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工作中,我們更需要寫一些這樣的總結、文案和報告等,如果沒有一套方法,就業會感到無助和無處下手。
於是,我就總結了以下原理和方法。
一,「社會心理學」跟作業的關係
要知道《社會心理學》跟寫文章的關係,我們就要先來看看《社會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第一編:社會思維。分3章,分別是:社會中的自我;社會信念與判斷;行為和態度。
第二編:社會影響。分4章,分別是:基因、文化和性別;從眾;說服;群體影響。
第三編:社會關係。分5章,分別是:偏見(不喜歡他人);攻擊行為(傷害他人);吸引和親密(喜歡他人和愛他人);利他(幫助他人);衝突與和解。
第四編:應用社會心理學。分3章,分別是:臨床領域的應用;司法領域的應用;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我把這四編的內容用大白話串聯一下,如下圖所示。
好的,那我們現在來看,這和寫文章有什麼關係呢?見下圖。
所以,這《社會心理學》也是在教我們怎樣寫好文章的呀!
1,選題:找出自己感受最深且具普遍性的心得感悟。
2,構思:設計並選擇最容易影響別人的呈現方式。
3,修飾:規劃以獲得最高的贊同度和最多的支持者。
4,完成:寫出來並實現自己的寫作目的。
下面,我就給大家一邊舉例,一邊介紹。
二,選題,找出自己感受最深且具普遍性的心得感悟
在開始選題前,我們要先處理3種可能妨礙選題的顧慮或錯誤的認知。
第一,擺脫「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學術語。是科學家們對狗狗進行試驗時發現的一種非常奇怪的行為。
他們對關在籠子的狗進行電擊。剛開始,狗會拼命地亂串和試圖逃跑。
然而時間久了,狗就徹底地放棄了掙扎,即使給它打開籠子,它也不逃跑,而是趴在籠子裡哀嚎和等著接受電擊。
更令人驚訝的是,科學家們發現人類也有許多類似的「習得性無助」行為。
例如,人們因為經受了重複的失敗或懲罰,就會自己總結並形成一種對現實的無望、無可奈何的行為和心理狀態。那些多次寫不出作業或寫不出好文章的人就很容易這樣。
所以,要做好選題,首先就要先從「習得性無助」裡跳出來。相信自己不僅可以按時完成,而且還能寫出很好的文章來。
第二,避免「自我服務偏見」。
「自我服務偏見」是指:當我們在加工和自我有關的信息時,會出現一種潛在的偏見。
有的人會看不起自己,把自己砭的很低,經常很自卑,例如常常「習得性無助」的人;而更多的人則會美化自己,把自己抬得較高,自我感覺不錯。
哪些自我感覺不錯的人,就很容易出現「虛假的普遍性」和「虛假的獨特性」。什麼意思呢?我給大家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很多貪官之所以走上歧途,就是因為他們覺得所有的官員都在貪,法不責眾,而事實並非如此,這就是他們對貪汙行為的認知產生了「虛假的普遍性」。
還有一些貪官覺得自己不是一般人,非常智慧,採用的貪腐手段異常高明,是絕對不會出事兒的。結果呢,根本經不起審查。這就是其認知的「虛假的獨特性」。
所以在面對作業的時候,我們就要避免這種虛偽的自我服務偏差。
既不要想當然地以為大家都寫不出來,我晚點兒交也沒關係;也不要誤以為自己長帥,長得美,跟老師關係好,就可以晚交或不交。
同時,在選題的時候,還要避免這種虛偽的自我服務偏差。
既不要想當然地以為我的感受和觀點就是大家最關心和贊同的;也不要自以為是地以為自己聰明絕頂,發現了普世的真理和真諦,導致措辭極端,不留餘量喲。
第三,避免「歸因錯誤」。
「歸因」是「社會信念與判斷」中一個重要術語。是指人們對他人或自己行為原因的推論過程。歸因一般分為三種。
將行為歸因於個人特徵(如人格、品質、動機、態度、情緒、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這種叫內歸因。
將行為原因歸於外部條件(如背景、機遇、他人影響、工作任務難度等),這種叫外歸因。
在許多情境中,行為與事件之發生並非由內因或外因單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響,這種叫綜合歸因。
例如,開篇的場景中,有人就說自己很忙,沒有時間寫作業,這個就叫外歸因。但是這個歸因其實是不正確的。
為什麼呢?因為忙跟沒有時間寫作業只是具有相關性,不是因果關係。
真正的因果關係是:因為認為做作業沒有其他的事情重要,所以自己就不會給寫作業這項事情分配時間。
這個就好比有人發現了腰帶越長的人平均壽命越短。他就不說是因為其腰帶長而導致其壽命短了。
腰帶和壽命之間只是具有相關性,而真正的因果關係是肥胖。是肥胖導致了這些人的平均壽命較短。
為什麼要提到歸因呢?
