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情緒」對小孩影響多大?「靜止臉實驗」,家長都應該了解

2021-01-08 尼莫的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在網上看新聞的時候總是出現一些讓我感到唏噓不已的事情。比如在江西南昌地鐵上,一位母親因為孩子不下心掉了5塊錢的車票,而在大庭廣眾之下毫無保留地脫口大罵孩子。在福建,一位母親因為自己沒有把控好情緒,用充電線勒死了自己的親生孩子,自己隨之跳樓自殺。眾多這樣的事件都在向我們反映情緒失控帶來的嚴重後果。

在許多的家庭中也發生過許許多多這樣的事情,父母由於自己的情緒不好而對孩子做出忽略、不理睬、甚至是打罵等行為。但其實,原生家庭的氛圍環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關鍵性作用。世界上有一個叫做"靜止臉實驗"就以清晰的實驗數據告訴我們父母把控好情緒的重要性。

"靜止臉實驗"告訴我們父母情緒把控是關鍵

1、何為"靜止臉實驗"?

"靜止臉實驗"是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

這個實驗之初是讓一個母親先和孩子互動,孩子表現得非常開心,積極地與母親進行交流。靜止臉實驗開始後,母親突然變得面無表情,孩子發現母親的臉色不對勁,便開始想法設法地討好母親,引起母親的注意。在這期間,孩子一直嘗試著逗母親開心,設法與母親交流,可是母親一直保持著面無表情的狀態,最後孩子崩潰大哭。

在實驗中,教授發現在母親沒有搭理孩子的這段時間裡,孩子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大增,長期以這種狀態保持下去,孩子就會變得沮喪、悲傷。

從這個實驗中可以看出,父母的情緒變化對孩子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當情緒發生之時,父母要學會把控好自己情緒,不要讓負面情緒在孩子面前爆發,將負面情緒蔓延到孩子身上。可是,生活中有些父母卻常常忽略了這一點。

2、父母發洩"情緒"的錯誤做法

第一,忽略孩子的存在,當一個悶葫蘆。

縱觀生活,現在的許多家庭父母雙方都需要上班工作,陪伴孩子的時間很短,也許能夠照料到孩子,但卻無法真正的用心去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父母內心一旦有"情緒"產生,就會總是忽略孩子的存在,不能夠響應孩子內心的需求,長此以往孩子的內心會變得壓抑、焦慮、冷漠等。這樣負面情緒長期地積壓在孩子的心理,不但不能給孩子幸福快樂的生活,還有可能會對孩子的大腦發育產生影響。

第二,把孩子當成出氣孔,大吼大叫

長期在職場中穿梭的父母,難免會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職場競爭,升職加薪等。所以父母可能將在事業上遇到的困難帶回家,進而也把消極的情緒傳遞給了孩子,有些父母的脾氣比較暴躁,一遇見不順心的事就會開口大罵或者亂發脾氣。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踢貓效應",講的是一位父親白天在公司遭到老闆的一頓責罵,回家時心情不好。孩子跟他說話,不但沒有得到好的回應,反而還遭到了父親的大吼。孩子內心感到委屈,便也隨腳踢了正躺在附近的貓。可見,父親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壞的榜樣,孩子便就跟著父親有樣學樣,以暴力的方式來發洩自己內心的情緒。

生活中,有很多的父母總無法正確地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總是容易情緒化,在孩子面前毫無保留地發洩自己的情緒,導致孩子有樣學樣,對孩子良好性格的養成造成嚴重影響。

父母的情緒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

1、過於情緒化的父母等於將刀直插孩子胸口。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以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於是肆無忌憚地將自己全部的情緒都表現在臉上,卻不知孩子其實對父母的情緒變化以及家庭氛圍都是十分敏感的,他們總是能夠很快地捕捉到父母的情緒,從而改變自己的行為。

美國有個實驗叫做"視崖實驗",就是以玻璃和桌子造成視覺懸崖的效果,然後將母親和孩子分別放在兩頭,當對面的媽媽始終面無表情的時候,孩子察覺到母親的情緒,都在"懸崖"前停下腳步選擇了折返;而當媽媽面露微笑,積極鼓勵的時候,孩子對"懸崖"緊張恐懼的情緒明顯,積極勇敢地選擇了爬過去。

