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不能讓孩子碰遊戲」:父母的自以為是的保護,對孩子只有傷害

2020-12-06 騰訊網

當人們依靠工具時,就會遭到反噬。面對洶湧的信息化浪潮,我們的教育和孩子們全都被包裹起來。太多的孩子沉迷於網絡世界,無法自拔。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電腦和手機成為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它為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便捷時,也帶來了一些潛在的隱患,比如沉迷於電子遊戲。

一、表面上的保護,可能是變相的傷害

這幾年的新聞中,我們總能看到因為孩子沉迷遊戲而與家長造成衝突。13歲小學生用家長手機玩遊戲,14分鐘花掉4萬元,孩子家長聯繫服務商退了款。

事實上,孩子給遊戲充錢的新聞屢見不鮮,退款與否並非「大結局」。

家長們自以為是的保護,對孩子造成的可能是傷害。對於孩子沉迷遊戲現象的反思,才是其中的重點。

二、對遊戲深惡痛絕,是因為誤解

1.父母慣用的甩鍋心態:

孩子一碰遊戲就學壞,這是許多家長的固有成見。李玫瑾教授說,孩子沉迷遊戲的背後,一定是有問題的家庭環境,和破裂的親子關係。

孩子只有在家庭關係中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和關注,得不到肯定和認可,才會轉而在虛擬世界尋求這些欠缺的東西。

而90%的父母都意識不到,問題出在自己身上,他們習慣性地甩鍋給遊戲,認定是遊戲禍害了孩子。

2.從眾心理,抵制新鮮事物:

有家長說,像賈伯斯那樣的名人都不許孩子接觸遊戲,所以我也要抗拒。

賈伯斯這類精英人士固然出色,但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教養方式一定百分之百正確。

他們也有自己的固化思維,說到底,就是懼怕新生事物。就像多年前的人們懼怕汽車、電影、網際網路會危害孩子一樣,但科技發展的趨勢是不可能改變的,每一代人都在上一輩的質疑聲中開拓出新的道路。

我們不妨想一想,「讓孩子遠離電子屏幕」,現實嗎?

這裡只有一個事實:電視、電腦、手機、iPad,以及正在興起的VR、3D等等,已經成了我們越來越離不開的工具,甚至整個世界的運轉也越來越離不開它們。

三、電子遊戲

在很多家長眼中,遊戲與學習從來都是一對死敵。其實客觀來講,這種看法稍有偏頗。學習是學生時代永恆的主題,但學習並不是成長的全部內容。

不論是電子遊戲還是戶外真人遊戲,其中的意義不能被片面地否定。

1.對認知應變能力的鍛鍊

2018年,《科學美國人》雜誌的年度專刊《大腦之謎》,邀請了日內瓦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達芙妮·巴維利,探討了電子遊戲與大腦中智能神經機制的聯繫,科學界基本達成了共識,動作類電子遊戲可以在某些方面提高人的認知能力和應變水平。

在複雜遊戲中,遊戲玩家需要同時兼顧多個任務處理。這也會幫助孩子,在今後的學業和職場中,具有「一心兩用」的能力。

2.對抗壓排壓能力的提升

2015年,斯泰森大學心理教授克裡斯·弗格森研究發現,暴力遊戲對孩子的攻擊性、情緒困擾、社交以及成績變化沒有顯著影響。

2019年,英國皇家協會也證實了這個觀點。

2017年,牛津大學網際網路研究中心發表論文說明,在周末,孩子接觸電子遊戲在三小時以內,可以大幅提高孩子的主觀幸福感水平,上學日兩個小時的遊戲時間,孩子的幸福感指數提高6%。

適當遊戲能夠提高孩子抗壓力,提升排壓解壓能力,更有助於學習。

3.創新能力的提升

經常玩動作遊戲的人,在空間想像力、細節觀察、策略預判等能力上都高於常人,並且更容易進入「心流體驗」狀態,渾然忘我,完全沉浸,把這種體驗融入到學習和工作中,面對問題時更具有創造性。

