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蝟定律:親子關係緊張?多半是家長「邊界感」的缺失

2021-01-15 格林媽媽

如今有很多父母感慨自己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他們覺得自己明明是關心孩子,可是卻總被孩子嫌棄,甚至還會反感。

但是如果問到他們是如何關心孩子時,得到的答覆卻讓人們不禁有些疑惑: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孩子周末的時候想出去玩一會,可是父母卻要求他們在家寫作業;孩子喜歡畫畫,但是父母只希望他們學跳舞;孩子和同學約好去看小動物,然而父母卻說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讓孩子改天再去……

也許在父母看來,自己對孩子的規劃能夠讓他們少走彎路,但是卻在無形之中控制了孩子太多的生活,幹涉了原本屬於孩子的人生。

當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界限感越來越淡甚至消失時,自然會影響親子關係的正常發展。

即便再親密的關係都應該保持合適的距離,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間,在這裡他們希望不被任何人打擾。

在心理學中專門有一個名詞對此作了解釋,叫做刺蝟定律。

01什麼是刺蝟定律?

天氣寒冷的時候,刺蝟想要抱團取暖,可是當他們彼此靠近,互相擁抱時,卻紛紛被對方身上的刺所刺痛。

於是它們本能的拉開了距離,卻發現距離遠了又起不到取暖的作用。

在反覆多次嘗試調整之後,它們終於找到了合適的位置,既能取暖,又不會被刺傷。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自然也是如此,之所以我們會說距離產生美,就是希望彼此都能給對方一個空間。

如果父母把孩子當成附屬品,總是理所當然的想要去幹涉孩子,控制孩子時,孩子必然會本能的自保,及時的迴避。

02《囧媽》中折射的親子關係

《囧媽》作為一部賀歲片,自然少不了歡聲笑語,但是在歡樂的背後,我們卻也從這對母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徐伊萬是一個40多歲的男人,但是在媽媽眼裡他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從吃喝到婚姻,媽媽幾乎沒有一樣不插手,完全沒有意識到兒子的抗拒。

終於徐伊萬爆發了,和媽媽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其中媽媽的一句:"我是你媽,我不管你誰管你"引起了很多父母的共鳴。

他們總是習慣性的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肆無忌憚的走進孩子的生活,卻不知道孩子已經長大,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想法,也想有自己的生活。

邊界感的缺失會讓孩子感到很大的壓力,面對父母對自己的種種"關心",孩子難免會心生反感但是又無力反抗,所以這份壓抑只能埋藏在心底。

漸漸的孩子就會變得消極,或者變得叛逆,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發洩,也許無意中會傷到自己。

03如何緩解親子關係?

1、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會有不同的需求,這就是孩子成長的必然規律。

根據馬斯洛需求原理,我們能夠知道孩子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後,就會開始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渴望他人把自己當成獨立的個體對待。

所以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滿足孩子不同年齡段的需求。尤其是對於10歲左右的孩子,父母一定要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包括尊重他們的隱私,不要輕易越界。

2、學會正面管教孩子

如今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管教都非常的簡單粗暴,他們對孩子缺乏足夠的耐心,這自然無法教育好孩子。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正面管教孩子,只有首先學會接納孩子,才能夠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不帶有任何偏見的對待孩子。

當然這需要父母首先學會接納自己,知道所有人都有優點,但同時也無法做到完美。

所以嘗試著給孩子一點空間,給他們一點犯錯的機會,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收穫的也許會更多。

3、認識邊界感的重要性

很多時候父母有越界行為,是因為他們對孩子缺乏足夠的信任,認為孩子的能力有限,所以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其實孩子有的時候也比父母想像的更聰明更勇敢,所以學會相信孩子,孩子一定能夠做得更好。

父母要知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自我空間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所以一定要認識到邊界感對孩子的重要性。

