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過度掌控?了解「刺蝟效應」,讓親子關係保持親疏得當

2021-01-12 蕭蕭寶貝經

有不少家長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所有物,認為有權利知悉孩子的一切。翻看日記、聽孩子打電話的行為實屬正常,也不願意孩子離家半步,想讓孩子時刻留在自己的身邊,限制孩子的一舉一動。

但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對孩子掌控過度。曾經有一則這樣的新聞報導:一個未滿十歲的孩子突然離家出走,急壞了父母。後來找到孩子,詢問孩子為何離家出走,孩子說,自己沒有一點自由,所有的事情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就像無時無刻有兩雙眼睛盯著自己,都快要喘不過氣了。原來,是孩子父母的掌控過度讓孩子想要逃離。

父母對孩子的掌控並不是愛,家長們應該了解"刺蝟效應",過於親密的關係未必對孩子的成長有利。

什麼是"刺蝟效應"

"刺蝟效應"原起源於一則西方寓言。這則寓言講述兩隻小刺蝟在冬日裡想要抱在一起取暖,但由於彼此身上都有刺,因此靠得太近都會讓對方受傷。而靠得太遠,又難以取暖。後來經過多番摸索,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最適合的距離,既可以取暖,又不會讓對方受傷。

也就是說,任何關係都應該有一個"度",在親子關係上也同樣如此。家長們過於親密的掌控只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親密有間才是最適宜的。

所以,家長們不要再認為和孩子之間不需要有任何距離,否則,會帶來不少消極影響。

父母對孩子掌控過度有哪些消極影響

1、 孩子失去自我意識,變得沒有個人主見

孩子的自我意識會隨著成長慢慢得到發展,他們渴望有屬於自己的空間。而如果此時父母還要強加自己的意願於孩子身上,迫於父母的壓力,孩子就會開始"犧牲"自己的意願來滿足父母的意願。長此以往,孩子會變成一個依附於父母的傀儡,毫無個人主見。長大後在社會中也會變得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2、孩子不良情緒容易被放大,變得極端

如果孩子進入了反叛期,會漸漸變得不願聽從父母的安排,而這個時候孩子的容忍限度若還要到達極限,心中積壓許久的不良情緒則容易一觸即發,容易引起家庭"戰爭",非常不利和諧家庭的形成。而當孩子的不良情緒被觸發後,很有可能會做出極端的行為,例如離家出走等表示對父母的不滿。

3、孩子很少感受到幸福,變得冷酷

家長的掌控過度會讓孩子感到無比的壓力,而在這樣沒有任何秘密,也沒有任何隱私的壓力之下,又談何幸福感?同樣,因為長久缺乏父母的關心,這樣的孩子在面臨他人的關懷時,也會感受到壓力和束縛。孩子長期處於感受不到幸福的環境之下,變得冷漠也是意料之中了。

因此,親子關係沒有保持親疏得當,都對孩子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家長們應當把握好和孩子之間的距離感,做到親密有間。

家長要如何做才能把握好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感

1、 傾聽孩子的想法

有不少家長都認為自己的經驗要比孩子足,總感覺孩子的想法都是天馬行空,於是便強加自己的意願給孩子,還美名曰"為孩子好",但從來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感受。傾聽孩子的想法很重要,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想法調整教育方式。

2、 適當放手

作家龍應臺曾經說過,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畢竟孩子不可能一輩子都陪伴在父母身邊,因此父母們都要學會放手,給予孩子勇於向外闖蕩的勇氣,教會孩子生存技能,讓孩子能夠獨立生活。

3、 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空間

孩子也會有自己的隱私,如果父母連孩子的日記都要去翻看,就是侵犯了孩子的隱私,孩子會感覺自己不被尊重。心中的秘密無所適從,很容易因為長久積壓在心裡而變得自卑、抑鬱。所以,家長們不要把孩子看透,適當讓孩子擁有一些秘密,並且儘量不要對孩子不想說的事情進行過問。

4、 把握好教育孩子的度

把握好教育孩子的度其實並非易事,家長對待孩子過於親密,就會像是刺蝟一樣,無意讓孩子受傷,又或是成了溺愛。不管怎樣都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其實家長們可以從獎懲有度入手,孩子做得好就獎勵,做得不好就懲罰,這樣不容易掌控過度,也難以變成溺愛。

