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也要有美的節奏感

2020-12-06 有糖寫作課

我們每個人都喜歡不同的音樂風格,就如最近有糖痴迷上了《國家寶藏》裡的小片段音樂。特別是水龍吟、九州同、醉太平。也沒有說到底喜歡成什麼程度吧,這三首反正循環播放,也就每首聽了二百來遍吧。只要寫作,一循環四五個小時,來來回回,就是聽不膩。而且超有靈感的。

自從聽了這幾首,中國風加現代樂的調和,什麼是大國風範,什麼是歷史悠久,什麼是博大精深,一曲語畢,都不用廢話。

同理,在我們每個人在寫作中,同樣也是有美感的節奏感的。聞一多曾經在寫作上,提出「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音樂美就是指著節奏,寫文章的節奏感。

繪畫美是指的文章中的描寫,要有畫面感。

建築美是指的之前我們所講到的結構,搭建要有條有序。

在塑造節奏美時,利用寫作的基礎來進行調整,整合,達到一種美感,一種節奏,讓文章有他的獨特性。

前幾天,有糖專門學習尋找自己喜歡的作家的寫作風格,尋找他的寫作節奏。就像聆聽彈鋼琴的人尋找旋律的感覺。

有糖把汪曾祺的小說用彩色筆畫的花花綠綠,畫了很多線條。通過對比,發現汪曾祺是有一套他獨有的寫作方式。這樣的劃分和研究,你會似乎會看到了文章的肌理,甚至一篇篇都是可裁剪的,可以製作,整合,處理。