因為我們在選題的時候,一定會對一些行為、數據或現象進行分析,然後找出原因,最後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那麼你的歸因就一定要準確,而且要儘量使用綜合歸因的方式,否則就會立刻受到讀者的否定、抨擊或嫌棄。
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反面教材,就是發明「酸鹼體質致癌」的那個人,現在不僅身敗名裂,還要被索賠1.5億美元呢。
好了,在弄明白了以上三點之後,現在立刻給大家分享乾貨:三種實用的選題方法。
方法一:熱門事件搜索法。
這個方法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查找熱門事件。如果你寫的是社會上的事兒,就直接在新聞網站、頭條新聞等上面搜熱點就行。或則你發現朋友圈裡有三個互不相識的朋友都在議論同一件事,那麼這就是熱點事件。
如果你寫的是跟企業或產品相關的,那麼就要去留意大家最關注的問題是什麼。
第二步,篩選出自己最有心得的。
什麼是最有心得的,就是你自己有過親身體驗、感悟特別深刻,且能清晰地記得當時的一些詳細細節和畫面的。
就像本文開篇的描寫的場面一樣。理由就不用多說了吧。一方面你有的說,有的寫(最起碼字數不是問題了);另一方面也容易打動人(最低品質有保證了)。
第三步,明確中心論點。
中心論點就是你寫這篇文章最終想證明的觀點。可以是一個推論,一個原因,一個方法,一個概念,一個真相等等。
如果是研修作業,就是學科中的一個或幾個知識點,當然輔以你自己的獨特見解或觀點會更好(切記,不要犯簡單的歸因錯誤)。
如果是新聞稿,就是提示和建議;如果是產品說明,就是賣點;如果是論文,就是論點;如果是項目報告,就是項目結論等等。
方法二:獨門絕技升華法。
第一步,翻出自己的獨門絕技。
就把自己最擅長、最輝煌的事情翻出來,不管它是什麼。曾經寫過的文章、輝煌業績、K歌等等都可以。
把其中的成功特質提煉出來,例如堅持、自信等等。這樣就從你的個人的獨特性變成很多人共有的特質了。
第二步,找出獨門絕技跟作業(或任務)的共同點。
就是把你自己最擅長的東西和你想要寫的作業、文章或報告結合起來。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找共同點的話,就往上回翻,看看我是怎麼把《社會心理學》和寫文章聯繫到一起的就知道了。
第三步,明確中心論點。
這個和方法一同樣,不再贅述。
特別說明,這個方法真的是個萬能法,啥都能聯繫上。
方法三:個人痛苦推己及人法。
這個方法也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曬出自己最糾結的問題。
就把自己最糾結,最煩惱,最難解決的問題翻出來,不管它是什麼。工作做不好、任務完不成、關係處不好、常常很自卑等等都可以。
同樣,把其中的負面的特質提煉出來,例如虛假、自卑等等。這樣,你關心的事兒,就變成了很多人都關心的事兒了。
後面兩步跟方法二一模一樣。估計你也明白了。
三,構思:設計並選擇最容易影響別人的呈現方式
首先,我們要知道因為基因、文化和性別的差異,不同的老師、讀者對我們所寫文字和內容的解讀是不一樣的。
如果你想影響更多的人,除非是專業必須,你就不要只從某一種文化或某一種宗教的角度去寫。同時,你也不要寫的太理性(全是邏輯分析)或者太感性(全是情感描述)。
這個我就有深刻體會。去年我出版了一本書《發現心智模式》,因為那時還沒學《社會心理學》。書中涉及的個人修為和靈性層面的東西就偏多了一些。所以即使內容很好,也會因為曲高和寡(受眾少)而很難暢銷的。
其次,一定要了解「從眾」這個概念,並了解其的背後的心理學原理。
從眾是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
網上有一些非常有趣的「電梯從眾試驗」視頻,大家可以看看,我保證會在讓你笑出眼淚的同時,收穫意想不到的頓悟。
心理學家研究認為,引發人們從眾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想被群體接納和免遭拒絕。二是獲得重要信息。
給大家覺個例子,你一定收到過類似冠以「是中國人就一定要轉」的文章。寫的人用的就是第一個原因。看的人稍有不慎,就很容易產生了從眾行為。閱讀和轉發量自然就低不了。
