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效應之:海格力斯效應、刺蝟法則、巴納姆效應

2020-12-05 惟渡職場

海格力斯效應—— 一直抱怨自己的工作和領導,會讓你自己進入死胡同

是什麼

「海格力斯效應是一種人際互動,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或群體之間存在的冤冤相報、致使仇恨越來越深的社會心理效應。

表現

朋友們在一起聚會總是會各種聊天,其中談論自己的工作是一個必選項;每次大家在一起冷場時,就會拿出工作中的事情進行抱怨,好像這樣可以拉近大家的距離。

問題

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或多或少的遭受過委屈,但是一味地抱怨只會讓自己陷入海格力斯效應,終有一天它會把你的路堵死,你看什麼都會覺得是老闆同事針對你,這樣的心態無疑就陷入了無休止的煩惱之中,這樣,我們怎麼可能工作的順心?

怎麼辦

學會寬容,懂得忍耐

不管是對復仇者還是被報復的人,雙方都沒有勝利者

很好地解決人之間的衝突卻是人生的一種智慧與藝術

通過人的理性認識,即理智來解決衝突

以德報德,投桃報李,促使社會的再次良性循環

怨報怨則是一種社會效用最差的選擇,容易陷入冤冤相報無了時的泥潭

忍,不是消極,不是停頓,更不是退讓,而是力量,是承擔,是前進,是負責,是大仁大勇的動力

只有忘記仇恨,寬宏大量,才能與人和睦相處,才會贏得他人的友誼和信任,才會贏得他人的支持和幫助

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寬容,寬容不僅是給別人機會,更是為自己創造機會

-------------------------------

刺蝟法則—— 永遠不要過分親密、保持適當的距離。

是什麼

刺蝟法則強調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就是領導者如要搞好工作,應該與下屬保持親密關係,但這是「親密有間」的關係,是一種不遠不近的恰當合作關係。

表現

很多人在工作中遇到一個能和自己有相同意見的人,慢慢接觸就多了,再然後就會主動聊天,把對方當做自己的好朋友,聊的很深入。

問題

在職場,對你很了解的人,最後可能是出賣你的人。你有沒有發現很多秘密你只和你的「好兄弟」說了,但是最後大家都知道了。

怎麼辦

自以為很熟了,甚至和你的領導稱兄道弟,這是很致命的事情,越熟悉,暴露在對方前面的缺點也會越多,只有保持適當的距離,不遠不近,才是真正最好的關係。

-------------------------------

巴納姆效應—— 面對真正的自己,工作不止你當前所在的一家公司

是什麼

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並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即使內容空洞。

表現

一周工作五天,五天裡,你會想辭職三千次,很多人對自己的職業規劃並不清晰,特別是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甚至不知道哪個行業適合他們,往往聽從家裡,或者別人的建議,先安頓下來,穩穩噹噹就好。

問題

這樣的想法往往最容易讓你工作變得不開心,讓你覺得只會做一件什麼事情,沒有其他工作能力,逐漸喪失信息

怎麼辦

這時候可以學習一下黃教主的霸道「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不要別人說你什麼就是什麼,就算你覺得別人的描述很符合你,那也可能僅僅是巴納姆效應,是一個符合大部分人的描述,就如同星座描述一般,你需要找出自己特殊的點,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去面對真正的自己,找到真正讓自己有興趣,可以開心的工作。

------END

朋友你們在職場中,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歷?評論區分享一下吧?