千萬不要隨意走進孩子的空間,因為擅自闖進只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糟糕,如果真的想要了解孩子,那麼不妨先敲門,這樣才有可能被孩子接納。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刺蝟效應」:親子關係也需心理距離,家長要把握好「度」
    親子關係也需要保持心理距離,父母需要有個"度",不然給孩子帶去的傷害是巨大的,這在心理學叫做"刺蝟效應"。那麼什麼是"刺蝟效應",對孩子會造成什麼影響呢?一、 "刺蝟效應"反映出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刺蝟效應,是指在天冷時彼此靠攏取暖,但保持一定距離,以免互相刺傷的現象。這個比喻來自的哲學著作,它強調的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 了解「刺蝟效應」,讓親子關係保持親疏得當
    父母對孩子的掌控並不是愛,家長們應該了解"刺蝟效應",過於親密的關係未必對孩子的成長有利。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原起源於一則西方寓言。這則寓言講述兩隻小刺蝟在冬日裡想要抱在一起取暖,但由於彼此身上都有刺,因此靠得太近都會讓對方受傷。而靠得太遠,又難以取暖。後來經過多番摸索,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了最適合的距離,既可以取暖,又不會讓對方受傷。
  • 刺蝟效應:過分控制孩子並不好,善於保持距離,親子關係更親密
    最後高考的時候英子也為了擺脫媽媽的控制,選擇了離家很遠的大學,親子之間的關係終於爆發了。這就像刺蝟,它們渾身帶刺,如果兩隻刺蝟想接近互相取暖,結果只會刺傷對方。其實在中國有很多這樣的家庭,這些問題也實實在在困擾著我們,所以今天就大家了解一下怎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做好這件事,首先就要了解「刺蝟效應」。一、什麼是「刺蝟效應」?「刺蝟效應」最初源於西方寓言。
  • 再關心孩子也別侵犯孩子隱私,「邊界感」的破壞,是對孩子的傷害
    雖說劉女士也是為孩子好,可是自從出現了這件事情之後,母女兩個人的關係就變得冷冰冰的,而且從那以後,孩子再也不願意把自己的事情跟劉女士分享了。其實通過這件事情我們便可以了解到,劉女士並不理解「邊界感」到底是什麼。邊界感的缺失將會讓父母侵犯到孩子的隱私,這對於孩子來說是沒有益處。
  • 值得分享|解析:鯰魚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
    導讀: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現象和規律;鯰魚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
  • 婚姻心理學:良好的夫妻關係,需要從建立「邊界感」開始
    婚姻當中的邊界感,是良好夫妻關係的必要條件。愛,也是需要界限,婚姻亦如是。在一定的範圍內,學會疏遠一點,建立好邊界感,讓對方感受到愛且不被侵犯,這才是優質婚姻的本質。何謂婚姻「邊界感」婚姻當中的邊界感,指的是夫妻雙方或者一方,對於界限的認知以及評價和判定,並以此為依據不幹預他人的活動,包括心理活動和行為舉動。假設,一方缺乏邊界感,就會無原則入侵他人的舒適區,以至於毛寸叢生。
  • 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4個策略
    原標題: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4個策略   處理好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體諒父母,這樣才能夠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那麼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良好的親子關係有何重要意義呢?
  • 牛頓第三定律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
    對此,有個育兒專家就用牛頓第三定律來分析:為什麼家長越"吼"孩子,孩子越容易反抗?01"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物理學家牛頓提出的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中間有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兩種力,不過這兩種力的大小相同,方向卻又相反,同時,力無法脫離物體獨立存在。
  • 小姑子破壞了我的家庭:與家人保持適度的邊界感
    01 與家人保持適度的邊界感最近好友小怡被小姑子氣個半死,忍無可忍,跟小姑子鬧翻了。她的小姑子正在跟她老公鬧離婚,現在回娘家住。小怡的老公有兩兄弟,她大嫂跟婆婆不和,公公婆婆兩人都住在小怡夫妻倆的小家。所以,小姑子也理所當然地住了進來。一個月後,婆婆的心臟有問題,需要做手術,公公直接住在醫院照顧婆婆。
  • 「刺蝟孩子」真的是見人就扎嗎?離家後,他們的溫柔讓人難以琢磨
    」瑤瑤也有溫柔的一面,實際上,在現實教育裡像瑤瑤這種把溫柔、體貼留給別人的孩子有很多,他們在家裡面就像是刺蝟一樣讓人無法靠近,離家之後卻是平易近人的另一副面孔,可能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溫柔感到難以琢磨,實際上形成這種雙面性格的原因還是出在教育方面。
