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古話,叫做不打不成器。似乎在中國家長的印象中,只要在教育孩子中遇到了問題,打一頓孩子就好,但家長的棍棒教育,真的能在教育子女一事上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不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嗎?
此前有一個新聞震驚了無數家長,一位6歲男童僅僅因為晚上未洗漱就去睡覺,慘遭母親狠狠踹了兩腳,之後孩子被迫應了母親的要求,堅持洗漱完後上床睡覺,可到了半夜時孩子卻突然渾身發冷,父母連忙將其送到醫院。
可就算醫生再怎麼努力,孩子的生命力還是隨著時間慢慢逝去,後來經法醫檢測,小男孩死因與母親踹的那兩腳直接相關,後果是體內多臟器損傷休克而死,最後母親也因為這場家庭暴力,付出了相應的代價。
這起悲劇非常引人深思,父母的壞情緒究竟有多大的殺傷力?以前大家可能只覺得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打壓,或者是受到了一點皮肉傷,但這位母親的壞情緒,卻無意中葬送了愛子的生命,而自己的下半生也要在牢獄中度過,難道父母們不應該反省自己的暴力行為,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有些網友則為這位母親叫屈,認為母親的本意是為了教育好孩子,她也不是故意想害死自己的孩子,況且只是從言語上教育孩子,孩子根本不聽,有時候只能採用棍棒教育孩子,不過更多的網友則是站在孩子這一方,認為父母確實需要管理起自己的壞情緒,不管怎樣孩子比起成人就是處於弱勢,我們需要保護好自己的孩子!
父母如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1.逃離現場冷靜一會
當家長和孩子爆發了一場激烈的衝突,在不能保證自己不會做出過激行為的情況下,家長此時應該逃離吵架現場,讓自己的情緒冷靜下來。
人在過激的情況下很容易做出出格的舉動,家長可能認為自己只是簡單地教育下孩子,實際上手上的力度根本沒有把控好,讓孩子遭受了更加嚴重的傷害,孩子被傷害之後,只會和自己的父母越來越遠。
2.和孩子談心
當家長和孩子意見不合時,先不要嘗試一方說服另一方,而是要和孩子談心,問問孩子真實的想法,孩子做出一些家長認為不合理的選擇,都是有他們自己的道理。
比如孩子突然不想洗漱就去睡覺,會不會是孩子今天實在太累,只想早點休息呢?這時家長不去聽孩子的解釋,非要安一個邋遢偷懶的帽子在孩子身上,孩子又怎麼會主動去接受呢?家長要和孩子各自說出自己的心聲,再嘗試去勸說孩子。
3.讓孩子承擔責任
家長先和孩子動之以情,用自己認為合理的理由,去說服孩子改變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依舊堅持那個選擇,不要去強迫孩子改變,而是要讓孩子學會自己承擔責任。
比如孩子經常晚上偷懶不刷牙,家長可以放任一段時間,等到孩子的牙齒情況出現問題時,孩子自然會知道自己隨意做錯選擇的後果,家長這時就能以這些後果作為例子,讓孩子長個教訓不敢再犯!
每個孩子都會有犯錯的時候,但家長的所有做法也不都是正確的。如果家長總是一言堂,一味地認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孩子做的都是錯的,還以暴力等行為去強迫孩子改變選擇,這並不是一個好父母應該做的,也不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有益的結果,甚至反而會起到更壞的結果,所以家長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好好地和孩子談心,嘗試用道理去說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