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格子的人大多知道文無定法,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樣,寫作確是極具個性的活動。當年,俞平伯和朱自清共船同遊秦淮河,而後各自寫下題目相同卻各有千秋的兩篇傳世散文名作——《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成為文壇佳話。然而,寫作不僅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學科,文學創作雖無定法,但還是要遵循一些基本法則的,也就是所謂的寫作學常識吧。
我們常常慨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言外之意多有「寫不出來不是我不會寫,而是沒有素材」。其實,這就與寫作的常識相悖了。因為寫作是個系統工程,並不是動筆寫才是寫作,素材積累也是寫作必不可少的環節。文章為時而著,歌詩緣事而發,寫作不僅要採集素材,還要積澱情感,從而完成文章的初步醞釀,達到不吐不快之境界,那麼,文章初稿即可一揮而就了。我們大多曾聽過作家採風的事情,比如某某文學大家到某地方、入某行業體驗生活,這就是積累素材的常見之舉。對於普通人而言,自然不能也無須如此,但是學會觀察還是必要且可行的。觀察什麼,怎麼觀察,還是有些講究,或者說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可依的,否則常常勞而無功,所得有限且與常人無異,達不到見人之未見,更別提見微知著了。
再說說修改,曹雪芹著紅樓「披閱十載,增刪五次」,而我們的文章似乎沒啥可以改的。這首先與文章長度有關,區區數千字與洋洋上百萬自然無法相提並論。但其實與我們對修改的認識也有關係。寫作學中把修改稱為「再創作」,強調要從立意構思、結構布局、言語表達等內容和形式進行全方位的審視,追求的是在初稿基礎上的再提升。而普通人的文章修改往簡單說就是改錯,大多是基於有沒有數據引用錯誤,或者病句錯字,就連修辭的使用都極少考量。而就是這一點,也還是需要有一定專業知識支撐的,用得最多的就是所謂的語法。現代漢語有語法,古代漢語也有語法。遣詞造句正確大多是改錯的第一步,什麼成分殘缺、語序混亂自然不能有,僅僅「用詞不當」也分很多種,比如詞語存在歧義、詞義不合句意、感情色彩不當、語體色彩不當、搭配不當等等。短句子還好些,關注詞語就差不多了,有些長句子還得推敲分句之間的邏輯層次,這就涉及一些邏輯學的常識。還有修辭的運用,都知道對表情達意有強化作用,其中難處也不小,修辭也是一門學科啊!
最後談談文體,關於文體也有很多常識,雖說新文學不拘形式,不同文體的融合在文學史上也不乏佳作,比如散文詩,詩歌體小說等等,但是文體的基本範式還是必須遵循的。就比如我們最常寫的個人年度工作總結,一般都是從德能勤績廉五個方面落筆,就像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一樣,這樣寫出來的個人總結才能比較全面地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啊,有功勞有苦勞,有思想有行動,條分縷析,一目了然。當然,也得有人願意看,只是這個由不得自己,但就怕有人想看卻不堪卒讀,豈不痛哉?可能有人會說,我就記記日記,寫寫隨筆,毋須講究文體。那當然沒有問題,只是當下小學課本中就有寫詩、寫說明文、寫讀後感、寫書信、寫倡議書等等多種形式,不了解點文體常識,行嗎?
當然,關於寫作過程的常識,比如立意構思、謀篇布局等大關節,或者開頭結尾過渡、人物塑造、情節設置、細節刻畫、景物描寫、環境渲染、情感抒發等小關鍵,也是有基本常識的,但是更側重靈活運用,而且大家一般都比較重視,就不一一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