還有一些冠以「指南」、「攻略」、「秘籍」和「寶典」類的文章,用的就是第二個原因。看的人如果正好缺這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自然會二話不說,立刻從了。
第三,一定要了解「說服」的心理學概念,並了解其的背後的科學原理。
說服別人的途徑有兩種,一種中心途徑,另一種外周途徑。如下圖所示。
這兩種途徑的名稱和過程可能不太好懂。
我用大白話解釋一下:中心途徑就是開門見山,直奔主題,關注的是論據是否正確,是否合乎邏輯,發布者是否有名或有權等。
例如上圖中右上方的投票人是經過了對演講者的演講內容進行了思考和判定後,覺得沒問題,被她的中心思想說服了,才投票的。
外周途徑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先打感情牌,讓你不知不覺地就被說服了。
例如上圖中右下方的投票人根本沒有經過任何思考和判定,只是覺得演講者很好,就直接給她投票了。
這兩種說服的方式沒有好壞之分,要根據你的內容和受眾的情況而定。
例如,賣工業產品的企業做廣告的就會選擇中心途徑,因為是必需品,買賣雙方都會直奔主題。
賣吃喝產品的企業做廣告的就會選擇外周途徑,因為替代品很多,買方考慮更多的不是產品本身的充飢或解渴功能,而是更高的價值內涵。
一句話說:就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大家還記得一個經典的麥當勞視頻廣告嗎?
廣告中一個嬰兒在搖籃中時笑是哭,大家覺得很奇怪,鏡頭切換後,發現嬰兒在搖籃擺動時,只要看到了窗外的麥當勞的標誌就笑,看不到就哭。
當你看到嬰兒的可愛表情時,你的身體記憶和感受就已經被激發了(生理喚起和情緒喚醒),你愛上了這個廣告。你已經被說服,成為他們的粉絲了。美國人厲害吧!
其實,咱們中國人也很厲害的。有一本書叫《影響力》,美國人寫的,裡面專門研究了中國人對日本二戰戰俘的改造。美國人都自嘆弗如的。
跟上面一樣,原理說明白了之後,就直接給大家送乾貨:六種實用的構思框架。
第一種,經典5步法。
1,發現問題;2,分析問題;3,解決問題;4,總結展望;5,感恩致謝。
這個適用於研修作業和工作總結。
第二種,心理學4步法。
1,描述行為;2,分析行為;3,預測行為;4,控制行為。
這個適用於研修作業、經驗總結、內部通知、新聞通稿。
第三種,推廣文宣9要素。
1,我是誰;2,我有什麼;3,為誰服務;4,解決什麼問題;5,創造什麼價值;6,誰用過;7,用得怎麼樣;8,獲得了哪些權威的認證或報導;9,怎麼聯繫。
這個適用於研修作業、推廣文案和培訓教材。
第四種,高效成事8步法。
1,什麼事;2,為什麼要做;3,誰來做;4,需要什麼資源;5,怎麼做;6,什麼時間做,7,出現問題怎解決;8,做成了怎麼獎勵或分配。
這個適用於研修作業、項目報告、培訓教材和資金申請。我前面提到的1000萬資金補助就是用這個框架拿到的。
這個方法也是本帥哥自創的獨門絕技之一。你用用就知道其威力了。
第五種,競爭優勢6看點。
1,市場大不大;2,前景好不好;3,成本低不低;4,利潤高不高;5,對手多不多;6,擴張難不難。
這個適用於研修作業、商業計劃書、合作邀請書和融資報告。這個是我跟一位美女學的,她用這個模板輕鬆就獲得了融資幾千萬。
第六種,北鬥七星法。
1,專業且權威性的標題(便於從眾和說服);
2,建立親和,講述從苦逼到專家的故事(最好配上圖片或視頻);
3,深挖痛苦,列出讀者常見的問題(生理喚起和情緒喚醒);
4,找到希望,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最好做優缺點對比(雙向說服);
5,放大快樂,描述受眾採用後的成功喜悅(生理喚起和情緒喚醒);
6,行為試探,引導受眾做一些與作者無關的行為(驗證效果);
7,激發行為,引導受眾做出關注或聯繫作者的行為(達成目標)
這個適用於研修作業、課程設計和銷售培訓。這種方法絕對是乾貨中的乾貨。
四,修飾:規劃以獲得最高的贊同度和最多的支持者
在心理學的社會關係中,有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術語,叫做偏見。就是指對一個群體或個體的負性的預先判斷。
舉個例子,如果說到河南人,(假如你不是河南人的話)你會想到什麼?是「騙子」是嗎?對了,這就是偏見。
如果說女司機,(如果你是男的)你會想到什麼?是「危險」或「不靠譜」嗎?嗯,這也是偏見。
