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家有子女初學琴,孩子沒節奏感怎麼辦?

2020-11-23 騰訊網

「節奏要做什麼啊?」重複幾次節奏打到手快抽筋的小朋友向我抗議。這是多麼好的問題啊!對這個年紀的小朋友,是休想說一堆理論的,那要如何跟他解釋呢?

從舞曲帶孩子認識節奏

於是在下堂節奏課時我帶來了不一樣的課程,並要求上課第一件事先將節奏教本合起來。「老師,今天不打節奏嗎?」孩子這樣問我。「當然不!今天我們來聽節奏」於是我打開我的手機。於是我放了五首曲子,其中有雷鬼、恰恰、森巴、饒舌和探戈。聽完之後我和孩子說:「現在知道節奏能做什麼了嗎?」孩子說:「知道了,節奏讓每種舞曲不一樣。」於是我開始用舞曲輔助節奏教本,也讓孩子將節奏打擊練習和不同舞曲配合。這樣的訓練讓孩子日後都在享受中學習,還格外的有效果,甚至在某次跟我上課時和我說「老師,我已經報名學爵士鼓了!」

節奏感不完全是天生,後天接觸更重要

這是偶然的發現,問了幾個節奏感較缺乏的孩子喜歡聽什麼歌,而他們都不約而同的都選擇了慢歌,並會排斥重拍點的樂種。而這樣的結果也顯示了,不是他們不會、不敏感,而是他們的耳朵缺乏訓練。所以我總會指定給孩子一些歌單,至少一天聽一首,這樣也可以加強他們對節奏的記憶性。每個人都會有天生的音樂喜好,我也不例外,但在學習中的孩子要特別避免他們這種「挑食」的狀況,才不會影響未來發展、學習。

多元學習、觀摩,孩子也可以輕鬆學節奏

「我和老公學舞都帶孩子去耶!也教孩子。」有位活潑的家長這樣跟我分享。舞蹈幫助孩子身體和節奏、音樂的協調性,也不失為一個很好的輔助學習,更重要的是,舞蹈學習讓孩子更趕表現,也增加了他們在音樂的表現能力。所以音樂是單方面攝取嗎?其實不然,音樂也是可以多方攝取的,而這樣的訓練,除了可以成為學習進度上的一個捷徑,更可以豐富孩子的生活、興趣,這才是學習的本質啊!

孩子真的缺乏節奏感嗎?帶他們多聽、多看、多體驗,其實孩子缺少的是攝取而不只是訓練喔!