總而言之,家長要了解"刺蝟效應",讓親子關係保持親疏得當,減少對孩子成長的不利因素。除了適當放手,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空間之外,溝通很重要。家長們也要傾聽孩子心中所想,不要總是把自己認為好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畢竟大人和小孩的世界是不盡如意的。孩子終究都要學會探索屬於自己的一片天,而如果家長把孩子鎖在"牢籠"裡,即使孩子有成為雄鷹的資質,也不過只有小鳥的條件。希望廣大家長都能懂的親密有間,讓孩子獨立成長。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刺蝟效應:過分控制孩子並不好,善於保持距離,親子關係更親密
    最後高考的時候英子也為了擺脫媽媽的控制,選擇了離家很遠的大學,親子之間的關係終於爆發了。這就像刺蝟,它們渾身帶刺,如果兩隻刺蝟想接近互相取暖,結果只會刺傷對方。其實在中國有很多這樣的家庭,這些問題也實實在在困擾著我們,所以今天就大家了解一下怎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做好這件事,首先就要了解「刺蝟效應」。一、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最初源於西方寓言。
  • 心理學「刺蝟效應」:親子關係也需心理距離,家長要把握好「度」
    像小麗媽媽的例子數不勝數,其實父母為孩子好,想對孩子負責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有時候父母對孩子管教太過嚴格,甚至已經侵犯到孩子的隱私時,就已經超過孩子和父母間的距離界限。孩子便會因此惱火,生父母的氣也是正常的。親子關係也需要保持心理距離,父母需要有個"度",不然給孩子帶去的傷害是巨大的,這在心理學叫做"刺蝟效應"。那麼什麼是"刺蝟效應",對孩子會造成什麼影響呢?
  • 刺蝟定律:親子關係緊張?多半是家長「邊界感」的缺失
    當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界限感越來越淡甚至消失時,自然會影響親子關係的正常發展。即便再親密的關係都應該保持合適的距離,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間,在這裡他們希望不被任何人打擾。在心理學中專門有一個名詞對此作了解釋,叫做刺蝟定律。
  • 兩個人能不能長久,取決於「刺蝟效應」
    01在生活中,不論是夫妻還是情侶之間的相處,都需要有一定的「門道」,彼此之間的關係不能走得太近,同時也不能太遠。心理學上有一個很相似的效應,叫做「刺蝟效應」它所強調的是心理距離效應,是指在和他人的相處中要保持合適的距離,這樣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對於戀人來說,兩個人之間能不能長久,刺蝟效應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
  • 孩子越管越叛逆,父母如何避免「海格力斯效應」家長要懂以柔克剛
    面對孩子的叛逆期,父母束手無策,應該了解一下「海格力斯效應」,老友昨晚跟我視頻聊天張嘴就是對自己家六歲的兒子一通抱怨和批評,老友說兒子這麼小就已經很叛逆了,長大後都沒法管教了,還對我說每次看到兒子抱著手機玩遊戲,搗亂後都要對兒子進行一番教育,但是,發現對孩子的管教越是嚴格,孩子不僅沒有變得聽話懂事,反而是越來越叛逆,惹人生氣了。
  • 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4個策略
    原標題: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4個策略   處理好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體諒父母,這樣才能夠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那麼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良好的親子關係有何重要意義呢?
  • 「低頭族」父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低頭族」父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中國的很多爸爸媽媽都是手機黨,身處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變身「低頭族」是很多年輕父母的通病。下面我們看看做低頭父母對孩子的危害,作為父母可不要給孩子起不好的帶頭作用哦。無論是在家裡、在家外,抱著手機、平板,聊聊微信、刷刷微博已經成為一種日常。
  • 再親密的關係,也要注意「刺蝟效應」,不然容易造成情感霸凌
    要懂得適可而止,瘋狂的佔有欲造成的傷害讓人難以接受,想要掌控卻發現早已成為局外人。 喜歡就好好保護,看到對方平安,就可以放心相處。你在愛情中保持自己的態度,兩個人能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 生活中,我們不只有愛人,親人,朋友,還有無限的美好值得去發現,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好好享受才不會讓人生白活。
  • 女星和8歲兒子共浴引關注,別用孩子的未來,為錯誤親子關係買單
    性別,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都是有差別的,「男女有別」、「男女授受不親」等都是說,兩性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就算到了現如今,女性的社會地位提升,國人的矜持也是遵循著這樣的規則。 在家庭中,兩性的距離因為夫妻關係、親子關係而被淡化,但是對於異性的親子關係來說,基本的底線還是要有的。
  • 兩個人相處,要提防「刺蝟效應」