人們因為社會地位、生長環境、人格特徵、宗教信仰、規範制度和文化習俗的不同,在自我服務偏差下,都會不可避免地對別人形成某種偏見。
所以我們在寫作時,就要明白這一點,並隨時留意自己是否對別人產生了負性的預判。否則的話,就會讓讀者反感。
去年年初,我準備出書的時候,編輯建議我去找某位叫「xx紅」也特別紅的名人寫個序。我上網一搜,發現他正在推廣他的一本名為「巨x國」的新書。
我一看這書名就立刻打消了找他的念頭。好嘛,這偏見豈止是對個人,都上升到國家了。後來,他的這本書,果然很快就被勒令下架。
不僅如此,如果作者的偏見太明顯,嚴重的還會引發讀者的攻擊行為。
攻擊也是社會關係中的一個心理學術語。是指意圖傷害他人的身體行為或語言行為。
攻擊分為兩種。一種是敵意性攻擊行為,另一種是工具性攻擊行為。前者是由憤怒引起的,以傷害為目的;後者只是把傷害作為達到目的的工具。
例如,你對一個剛認識的河南人說你是騙子,他生氣了,罵你是混蛋,這就是敵意性攻擊。網上的噴子得誰罵誰,這就是工具性攻擊,只是為了實現他洩憤的目的。
2016年里約奧運會期間,正好趕上王寶強的離婚事件。我就在頭條上寫了一篇題為「為啥王寶強離婚案幹過了奧運會」的分析文章。
文章一發,2小時內的閱讀量就超過了10萬,評論超過了500條。
讓我哭笑不得是,我的這篇文章就被噴子當成了洩憤工具,他們有人利用評論發布反動言論。幾分鐘後,我的這篇文章就測底消失了。
現在,在學了《社會心理學》之後,我才知道原來引發這些網絡噴子的攻擊行為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他們厭惡的東西或事件,二是對他們負面情緒的喚醒。所以這兩點我們都需要注意。
社會關係中還有一個重要的術語「吸引和親密」。
其中導致「友誼和吸引」主要因素有4個:外表吸引力,相似性與互補性,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關係中的獎賞。
這個我來覺個例子給大家就明白了。
今年六一兒童節的時候,我在微信小打卡裡開了一門課,題目是《父母聽書15天,六一換個懂事娃》。
跟前兩年不一樣的是,在準備文宣的時候,我把留著的大鬍子給颳了,並重新拍了很帥氣的形象照片(外表吸引力)。還簡單地介紹了自己從「雲配偶」到牛孩無敵老爸的過程(相似性與互補性)。
在開課的過程中,只要加我的學員,我都全部通過並跟他們打招呼(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那段時間,我每天都翻看他們的打卡日記並儘量全部點評(關係中的獎賞)。
結果,這門課程的參加人數直線上升。僅在三天後就迅速超越了小打卡裡的近13萬門課程,競爭力排名直接竄到了到了第一位。
還有一個術語是利他。是指在無利可圖或不期待任何回報的情況下,也會關心和幫助他人的行為。
從上面這張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幫助他人的人可能是利己的,也可能是利他的。還有可能是兩者都有的。
就像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剛開始是完全利他的,就是共情這些寫不出作業同學們,是為了幫助他們而開寫的。
後來,又想到了自己是班長,做了這件事情,自己也會少擔心他們一些開,這就是利己了。
再後來,突然發現自己還可以順便把這個寫成作業,也算完成了一門功課,就又多了一些利己了。
再後來,發現還可以把幫助的受眾拓展到更多的人,不僅僅是本班的同學,而且還可以多介紹一些經驗和知識,繼而又多了很多的利他了。
馬雲曾經說「所有的戰略都跟錢沒有關係」。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我特別認同,所以,如果我們寫文章都能本著利他的心去寫,自然就會得到更多的贊同和朋友。
所以,這部分的乾貨就是用寫作快速吸粉和交友的五個原則。
原則一:隨時留意,在寫作中不對別人或別的群體做負性的預判。
原則二:在寫作中不採用攻擊性的語言。
原則三:不渲染一些高喚醒、高傳播的情緒。例如憤怒和驕傲等。
這一條, 我想特別解釋一下。如果大家看過《瘋傳》就知道,其實很多人就是靠這樣的語言而出名的,例如x姐,xx紅,xx醬和xx山等等。
但是大家想一想,哪些人或一個人在哪些階段才會有特別多的的憤怒和傲慢呢?
