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你的想法、情緒和行為都是受自己控制的,真相卻並非如此

2021-01-18 秋醬喜歡悅讀

最近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一對夫妻,一到周末就特別容易吵架。因為丈夫覺得,平常工作好累呀,難得一個周末,能躺在沙發上看看電視,簡直是一種享受。但是妻子就覺得,難得周末,我們是不是應該出去走走才對呢?或者分擔我日常的家務,讓我也輕鬆一點呀!妻子就此事有很多怨言,但怎麼抱怨丈夫都不改。

後來,夫妻倆找了一位心理醫生,醫生說:「在你丈夫的潛意識裡,他想要被照顧。丈夫在旁邊聽完醫生說的話,一臉驚訝,心想「怎麼可能!醫生繼續說:」以後他躺在沙發上。你就嘗試去做三件事:幫他調好他想看的電視頻道,給他蓋上被子,再倒上一杯茶。」

妻子半信半疑,但是也按照心理醫生說的做了幾回,結果丈夫越來越多主動做家務。再後來幾乎每個周末,他都主動帶家人出去逛街。

我們都會覺得我們的想法、情緒和行為都是受自己控制的。但事實上,我們所想、所感覺、所為,很多時候是被我們不知道、不理解的潛意識操控的。就像丈夫覺得自己是因為很累周末才不想出去走走也不想和妻子聊天,只想自己一個靜靜。實際上,他的潛意識是希望妻子能夠照顧他,關心他。當他的潛意識被滿足之後,他就會反過來關心妻子,照顧起妻子。

我們日常遇到的難題、困局,在意識層面無法理解、改變,但是,在潛意識層面,則清清楚楚。當你了解自己的潛意識,能夠用潛意識的智慧去解決生活難題,很多事情都可能迎來轉機和巨大改變。

冥想

那麼,怎麼清理意識層面的障礙從而看清潛意識層面的真實需求呢?喬·維泰利寫的《新·零極限》就提供了很有效的方法。比起《零極限》這本書,《新·零極限》更具可操作性,講方法細化,有理有據地解釋了我們如何清理我們的想法、平靜我們的情緒、感知我們內心真實的需求從而正面引導我們的行為,改變對這個世界人、事、物的看法。

對自己的人生百分之百負責

你生命中的每一件事物,只因為他們出現在了你的生命中,所以就都是你的責任。

就像剛剛的故事,丈夫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行為,作為妻子的第一反應就是:這都是他的問題,都是他的錯。她面對丈夫的處理方式就是抱怨。而《新·零極限》則是認為:想讓丈夫改變,首先先去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行為,改變自己對丈夫的態度。因為他是你的丈夫,他出現在你的人生中,你所看到的,引起你情緒波動的,其實是你的內在投射出來的,所以丈夫的問題其實是妻子潛意識的投射。

當你對自己的生命完全負責時,那麼所有你看到的、聽到的、品嘗到的、接觸到的,或者以任何方式體驗到的都會跟以往不一樣。

想療愈自己的內心,就要懂得愛自己。愛自己這三個字很簡單,但是,卻很少人能真正懂得愛自己,百分之百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療愈自己的四句話

無論是《零極限》還是《新·零極限》都會提及到療愈自己的關鍵四句話——我愛你,對不起,請原諒,謝謝你。

有一天,我上瑜伽課,我請教我的瑜伽老師關於冥想。在我看來,冥想是一件並不簡單的事情,因為,當你閉上眼睛的那一刻,你會發現你腦子每分每秒都在想事情,很多念頭都會蹦出來。瑜伽老師說:「冥想的第一步就是讓自己不去想事情!」《新·零極限》所說的關鍵四句話,在我看來,它們首先是讓我們的內在平靜。清理我們當下的想法和情緒!它跟冥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在心中默念這關鍵的四句話,其實我們內心是要懷著怎麼樣的想法呢?

當我們說「對不起」的時候,我們要想著:「無論是我內在什麼樣的程序創造出了這件事,我都深表歉意。」當我們說「請原諒」的時候,我們要想著:「請原諒我對於自己的思想活動沒有足夠的意識察覺。」當我們說「謝謝你」的時候,我們要想著:「謝謝你幫助我從我的存在之內釋放掉了這個程序。」當我們說:「我愛你」的時候,我們要想著:「我是在回歸源頭,並將我內在的臆想、負面情緒都清理了。」不要太執著於關鍵四句話的順序或者話語本身,話語本身只是一個簡單的清理工具,關鍵是幫助我們找到內心的平和以及清理掉我們胡思亂想的想法、不良的負面情緒,讓我們看到我們潛意識的需求。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那些問題其實不是真正的問題,他們只不過是我們對於時間的理解與詮釋而已。我們對於當下的真實發生其實一無所見,但我們總是忍不住要對自己其實一無所知的當下實相做出評判,導致我們深陷輪迴,成為故事中的人物,一生都活在自編自演的夢幻故事裡。