    就這樣兩個人的關係鬧得非常尷尬,有一段時間沒有聯繫。彼此冷靜的思考之後,兩個人就和好如初了,或許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刺蝟效應」吧。心理學上對刺蝟效應是這樣定義的:「刺蝟在天冷的時候會彼此依靠在一塊,但是兩者之間又會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才能夠避免互相受到傷害。」簡單的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時候,需要保持合適的距離。
  • 「刺蝟孩子」真的是見人就扎嗎?離家後,他們的溫柔讓人難以琢磨
    」瑤瑤也有溫柔的一面,實際上,在現實教育裡像瑤瑤這種把溫柔、體貼留給別人的孩子有很多,他們在家裡面就像是刺蝟一樣讓人無法靠近,離家之後卻是平易近人的另一副面孔,可能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溫柔感到難以琢磨,實際上形成這種雙面性格的原因還是出在教育方面。
  • 「26度穿衣公式」折射了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26度穿衣公式」折射了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時間:2019-11-25 10:49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26度穿衣公式折射了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最近,26度穿衣公式火爆網絡,不少家長也以這公式為依據給孩子穿衣服。
  • 親子衝突背後,是父母焦慮過度!善用四象限法,給成長難題歸類
    而叨叨的多了,孩子覺得自己危言聳聽,煩人得很。但如果究其根源,這種親子衝突一般都和為人父母的焦慮有關。焦慮來自成長的「不確定性」《品格之路》的序言中說:越來越多的父母把孩子看成實現自身人生目標的「物」,中國式的育兒焦慮瀰漫整個社會。哥哥剛剛出生的那個月,孩子爹就經常發出感慨:真不知道這個小傢伙之後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會像我一樣愛運動嗎?
  • 不一樣的心理學:刺蝟效應,最好的關係,是親密有間,和意猶未盡
    今天繼續連載《生活中的100個心理學效應》第14篇——刺蝟效應。要想找到最佳關係的平衡點,就要遵從刺蝟效應。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Hedgehog Effect)是指刺蝟在天冷時靠攏取暖,但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免相互刺傷的現象。
  • 父母還在罵孩子?「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其實像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的身邊很常見,許多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是貶低和打壓。孩子做得好了,父母打擊他們;孩子做得不好了,父母責罵他們。長期被父母貶低打壓,孩子的自我認知可能會出現偏差,進而變得不自信,就會導致"鏡中我效應"的出現。
  • 原來,這就是「刺蝟效應」
    一隻刺蝟冷得實在受不了,它想要與另一隻刺蝟取暖。它們擁抱在一起,身上的刺扎進對方的嫩肉裡,一陣刺痛驅使它們趕緊分開;刺骨的寒風趁虛而入,兩隻刺蝟冷得一哆嗦,又渴望擁抱在一起感受溫暖。它們抱抱分分,幾經磨合,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既能互相取暖,又不必被針扎得鮮血淋漓。
  • 親子關係最大的障礙:是父母把孩子當成自己的一部分
    我的「父母年齡」是13歲,可以說是「未成年父母」,所以我會對孩子們這樣說:「我做父母也只有13年,還不夠成熟,所以也會犯錯誤。」父母也會犯錯誤,也會有失誤,得讓孩子明白這一點。做了父母就得犧牲一切,成為完美的存在,這樣的想法無論是對孩子還是父母,都不會帶來好結果。孩子們的心胸與包容力遠比我們大人想像的要寬廣。
  • 「絕不能讓孩子碰遊戲」:父母的自以為是的保護,對孩子只有傷害
    家長們自以為是的保護,對孩子造成的可能是傷害。對於孩子沉迷遊戲現象的反思,才是其中的重點。李玫瑾教授說,孩子沉迷遊戲的背後,一定是有問題的家庭環境,和破裂的親子關係。 孩子只有在家庭關係中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和關注,得不到肯定和認可,才會轉而在虛擬世界尋求這些欠缺的東西。 而90%的父母都意識不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他們習慣性地甩鍋給遊戲,認定是遊戲禍害了孩子。
  • 母子倆出門穿著像主僕,「獻祭式育兒」真的對孩子好嗎?未必!
    生活中的媽媽在孩子的面前的人設定位很多都是「保姆」「奴隸」,雖然說是媽媽心甘情願的付出,但是中國的媽媽太過於付出自己了,讓自己沒有自我,其實孩子也不需要你毫無保留的付出,也希望媽媽能夠生活得開心快樂。只是,這樣的做法對孩子的成長真的有好處嗎?從一些事例中我們可以發現,過度的為了孩子而委屈自己,其實容易導致以下問題的出現:一、對孩子的極其重視和偏愛,容易導致畸形的親子關係。大家應該還記得前些年的「小公主」,「小皇帝」,雖說有些誇張,但也確實是某些家庭的真實寫照。
  • 職場效應之:海格力斯效應、刺蝟法則、巴納姆效應
    海格力斯效應—— 一直抱怨自己的工作和領導,會讓你自己進入死胡同是什麼「海格力斯效應是一種人際互動,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或群體之間存在的冤冤相報、致使仇恨越來越深的社會心理效應。—— 永遠不要過分親密、保持適當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