如果你的文章或作品裡都是這樣的情緒,好處是你可以很容易走紅,變火。可另一方面,你的品位和標籤也就被大眾給評定了。現再上一個臺階就會變得很困難了。
況且,更多時候,你的文章很快被噴子粘上,然後就很快消失了。
原則四:保持良好形象,多跟受眾互動,最好能有問必答。
原則五:保持利他之心,即使自己沒有任何收益,也要堅持分享。
五,完成:寫出來並實現自己的寫作目的
綜上所述,如果你選好了題目,做好了框架,又知道了吸粉交友的原則,寫起來應該就順暢多了吧。
另外,如果能在文章中體現並展示一些你自己的特色就能好了。例如,我的本篇文章的頭圖,分割線和序號等等。
當然,如果你有自己的真知灼見和理論創新就更棒了,這才是老師和讀者最看中的地方。
在這篇《社會心理學》作業裡,我展示的就是自己研發的善風心智開發系統,下面分享給大家。
如上圖所示,我研發和創辦的這套心智開發體系的目的,就是要讓世間沒有解不開的心結。讓人們心智成熟,過得開心自在。
實現心智成熟的過程有4個模塊,分別是:認知提升的「道法術器」,情緒化解的「ABC」,能量管理的「進消存」和學習方法的「聞思修證」。
認知提升的「道法術器」
是指在幫著人們提升認知時,要分別從道(科學規律和規則)、法(方向和方式)、術(方法和技巧)和器(工具和流程)的層面進行闡述和輔導。
因為不同的人在吸收新知識時,所喜歡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例如,年長的人更喜歡研究通用的道理和大方向,年輕的更偏愛具體的工具和技能。東方人擅長悟道,西方人則極大地推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所以,正如本篇文章一樣,我會中西合璧,從道法術器各個層面進行闡述。這樣才可以使不同的人都可以理解並得到幫助,實現有教無類的效果。
情緒化解的「ABC」
這個理論基礎是源於埃利斯的情緒的ABC理論。其中A是事件本身,B是我們對事件A的看法,C是因為看法B而導致的情緒和壓力C。
普通人一旦產生了情緒和壓力,都會試圖去改變A,而不是去改變B,所以背道而馳,南轅北轍,常常痛苦不堪,不能自拔。顯然,正確的方式是改變B,而不是去改變A。
就像我在本文中舉例提到的網絡噴子一樣。我不能改變他們存在的這個事實,但是我可以改變對他們的看法。所以不僅不會生氣,還會知道如何與他們共處。
這一類的實踐應用,美國的心理學家做的特別多,例如伊夫·阿達姆松的《解壓全書:壓力管理》就是主要應用了這一原理,並銷售了700多萬冊。
我們都知道佛學是很智慧的。我參加過幾次禪修和內觀,內觀就是要我們不對外在的各種刺激起分別心和評判,其實用的也是這個科學原理。
能量管理的「進消存」
「進」就是吸收正能量,例如學習科學知識,讀國學經典,聽優雅的音樂和正能量的課程等等。
上面的ABC能幫助我們不產生新的負面情緒和負能量,「消」就是釋放已經產生並積壓了的負面情緒和能量。可以選擇的方式有宣洩、傾訴、運動、聽音樂、藝術創作、靜坐、冥想等等。
現代中國人對傳統智慧的曲解比較多,很多人片面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是隱忍。所以導致不會「消」和「消」不掉,從而很容易積壓負面情緒和負能量。
西方就做得平衡很多,例如美國的薩提亞的呼吸療法、尼克·奧特利的輕療愈和喬·維泰利的零極限等等,實際應用效果就都很好。
「存」就是用正能量的狀態,多分享並幫助他人。例如,我這篇文章就是一種「存」的方式。最重要的是,分享的越多,自己就會越體驗到內在的價值感,就會越倍感喜悅和幸福。
自2016年9月「進消存」方法應用以來,已經有數千人因此而受益。很多長期研修國學都無法提升的家庭,在應用後都立竿見影,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學習方法的「聞思修證」
這是一種隨時隨地學習、實踐和內化吸收的高轉化率學習流程。
「聞」就是總結並說出自己剛學到的科學規律、觀念、規則、知識和技能等有哪些。這個過程就是記憶的提取和存儲過程。根據美國國家實驗室得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這種方法能使學到的東西記住90%。
「思」就是對新學到的東西的進行批判性思考,並設想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落地應用。這是把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重要環節。
