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解析歐美的反對抗行為:內隱的都是情緒和心理需求

2021-01-08 鈴蘭王強

一個人的行為是外顯的、是直觀看見的,只要你關注了,觀察了就一定看到了。而一個人的內心感受和需求是內隱的、是不可見的,但又是的的確確真實存在的。內心感受與需求會以各種形式進行呈現,或外顯行為呈現,或言語表達呈現,或心理防禦式進行變相流露外顯。由此,行為不是孤立的,也不僅僅由外界事件刺激引發的應激狀態,行為更多是內心感受和需求的外顯結果。

個人是社會群體的組成成員,所以,社會群體的行為背後也必定內隱著集體的內心需求和感受。

昨天新聞媒體相繼報導德國柏林舉行了大規模的群體反對抗疫的遊行,並且遊行中的標語是 「終結疫情恐慌」「摘掉口罩」。這屬於直接通過外顯的言語和行為進行呈現內隱的情緒和心理需求:

1、 內隱的情緒:有恐懼、有不滿、有憤怒、 積蓄太多情緒的終於可以釋放

有對疫情本身的恐懼,有對疫情持續存在不消退而無助的恐懼,也有對疫情不受控制的憤怒,也有對政府政策的不滿,也有自身生活方式受到疫情衝擊改變而產生的各種不適應帶來的不良情緒的積壓。

2、 內隱的心理需求: 有期待與渴望、有訴求、有不同的觀點等

渴望疫情趕緊消退,期待政府更多有效管控,對受疫情影響帶來的自身生存細節的很多訴求, 也有認為疫情不必理會政府過度管理的觀點分歧,渴望政府進行矯正,大眾都渴望回歸從前的正常生活狀態而不再受疫情幹擾。

對於美國,新冠疫情每天死亡過千,日確診過萬,此前在芝加哥出現的「暴力抗議」行為開始蔓延,如今西雅圖、波特蘭、紐約、華盛頓等6個城市陷入混亂。而這一切都是因為白宮下達的一條「出兵令」,75000名聯邦特工進入城市,原本希望能夠通過「以暴制暴」的手段,讓持續數十天的抗議活動停止。但沒想到反而激起民眾的反抗情緒,讓原本的「遊行」在一夜間發展成「暴亂」。而在最嚴重的西雅圖,雙方已經出現交火衝突。

美國群體遊行行為更像心理防禦機制啟動而外顯呈現。行為背後的情緒和需求被轉移、投射到外部現實事件和人了。

美國疫情的居高不下,美國民眾內心對疫情的恐懼持續存在,對疫情緩解的無助無望的持續,對生命大比例喪失的直接感知,這些都是加重和強化 每個人內心的恐懼,生存威脅的慌亂,無助,當然勢必激發憤怒,失落等更多不良情緒積壓。

人類生存本能即可時時啟動,應對恐懼最簡單直接方法要麼逃離(人恐懼時候會跑開逃離可怕的環境)、要麼對抗攻擊(在評估自己與對方勢均力敵為前提下,會攻擊對抗對方)、要麼啟動自騙式防禦心理進行緩解(任何方法都無效改善自身恐懼,生命威脅不能消除,那就自騙式忽略不在意現實危險,甚至乾脆不認為危險的存在,),要麼找到參照者進行一致性跟隨,也可以緩解恐懼(跟其他人保持行為一致,自己如果成為他們一員更佳)。

因此, 美國人疫情世界之首,美國人拒絕戴口罩,拒絕防疫任何措施,更願意聽從總統的煽動力的說法建議與之保持一致,通過抗議暴力遊行來釋放內心恐慌, 這些本質統統是把內心積壓的、 生命危險的恐懼和無助 均轉移到外部事件和人的 對抗攻擊,以此得到自身情緒緩解和需求滿足。

心理學稱,用自騙式心理防禦機制應對現實,不加以幹預和及時真正回歸正向解決的話,那麼會導致心理障礙和精神障礙。無論哪個國家的民眾集體採用自騙式防禦行為來應對當前國內疫情,均說明群體心理都已經偏離正常健康水平,社會集體心理走向邊緣異常, 未來社會極端行為的突顯比例更會不斷增加,社會成員的個體生活勢必不安因素大大增加,社會秩序的穩定堪憂,如此社會未來發展更是堪憂。

