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28元釀成的悲劇:父母學會控制情緒,對孩子有多重要

2020-12-03 教子有方

今年年初,在深圳龍崗發生了一起悲劇公布了判決結果。在2020年2月的一天晚上,阿芳懷疑自己12歲的親生女兒小潔偷拿了自己28元,便用塑料按摩板多次打女兒,最終導致孩子失血性休剋死亡。在案件審理期間,由於死者小潔的父親和外公出具了諒解書,再加上阿芳認錯態度良好,最終,法院以故意傷害罪,判處阿芳有期徒刑十年。

由於一時氣憤釀成慘禍,十二歲花季少女的人生戛然而止。在悲痛之餘,也同時應該給各位家長敲響警鐘:在日常對孩子的管教中,一定要學會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切勿被一時衝動支配頭腦。

在孩子眼中,可以說,家長就是一切。特別是對於年紀小的孩子來說,家長的一言一行都被他們看在眼中,家長對待問題的方式也是他們學習的模板。

如今,家長面臨著工作壓力和社會壓力,在回到家後如果孩子再不聽話,很容易讓家長的情緒失去控制,輕則發脾氣,重則動手。但實際上,家長的這種行為會給孩子帶來不可逆轉的心理傷害,讓孩子始終懷有恐懼心理,缺乏安全感。

因此,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對孩子的傷害成為了家長要學會的事情。首先,家長要學會理解孩子,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在孩子不同的年齡段,孩子的心理特徵是有所差異的。家長要充分了解孩子所處年齡段的特點,正確對待孩子的情緒。

很多情緒都是一時衝動之下爆發出來的。因此,在感受到氣憤之後,家長要告訴自己冷靜下來,給自己設置一個情緒緩衝期。不要在產生情緒的時候立刻就出言斥責孩子,而是應該給自己一點時間,等到一時的暴躁過去之後,坐下來好好地和孩子交流。這樣,孩子也會願意和父母說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會對交流溝通有所顧慮。

最後,家長一定要學會向孩子道歉。有一句話說,「家長總是等待著孩子的感謝,而孩子卻始終在等待家長的道歉」。很多家長在做錯事情後不願意承認,覺得向孩子道歉會有損自己家長的威嚴。但實際上,家長敢於向孩子承認錯誤,反而是種有擔當的表現。在道歉之後,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自己生氣的原因,同時讓孩子樹立起「道歉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的概念,培養孩子成為一個能夠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的人。