可見,當父母給予孩子積極樂觀的情緒時,孩子接受到的也是想向前的力量,而當父母變得消極的時候,孩子也變得害怕擔憂,兢兢戰戰。

2、過於情緒化的父母導致孩子本能學會討好。

實驗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孩子長期處於壓印的狀態中,他會比同齡的孩子更懂得察言觀色,會更有一種委屈自己而成全別人的討好心理。

孩子小時候不敢在父母面前真正地表達自我,害怕父母過於情緒化,而做什麼事情都是小心翼翼,這樣的孩子往往會形成孤獨的心態,在需要被父母愛護的年紀裡卻早早成熟。長大後,會出於本能毫無保留地去遷就別人,面對別人對自己的傷害也能輕易接受,反而卻一直處在受傷的狀態,讓自己處於消極之中。

3、過於情緒化的父母導致孩子重蹈覆轍。

有人說:"父母情緒穩定,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父母就像是孩子認知世界,理解世界的一面鏡子,孩子通過父母的引導來決定自己的行為。無論是父母主動地傳授教導,還是無行中的言傳身教,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大重要的參照物。

當父母總是把消極情緒擺在臉上時,孩子也會再無形中受到影響,做出與父母一樣的行為,也會總是無法把握自己的情緒,常常過於情緒化。

原生家庭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父母一定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行為,避免孩子重蹈覆轍。為此,父母要避免做"靜止臉",才能讓孩子真正幸福快樂地成長。

避免和孩子做"靜止臉",抑制壞情緒的蔓延

1、擅用"心理容器"原則,理解孩子內心需求

孩子年齡雖小,但也是一個獨立個體,也會有自己的需求。心理學家比昂隨即提出一個叫做"心理容器"的概念,指出如果我們能夠一個大容器去包容孩子的負面情緒、悲傷難過,體驗孩子內心的脆弱。這樣才能夠真正的做到與孩子共情,真正理解孩子內心的需求,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具有建設性幫助的。

武志紅老師說過:"一個人的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大多是幼時被情感忽視造成的。"所以當孩子的真實需求得到滿足,自然會有自我意識,變得獨立自主,積極性和主動性更強。

2、學會用孩兒眼光看待世界,關注孩子感受

雖然父母也是從小孩階段成長過來的,但這並不意味著父母完全懂得孩子的世界,孩子的世界是十分單純善良的,對這個世界上的每一樣東西都充滿著好奇和希望。

孩子是敏感的,對於很多父母看不見的東西,孩子卻有著自己的心裡感受。比如家裡的小鳥死了,花朵枯萎了,流浪貓沒有得吃,在大人眼裡是一件是平常的事情,但孩子卻會為此感到悲傷難過。這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去反對或者攻擊孩子的情緒,而是要發自內心地去理解孩子,不要用不在乎的態度去搪塞孩子,說:"死了就死了,這是正常的,過幾天重新買就好了。"

這樣的話語對於孩子來說會受到第二次傷害,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共情,長期下來就會對事情麻木了,不想去和父母交流溝通。

3、了解"羅森塔爾效應",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做過一個實驗,從一所小學中的每個年級選出三個班,一共18個班級。他對孩子們進行"未來發展趨勢測驗",得出"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8個月後,他發現,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得到了普遍的提高,性格也更加外向,自信心和求知慾都比同齡的學生更強。更令人驚奇的是,這些學生並沒有得到明確的信息或特殊的資料,而是老師用情緒、態度等積極方式 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

在"羅森塔爾效應"中,權威的期待起著非常的作用。而在孩子的周邊,父母、老師就代表著一種權威,她們對孩子積極態度、積極情緒都會深深地影響著孩子,也是孩子自信心的重要來源。父母及時給孩子鼓勵和積極暗示,就能讓這種積極的情緒內化為孩子向上的力量和信心,積極響應孩子,也能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和存在感。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個溫暖的微笑,一個加油的擁抱,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強大力量啊。