相關焦點

  • 囚徒困境與社會心理學
    戴維.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從社會思維、社會影響、社會關係、應用社會心理學四個方面,提供了一把我們看待、影響他人,及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密匙。追本溯源,讓我們在心理濫觴處,探尋那些不為人知、不為己知的秘密。
  • 內隱學習
    內隱學習 查看答案解析【正確答案】 內隱學習是指有機體在與環境接觸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獲得了一些經驗,並因之改變其事後某些行為的學習。【答案解析】 參考教材P86。 本題知識點:學習的概念,  自考365網小編精心為廣大自考學員整理的相關歷年試題及答案解析,想了解相關自考試題請持續關注自考365網校。
  • 2018年自考《社會心理學(一)》考試題及答案
    2018年自考《社會心理學(一)》考試題及答案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並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在題幹的括號內。每小題1分,共10分)1.通俗心理學的關鍵是(  )。A.確定其他人的一致的、基本的心理傾向的能力B.確定其他人的穩定的、基本的心理傾向的能力C.確定其他人的一致的、穩定的心理傾向的能力D.確定其他人的一致的、一般的心理傾向的能力2.在1966年,布雷姆提出了(  )。 收藏心理諮詢師站!
  • 情緒暴力化研究:怎樣解析情緒暴力化內心活動方程式
    情緒暴力化的心理活動主要有三種方式:發酵、忍耐、壓抑;這三種活動方式貫穿於整個情緒暴力化過程中,其活動的一般規律是:發酵——忍耐——壓抑——發酵——忍耐——壓抑……循環反覆交錯,或直至情緒暴力化,或情緒自我消化。解析情緒暴力化內心活動方式目的,就是達到自我消化,抑制情緒暴力化。怎樣解析情緒暴力化內心活動方程式?一、情緒發酵方程式的解析。
  • 勿以惡小而為之:滑坡效應的心理機制
    有限道德視角下的不道德行為是缺乏理性的、直覺化和自動化的, 會導致主體在做出不道德行為時處於無意識和非理性狀態。這種狀態是導致滑坡效應的核心因素, 個體在此過程中並未知覺其行為的道德性質。根據國內外學者研究, 有限道德視角認為滑坡效應的成因有:道德推脫、自我損耗、內隱偏見。
  • 2020年自考《社會心理學(二)》真題練習題
    1.社會心理學是研究________因素如何影響個人和群體的思想、情感和社會行為的一門科學。(      )A.家庭環境 B.生物遺傳C.學校環境 D.社會情境2.個體是通過微觀環境來感知社會現象並獲得一切社會心理特徵的。
  • 你以為你的想法、情緒和行為都是受自己控制的,真相卻並非如此
    再後來幾乎每個周末,他都主動帶家人出去逛街。我們都會覺得我們的想法、情緒和行為都是受自己控制的。但事實上,我們所想、所感覺、所為,很多時候是被我們不知道、不理解的潛意識操控的。就像丈夫覺得自己是因為很累周末才不想出去走走也不想和妻子聊天,只想自己一個靜靜。實際上,他的潛意識是希望妻子能夠照顧他,關心他。當他的潛意識被滿足之後,他就會反過來關心妻子,照顧起妻子。
  • 巧用社會心理學知識寫優質文章
    分3章,分別是:社會中的自我;社會信念與判斷;行為和態度。第二編:社會影響。分4章,分別是:基因、文化和性別;從眾;說服;群體影響。第三編:社會關係。分5章,分別是:偏見(不喜歡他人);攻擊行為(傷害他人);吸引和親密(喜歡他人和愛他人);利他(幫助他人);衝突與和解。第四編:應用社會心理學。
  • 「從問題少年」,到「一代宗師」,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立者—華生
    ▲霍普金斯大學 (圖片來自網絡)1913年,在《心理學評論》上發表著名的論文《行為主義心目中的心理學》,成為行為主義心理學誕生的標誌。此後50年,心理學一直是行為主義的天下。1914年,出版《行為: 比較心理學引論》,並在年僅36歲時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 科學網—心理與行為的生物學基礎及環境影響因素
    本次會議中心議題為:(1)心理行為及其神經生物學基礎;(2)社會文化環境對人的心理行為的影響和塑造;(3)心理學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4)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新進展。 楊玉芳研究員就「心理行為的生物學基礎與環境因素」這一主題,從五個方面作了主題評述報告。 楊玉芳研究員強調,心理學基本研究的主題是心理行為。
  • 藝術啟蒙與內隱學習