情緒穩定的家長不僅能夠帶來和睦的家庭氛圍,還能夠做孩子最堅實的後盾和榜樣。希望各位家長都能夠學著和孩子一起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只因28元,親媽打死12歲女兒:身為父母,請你學會控制情緒
    如果提問28元可以買到什麼,帶著孩子的家長可能會回答「一份兒童套餐」,街頭的年輕人可能會說「一杯奶茶」。但絕不會有人想到,一位12歲的花季少女,僅僅因為這28元,悲慘地告別了人間。由於一時的氣憤,阿芳在情緒過激下釀成的慘案,導致一位12歲的花季少女早早結束了一生,自己和家人也都將生活在痛苦和後悔之中,令人痛心。在悲痛之餘,這件事也提醒我們,日常管教孩子時,家長一定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切不可出現過激的行為或言語,以免對孩子造成無可彌補的傷害。
  • 用實踐證明,父母情緒穩定,對孩子有多重要
    於是我由著他,一會兒之後,他居然把卷子給撕了。 我覺得有一股洪荒之力在體內,就要爆發。 就又做了幾個深呼吸,告訴自己:孩兒,親生的親生的親生的,卷子,列印的列印的列印的。 自己平靜下來,又問他發生了什麼,他還是不不理我。嘴裡念叨著:什麼破題?啥玩意兒?
  • 僅因未洗漱睡覺,6歲男童慘遭悲劇,父母的壞情緒有多大殺傷力?
    可就算醫生再怎麼努力,孩子的生命力還是隨著時間慢慢逝去,後來經法醫檢測,小男孩死因與母親踹的那兩腳直接相關,後果是體內多臟器損傷休克而死,最後母親也因為這場家庭暴力,付出了相應的代價。這起悲劇非常引人深思,父母的壞情緒究竟有多大的殺傷力?
  • 總是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心理學家:從兩個層面學會控制情緒
    人們大腦的發育是有一定過程的,情感系統會早於理智系統,這就使得大家還是孩子的時候,本能的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作為父母要學會接受這一點,知道對於孩子來說情緒的控制是很難的,只有這樣父母才會理解孩子,雙方之間才能有更好的溝通。
  • 控制不了情緒,如何掌控人生?
    現實生活中,我們會時常會觀察到,一些成功人士身上都暗藏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懂得適時調控情緒。他們寵辱不驚,遇事冷靜地面對,很難被情緒所困,也不會有太大的情緒起伏,仿佛與任何消極情緒絕緣。但在埃利斯的研究發現:引起我們後續反應的C的直接原因是由我們對一件事的評價或是看法。簡言之,即使是只針對同一件事情,倘若們所持的信念不同,便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催生出不同的結果。
  • 學會情緒管理 遠離雞飛狗跳
    他說:「改變信念非常重要。有情緒不是罪過,但情緒不加控制導致不好的結果,就成了問題。」社會情緒能力比智力還重要除了情緒的自我覺察,能敏感地覺察到別人的情緒,堪稱人際交往的智慧。李文道舉自己的例子笑言:「在情緒覺察方面,男性偏弱,有時只給暗示提醒是不夠的,甚至需要反覆明示。」
  • 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得從「認識情緒」開始
    相信很多的父母都有過這樣類似的經歷,孩子的情緒總是毫無緣由,讓人捉摸不透。其實,孩子總是喜怒無常背後的真正原因是孩子並不認知自己的情緒,更不懂得如何去控制情緒。我們常看見有許多的孩子總是給人一種"變臉"的感覺,上一秒開心的哈哈大笑,一下秒又突然號啕大哭,這讓許多的父母感到很納悶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其實,孩子"喜怒無常"說到底還是孩子不懂得"控制情緒"。
  • 情緒管理繪本《生氣王子》:孩子的壞情緒裡,藏著父母的影子
    為了更好的讓父母理解自己的情緒和管理自己的情緒,我用過很多方法,也給媽媽們推薦過很多情緒管理的書,我覺得既可以對父母有效,又對孩子非常有效的是賴馬的《生氣王子》。賴馬先生擅長用小動物來描述故事,同時注重細節,在他繪本的畫面中有好多隱藏的寶藏值得我們去尋找和發現。賴馬先生的語言特點非常突出,善於寫有韻律的短句,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段落和重要意義的表達上,他喜歡用朗朗上口的兒歌,這樣方便孩子記憶和誦讀。
  • 「有啥好哭的,開心點」別總是抹殺孩子的情緒,做情緒引導型父母
    從心理學來看,父母對待孩子的反應分為情緒消除型和情緒引導型兩種,很顯然朵朵媽媽採取的是第一種方式。這會對孩子造成哪些影響呢? 情緒消除型家長分為三類,分別是壓抑型、放任型和縮小轉換型。
  • 父母對孩子過度掌控?了解「刺蝟效應」,讓親子關係保持親疏得當
    後來找到孩子,詢問孩子為何離家出走,孩子說,自己沒有一點自由,所有的事情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就像無時無刻有兩雙眼睛盯著自己,都快要喘不過氣了。原來,是孩子父母的掌控過度讓孩子想要逃離。父母對孩子的掌控並不是愛,家長們應該了解"刺蝟效應",過於親密的關係未必對孩子的成長有利。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原起源於一則西方寓言。
  • 這3種類型的父母,對孩子傷害最大,你是嗎?
    向日葵的熱情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並不是有意,而是他們也是這樣長大的;有3種類型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特別大; 一、操控性 在操控型家長面前,不管孩子多大,在他們眼裡永遠是孩子;且只要是他們孩子,就要聽他們的安排