比如牛頓在做物理學實驗時,廢寢忘食,會錯把鋼筆水喝下肚子一樣。

4.對社交能力的訓練

時代在發展,社會在前進,周圍的年輕人都已經在用「吃雞」「王者」替代了以前的唱K、聚餐,新型的社交方式轉變,孩子也需要跟著轉變。

四、遊戲管理

物極必反,過猶不及。很多孩子在面對遊戲時,快樂與沉迷僅一線之隔。此時,家長的態度和教育行為是關鍵。

首先,遊戲對於孩子的成長甚為必要,並不是所有的遊戲都是洪水猛獸;其次,家長對孩子玩遊戲要科學引導。

1.引導孩子正確認識電子遊戲

任何事物的流行都有它存在的價值,電子遊戲亦是如此。承認它的價值,但同時讓孩子正確認識電子遊戲。做遊戲的主人,而不是被遊戲所掌控,讓孩子知道電子遊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中還有很多是電子遊戲替代不了的。

2.承認電子遊戲,用積極的態度去接受

如果父母能夠真心地、平等地參與遊戲,孩子就會把我們看成「自己人」,結束時的對抗也會少很多。如果我們對孩子看什麼、玩什麼完全不關心,只是到了結束的時候跳出來關電視、關電腦,那這個角色肯定不受孩子歡迎。

而在這個過程中,了解了孩子玩遊戲的內容,從而以正向的角度引導孩子,甚至可以把虛擬世界與現實聯繫起來。比如遊戲中出現的歷史人物,可以了解下歷史中的人物真正的事跡是怎樣的等。

3.言傳不如身教

孩子天生就會模仿的,楊絳先生說過:「良好的教育,榜樣的力量非常重要。」父母以自己的行為引導孩子,這比說一千遍真相更具說服力。

如果想讓孩子多讀書,多鍛鍊,而不沉迷於電子遊戲,則必須首先扮演一個榜樣,並利用榜樣的力量影響孩子。

4.發展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

每個孩子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和叛逆。父母越是不讓孩子玩電子遊戲,孩子就越想玩,這就是叛逆心理。

父母不能完全做到時時刻刻的看著孩子,孩子不可能永遠都不去觸摸這些電子產品。當孩子特別想玩遊戲時,我們應該將阻止轉為協商。我們可以跟孩子商量玩遊戲的次數和條件。比如做完一件積極的事情後再玩。

5.拓展孩子的興趣,轉移注意力

要想孩子放棄一個不好的愛好,就要給他建立一個有益的愛好,轉移他的注意力。陪伴孩子尋找生活中的樂趣,多讓他接觸有趣的事情。

而父母要做的則是花時間陪伴,打造親子快樂時光。比如爬山、踢球、逛博物館等等,帶孩子盡情感受現實生活中的快樂,讓幸福充滿孩子的內心,那他就不需要通過遊戲去尋找滿足感了。

結語:

其實缺乏父母的陪伴是導致孩子迷戀電子遊戲主要原因。

願每個父母都以身作則,使孩子的心充滿愛和陪伴,並帶領孩子增加心靈的寬度和生命的厚度。

相關焦點

  • 這3種類型的父母,對孩子傷害最大,你是嗎?
    向日葵的熱情 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並不是有意,而是他們也是這樣長大的;有3種類型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特別大; 一、操控性 在操控型家長面前,不管孩子多大,在他們眼裡永遠是孩子;且只要是他們孩子,就要聽他們的安排
  • 再關心孩子也別侵犯孩子隱私,「邊界感」的破壞,是對孩子的傷害
    但是孩子不在我們身邊時,他們很容易會遇到困擾的事情,也會因為沒有不懂原則被人針對。身為家長的我們,沒有辦法在那個環境去幫助孩子,但是我們可以教會孩子什麼是邊界感,讓孩子形成邊界感,可以更好的保護自己。由此可見,邊界感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說缺乏邊界感的話,那麼孩子一定會受到前所未有的傷害。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曾經說過:「當過度的時候,最適宜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宜的東西。」
  • 父母該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對於弱小的孩子來說,生活中有許多不起眼的東西都能讓他們受到傷害,而父母,則會在「愛」的支撐下,細心地為孩子們排除各種危險,從而讓他們始終生活在安全之中,也就是說,愛讓孩子變得更健康。 愛讓孩子的心理更健全 父母對孩子的愛,可以讓他們擁有更良好的心理。
  • 父母該如何保護孩子?
    但是,讓人遺憾的是資格取消了,但那些曾經的傷害卻永遠留下來了。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的孩子?為了孩子,我們該何去何從? 1、告訴孩子,父母永遠是他們最值得信賴和依靠的人。 無論孩子年齡有多大,在父母心中都是需要照顧的。同樣,父母也是孩子最值得信任和依靠的人。 但是,實際情況往往並不是這樣的。
  • 「26度穿衣公式」折射了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26度穿衣公式」折射了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時間:2019-11-25 10:49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26度穿衣公式折射了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 最近,26度穿衣公式火爆網絡,不少家長也以這公式為依據給孩子穿衣服。
  • 天下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怎麼理解?為什麼傷害自己的孩子?
    如果父母不知道如何愛自己的孩子,那麼只能對孩子造成傷害。有很多父母就是打著這樣的旗號,無意當中傷害自己的孩子。有這樣幾種父母,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愛護子女並真正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孩子。其次是不懂得如何愛自己的子女,卻口口聲聲說完全知道怎麼愛孩子。最壞的就是並不愛自己的孩子,卻認為自己深愛著孩子。
  • 看懂馬斯洛需求理論,父母就明白,為什麼不能因為作業打罵孩子
    小小年紀,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刻意的討好爸爸。每當父母因為孩子作業問題批評打罵孩子時,孩子的安全需求就受到了威脅,孩子必須要想方設法解決這種安全威脅,滿足自己的安全需求。為此,孩子會有以下幾種表現:首先,孩子會表現出逃避作業。畢竟,沒有作業也就沒有安全危險,所以他們本能的會逃避寫作業。所以父母就看到孩子寫作業時總是拖拖拉拉,磨磨唧唧。
  • 當心,夫妻經常冷戰,易讓孩子形成偏執型人格,3點破解之道
    一、築起家庭安全屏障——以防夫妻冷戰傷害彼此感情和信任關係,從而造成孩子缺乏心理安全感。1、三觀差異性不可避免,但絕不能用冷戰來化解。夫妻之間吵基本上屬於不可避免的事,而如果被吵架歸因的話,往往可以歸結到三觀不合上面來。
  • 為什麼孩子總愛咬指甲?這幾個原因父母要留意,不能總怪孩子
    生活中愛咬指甲的小孩子應該還不少,孩子為什麼會愛咬指甲呢?或者說孩子咬指甲的背後是不是在傳遞著什麼信息?當父母的別大意,孩子愛咬指甲很可能是這幾個原因,不能總怪孩子。因為老王脾氣很暴躁,儘管他兒子各方面都挺優秀,可老王還是動不動就訓斥他兒子,難免會對孩子的心理有不好的影響。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自然就會在下意識裡做一些「小動作」。如果你的孩子也愛咬指甲,那父母要先反思,看看你們有沒有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你們給孩子提供的生活環境是什麼樣的,會不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 三角原生家庭:父母吵架後,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小?