  • 花兩千買保溫箱養蝸牛 "花式"親子作業"坑死"家長
    (原標題:花兩千買保溫箱養蝸牛"花式"親子作業成家長負擔?)剛剛過去的萬聖節,家住錦江區人民南路一段的李先生夫婦倆忙得團團轉。他們的孩子就讀的幼兒園老師給他們布置了親子作業:手工製作帽子、魔杖、披風、南瓜燈。
  • 孩子越大跟家長越沒話說?家長要懂「熵增定律」,及時轉變狀態
    熵增定律"同樣也是可以運用於親子系統中。父母與孩子沒有共同話題、親密感降低,就是代表著一種無序的狀態。這時,便需要父母做些事情,使親子關係變得更加有序、更加融合、更加親密。也就是做出一個熵減的行為。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說:"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抗熵增。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生命力才會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 蝴蝶效應,青蛙現象,鱷魚法則,鯰魚效應,羊群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破窗理論,二八定律,木桶理論,馬太效應,這些你都明白嗎?
    後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 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遊,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 刺蝟指南:小刺蝟到處亂拉、不親人怎麼辦?
    客人是個男生比較大大咧咧,刺蝟媽媽蛋蛋越獄出來生好他才知道自己升了級,生完以後他一直沒怎麼敢去碰,30天給我看了第一眼,小刺蝟們第一次離開媽媽略緊張,團成小球球,在主人的鼓勵下展開,心生喜歡;等到45天給我的時候,海膽已經完全刺如其名,很難打開了。海膽在後來的日子裡,一直完全不親任何人,因為他感情豐富,卻不知道和人類的關係如何相處。
  • 家長吐槽幼兒園親子作業難 被逼成「手工達人」
    昨日,福州倉山一民辦幼兒園中班家長向本報968111「吐槽」說,幼兒園經常給家長布置親子手工作業,而且有一定難度,對家長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負擔。  熬夜做手工,家長逼成「手工達人」  林女士的孩子在倉山區華夏濱江幼兒園讀中班。前不久,幼兒園布置了一個製作房屋模型的手工作業,要求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林女士說,自己從事餐飲業,對手工一竅不通。
  • 許凱婉拒合影被罵上熱搜:沒有邊界感,即便長大了,也是一個「巨嬰」
    很多人會把隱私和感情混為一談,總是打著愛的名義侵犯對方的隱私,殊不知這種做法早已侵犯了對方邊界,一旦越界,你們的關係離破裂也不遠了。 想要關係持久,就得保持邊界感,對方願意主動告訴你,帶你去他的「臥室」,是對方賦予你的權利。
  • 幼兒園開學家長笑淚參半 五尺男躲廁所觀察一天
    記者連日來採訪市內多家幼兒園發現,不少家長特地請假一周陪孩子入園。爸爸陪了一段時間後偷偷離開,發現爸爸不見了的寶寶嚎啕大哭起來。對許多家有小兒的家庭來說,這是笑淚參半的一周。記者連日來採訪市內多家幼兒園發現,各家幼兒園均有不少家長特地請假一周陪入園,有家長甚至偷偷躲在洗手間觀察,有些幼兒園由於要求「觀察」的家長眾多,不得不設專門觀察區……  心理學專家認為,現在新一代的家長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更親密,這是值得肯定的。孩子上幼兒園,孩子會面臨分離焦慮,家長若能陪伴孩子度過過渡期,分離焦慮會大幅度下降。
  • 警惕月海相位:親密關係中的隱形操控者
    親密關係中的控制型人格的主要特徵:逆向定義/缺乏心理邊界感1. 帕翠絲·埃文斯在書中舉例一個客戶描述自己的妻子和他的日常交流:妻:這幅畫你是因為色彩鮮豔才買的吧。 在個案諮詢與研究中,在關係中習慣使用逆向定義的案主A,月亮落雙魚座。母親是控制型人格,對於案主的個人情感生活一直幹預到30多歲,並且掌控案主的個人資產。案主本人則在自己的家庭關係中,也下意識地習慣性使用「你巴不得我被撞死吧?」諸如此類的典型逆向定義語言。 另一位案主B,則是月海刑。
  • 親子閱讀就是一起看書?家長想得太簡單,有3點做不到成績難提高
    作為語文老師,我常和家長強調家庭閱讀的氛圍、親子讀書的必要性,小學低年級段,家長們對閱讀倒是非常重視的。雖然有的家長並不看書,但也能為孩子投入閱讀教育預算,買書、買讀書卡、辦借書證等等,可是做到親子閱讀的就比較少。家長們理解親子閱讀就是跟孩子一起看書,事實上一起閱讀只是親子閱讀的行為模式,家長把親子閱讀想得太簡單了。
  • 孩子跟家長難溝通?家長運用「喬哈裡視窗」,促進親子有效溝通
    但是當孩子入園後,他們的知識面也擴大了,他們更加注重自己的心理需求,但是家長會因為孩子年紀小、不成熟、三觀不健全而不注重孩子的表達需求,覺得自己給孩子的就是最好的,孩子便會覺得家長只是自顧自,自然而然也不想聽了,就會導致"無效溝通"。2.父母不尊重孩子其次,家長和孩子沒法溝通的一個重要原因,還是因為家長沒有做到真正地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