相關焦點

  • 孩子學音樂,節奏感不好怎麼辦?這3個方法值得收藏!
    音樂家之所以能在筆端流淌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就在於他有超乎常人的節奏感。而節奏感的形成總是從童年開始的。」」 的確,在孩子的音樂學習過程中,節奏感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那麼,家長們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培養節奏感呢? 01.
  • 節奏感不好,千萬別點進來......
    純粹的節奏居然也能這麼好聽,真是萬萬沒想到!其實,在孩子的音樂啟蒙中,節奏感的訓練也是非常重要的。著名音樂家舒曼曾說:「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沒有節奏也就沒有音樂。音樂家之所以能在筆端流淌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就在於他有超乎常人的節奏感。而節奏感的形成總是從童年開始的。」
  • 中國人的節奏感究竟怎麼了?| 爭鳴
    「沒有節奏感的基因怎麼辦?」鋼琴家、指揮家石叔誠提出的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也值得接著說。先不管個體差異,整體而言,國人節奏感和西方人節奏感是有不同的。對於交響樂來說,這首先是「不及的不同」。當然,我們更要思考國人節奏感是不是還有「不凡的不同」。漢語單字單音節表意就可能帶來「字字鏗鏘」的聲響效果,從而在音樂的長河中逐漸形成「有板無眼」的「一拍子」形式,節拍效果激烈。
  • 聽是一切的基礎,啟蒙音樂教育的4大好處,讓孩子受益終生!
    在此之前,讓孩子多聽、多唱、多跳,帶孩子去專門的兒童音樂會,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比起正規的音樂訓練更為重要。其實,嬰兒一出生就會對特定的旋律有所反應:舒緩、溫柔的音樂能幫助嬰兒進入夢鄉,有節奏感的音樂會讓幼兒跟著一起手舞足蹈(我見過很多老人帶著小朋友邊唱邊跳小蘋果),媽媽的哼唱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撫焦躁和腸痙攣的孩子等,與成人相比,兒童時期就開始學習音樂似乎能夠取得更佳的效果,這已經成為研究者的共識。
  • 世界著名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
    跟著廣西中公教師網一起來了解世界著名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瑞士的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愛彌兒雅克·達爾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創立了20世紀最早的音樂教育體系。
  • 「音樂啟蒙」多重要?專家:學音樂的孩子更聰明
    其實這段時間完全可以被家長利用起來,與其讓孩子在家看動畫片或者是玩遊戲,不如給他進行一下音樂啟蒙。提到音樂啟蒙,家長們可能都有些為難,因為自己也沒學過這方面的知識,怎麼能教孩子呢?所謂的音樂啟蒙遠遠沒有家長們想像得那麼難,哪怕只是跟孩子一起唱一首兒歌,也算是完成了啟蒙。
  • [安徽] 淮北關注外來務工子女讓孩子共享教育陽光
    你們身上有許多優點值得大家學習……」2月15日下午,在淮北市濉河花園小學的心理諮詢室內,心理輔導員陳冉老師對給本學期轉學過來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進行心理健康疏導。共享一片藍天,同享教育陽光,淮北市濉溪花園小學通過各種方式關注外來務工子女的心理健康,讓這群小候鳥在城市的天空下快樂地成長。
  • 家有兒女:音樂是提升男孩智商,開發男孩潛在能力的絕佳方法!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主題是:家有兒女:音樂是提升男孩智商,開發男孩潛在能力的絕佳方法!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戈登教授曾做過這樣一項研究,他將78名3~4歲智力相同的幼兒分成三組:一組學習和聆聽莫扎特及貝多芬的音樂曲;一組學習電腦;另一組不接受訓練。
  • 帶著情緒教育孩子怎有效果?關掉「鯊魚音樂」,才能有效教育孩子
    很多家長因為生活當中一些事情的發生,從而帶著情緒化去教育孩子,而得到了教育結果,絕大多數都是不理想的,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一定程度上,這都和一個概念有關——「鯊魚音樂」。一、什麼是鯊魚音樂?而丹尼爾教授從中獲取結論:我們在與孩子打交道時,道理也完全一樣,我們必須注意背景音樂的問題。「鯊魚音樂」把我們從此刻剝離開來,讓我們進入恐懼式教育當中,我們的注意力都被那些能引起激烈反應的東西所吸引。
  • 《歌聲的翅膀》關注孩子成長 解開音樂教育密碼
    當我們討論「音樂教育」,我們在說些什麼  在《歌聲的翅膀》的第一期節目中,兩歲半的小男孩王子辰登臺,有板有眼地演唱了一首豫劇歌曲《誰說女子不如男》。網絡視頻下面的評論裡都是「別人家的孩子」、「2歲半!回想一下自己2歲半在幹啥?好像是在吃手發呆各種哭。」為什麼你兩歲半的時候話都說不清,「別人家的孩子」兩歲半就能登臺唱歌?
  • 為啥孩子幼時喜歡音樂,長大卻聽音樂無感?父母的音樂啟蒙很重要
