讓孩子真正幸福快樂地成長。
避免和孩子做"靜止臉",抑制壞情緒的蔓延
1、擅用"心理容器"原則,理解孩子內心需求
孩子年齡雖小,但也是一個獨立個體,也會有自己的需求。心理學家比昂隨即提出一個叫做"心理容器"的概念,指出如果我們能夠一個大容器去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悲傷難過,體驗孩子內心的脆弱。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做到與孩子共情,真正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具有建設性幫助的。
武志紅老師說過:"一個人的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大多是幼時被情感忽視造成的。"所以當孩子的真實需求得到滿足,自然會有自我意識,變得獨立自主,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強。
2、學會用孩兒眼光看待世界,關注孩子感受
雖然父母也是從小孩階段成長過來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完全懂得孩子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是十分單純善良的,對這個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都充滿著好奇和希望。
孩子是敏感的,對於很多父母看不見的東西,孩子卻有著自己的心裡感受。比如家裡的小鳥死了,花朵枯萎了,流浪貓沒有得吃,在大人眼裡是一件是平常的事情,但孩子卻會為此感到悲傷難過。這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去反對或者攻擊孩子的情緒,而是要發自內心地去理解孩子,不要用不在乎的態度去搪塞孩子,說:"死了就死了,這是正常的,過幾天重新買就好了。"
這樣的話語對於孩子來說會受到第二次傷害,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共情,長期下來就會對事情麻木了,不想去和父母交流溝通。
3、了解"羅森塔爾效應",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實驗,從一所小學中的每個年級選出三個班,一共18個班級。他對孩子們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得出"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8個月後,他發現,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得到了普遍的提高,性格也更加外向,自信心和求知慾都比同齡的學生更強。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學生並沒有得到明確的信息或特殊的資料,而是老師用情緒、態度等積極方式 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
在"羅森塔爾效應"中,權威的期待起著非常的作用。而在孩子的周邊,父母、老師就代表著一種權威,她們對孩子積極態度、積極情緒都會深深地影響著孩子,也是孩子自信心的重要來源。父母及時給孩子鼓勵和積極暗示,就能讓這種積極的情緒內化為孩子向上的力量和信心,積極響應孩子,也能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和存在感。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溫暖的微笑,一個加油的擁抱,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強大力量啊。
李開復說:"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在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在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在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身為父母,都要懂得把控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滋養,三人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我是尼莫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