當然在做這一切之前,首先要通讀全文。理解全文。要有可以拆解,而且能夠裝上的本領。

有糖在這裡給大家介紹四種,也是有糖現在所用的方法之一——用基礎元素塑造節奏之美

寫作的四個基本要素敘述描寫(場景、細節)引語(對話)背景

【有糖寫作課:與你一起寫作、閱讀,讓生活有溫度,讓生命有深度!】

相關焦點

  • 文章行雲流水節奏感,讓小說擁有天籟之音,你需要注意的起承轉合
    有友友留言問我,好的文章如何能夠看出來。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好的文章或小說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語言通暢,文辭舒適,不會給人以生澀和難讀通之感。就如同詩詞一樣,一氣到底,卻讓人心生喜愛,而長文章也是可以一直讀下去,不覺得疲累。
  • 把文章寫得有深度,一定要做到這3點
    不管是公眾號文章,頭條的「青雲計劃」,還是抖音中段子的小劇本,都需要一定的寫作能力。哪怕不是以寫作為職業,工作中也難免會有打開電腦,對著空白的word絞盡腦汁的時刻。企劃案要怎麼寫呢?怎麼在工作總結裡表現出自己的功勞呢?周報好像又和上星期寫得差不多啊?今天介紹的這本書,適合所有人。
  • 寫文章要細心觀察
    「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魯迅這樣強調觀察,的確是他長期創作的經驗總結。從此也可以看出,要想寫好文章,非重視觀察不可。著名作家沙汀同志在談到創作時曾多次精闢地說:「故事好編,零件難找。」在這裡他所說的「零件」,就是細節。細節的積累,必須依靠作家自己的直接生活經驗或體驗,毫無疑問觀察是很重要的。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在一些學生中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 《生活要有節奏感》:孩子壓力太大,爆笑的生活能讓孩子充滿活力
    你是不是有一刻會感到生活很枯燥?沒有什麼有趣的事能讓你笑出來?你的孩子是否也會這樣呢?有時會呆呆地看著窗外,感到生活很無聊,沒意思?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壓力。孩子每天要上課,要寫作業,幾乎沒有了出去玩的時間,更少接觸大自然,不能讓自己置於一個完全放鬆的環境中,大膽的進行幻想。當孩子有個荒誕的想法時,他們聽到的可能是:別做白日夢了!快寫作業去。
  • 節奏感!平面設計的必備要素
    文/潘智賢強調節奏在生活中屢見不鮮,有節奏感的音樂才是好音樂,有節奏感的電影才能體現劇情的跌宕起伏,平面設計同樣也需要體現出畫面的節奏感。每一種線都有其獨特的個性與情感:■垂直線,富於生命力,力度感和伸展感。■水平線,穩定感和平靜感。■幾何曲線,均衡,體現規則美。
  • 中國人的節奏感究竟怎麼了?| 爭鳴
    「沒有節奏感的基因怎麼辦?」鋼琴家、指揮家石叔誠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也值得接著說。先不管個體差異,整體而言,國人節奏感和西方人節奏感是有不同的。對於交響樂來說,這首先是「不及的不同」。交響樂樂器眾多,聲部也多,需要明晰的節奏才能統合起來;交響樂以及整個西方古典音樂都表現出鮮明的均分律動特徵,國人在這方面並不擅長;當然,交響樂的創作絕大多數也出自西方人之手,人們不免按照西方的標準來要求中國交響樂團的節奏感……於是,國人的節奏感就成為問題,就需要進行學習、改造、訓練、提高。這裡沒什麼要說的。但國人與西方人節奏感的不同還有「不同的不同」。
  • #搞笑視頻#挺有節奏感的。
    #搞笑視頻#挺有節奏感的。37 來源:輕鬆休閒一小下 原標題:#搞笑視頻#挺有節奏感的
  • 巧用社會心理學知識寫優質文章
    其實,在工作中,我們更需要寫一些這樣的總結、文案和報告等,如果沒有一套方法,就業會感到無助和無處下手。於是,我就總結了以下原理和方法。一,「社會心理學」跟作業的關係要知道《社會心理學》跟寫文章的關係,我們就要先來看看《社會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第一編:社會思維。
  • 寫文章有必要了解點專業常識
    然而,寫作不僅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學科,文學創作雖無定法,但還是要遵循一些基本法則的,也就是所謂的寫作學常識吧。我們常常慨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言外之意多有「寫不出來不是我不會寫,而是沒有素材」。其實,這就與寫作的常識相悖了。因為寫作是個系統工程,並不是動筆寫才是寫作,素材積累也是寫作必不可少的環節。
  • 節奏感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知呢?從長期看劇養成的觀劇習慣,和對於不同題材不同故事的體會上,華語劇當前最大的通病還是在劇情節奏的把握上,非常的弱。這跟各地華語劇整體的製作模式和劇種本身的特點有關。 曾經在節奏感上最好的其實是港劇,各種題材都很不錯,後來大家都知道了,TVB已經凋零得不成模樣,港劇徹底沒落了。
  • 孩子學音樂,節奏感不好怎麼辦?這3個方法值得收藏!
    音樂家之所以能在筆端流淌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就在於他有超乎常人的節奏感。而節奏感的形成總是從童年開始的。」」 的確,在孩子的音樂學習過程中,節奏感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家長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節奏感呢? 01.
  • 語文作文如何寫好細節?這5個關鍵點要知道
    ,細節描寫是對事件發展和人物的性格、肖像、心理、動作等一些細微而又有典型意義的情節所做的細膩、具體的描寫。,首先要對該事物有一個細緻的觀察和了解,然後從多個角度,觸及多個感觀,這樣可以把要描寫的對象寫得更清楚、更細緻,就比如描寫桂花,可以從花的氣味、紋路、質地、開放的過程等等方面去寫,而不是乾巴巴地寫桂花好香。
  • 何謂樂感節奏感,如何培養樂感
    音樂圈中,常聽人提及樂感、節奏感,它們是什麼概念呢?樂感是對音樂的感知,節奏感自然是對節奏的感知。
  • 音樂教育:家有子女初學琴,孩子沒節奏感怎麼辦?
    對這個年紀的小朋友,是休想說一堆理論的,那要如何跟他解釋呢? 從舞曲帶孩子認識節奏 於是在下堂節奏課時我帶來了不一樣的課程,並要求上課第一件事先將節奏教本合起來。「老師,今天不打節奏嗎?」孩子這樣問我。「當然不!今天我們來聽節奏」於是我打開我的手機。
  • 節奏感不好,千萬別點進來......
    其實,在孩子的音樂啟蒙中,節奏感的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著名音樂家舒曼曾說:「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沒有節奏也就沒有音樂。音樂家之所以能在筆端流淌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就在於他有超乎常人的節奏感。而節奏感的形成總是從童年開始的。」柴可夫斯基也曾在回憶錄中寫到:「我的父母使我從嬰兒時期就感受到音樂節奏的魅力,這是我走上音樂道路的起點。」
  • 節奏感不好怎麼辦,這個小工具輕鬆幫你解決
    對於很多吉他愛好者而言,以為彈吉他只要按照譜子彈完就算學會了,遇到簡單的曲目就會加快速度,彈得很快,遇到難的曲目速度就會變慢,這樣對於曲子的節奏和完整度沒有一個準確的概念,彈出來的東西自然是沒有節奏感和樂感的。
  • 不會寫?寫不好?《寫作之書》告訴你寫出好文章的法則
    在網際網路時代,寫作變得更加方便了,只需要一臺電腦或者一部手機就可以開始寫。但是,要寫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寫作中,我們難免會去追求華麗、浮誇、流行的文字,以為這樣的文章才顯得更睿智。其實,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
  • 生活需要節奏感(青年觀)
    多數人不會因為熬了夜而無視第二天「八點到崗」的要求,有幾人又能時刻都精神飽滿,甚至不焦慮、不煩躁?其實,被壓縮的睡眠,與其說是「眼皮的戰爭」,不如說是生活節奏的抗爭。我們經歷的每一次「睡眠剝奪」,何嘗不是「節奏剝奪」?生活,需要保持節奏感。有兩件事很有節奏感,一是音樂,二是跑步。很多人喜歡邊跑步邊聽音樂,或許也是因為節奏感帶給人的愉悅。
  • 如何寫好科普類的文章?
    一、什麼是科普文章科普文章是面向大眾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專業現象和問題,把已有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通過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使之為讀者所能理解的文章。許多人認為一般人寫不出科普,實際上,許許多多的人不僅能寫,而且能寫出非常好的科普文章。科普文章是人們了解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二、科普文章怎麼寫首先,定好主題很重要,你選的主題是你感興趣的,這也決定了這篇文章的受眾面。想要原創,選擇那些沒人寫過的。
  • 人民日報青年觀:生活需要節奏感
    多數人不會因為熬了夜而無視第二天「八點到崗」的要求,有幾人又能時刻都精神飽滿,甚至不焦慮、不煩躁?其實,被壓縮的睡眠,與其說是「眼皮的戰爭」,不如說是生活節奏的抗爭。我們經歷的每一次「睡眠剝奪」,何嘗不是「節奏剝奪」?生活,需要保持節奏感。   有兩件事很有節奏感,一是音樂,二是跑步。很多人喜歡邊跑步邊聽音樂,或許也是因為節奏感帶給人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