  • 父母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了嗎?否則孩子很受傷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影響往往有三條途徑,因此父母自己學習如何應對壓力和調節情緒尤其重要 在重大事件出現時,不僅孩子,成人也同樣可能不知如何應對。而且,成人的情緒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孩子的情緒以及親子交流。因此,只有成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並形成良好的親子溝通。
  • 放手不等於放任,自主意識對孩子很重要,父母該正確引導
    文丨熊媽(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總結起來的話,大抵有以下幾種,一種是控制型的教育,對待孩子極其的嚴格,不允許孩子的人生道路出現一絲的偏差,什麼都要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走。還有一種是溺愛型的教育,對孩子百般的討好,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嬌奢的壞習慣。最後還有一種就是放任型的教育,不管孩子,任由其發展。
  • 「羞恥感」對孩子來說有多重要?父母別因「玩笑」毀了這教育法寶
    所以,"羞恥感"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那麼,為什麼孩子沒有"羞恥感"?為什麼說"羞恥感"對孩子來說很重要?如果父母培養了孩子的羞恥感,這時,父母如何利用孩子的"羞恥感"?為什麼孩子沒有"羞恥感"?說到"羞恥感",大多數父母會覺得它是一個貶義詞。確實,如果一個人的"羞恥感"太多了的話,會在一定程度上對這個人造成不好的影響。
  • 孩子對生命的認識,父母要趁早教育,別讓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
    有些孩子難以承受挫折帶來的痛苦,萌發輕生的念頭,最後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因為缺乏正確對待生命的認識,很多孩子不尊重生命,惡意地做出傷害動物、傷害同學的行為。一些孩子對身邊比較弱小的同學進行霸凌,辱罵、拳打腳踢的現象也多為常見,甚至有將同學帶到隱蔽的地方殺害的事例。
  • 學會控制負面情緒,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今天,來說一說情緒。俗話說「人有七情六慾」,有研究說,人類有快樂、悲傷、憤怒、驚訝、恐懼和厭惡6種基本情緒。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人類的情緒其實共有27種。但實際上,遠遠不止,人們的情緒表達是科學研究無法用數據統計出來的,它比想像中更豐富,也更細微。
  • 「自制力」對孩子有多重要?「棉花糖實驗」:能自制的孩子更優秀
    現在社會有越來越多的誘惑,這是需要強的自制力去應對,對於孩子來說,自制力的存在是對孩子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父母不能夠讓孩子缺少自制力。但是現在的孩子缺少自制力的狀況是越來越多了,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孩子的成長。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
    那麼日常生活中,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告別「直升機父母」,學會用「情感引導」教育孩子其實「直升機父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而形成「直升機父母」的原因則是因為家長們在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存在巨大的焦慮,所以導致他們在處理與孩子的溝通問題時,習慣用控制、威脅以及否定孩子的感受來達到自己的教育目的。
  • 父母「情緒」對小孩影響多大?「靜止臉實驗」,家長都應該了解
    在福建,一位母親因為自己沒有把控好情緒,用充電線勒死了自己的親生孩子,自己隨之跳樓自殺。眾多這樣的事件都在向我們反映情緒失控帶來的嚴重後果。在許多的家庭中也發生過許許多多這樣的事情,父母由於自己的情緒不好而對孩子做出忽略、不理睬、甚至是打罵等行為。但其實,原生家庭的氛圍環境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關鍵性作用。世界上有一個叫做"靜止臉實驗"就以清晰的實驗數據告訴我們父母把控好情緒的重要性。
  • 學會控制情緒,做個高情商家長
    俗話說「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其實父母就是孩子的影子。我們千方百計尋找的教育寶典,其實就在我們自己身上。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發愁和深思的問題很多;面對自己時,自身的問題同樣伴隨左右。讓我們慢下來腳步,多聽聽孩子的心聲,蹲下來多和孩子溝通,你會發現其實孩子身上也有很多讓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們渴望你的聆聽,有時什麼也不需要你說,你只去做一個旁聽者就好。孩子需要學習,家長其實更需要學習。為了孩子的成長,家長也需要不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