相關焦點

  • 星座效應 or 巴納姆效應?
    一位名叫巴納姆的美國著名魔術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成為「巴納姆效應」。
  • 科普 |巴納姆效應
    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中,著名的巴納姆效應了,很多人都十分願意去相信一個籠統的描述符合自己,巴納姆效應幾乎每個人或多或少的都會有。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巴納姆效應,別以為自己沒有聽說過,其實你真的中過好幾次巴納姆效應呢。那麼這個巴納姆效應究竟是什麼呢?
  • 善解人意的巴納姆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巴納姆效應。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美國有個叫肖曼巴納姆的雜技師他說:自己的表演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每個人都會喜歡,都會以為這個表演為自己設計的。同樣當我們用籠統的方式,按照一定規則去描述他人的時候,對方也會以主觀驗證的傾向,去印證這些問題的真實性,覺得這說的就是自己。
  •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2020-03-30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職場中,員工要學會避免與領導鬧彆扭,有效應對海格力斯效應
    01:職場中,員工和領導鬧彆扭,只會對自己不利。過年家裡聚會,姐姐向我說了這樣一件事:「我女兒最近不聽話,因為寫作業不認真,我批評了她,她居然和我頂嘴,而且張牙舞爪的要和我動手。她這麼不聽話,我都想錘她一頓。這真的是,不輔導作業一切安好,一輔導作業心就堵的慌。
  • 3個方法教你避開巴納姆效應陷阱|職場新人如何給自己準確的定位
    其實,這是因為巴納姆效應在作祟。一、什麼是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指的是人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的心理傾向。巴納姆效應測試中,學生們被要求填問卷,研究者寫下正確評估,然後給學生們兩份評估報告。
  • 「巴納姆效應」為你揭秘
    那麼,出現這樣一種情況,究其深層的原因便是——「巴納姆效應」二、巴納姆效應的諸多附加效果,正在慢慢摧毀職場人1948年,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心理實驗證實,每個人總是輕而易舉地相信他人對自己做出的一般性和籠統的人格描述,哪怕他自己不是這種人,或者他人描述得很空洞,也不能改變他的相信。
  •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鯰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馬太效應,這些你都明白嗎?
    1、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青蛙現象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    3、鱷魚法則:其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隻腳。
  • 巴納姆效應一種心理學現象?
    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六月二日 · 星期六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
  • 巴納姆效應:說的不是你
    以上性格是否都可以套用在自己身上,其實不止是你,所有人都具有上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特徵或者說自我感覺,讓我們產生這種認同感的叫做巴納姆效應: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空洞,仍然會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不是這種人。
  • 職場效應之:共生效應、投射效應、互惠效應
    共生效應——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的我們,都會互相影響職場共生效應:職場中,我們會經常有不同的分工,那就需要不同的是人做,這過程中我們需要儘可能地打開自己,與團隊合作、互相學習、探討,因為我們所有人的經歷、知識結構、技術專長、思維方式等都不一樣,只有互相合作,才能暴露出自己的短處,讓自己也能學習到別人的長處
  • ——不客觀認知自己背後隱藏的巴納姆效應
    其實就是心理潛意識搞的鬼,就是俗稱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來源自一個巴納姆的雜技表演者,會使自己節目裡包含每個人的喜好,使得節目大受歡迎。這個效應指的是,大家往往很認可非常籠統的評價和敘述,認為描述的就是自己。
  • 巴納姆效應:「對號入座」背後的心理根源
    巴納姆效應:「對號入座」背後的心理根源心理學:如何成長自己,避免巴納姆效應帶來的暗示結果生活中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當有人用一些看似普通又帶有廣泛性和模糊性的語言來形容一個人時,他會很容易接受這些暗示,並認為這些話是在說自己——哪怕這些話其實與他毫無關係。
  • 佔卜術的心理學本質是巴納姆效應!
    心理學中有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就解釋了這麼個現象。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指的是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它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所以心理學發現並非總是令人驚奇、違反直覺的,但它相當重要。
  • 職場效應之:青蛙效應、首因效應、鳥籠效應
    青蛙效應——避免溫水煮青蛙,在舒適中死去職場青蛙效應:指把一隻青蛙扔進開水裡,他會因為疼痛立刻跳出,但是如果扔進溫水裡,他會很享受不願跳出來,最後被溫水慢慢熱死。對於企業而言,如果一味沉寂在往日的輝煌,而不是去緊跟市場,奮力拼搏,最後就會被市場淘汰。
  • 《巴納姆效應》:算命準不準就全靠它了!
    於是巴納姆效應也通常被叫成《弗拉效應》與此同時還有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又做了一個更加深入的實驗,就是他們真的給那些學生認真地做了一次人格測試,但最後交到他們手裡的報告有兩份,一份是真實測試報告,一份是統一版本的測試報告,結果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那份統一發的測試報告最貼近自己的人格。這是為什麼呢?那又是一份什麼報告呢?
  • 我們的情感都會中了巴納姆效應的毒
    如果你是一個相信星座佔卜的人,就說明巴納姆效應對你產生影響,它們都是從人格關係的描述中收集出一些廣泛的內容結論,它們適用於任何人。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被認為主觀驗證的結果。主觀驗證對我們產生很大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去相信。我們總能收集到各種各樣的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大腦中的自我佔據了大部分空間,這也為什麼我們的打扮需要與眾不同。與人交往中,如何利用巴納姆效應拉進雙方的情感距離呢?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之——巴納姆效應
    其實,這些只是套路,當你知道什麼是「巴納姆效應」後,你或許會改變你原來的想法。下面我們來做一個遊戲,閱讀下面一段話:你有時候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候則很內向、謹慎、沉默。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時候懷疑自己所作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我們用一個非常實際的撩妹的案例來介紹一下巴納姆效應的應用。 男生對女生說:「你有時候會因為害怕說錯話,而不敢表達自己,對吧?我知道你並不是一個完全內向的人,有時候你也有活潑的一面,在特別熟的人面前,其實你根本就不是這個樣子的。
  •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羊群效應、二八定律……
    1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