    在孩子小時候會有胎教音樂,等孩子大些家長就對孩子的音樂啟蒙不管不顧了,甚至以為孩子不會在音樂方面長期發展,所以不需要音樂啟蒙,這樣會誤導孩子的一生。做好孩子的音樂啟蒙能讓孩子受益終身。音樂啟蒙的重要性音樂是人類送給自己最好的禮物,世上很多著名的成功人士把學習音樂當成自己事業的助推劑,用音樂啟發自己的靈感,啟迪智慧,最終都成為了有成就的人,音樂啟蒙教育是其他教育無可代替的。
  • 音樂促進孩子成長,開展「音樂教育」,給予孩子更多的可能性
    文 | 小鴻兒媽媽(此文為原創 ,版權歸屬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音樂教育的必要性——想要培養孩子的品味和素養,家長不妨從音樂教育開始音樂教育促進孩子成長——音樂教育●音樂教育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素養的人素養的內涵很廣,表現形式很多,其中的一點就在於一個人的藝術性。它代表著我們創作能力的高低,也是現代教育必備的一項教學。
  • 學音樂的寶寶會更聰明?宅家帶娃不如做音樂啟蒙,孩子受益終身
    關於音樂啟蒙的好處其實是很多的,家長要擺正自己的態度,不要總是以功利的心態來看待,認為音樂教育是沒有多大效果,可能還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得不償失。音樂啟蒙的確不是快速見效的教育內容,但對於孩子的長期健康成長是大有助益的。究竟音樂啟蒙有什麼好處?相比較於不接觸音樂的孩子,音樂能給孩子什麼優勢呢?
  • 錢學森夫婦教育子女,看似漫不經心,實則極具智慧
    他的夫人蔣英,是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女高音歌唱家。他們不僅在事業上取得輝煌成就,在教育自己子女方面同樣成績顯著。錢學森夫婦有一兒一女,兒子錢永剛,1955年跟隨父母從美國回國時年僅7歲,女兒錢永真回國時5歲。
  • 家有「小爆竹」怎麼辦?
    下午2:00,曹俊華老師為到場的小學1-3年級的家長上了一堂主題為《家有「小爆竹」怎麼辦》的家庭教育指導課。  據全國婦聯2015年發布的《第二次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報告》顯示:不了解孩子的想法的父母佔30.3%,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的父母佔47.4%。
  • 特殊孩子的音樂圓夢人|「四史」學習教育
    講述人:虹口區青少年活動中心黨支部書記 王徐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由區少年宮和區少科站合併而成,是區教育局領導下的純公益性校外教育單位,承擔了我區科技、藝術、人文等教育職能,黨支部現有37名黨員。作為支部裡的黨員骨幹,施虹飛主要承擔教育培訓部的工作。除此之外,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作為曲陽街道「陽光之家」口琴樂隊的創始人,他通過音樂為折翼天使們打開了另一扇心靈之門。1初次遇見結下不解之緣200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施虹飛決定來到「陽光之家」擔任志願者。
  • 孩子幼時喜歡音樂,長大卻對音樂無感,多半是家長沒注意這4點
    今日話題: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您家孩子"嫌棄"音樂嗎?相信很多父母都知道聽音樂能讓孩子越來越聰明!人的大腦分為"學術性左腦"和"創造性右腦"。只有左右腦均衡發展,孩子的潛能才能最大化激發。音樂教育能讓左右腦建立起更多複雜的神經聯繫,促使左右半腦的興奮和思維,從而促進全腦的開發。很多的年輕父母在孕期就給孩子做音樂胎教,孩子出生以後也不忘記給孩子打造美好的音樂環境。然而,有一部分孩子卻排斥父母給聽的音樂,一聽到音樂響起就說:關掉!是音樂不好聽,還是孩子沒天賦?
  • 特殊教育中的音樂教育
    特殊教育中的音樂教育是從古至今都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科目。原因在於:其一,音樂的娛樂性質能帶給特殊學生一種快樂的審美體驗,彌補他們自卑、牴觸、冷漠、孤獨等身心上的缺陷;其二,音樂治療是殘疾人康復領域中被廣泛使用的一種治療手段,即通過音樂對殘疾人進行治療,比如用旋律清晰、節奏感較強的音樂或打擊樂器去刺激中輕度聾童的聽力,通過歌唱提高輕度啞童的語言能力等。
  • 如何培養寶寶學習音樂的興趣?父母學會4個方法,讓孩子愛上音樂
    文 | 小書蟲媽媽 每天傍晚六點,隔壁家小女孩練琴聲準時響起,從開始簡單的音符到整首曲,小女孩彈得越來越好了。女兒每晚聽著小姐姐的練琴聲,很羨慕地說:「媽媽,我也要學習音器,音樂太美妙動聽了!」
  • 音樂和節奏感是人類獨享的「蛋糕」嗎?其他動物有沒有「樂感」
    當你看到公園裡或者街頭上人們隨著音樂的節拍舞動的時候,你可能不會感到奇怪,人類對於音樂的感知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只是對音樂節奏掌握的精準度因人而異。但其實,人類並不是唯一的能夠跟著音樂節拍舞動的動物,自然界有一些動物也具有這樣的「節奏感」。一起來看看科學家們的新發現。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證實動物們也有節奏感,並且它們感受到的節奏是實際音樂的2倍。