看完《新·零極限》這本書之後,我發現我們很多時候真的沒有看清!因為我們大腦每時每刻都處於高速運轉,很少停下來冥想、反思,甚至很少內觀自己,愛自己。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反過來被我們的評判、念想、情緒所控制,控制我們的行為控制我們的人生。當我們願意靜下來,好好地內觀自己,好好地愛自己,好好地清理自己大腦的意識,挖掘我們潛意識的需求,我們便能更好地生活,掌控我們的人生。

關注@秋醬喜歡悅讀,一起發現更多好書,快樂閱讀!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想法能控制大腦行為!網友神回復:大腦有自己的想法?
    讓你想不明白的是對事情的看法還是想法?網友:有自己的想法!之前看到過一篇深得人心的文章名字叫「真正傷害你的是你對事情的看法」如果是平時愛研究心理的專業人士看到會想起著名的ABC理論,如果沒記錯的話是一個美國心理學家提出的理論,名字就不說了,想知道自己查吧這個理論就強調說:是我們對某件事的認知評價引起消極或積極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而非事件本身。
  • 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善於控制自己情緒的人
    首先我們要知道,脾氣每個人都有,不論是有本事還是沒本事的人,總會有生氣的時候,泥菩薩還有三分火氣呢,更何況是人。 有本事的男人之所以看上去很親善,並不是因為他沒有脾氣,只是他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並且在人前也不容易將壞脾氣表現出來。 有本事的人眼界寬,見識的多,經歷的多,就更容易控制自我。
  • 成熟的職場人,都懂得如何控制情緒
    不管你多麼振振有詞地指責別人,實際上其他人是無法讓你陷入某種情緒的,是你製造了自己的情緒,是你讓自己感到害怕、煩惱或氣憤。讓你產生情緒的只能而且永遠是你自己。聲明二:產生負面情緒後你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控制它,要麼被它控制。
  • 孩子出現反常行為,多半是大腦沒有整合,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我很驚訝,問寶寶:「你原來不是很喜歡去上學的嗎?」說著說著,寶寶開始又哭又鬧,任憑我們怎麼勸解也不想去幼兒園了。就這樣,原本喜歡在幼兒園裡和老師、同學們相處的寶寶,在經歷了一次生病之後,就開始抗拒去學校了,迷惑不解的我上網查找了許多資料,終於明白了事情的緣由。原來,寶寶之所以會做出這種比較反常的舉動,是因為自己的左腦和右腦沒有整合,從而導致情緒的失控。
  • 機器學習和信號處理 | Feel 你的情緒、想法和感受
    例如,如果總體的大目標是在工作中扮演新的領導角色,那么子目標可能是首先尋找做出貢獻的機會,然後找出做出貢獻的方法,最後調整任何消極的想法。Kaplow 說,具體的功能目標有時會揭示更多的情緒目標。這款應用的認知行為治療練習可以幫助用戶實現這些目標。
  • 你以為的聰明其實並非如此,科學真相來了
    但是,很多爸爸媽媽都不相信,因為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是左撇子,寧願相信自己的孩子就是比別人家的孩子聰明。愛自己的孩子,肯定自己的孩子,這事情並沒有錯。但是,我們也要搞清楚事情的真相,有針對性的表揚。不能因為一些天生的因素就覺得孩子聰明,而應該是實事求是,用客觀的態度去看待孩子是左撇子這件事情。
  • AI情緒識別技術:你的情緒將不再由你自己定義
    從天貓精靈、監控探頭,到自動駕駛汽車,情緒檢測技術正變得無處不在。語音助手檢測著我們的音調和音色,以便更好地理解命令。公共空間遍布了跟蹤識別人臉的攝像頭,據稱可以在犯罪分子犯罪之前鎖定他們。在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將能夠發現駕駛員路怒行為,並強制控制車輛。不可否認,情緒檢測的技術在AI時代不斷飛速發展。
  • 你能控制情緒,才能控制人生
    好情緒是世界的禮物,而壞情緒,即便是一念之間,也是你要買的單。而高情商的人,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從不為自己的壞情緒買單。 有的時候不滿,有的時候不開心,都是因為自己的心情在作祟,有的時候為難你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內心的小小世界。
  • 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人生都差不到哪兒去
    這位駕駛員控制住了自己要爆發的情緒,避免了有可能會發生的嚴重後果。類似的事情其實並不少,有人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控制好自己的脾氣。對自己情緒無法掌控的人,小則傷身,大則會害己害人。【好脾氣是一個人重要的財富】脾氣不好也就是自身的修為不好,缺乏應有的胸懷和氣度。看一個人是否大氣、儒雅、有內涵,從脾氣中就能窺見一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脾氣和秉性,有人生性平和,有人豪放直率,也有人剛正不阿等等,好的脾氣是一個人可以享用一生的財富。情緒發生是人之常情,但擁有好脾氣,好運自然而來。