李開復說:"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在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在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在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身為父母,都要懂得把控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滋養,三人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我是尼莫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用實踐證明,父母情緒穩定,對孩子有多重要
    等他情緒穩定下來之後,我問他是剛才怎麼了。 他說那道題怎麼都算不出來,他明明已經很努力了。 我對他說:一份卷子,有做不出的題,很正常啊。學霸也不是每次都100分的。 我又徵求他的意見說:要不咱先不寫,先去姥姥家?
  • 「低頭族」父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低頭族」父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中國的很多爸爸媽媽都是手機黨,身處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變身「低頭族」是很多年輕父母的通病。下面我們看看做低頭父母對孩子的危害,作為父母可不要給孩子起不好的帶頭作用哦。無論是在家裡、在家外,抱著手機、平板,聊聊微信、刷刷微博已經成為一種日常。
  • 孩子得理不饒人,怎麼哄都不肯原諒別人,家長應該怎麼辦?
    孩子得理不饒人,怎麼哄都不肯原諒別人,家長應該怎麼辦?【家長傾訴】星期天,她的媽媽將帶依依去她阿姨家。依依特別喜歡她媽媽上周買的那條新裙子。冥想或過多的關注只會讓自己的情緒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深深的失落之中。能夠微笑是一種寬容。寬容是一個人的美德,是一個人的風度和境界。寬容可以使人和藹可親,可以使人的心靈有迴旋的餘地,可以使人消除許多不必要的矛盾,變成玉林。 如果你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生活中的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就是所謂的「心理換位」。
  • 僅因未洗漱睡覺,6歲男童慘遭悲劇,父母的壞情緒有多大殺傷力?
    這起悲劇非常引人深思,父母的壞情緒究竟有多大的殺傷力?以前大家可能只覺得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壓,或者是受到了一點皮肉傷,但這位母親的壞情緒,卻無意中葬送了愛子的生命,而自己的下半生也要在牢獄中度過,難道父母們不應該反省自己的暴力行為,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 蒙臉實驗:寶寶的不同反應都代表什麼意思?寶媽了解下
    但是如果有父母的參與,會更好的刺激孩子的成長發育,例如蒙臉實驗就是讓父母用跟孩子做遊戲的方式來了解孩子的發育情況,這樣既可以拉近親子關係,也得以讓父母及時掌握孩子的發育進程。小戴在跟幾個寶媽聊天的時候,發現大家都很了解自己孩子的發育情況。
  • 哈佛教授:低情商孩子的父母有這3種特徵,孩子沒出息怨不了別人
    孩子的情商來自於父母  情商是人面對社會和他人時所使用的一種方式方法,是人在成長過程中跟隨外界環境受到影響而不斷成長起來的一種能力。父母作為孩子最早接觸、也是接觸最頻繁的社會環境,自然也是孩子情商的發源地,如果父母不能給孩子帶來良好的影響,那麼孩子的情商也自然會因此大打折扣。
  • 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父母是主要原因
    小男孩被家裡長輩寵著,缺乏管教,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總是跟家長嗆聲頂嘴。除此之外,這個孩子也非常難伺候,動不動就尖叫、摔東西,經常無緣無故鬧脾氣、打人,怎麼勸都勸不聽。其實,這些都是孩子缺乏情緒控制力的表現,因為無法察覺和疏導自己的情緒,他們只能任由情緒控制自己,用不當的行為來發洩,變成了一個個混世魔王。
  • 父母對孩子過度掌控?了解「刺蝟效應」,讓親子關係保持親疏得當
    後來找到孩子,詢問孩子為何離家出走,孩子說,自己沒有一點自由,所有的事情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就像無時無刻有兩雙眼睛盯著自己,都快要喘不過氣了。原來,是孩子父母的掌控過度讓孩子想要逃離。父母對孩子的掌控並不是愛,家長們應該了解"刺蝟效應",過於親密的關係未必對孩子的成長有利。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原起源於一則西方寓言。
  • 「恆河猴實驗」揭示的育兒真諦,很多家長還不懂,智慧父母這樣做
    文 | 檸橙媽媽要問現在的父母怎麼養育孩子,很多父母都會回答:小時候要精心照顧,讓孩子吃好喝好,長大後考上大學,找個好工作。這些父母把這樣養育孩子看成天經地義的,他們也許不知道這種養育孩子的方式有問題,我們有時也沒感覺到他們有多大問題,因為周圍的人都這樣,隨波逐流就可以了。
  • 「延遲滿足」的概念,大多數家長都理解錯了!
