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很多父母感慨自己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他們覺得自己明明是關心孩子,可是卻總被孩子嫌棄,甚至還會反感。
但是如果問到他們是如何關心孩子時,得到的答覆卻讓人們不禁有些疑惑:這真的是孩子想要的嗎?
孩子周末的時候想出去玩一會,可是父母卻要求他們在家寫作業;孩子喜歡畫畫,但是父母只希望他們學跳舞;孩子和同學約好去看小動物,然而父母卻說還有更重要的事情,讓孩子改天再去……
也許在父母看來,自己對孩子的規劃能夠讓他們少走彎路,但是卻在無形之中控制了孩子太多的生活,幹涉了原本屬於孩子的人生。
當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界限感越來越淡甚至消失時,自然會影響親子關係的正常發展。
即便再親密的關係都應該保持合適的距離,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間,在這裡他們希望不被任何人打擾。
在心理學中專門有一個名詞對此作了解釋,叫做刺蝟定律。
01什麼是刺蝟定律?
天氣寒冷的時候,刺蝟想要抱團取暖,可是當他們彼此靠近,互相擁抱時,卻紛紛被對方身上的刺所刺痛。
於是它們本能的拉開了距離,卻發現距離遠了又起不到取暖的作用。
在反覆多次嘗試調整之後,它們終於找到了合適的位置,既能取暖,又不會被刺傷。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自然也是如此,之所以我們會說距離產生美,就是希望彼此都能給對方一個空間。
如果父母把孩子當成附屬品,總是理所當然的想要去幹涉孩子,控制孩子時,孩子必然會本能的自保,及時的迴避。
02《囧媽》中折射的親子關係
《囧媽》作為一部賀歲片,自然少不了歡聲笑語,但是在歡樂的背後,我們卻也從這對母子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徐伊萬是一個40多歲的男人,但是在媽媽眼裡他永遠都是長不大的孩子,從吃喝到婚姻,媽媽幾乎沒有一樣不插手,完全沒有意識到兒子的抗拒。
終於徐伊萬爆發了,和媽媽發生了激烈的爭吵。其中媽媽的一句:"我是你媽,我不管你誰管你"引起了很多父母的共鳴。
他們總是習慣性的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肆無忌憚的走進孩子的生活,卻不知道孩子已經長大,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想法,也想有自己的生活。
邊界感的缺失會讓孩子感到很大的壓力,面對父母對自己的種種"關心",孩子難免會心生反感但是又無力反抗,所以這份壓抑只能埋藏在心底。
漸漸的孩子就會變得消極,或者變得叛逆,他們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發洩,也許無意中會傷到自己。
03如何緩解親子關係?
1、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會有不同的需求,這就是孩子成長的必然規律。
根據馬斯洛需求原理,我們能夠知道孩子在滿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之後,就會開始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渴望他人把自己當成獨立的個體對待。
所以父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滿足孩子不同年齡段的需求。尤其是對於10歲左右的孩子,父母一定要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包括尊重他們的隱私,不要輕易越界。
2、學會正面管教孩子
如今很多父母對孩子的管教都非常的簡單粗暴,他們對孩子缺乏足夠的耐心,這自然無法教育好孩子。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正面管教孩子,只有首先學會接納孩子,才能夠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不帶有任何偏見的對待孩子。
當然這需要父母首先學會接納自己,知道所有人都有優點,但同時也無法做到完美。
所以嘗試著給孩子一點空間,給他們一點犯錯的機會,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收穫的也許會更多。
3、認識邊界感的重要性
很多時候父母有越界行為,是因為他們對孩子缺乏足夠的信任,認為孩子的能力有限,所以很多事情都做不好。
其實孩子有的時候也比父母想像的更聰明更勇敢,所以學會相信孩子,孩子一定能夠做得更好。
父母要知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自我空間的需求會越來越強烈,所以一定要認識到邊界感對孩子的重要性。
千萬不要隨意走進孩子的空間,因為擅自闖進只會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糟糕,如果真的想要了解孩子,那麼不妨先敲門,這樣才有可能被孩子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