    上世紀六十年代,有學者提出「內隱學習」一詞,成為認知心理學領域研究熱點。(內隱學習被定義為一種不知不覺的學習,是有機體通過與環境接觸,無目的的、自動地獲得事件或客體間結構關係的過程。)內隱學習是意識之下的,更多時候難以用語言層面表達,我們的母語學習,就是內隱的。
  • 韓國心理學專業-韓國加圖立大學科學地探索人類的行為和心理
    韓國心理學專業介紹韓國加圖立大學科學地探索人類的行為和心理,培養能夠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專家。心理學科學系統地研究人類的思考、行動、情緒。對此的研究不僅要求嚴格的觀察和實驗以及合理的推論,還要求對人類的深入理解和喜愛。因此,本心理學系希望通過對人類多種心理和行動的現實和經驗的探索,教育人類能夠更真實地理解和接受,並強調研究方法和實驗,培養科學的思考方式。
  • 2011年研究生考試之心理學真題答案及解析
    勤思考研第一時間發布2011年真題答案及解析,對於剛剛走出考場的同學來說,看答案,估分數是最急迫的事情。在這裡勤思老師提醒大家,從現在開始就要著手準備複試,初試對於我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門磚,複試不過,神馬都是浮雲。建議大家馬上進行考研必勝複試輔導訓練。
  • 2017年心理學統考312考研真題答案與解析(文字版)
    這時候向兒童提問「獵人知不知道書袋裡藏有狼」,這一問題考察的是 () A.空間認識 B.道德判斷 C.自我觀念 D.心理理論 【勤思解析】D,心理理論指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的內在心理狀態與外在行為的認知能力(即對自己或他人的信念、願望和意圖的理解能力)。
  • 筆記|C6 記憶 之四、長時記憶 & 五、遺忘 & 六、內隱記憶和外顯...
    再認(識別)再認是指人們對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其再度呈現時,仍能認識的心理過程。(1)再認有兩種水平:感知水平的再認往往以壓縮的形式表現出來,它的發生是迅速而直接的,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情景依存性的記憶是指提取信息時的情境和編碼時的情境越相似,有助於記憶的現象。狀態依存性的記憶是指提取信息時的生理或心理狀態和編碼時的狀態,越相似越有助於記憶的現象。
  • 2017年心理學考研真題答案及解析(選擇題)
    這時候向兒童提問「獵人知不知道書袋裡藏有狼」,這一問題考察的是 () A.空間認識 B.道德判斷 C.自我觀念 D.心理理論 【勤思解析】D,心理理論指個體對自己或他人的內在心理狀態與外在行為的認知能力(即對自己或他人的信念、願望和意圖的理解能力)。
  • 關於社會心理學的10個基本事實
    社會心理學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課題,它對人們在群體中的行為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許多情況下,一些著名的實驗結果會與我們的想法相矛盾。以下是關於社會心理學的10個基本事實:其他人在場會對一個人的行為產生強大的影響。當一些人目睹某件事,例如一個事故發生時,在場的人越多,就越不可能有人上前幫忙。這就是所謂的旁觀者效應。
  • 如何巧妙區分情緒和情感
    心理學是教師招聘考試中是必考知識點,情緒情感屬於心理學裡的心理特徵,主要以客觀題以及低頻次的簡答題來進行備考,客觀題常考察例子反選以及概念反選。很多同學對於情緒情感傻傻分不清楚,因此在這裡幫大家做了以下梳理,便於大家在考試中能夠百戰百勝!1、什麼是情緒情緒一般指個體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的情境中直接產生的心理體驗和相應的反應。
  • 每天3分鐘,8天帶你學完社會心理學,第5天,態度形成與態度轉變
    學完這一節,你就都明白了!上次介紹了,學習心理諮詢師的社會心理學知識的「第四節社會動機與社會情緒」部分。此次,將介紹「第五節態度形成與態度轉變」。第五節主要包括三部分內容:態度概述、態度轉變、態度測量。1.態度概述態度是個體對特定對象的總的評價,以及穩定性的反映傾向。態度具有內在性、對象性、穩定性的特點。
  • 情緒暴力化研究:簡介解析情緒方程式理論
    如何控制情緒,美國企業家兼心理學家奇普*康利提出了一種新的情緒控制理論,即情緒方程式理論。他認為,人們的某種情緒總能與另外一些情緒情感、現實生活、人的某種行為存在一定的函數關係,建立相應的數學方程式,這種數學方程式稱之為情緒方程式,控制情緒就是解析這種情緒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