「修」就是把新學到的東西立刻在工作和生活中實踐應用。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現在人們最大問題就是學而不習。
很多人很焦慮,到處學東西,但就是回家不應用。受不了,又出去學。所以這種「焦慮經濟」直接養活了很多只會「忽悠」的老師。
「證」就是對實踐後的情況進行談論、驗證和分享。搞清楚哪些方法對自己有效,哪些沒有效果。哪些部分有效,哪些部分有效。哪些在什麼情境下有效,哪些在什麼情境下無效等等。然後分享給身邊的親人和朋友。
例如,我的本篇文章,就對《社會心理學》中的知識點進行了總結(聞),並在想可以用來分析和解決哪些社會問題呢(思),然後就用其中的知識點寫了這篇怎麼寫作業的文章(修),最後綜合起來介紹了自己的心智開發理論和實踐(證)。
綜上所述,《社會心理學》的確是一門非常實用的學科。除了可以用來幫助我們寫作,其實還可以廣泛應用到工作和生活當中。
本文參考書目:
1,社會心理學:第8版/(美)邁爾斯(Mters,D.G)著;侯玉波,樂安國,張志勇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1(2017.11重印)
2,津巴多普通心理學:原書第7版:2017修訂/(美)菲利普·津巴多,(美)薇薇安·麥卡恩著:錢靜,黃鈺蘋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12
3,心理學與生活/(美)格裡格(Gerrig,R. J),(美)津巴多(Zimbardo,P. G)著:王壘,王甦等譯.—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10(2018.4重印)
4,瘋傳:讓你的產品、思想、行為像病毒一樣入侵 / [美]喬納·伯傑,電子工業出版社,2104.1
5,道德經/(春秋)老子著;高文方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社公司,2015.7(2018.1重印)
6,新·零極限:透過未完成的心理,再度脫胎換骨的秘密/[美]維泰利著:彭展譯.—北京:新青年出版社,2015.1
書名原文:At Zero:The Final secrets to「ZERO Limits」 the Quest for Miracles Through Ho』oponopono
7,影響力(修訂本)/[美]西奧迪尼著;張力慧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2(2008.3重印)
8,輕療愈/(美)奧特納著;美同譯.——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14.9(2018.6重印)英文書名:The Tapping Solution
9,薩提亞冥想:內在和諧、人際和諧與世界和平/(加)貝曼(Banmen,J.)主編;鍾谷蘭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9.1
10,正念:此刻是一枝花/(美)卡巴金(Kabat-Zinn,J.)著;王俊蘭譯.—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4(2015.12重印)
書名原文:Wherever You Go,There You Are:Mindfulness Meditation in Everyday Life
11,NLP教練:如何成為大師級教練/(英)奧康納(O』Connor,J.),(英)拉各斯(Lages,A.)著;黃學焦等譯.—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11(2011.4重印)書名原文:Coaching with NLP
12,壓力管理 /(美) 伊夫·阿達姆松著,方蕾譯,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07-01
13,發現心智模式 / 張善瘋著.—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