  • 生活中,不存在的「假想敵」,容易讓我們被情緒控制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的怒火都來源於那個「假想敵」。1.假想敵「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假想敵」,本質上來說是不存在的,是內心虛設出來的,是內心世界的投射。事實上你只是被情緒控制,內心的負面情緒會導致人們思維的寬度變窄,很少去想其他可能了。事情發生時,我們可能並不知道事實是什麼。
  • 你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就更控制不了別人
    只有能控制住自己的人,オ有能力控制別人。連自己都控制不好,又何談去控制別人。這是因為,一個人如果不具備自我控制的能力,不管他是什麼人,都會被輕而易舉地打敗。一個自我控制能力強的人,即便在情緒非常激動的狀況下,也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自己控制好自己並非不顧一切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 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掌控屬於你的人生!
    「控制自己,掌控敵人。」這一句出自《英雄聯盟》中盲僧的經典臺詞,是不少玩家的座右銘。在我看來,這句話蘊含了一個相當有深度的人生哲理——當你對自己的優勢缺點都無比清楚,連細微的行為都能控制時,敵人會採取的針對性行動,也就一目了然,為你所掌控。
  • 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你知道如何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在我們人生成長的道路上都難免會遇到挫折,而有的人抵抗挫折的能力強,便能很快地擺脫挫折帶給自己的不良情緒來迎接新的生活,而有的人則會一直沉浸在不良情緒中不能自拔,就會給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嚴重的影響。那麼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你知道如何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嗎?
  • 情緒失控,和上司吵架,結果丟掉了工作,3招學會管理好你的情緒
    情緒是生物反應的集合,從行為的改變、激素水平的改變到面部表情的改變。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改變能夠通過科學方法測量,而感受,則是對情緒的個人感知。 3、情緒不分好壞 情緒一般分為積極和消極兩種,腦科學家的區分方式是:迴避和趨近,這是用客觀方式來形容情緒運行機制的兩極。
  •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今社會,隨著人們壓力的與日俱增,難免會產生一些或大或小的情緒,但這些情緒難免會多少左右你的思想,我們應該找到控制自己情緒的方法。正如羅伯·懷特所說:「任何時候,一個人都不應該做自己情緒的奴隸,不應該使一切行動都受制於自己的情緒,而應該反過來控制情緒。
  • 善於控制情緒的人,運氣都不會差
    心理學家詹姆斯認為,身心是一體的,藉由行為和語言的改變,人可以改變意識和信念。全球有幾百萬人都參與過這個活動,帶一隻手環,下決心在21天裡不說一句抱怨的話。一旦說出口,就將手環換一隻手,並重新計算天數。一個簡單的辦法,改變了無數人的生活。威爾鮑溫認為,天下只有三種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
  • 心情不好,越控制越糟糕?學會「解離」,你才能隨時走出壞情緒!
    鏡子物語:壞情緒是殺不死的,但你可以對它說:「你耍你的,我不在意。」經常聽見有人說:「我什麼都不求,只求每天快快樂樂的。」「別的都不重要,只要開心就好。」這些話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不管我怎樣努力追求財富和成功,我最終想要的,無非就是讓自己幸福、開心、快樂而已。
  • 你被「情緒腦」控制了嗎?
    「情緒腦」就是指的「邊緣系統」,是大腦皮層內和皮層下的邊緣系統,組成了一個複雜的神經網絡,源自原始的行為本能,很多的情緒就從這裡發出指令。情緒系統很大程度上是獨立運轉的,並且可以更快接收到外界信息、更直接地操控人的行為,但是它的行為標準卻依然停留在原始狀態。在情緒狀態下,理智的作用並不是那麼管用,所以才會出現「我們學習了那麼多心理學理論,為什麼會對他人嫉妒或抱怨?」」為了孩子全身心地付出,為什麼換來的卻是孩子對我們的討厭和恨?」
  • 社會心理學解析歐美的反對抗行為:內隱的都是情緒和心理需求
    一個人的行為是外顯的、是直觀看見的,只要你關注了,觀察了就一定看到了。而一個人的內心感受和需求是內隱的、是不可見的,但又是的的確確真實存在的。內心感受與需求會以各種形式進行呈現,或外顯行為呈現,或言語表達呈現,或心理防禦式進行變相流露外顯。
  • 關於情緒有哪些誤解?
    顯然,關於情感方面還存在著諸多疑惑,這裡也列舉了一些最常見的誤解:我應該有種與眾不同的情緒反應人們經常會說類似這樣的話,「我知道我不該為這種小事煩惱」「我應該比現在過得更快樂」,當然,不管怎樣,也沒有規則說你這種情緒反應就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