    這一切,都是那個被誤讀的「延遲滿足」惹出的禍。「延遲滿足」能否有效的秘訣,不在於「延遲」而在於「滿足」在聊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認為,延長寶寶對想要的東西等待的時間,是一種對意志力的「考驗」,能順利通過這些「考驗」的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工作中都會更有成就,更有出息……所以,隨著這個教育理念的推廣,家長們開始追求各種對寶寶「延遲滿足」的訓練。
  • 兩大因素導致當代孩子對生命漠視,父母責任最大!
    這種事情已經並非偶然,在之前有些新聞事件中,就有不少孩子因為不服家裡管教,或者因為其他壓力而崩潰跳樓,讓許多家長唏噓不已:現代的孩子到底是怎麼了?許多人都在疑惑現代的孩子怎麼了,實際上我們應該問的是現代的家長都怎麼了?我們要知道,孩子的想法往往是很純粹的,他們不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很容易被心情影響行為。
  • 著名棉花糖實驗:自控力差真的就怪孩子?家長更要學會反思
    經常會在網上看到很多的家長抱怨,孩子每天放學回家之後,不是拿出手機玩遊戲,就是看電視,學校老師布置的功課,似乎與自己沒有任何的關係。但是無論怎麼去管教他們,並沒有太大的改變。父母在平時的工作也很忙碌,更多的時候看著自己的孩子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內心非常的焦慮。
  • 棉花糖實驗後續研究:孩子缺乏「自控力」,根源是家長的「哄騙」
    研究員對這群孩子進行了幾十年的追蹤研究,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棉花糖,堅持忍耐更長時間的小孩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成績更優異,能獲得更高的學位,在集中注意力和推理能力上面的表現都比別的孩子好,抗壓能力更強,更少地出現例如犯罪、肥胖和吸毒等不良問題。
  • 「有啥好哭的,開心點」別總是抹殺孩子的情緒,做情緒引導型父母
    因為他們都堅信孩子能夠自己調節情緒,哭一會自然會好,這往往會讓孩子的安全感降低,對父母不再信任。 這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願意真正的了解自己,自然也就不願意向父母表達情緒。 而父母和孩子之間溝通是必不可少的,當孩子主動關上自己的心扉之後,必然導致父母無法真正的了解孩子,所以親子關係會出現隔閡,以至于越來越疏遠。
  • 你的負面情緒是否影響了你的家人?
    01你的負面情緒是否影響到了你家人?焦慮和恐慌情緒很容易傳染,特別是小孩子非常容易受到情緒的暗示。如果在居家隔離期間,父母每天焦慮不安、憂心忡忡,孩子就會產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緒。那麼在居家學習的過程當中,家長和孩子相處時間長了,孩子有了焦慮情緒該怎麼辦呢?一頓罵?大嘴巴子連連看?劈頭蓋臉一頓揍?男女混合皮帶面?更是錯上加錯!
  • 情緒管理繪本《生氣王子》:孩子的壞情緒裡,藏著父母的影子
    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反而更加理解為什麼媽媽們對不吼不叫這麼感興趣了,因為要面對那個讓自己不滿意的孩子,還要心平氣和是真的需要情緒的修煉。尤其是很多父母可能並不了解情緒是如何產生的,他們說的最多的就是:我沒法控制我的情緒,都是他讓我生氣的!我也想控制自己的情緒,可是我控制不了啊!那麼到底是孩子太皮,還是父母情緒太差呢?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家長要建立好「情感連接」,解救孩子情緒
    媽媽看見孩子哭了,不耐,又對著兒子說:"哭什麼哭,自己做錯了還有臉哭,快點進去上課。"媽媽說完,想牽孩子的手進去學校,被孩子甩開,孩子也跑走了。具體後續結果,孩子還是被媽媽帶走了。像孩子這樣突然來情緒,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多有碰到。而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情緒的失控就是孩子不懂事、任性的表現。
  • 熊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讓家長哭笑不得,不挨揍這事能過嗎?
    相信每個家中有孩子的父母都是痛並快樂著的吧,孩子會給自己帶來非常多的歡笑,讓自己覺得擁有了軟肋,也擁有了鎧甲,但是當熊孩子犯起錯來,讓很多家長哭笑不得,恨不得趕快的退貨。熊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讓家長哭笑不得,不挨揍這事能過嗎?
  • 家長需了解視崖實驗
    美國BBC曾進行一項心理學 實驗——"視崖"實驗。實驗者是一個六個月大的寶寶。 在實驗中,如果孩子面對實心的那一邊,就能夠順利的爬過去,而面對看起來懸空仿佛懸崖的那一邊,即使家長不斷的給孩子正面往前爬的信息,但是孩子面對沒有貼紙的那一側表現得非常猶豫,不敢往前爬
  • 父母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了嗎?否則孩子很受傷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影響往往有三條途徑,因此父母自己學習如何應對壓力和調節情緒尤其重要 在重大事件出現時,不僅孩子,成人也同樣可能不知如何應對。而且,成人的情緒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情緒以及親子交流。因此,只有成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並形成良好的親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