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我們會時常會觀察到,一些成功人士身上都暗藏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懂得適時調控情緒。
他們寵辱不驚,遇事冷靜地面對,很難被情緒所困,也不會有太大的情緒起伏,仿佛與任何消極情緒絕緣。
著名產品人梁寧曾說:「情緒,是一個人的底層作業系統。驅動一個人的,正是他的情緒,他的底層作業系統。」
關於情緒,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了「情緒ABC理論」。
在這個理論中,A所指的是誘發事件;B指的是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及評價;而C則是繼這一事件後,個人的情緒反應和行為結果。
對此,我們會通常會認為,一個誘發事件A引起引起一個人情緒反應C的主要原因。但在埃利斯的研究發現:引起我們後續反應的C的直接原因是由我們對一件事的評價或是看法。
簡言之,即使是只針對同一件事情,倘若們所持的信念不同,便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反應,催生出不同的結果。
曾看過這樣一則新聞,湖畔大學學員曾向阿里合伙人蔡崇信拋出這樣一個問題:過去這麼多年,最讓你難過的事情是什麼?
蔡崇信的回答大意是:你是問難過的事情,還是難處理的?好像沒什麼難過的事,倒是經歷了一些難處理的事……
於蔡崇信而言,沒有難過的,也談不上抱怨,遇事業只是冷靜的面對,最多也只是比較難處理而已,而自己不會有太大的情緒起伏。
能把情緒管理好的人,絕非泛泛之輩,管理好情緒,便已成功了一半。作為今日頭條的創始人,張一鳴善於學習,且有強烈的目標導向。從南開大學畢業後,用了六年的時間從程式設計師做到CEO,創辦今日頭條 5 年後估值300億美金。
即使如此,你依然很難看到他的邊界在哪,他可以像機器一樣工作,也曾像馴化算法一樣調試自己。在他看來,專注且高效的最好狀態是在輕度喜悅和輕度沮喪之間,不太激動,也不太鬱悶,並且睡眠充足。
2014年,今日頭條被媒體起訴侵犯版權。面對此事,張一鳴表面全無波瀾,他只是迅速召集全公司能幫的上忙的人開會,找尋解決辦法。並且在紛爭之後,張一鳴開始深度學習,了解版權相關的事宜。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做事沉穩之人往往內心堅定,不為情緒所左右,巔峰之時不失靜,低谷時不失心,按自己的原則為人,按自己的方法處事,這樣的人自然有大成就。反觀那些沉不住氣的人,很容易被激怒失去理智,自暴自棄,成為情緒的奴隸。
前段時間,重慶公交墜江事件刷爆朋友圈,在真相未出來之前,人們各種猜疑,待事情水落石出之時,所有人又是心頭一緊。因一位乘客因為坐過站與司機發生爭執,最終釀成不可挽回的被拒。而悲劇發生的背後竟也是情緒失控在作祟。
根據監控視頻顯示,一位乘客因為坐過站與司機發生爭執,最終釀成了悲劇。其實,放到日常工作中,失控的情緒將一個職場老將,折戟沉沙的案例也已是屢見不鮮。
雖說情緒化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不需要被戒除,但也足夠引起我們的重視。對於我們而言,不管是與家人朋友的日常相處,還是與客戶、同事之間的交流,亦或是對孩子的教育,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管理情緒於我們而言非常重要。
那麼,我們如何做好情緒管理?在管控情緒過程中,又需要注意哪幾點?
1、六秒鐘法則
心理學研究發現,人腦中邊緣系統主管情緒,大腦皮層主管認知。在事情發生後,邊緣系統會在第一時間內做出情緒反應,約六秒後,大腦皮層才能做出認知處理。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但是具備良好情緒控制力的人,會給自己留下思索的時間,再選擇應對之策,而這往往會得到更加理智和正確的決策。
2、延遲判斷,改變思維
情緒不穩定的人往往很敏感,判斷事情通常裹挾一層主觀色彩,看待問題也會變得極端。因此,當你產生憤怒、沮喪、悲觀等負面情緒時,首先不要輕易下判斷,定結論。而是適當延遲判斷,並將其轉換成積極正向的表達。
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禍福。」在遇到棘手的情況時,除了延遲判斷外,適當換一種思維方式看問題,事情也會變得明朗許多。
3、轉移注意力,並尋找解決方案。
情緒就像水,宜疏不宜堵。當你不得不發洩負面情緒時,不妨適當放緩腳步,許自己一份閒暇,去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這何嘗不是一種緩衝與休整。此外,通過轉換表達方式或轉移注意力緩解負面情緒後,也要試著尋找情緒問題的源頭,並尋找解決方案。
在成功的路上,最大的敵人其實並不是缺少機會,或是資歷淺薄,成功的最大敵人是缺乏對自己情緒的控制。
如今,社會高速運轉,稍微不留意便會被情緒操控,越是衝動急躁之時,越是要提醒自己控制情緒。當你控制好了自己的情緒,你會發現:人生也會隨之豁然開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