    如果互動關係不正常,比如,父母經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發洩情緒,就會導致家庭系統出現故障。那麼,父母吵架後,如何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01愛自我否定的孩子,童年經歷了什麼?家庭是個系統,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是其中重要的零部件。如果每個零部件之間的互動關係正常,那麼系統運轉就是良性的。
  • 孩子對於自己的隱私部位,知道多少?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又要如何保護自己?是否需要儘早讓孩子知道呢?媽媽說你是男孩子不能親我笑笑的孩子今年5歲了,是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兩個眼睛圓溜溜的,睫毛長又彎,像一個洋娃娃,從小孩記事起,笑笑就開始非常注重給孩子普及安全意識。什麼部位是隱私部位,別人不能碰,如果遇到了怪叔叔或阿姨需要怎麼做?
  • 什麼樣的光線會對孩子眼睛造成傷害呢?
    兩人談起關於保護寶寶眼睛的事情,菁菁媽告訴樂樂媽,保護孩子的眼睛,除了及時糾正孩子不正確的用眼習慣外,平時還要注意不要讓一些不適宜的光線對孩子的眼睛造成傷害。 紫外線——紫外線消毒裝置、電焊光以及強烈反射(水面、雪平面、高原地區等) 紫外線肉眼不可見,紫外線的傷害是不可逆且不斷積累的,對孩子危害雖然大但往往會被忽略。
  • 夫妻矛盾會給孩子帶來這些嚴重的傷害,也許你還沒意識到
    今天我們來探討下夫妻吵架怎麼樣可以避免,對孩子的傷害。他問這句話的背後當然是很有水平,因為他也接受了,矛盾本身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如何避免對孩子的傷害以及如何教會孩子什麼,這才是我們矛盾之後要學習的,所以作為父母要帶著成長型思維,就是有人是固定型思維,固定性思維就是害怕問題發生,但成長型思維。
  • 「低頭族」父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低頭族」父母對孩子影響有多大?中國的很多爸爸媽媽都是手機黨,身處移動網際網路的時代,變身「低頭族」是很多年輕父母的通病。下面我們看看做低頭父母對孩子的危害,作為父母可不要給孩子起不好的帶頭作用哦。無論是在家裡、在家外,抱著手機、平板,聊聊微信、刷刷微博已經成為一種日常。
  • 豆瓣高分動畫《鷸》:父母愛孩子,要讓他吃苦
    歸根究底還是父母給慣出來的。小時候的楊鎖,還想要替父母分擔壓力的時候,就被父母拒絕,呵護得如掌中寶,什麼事都不讓他做,什麼苦都不讓他吃,長大後只能是生活給他吃苦,生活不能自理的他,嫌吃飯都累,又怎能生存下去呢,最後的代價就是一條生命。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父母總是儘自己所能地保護孩子。但孩子總有一天要獨立面對這個世界,父母的保護就成為了一種傷害。
  • 父母毀滅孩子最快的幾種方法,家長速來自測!做錯的話趕緊停止
    縱觀那些火藥味十足、衝突不斷的家庭,在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總是盯著孩子犯下的錯誤,卻不冷靜下來反思自己的行為。 其實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都與父母脫不開干係。或者是對孩子的訴求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或者是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傾向縱容、袒護;或者是任由自己的性子隨意處置,責罵毆打。
  • 中國式家長:不許愛美、逗你玩丨那些不曾被父母看見、聽見的孩子
    ,但他們卻何嘗知道,就是這些在他們看來毫無問題的逗弄,其實在當時就已經給心理敏感、一切以父母言行以及威嚴為榜樣的孩子,造成了實際而深遠的傷害和影響。 因為孩子的心理天生是脆弱而敏感的。 無論是聰慧的還是平庸的孩子,在他/她的童年時期,都全然以父母的言行舉止為學習規範。毫不誇張地說,父母就是指引他的一座燈塔。所以哪怕是最為微小的細節,也大概率會引發孩子在心理和精神狀況上的異動。
  • 讓孩子探索新事物,這三樣東西應該儘量遠離
    對於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美好事物而言,他們對孩子而言,都是趣味十足,忍不住想要玩一玩,摸一摸,大人們也為了進一步激發孩子探索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會有針對性的培養孩子的積極性,雖然說孩子認知一些未知事物,對於孩子而言確實是好事,但是作為父母應該要明白,有些東西可以摸,而有些東西孩子還是要儘量的遠離,
  • 父母對孩子的「降維打擊」有害無利,可惜很多家長卻還不自知
    而家庭教育也是如此,父母怕孩子落後於起跑線可謂煞費了苦心,讓孩子前往各種補習班或者興趣班,極力地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然而在這個過程裡,孩子卻因為被父母帶著"到處跑",失去了孩子應有的童真和自由,成為被父母操縱在手裡的"提線木偶"。
  • 那些對孩子大喊「你小聲點」的父母,他們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
    寶爸認為,自己已經很控制情緒了,也知道科學育兒,不該對孩子喊叫,可這孩子挑人,只有媽媽哄著才好使,他怎麼說都不管用。我問他:「真的是這樣嗎?你要是預設了這樣的結局,那我們的孩子,一定是有問題的!」寶爸沉思了好一會兒,沒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